錢鐘書《宋詩選注》里選的第一個詩人,,叫柳開,詩為《塞上》,,也叫《塞上曲》: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干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 (骹,,xiāo古同“髇”,,即響箭) 《倦游雜錄》里記載:馮太傅端嘗書此詩,顧坐客曰:“此可畫于屏障”,??梢娏_此詩,在當時傳播很廣,,有人想把它畫在屏風上,。錢鐘書說,柳開是比歐陽修更早推行韓愈的人,。 柳開另有一詩,,氣勢足,有骨力,,叫《楚南樓》: 洗盡蠻煙幾案空 登臨直見楚山雄 坐當鴻鵠高飛處 身在乾坤灝氣中 木落有情瞻北闕 霜輕無夢入西風 憑闌自是蓬瀛客 獨對瀟湘興未窮 此作,,似比《塞上曲》更佳。柳開其人其詩,,很像晚唐的杜牧,,但才華不及杜牧大,文氣不如杜牧華麗,,杜牧詩文流暢,,柳開詩文晦澀,杜牧乏于精意,,柳開乏于達識,。肆于文辭,二人相類,,但知名度,,柳開顯然不如杜牧。 歐陽修10歲時,,在湖北隨州,,在朋友家中,第一次接觸到韓愈文集四卷,愛不釋手,。后來,,錢惟演建雙桂樓,約請歐陽修與尹洙寫樓記,,歐陽修先寫成,,用一千余字,尹洙說,,我只用五百字即可,。歐陽修當時佩服尹洙的簡潔與古風,自此發(fā)奮于古文,。尹洙精于《春秋》,,好古文,從學于穆修,,穆修從學于種放,。 說來也怪,種放,、林逋都是宋初著名的隱士詩人,,喜歡馴鶴、養(yǎng)梅,,浪跡于山水,,朝廷愛慕其才華,多次征用而不起,。身于方外的種放,,確是韓柳文的重要傳播者,當然也要早于歐陽修,。另外一位,,早于歐陽修傳播韓柳文的,是一位和尚,,叫智圓,。他的文集叫《閑居集》。 智圓詩,,《讀韓文》: 文不可終否,,天生韓吏部。叱偽俾歸真,,鞭今使復古,。異端維既絕,儒宗缺皆補,。高文七百篇,,炳若日月懸,。力扶姬孔道,手持文章權,。來者知尊儒,,孰不由茲焉。我生好古風,,服讀長灑蒙,。何必唐一經,文道方可崇,。 另,《述韓柳》《師韓議》,,亦可見智圓對韓柳文的精通,。 智圓,人稱“中庸子”,,北宋注解講述《中庸》,,以智圓為最早,甚至早于北派理學重鎮(zhèn)孫復,、石介,。當然,比種放和智圓更早的,,是柳開,。 柳開(947--1000),河北大名府人,,“開”是他的筆名,,估計,他的原名肩愈,,字紹元,,也是筆名,不是本名,。所謂“肩愈”“紹元”,,自我標榜要肩挑繼承韓愈的事業(yè),紹述柳宗元,,以復振韓柳文自任,。后來,更加直白,,名“開”,,字“仲涂”,就是要開啟孔孟之后宋代圣學的路途,。他是一個孤明先發(fā)的狂人,、先知,。他起東郊野夫、補亡先生的號,,無非為了標舉古文,。論宋詩習韓愈之早,柳開確有過人之處,。 在散文《應責》里,,柳開回應了時人對他倡導“古文”的質疑。他先反問說:“於乎,,天生德于人,,圣賢異代而同出,豈以汲汲于富貴,,私豐于己之身也,?將以區(qū)區(qū)于仁義,公行于古之道也,?!边€說,時人不知“古道”,,不是他的不幸,,而是時人的不幸。在文章的收尾稱:他的“道”,,即孔子孟軻揚雄韓愈之道,。 在《上王學士第四書》里,他提到了“六經之用于時”,,“發(fā)于內而主于外,,其心之謂也,形于外而體于內,,其文之謂也,,心與文一者也”。他提出了一個標準,,君子之文與小人之文,,區(qū)別在于“度”與“玩”,一貫他恢復“古文”的基調,。 在《昌黎集后序》里,,柳開回憶了自己習韓文的經歷,從17歲開始,,7年間,,“日夜不離于手”,又感慨于韓文所得十之一二,,為韓文在宋初不能被重視而呼吁,。進而,,由韓愈上溯孔子編纂《六經》的典故,又說,,孟子與揚雄在“亂世”著述辯難,,都是捍衛(wèi)和傳續(xù)了孔子之道,再到韓愈“先生于時作文章,,諷頌規(guī)戒,,答論問說,淳然一歸夫子之旨,?!薄跋壬呐c(孔子)夫子之旨,無有異趣”,,柳開把孔孟,、揚雄、韓愈作為自己的“道統(tǒng)”,。這要比歐陽修最少早了50年。 有人問柳開,,為何要讀六經,? 柳開答:百子鳥獸也,經其龍也,。鳥獸潛伏其林藪,,群生其性命,或毒焉,,或鷙焉,。龍翔乎天,變化其神哉,!霈甘澤,,利下土,春夏無之則萬物槁,,陰陽是賴之者也,。觀宇宙,則知其域中之大矣,。 柳開把諸子百家比作鳥獸,,而把六經比作霈澤萬物的翔飛之神龍,一貫他好古的主張,。 亦有人稱,,柳開是利用韓愈而出名,后來又放棄了韓愈,。廢了這么大的氣力為了放棄,?且他的官運并不好,,那豈不是過于蠢直?柳開,,確實是一個脾氣很大很怪的人,,他給一位后生的散文叫《名系》,說的是不要以韓愈,、孟軻的名字為自己起名,?那么,柳開先生您的名字,,為啥叫“肩愈”“紹元”呢,?顯然,他的脾氣,,是不能與楊億,、劉筠的詩風相容的。古奧而險峻的柳開,,或許到了王禹偁的轉述韓愈,,才更加平易而傳播漸漸廣了。 參考:《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5)錢穆,;《中國文學史》錢基博,;《柳開集》;《歐陽修詩文集校箋》洪本健著等,。
|
|
來自: 昵稱25382711 > 《文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