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大文明的早期宗教,、哲學中,,都不約而同地有中道思想,并且以不同的形式——神話,、格言,、教義、哲學論著等表達出來,。如中國《周易》,、孔子及《中庸》的中和(中庸)思想,古代希臘亞里士多德的中道觀,,古印度奧義書,、吠檀多“不二”哲學及后來大乘佛教龍樹的中觀(空觀)哲學,還有伊斯蘭《古蘭經(jīng)》中的中道思想等。這些中道觀在各文明的早期哲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差不多成為一個共同的思想文化現(xiàn)象,對后來的文明發(fā)展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除了中國而外,其他文明都沒有走“中道”,,而是各有偏向,,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性格和文化形態(tài),構成了今天世界文明的格局,。 中和之道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中有著其它民族不可比擬的重要性,,相對于世界上許多民族,中華民族最具有貴和尚中精神的民族,。中和之道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的綿延之久也是其它民族無與倫比的,,這主要是儒家的功勞。從堯舜禹的“允執(zhí)厥中”,,湯之“執(zhí)中”而政平,,文、武,、周公的治中以施仁,,直到孔子出以“中庸”之言,發(fā)以“中和”之德,。后儒對中和思想進行了許多發(fā)揮,,最有代表性的是子思,他在《中庸》中一開始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說,,“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歸宿,達到中和是天地萬物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萬物順利生長,。孟軻又補以“權”變,明其應用,。宋代理學家尤其崇尚“中和”,,認為“中和”是“理”的極致。儒家的“中和”思想,,經(jīng)過歷代儒者的努力弘揚,,滲透到了中國古代政治、法律,、哲學,、藝術、倫理等各個方面,,成為大至國家政治,,小到個人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方法甚至理想,,并由此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中國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使中和之道成了治國安民的根本哲學與根本法則,。同時,,對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影響很大,,構造了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 但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開始越來越激烈地偏離了中和之道,,走上偏激,、片面之路。但是,,中和之道的影響根深蒂固,,即使在被人們普遍認為的20世紀許多激進的革命家那里,實際上也在“大偏”中走的是小“中”,,這應該就是“偏為正用”,。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偏向重新不是中和之道本身之過,是沒有走中道之過,,這只是一種轉(zhuǎn)變時期的特殊情況,,是一種歷史的過渡狀態(tài),是中國歷史曲折前進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曲為正用”,,中國文化一定會走上大中至正之道。然而任重道遠,,思而治之,我覺得惟有先從思想學術上把問題的癥結找到,,把思想的混亂理清,,把學術的偏失擺正,才有可能談到實際上扭轉(zhuǎn)歷史的偏向,。所以,,我將以儒家“中和之道”為基本理念,守中道而能兼容,,以儒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基本品格,弘揚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奠定學術的基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竭盡思想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