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 中華沙鰍隸屬鯉形目,鰍科,,沙鰍亞科,,沙鰍屬,,俗名龍針、鋼鰍,。中華沙鰍屬于長江上游特有魚類,,肉質(zhì)細嫩、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兼?zhèn)?;體態(tài)纖細,體色艷麗,,體表具美麗的斑紋,,觀賞價值高、食用價值高,。 中華沙鰍生物學特征 1、形態(tài)特征 中華沙鰍全長90~180毫米,。體長形,,側(cè)扁,腹部圓,。頭小,,呈錐形,;吻較長,側(cè)扁,,其長大于眼后頭長之和,;眼小,眼間距較窄,,這也是中華沙鰍與同亞科寬體沙鰍的主要區(qū)別,。 2、生活習性 中華沙鰍為營底層生活的魚類,,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上游,棲息于流水環(huán)境中,,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也常見于灘邊洄水區(qū)或大石堆間流水較緩的地方,,為敞水區(qū)底棲性小型魚類。幼魚主要食物對象為枝角類,、橈足類、輪蟲類,、水蚯蚓等,成魚以水生昆蟲,、底棲的無脊椎動物和江河中腐爛的尸體為主要食物。中華沙鰍生活在流水環(huán)境中,,對光照、溶和溫度比較敏感,。因此只要為中華沙鰍提供適合其食性的餌料和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就能對其進行異地馴養(yǎng),。 3,、生長及繁殖特點 長江中上游氣候濕潤,餌料資源豐富,,水溫適宜魚類生長,,但中華沙鰍屬于小型魚類,生長速度較慢,。中華沙鰍每年4~7月為繁殖季節(jié),,產(chǎn)卵類型為1年1次,繁殖高峰期在每年5~6月份,。產(chǎn)漂流性卵,,無粘性。通過人工繁殖中華沙鰍就能避免其在自然條件下的不利因子,,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的同時縮短養(yǎng)殖周期,。 中華沙鰍人工馴養(yǎng)技術 1、馴養(yǎng)條件 中華沙鰍馴養(yǎng)池面積不宜過大,,一般在20~200平方米,,但要保持一定深度,一般在1.0~2.0米,。放養(yǎng)前先將池塘中的水全部排放干凈,,清除池底的污泥和雜物,放養(yǎng)前7~10天用生石灰120千克/畝進行消毒,,除了對池底進行徹底消毒外,,還必須對池壁徹底消毒。具體消毒方法是將生石灰化水滿池潑灑,,消毒后在太陽下曝曬3~5天,,消毒完畢后才可注水,同時應檢查馴養(yǎng)池的進水閘和排水閘,,修補好損壞的閘板和攔魚柵,。馴養(yǎng)期間注意水質(zhì)的變化,溶保持在5.0毫克/升以上,,pH在7.0~8.5,,氨氮在0.03毫克/升左右,,亞鹽為0.01毫克/升以下,。通常用水庫,、溪河,、湖泊等地表水為好,,如用自來水,、深井水,則須徹底曝氣后方可使用,。 2,、收集與運輸 中華沙鰍野生魚收集后應立即運輸,??紤]到江河野生魚和池塘養(yǎng)殖魚承受能力的差別,且中華沙鰍體表粘液較豐富,,受到刺激后易在水中形成絮狀物,,使鰓堵塞而死亡,所以在收集運輸過程中要避免反復操作,。中華沙鰍有兩根眼下刺,,且較尖銳,容易刺破塑料袋,,故在運輸時使用塑料桶,,若運輸時間在1小時內(nèi),運輸途中可不換水,;運輸時間超過1小時,,必須配備充裝置或者中途換水,。運輸途中必須隨時注意充情況,,避免氣管和氣頭脫落導致充不足,,同時注意觀察其在運輸過程中是否存在缺情況并及時處理,。天氣炎熱,、氣溫超過25℃時,應在水中添加冰袋,,將水溫控制在20℃以下,,能有效地提高運輸成活率,降低應激反應,,運輸成活率可達98%以上,。到達目的地后,,注意調(diào)好水溫再放魚,,在操作過程中帶水操作并注意輕拿輕放,,避免魚體受到機械損傷,。 3,、飼料與投喂 野生中華沙鰍下池后開始投喂餌料,以動物性飼料水蚯蚓為主,。投喂做到“四定”:一是定時,即每天投喂2次,,每天8∶30和17∶00各投喂1次;二是定質(zhì),,投喂新鮮餌料,,保持飼料新鮮成分相對穩(wěn)定,,營養(yǎng)均衡,;三是定量,,即飼料的日投喂量為中華沙鰍總體重的4%~8%,投喂應以傍晚的一次為主,,占總投喂量的65%左右,具體的日投喂量要視水溫,、天氣,、攝食情況等靈活掌握,。水溫在20~25℃時泥鰍食欲特別旺盛,日投喂量約為總體重5%~8%,,水溫高于30℃時中華沙鰍食欲減退,,此時應少投喂或不投喂;四要定點,,馴養(yǎng)期間使用竹篾制作餌料臺,進行固定地點投喂,使中華沙鰍養(yǎng)成定點吃食的習性,,便于觀察攝食情況和清掃殘餌,以防水質(zhì)惡化,。 4,、馴養(yǎng)管理 堅持每天巡塘,注意水質(zhì)變化,,根據(jù)水質(zhì)狀況,、透明度及水位變化情況定期換水,加注新鮮江水,。中華沙鰍應激反應極強,,在養(yǎng)殖過程中盡量減少驚擾。換水時也不要過急,。每30天檢查1次生長及魚病情況,。中華沙鰍不喜強光,可在池塘水面上放泡沫板或在池底靠池壁處斜放水泥板等遮蔽物,,供其躲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