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導讀 混合方法研究有其獨特的世界觀、術語和技術,,統(tǒng)合了傳統(tǒng)的定量和定性技術解決研究問題,,它大于兩種方法的簡單相加,。順序法、并行法,、轉(zhuǎn)換法的研究策略是混合方法研究程序的重中之重,。 [摘 要] 混合方法研究作為繼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后的第三種教育研究范式,,是以實用主義為基礎,,以研究問題為核心的多元化交叉研究方法。然而,,由于不了解混合方法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尤其是其產(chǎn)生的哲學基礎和獨有的研究策略,教育界對此方法使用極少或誤用,,認為它僅是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方法的簡單混合,。但是,混合方法研究60年發(fā)展歷程的研究表明并非如此,。20世紀50年代實證主義與建構主義之爭產(chǎn)生了混合方法研究,,20世紀60年代后實用主義哲學基礎確立奠定其理論根基,20世紀80年代后研究步驟與策略的突破,,最終迎來教育研究的第三次方法論運動,。 [關鍵詞] 混合方法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前 言 縱觀近年來世界各國教育研究發(fā)展,混合研究方法正成為眾多學者的相同選擇,,它被稱為教育研究運動的“第三次浪潮”(Johnson&Onwuegbuzie),是繼定量研究范式和質(zhì)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種教育研究范式”,、“第三條道路”(Gorard&Taylor,2004)和“第三次方法論運動”(Teddlie&Tashakkor,,2003),。 然而,相比國外而言,,我國學者對混合研究方法的運用以及研究甚少,。根據(jù)田虎偉博士對我國2000-2004年402篇教育類文章的統(tǒng)計,定量研究類,、質(zhì)性研究類和混合研究分別占到總數(shù)的73.4%,、20.3%,、6.3%[1],,多元化的教育研究在我國還未真正實現(xiàn),定性與定量研究缺乏實質(zhì)性合作,,在研究中往往偏重兩級,,而忽視兩種方法的結合使用,混合研究方法的運用亟待發(fā)展,。 同時,,在以往混合方法研究中,,我國學者往往注重對具體方法的研究,沒有樹立起混合研究方法是有一定思想基礎,、研究程序,、操作方式和具體方法與技術相配套的整體意識,導致囫圇吞棗簡單化理解混合方法研究,,僅僅認為這是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簡單合并,,教育研究的科學性遭到質(zhì)疑。就此,,我國學者陳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不僅僅涉及到具體技術和程序的運用,,而且還有其自身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的基礎,。而這一切與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建構世界的方式密切相關,,對其進行探討可以使我們對自己‘日用而不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行反思[2]”。 為此,,本文通過詳細闡述混合方法研究發(fā)展歷程,,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分析每個階段理論形成背景和特點,,揭示隱藏于其后的哲學基礎,,從而全面認識混合方法研究,希望有助明晰其與定量方法,、定性方法的本質(zhì)不同,,而這也是我國未來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關鍵問題。 壹混合方法研究理論之緣起——實證主義與建構主義之爭 從理論發(fā)展的歷史脈絡看,,混合研究方法是繼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演變而來的方法論,追根溯源首先要明晰定量和定性兩種方法,,探明在二者發(fā)展中哪些變化導致混合方法研究的出現(xiàn),。 根據(jù)以往研究,我們認為方法論具有三個層次:第一,,方法層次,。方法論被認為是收集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的具體方法,。第二,,范式層次。根據(jù)庫恩的定義,“范式”是“指常規(guī)的科學賴以運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guī)范,,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第三,哲學基礎層次。這些基本邏輯或假設的背后都有特定哲學基礎,,而這是決定一個研究的起點,、本質(zhì)、方法的關鍵,,是具體方法,、技術背后的邏輯或假設,指導研究者日常生活,、行為和學科研究,。這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哲學基礎的差異是關鍵,。 明顯的,,定量研究是傾向用邏輯實證主義的范式來概括以假設檢驗、演繹為特點的量的方法,,定性研究側(cè)重依據(jù)解釋主義或現(xiàn)象學的范式來概括以歸納,、理解為特定場景下人類經(jīng)驗為特點的質(zhì)的方法。兩種教育研究方法截然不同,,20世紀50年代以后,二者尤其是在哲學基礎層次上,,產(chǎn)生巨大差異,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出現(xiàn)提供前提,。 具體講,,二者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核心問題差異: 1.“什么是知識”的本體論問題。20世紀60年代前,,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定量研究方法范式占據(jù)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主導地位,,在本體論上屬于實在論,認為存在著受客觀規(guī)律支配的知識,,這些知識是預先存在的模式與秩序,,是可以被發(fā)現(xiàn)的。因此,研究任務就是發(fā)現(xiàn)自然法則,,以預測和控制事件,。相反,20世紀60年代以后伴隨現(xiàn)象學,、建構主義,、解釋主義為哲學基礎的質(zhì)性研究方法,則對此予以猛烈抨擊,。它相信在人的心理結構中存在著多樣的主觀事實,,強調(diào)知識產(chǎn)生于人類互動的情景,研究任務是理解與描述有意義的行動,。 2.“如何認識知識”的認識論問題,。 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定量研究方法采用演繹邏輯,,通過確定一個變量多大程度上對另一個變量有影響,,從而解釋事物之間的內(nèi)在因果聯(lián)系,,是基于定義、定律,、公理連成的邏輯體系,。這種依據(jù)事實與定律的演繹邏輯,在認識論上必須基于嚴謹?shù)挠^察,。相反,,建構主義在認識論上以主觀主義為特點,認為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不可分,,研究成果是主客體在流動的社會情景中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采用具體觀察并逐漸建構一般模式與概念的歸納邏輯體系。 3.“研究者是否擁有價值”的價值觀問題,。定量研究中,,研究者是理性個人,從事的是中立和客觀的測量和調(diào)查,,要避免價值介入影響研究對象,,最大限度追求研究客觀性。質(zhì)性研究結果是主客體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研究者必須擁有獨立的價值觀,,價值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不同沒有對錯,。 由于這兩種研究范式的哲學基礎差異,,導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程序,,及在客觀事實的本質(zhì),、研究邏輯間的不同,導致了質(zhì)性,、量化研究范式之間的爭斗日益激烈,。嚴重影響了教育研究質(zhì)量的提高,此時急切需要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打破這種單一的方法論之爭,,這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出現(xiàn)提供重要前提,。 貳混合方法研究理論之形成——實用主義哲學基礎的確立 20世紀60年代以后,雖然定量研究方法占據(jù)主導地位,,然而實證主義的基礎主義價值取向也遭到極大批判,。在此基礎上,以孔德,、穆勒,、波普爾,、迪爾卡姆為代表提出后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有三個重要的觀點[3]: (1)調(diào)查的價值依附(value-ladennessofinquiry),,即研究受到調(diào)查者價值觀的影響,; (2)事實的理論依附(theory-lad-ennessoffact),即研究受到調(diào)查者所使用的理論影響,; (3)現(xiàn)實建構特征,,即人們所理解的現(xiàn)實是建構出來的。 這些觀念為混合方法論者所接受和信奉,。這一變化導致出現(xiàn)了首個多種方法的“混合設計”——“三角互證法”,,它促使混合方法得到普遍承認。 20世紀60年代后,,伴隨現(xiàn)象學,、建構主義、解釋主義為哲學基礎的質(zhì)性研究方法范式逐步發(fā)展,。代表者是曼海姆,、伯格、紐曼,、克羅蒂等,,他們假設個體知識來源于他們所生活和工作的環(huán)境,這類研究是要創(chuàng)造或歸納性發(fā)現(xiàn)一項理論或意義模式,,而不是像實證主義那樣從某個理論出發(fā)進行研究,。同時,各種人種志研究,、扎根理論,、編碼技術不斷成熟,也促使教育研究方法發(fā)生了“定性革命”。 20世紀80年代后,,伴隨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方法的獨立,,教育界展開對兩種研究的方法論能否融合的爭辯。依據(jù)羅斯曼(Rossman)和威爾遜(Wilson)的總結,,產(chǎn)生了三種觀點,。一是兩種方法不能相容的純正派觀點,二是要根據(jù)具體情境來選擇合適的范式的情景派,,最后是以皮爾士,、杜威、羅蒂為代表的實用派,。他們關注實用———什么有用———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因此堅持“實用主義”哲學觀,認為(1)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可用于一個單個的研究,。(2)研究問題應該是頭等重要的,,可能比方法或哲學世界觀更為重要,。(3)應該放棄在后實證主義與建構主義之間進行選擇的強迫二分法。(4)應該放棄使用“真理”和“現(xiàn)實”等形而上學概念,。(5)應該用一種實用的,、應用的研究哲學來指導方法論選擇[4]?!皩嵱弥髁x是一種證明‘真理’和‘現(xiàn)實’是虛假的解構主義范式,,……實用主義拒絕范式戰(zhàn)非此即彼的抉擇,,主張在研究中使用混合方法,,并承認研究者的價值在解釋結果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與方法相比,,問題更重要,。” 因此與后實證主義,、建構主義相比,,實用主義注重研究的實用性,強調(diào)行為效用:提出不要在理論上空談某種范式的優(yōu)劣,,研究不是對某種理論的檢驗和創(chuàng)建,,而是指向真實世界的實踐:研究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根據(jù)不同研究問題選擇方法,,而不是根據(jù)范式來選擇方法,。 叁混合方法研究理論之發(fā)展——研究步驟與策略的突破 20世紀80年代以后,依據(jù)實用主義哲學觀點的混合方法研究得到飛速發(fā)展,。尤其是混合方法研究基本研究步驟的形成,,以及順序法、并行法,、轉(zhuǎn)換法三種研究策略的確立,,促使混合方法研究得到中西方學者的一致認同。 80年代初,,一個完整的混合方法研究程序基本被確立,,主要包括八個步驟: (1)確定研究問題; (2)確定研究目的,,即確定混合設計是否合適,; (3)選擇研究策略,即選擇順序法,、并行法,、轉(zhuǎn)換法; (4)收集資料,; (5)分析資料,,它包括數(shù)據(jù)壓縮等七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6)解釋資料,即賦予整合后的資料(數(shù)據(jù))以意義,; (7)使數(shù)據(jù)合法化,,它包括評估質(zhì)性和定量兩種資料及其解釋的可信度; (8)得出結論并寫出最終報告(如果結果被證明是正當?shù)脑?[6],。 其中,,第三個步驟“選擇研究策略”是重中之重,也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眾多混合方法研究學者的研究熱點,,即并行法、順序法,、轉(zhuǎn)換法研究策略的突破,,促進混合方法研究邁向?qū)嵸|(zhì)一步。 在并行設計中,,質(zhì)性方法與量化方法是同時進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所要研究的問題而獲得關于同一個主題不同的、但相輔相成的數(shù)據(jù)”(Morse,,1991:122),。這種設計既可以將定量統(tǒng)計結果與定性發(fā)現(xiàn)進行直接比較,又可以用定性數(shù)據(jù)來驗證或推廣定量結果,。順序設計是一種兩階段的混合方法設計,,不同的研究方法由于實施順序不同而地位不同,順序在前的方法往往擁有優(yōu)先地位,。而轉(zhuǎn)換性設計集合并行設計和順序設計的優(yōu)點,,研究的形式依據(jù)研究問題隨時選擇轉(zhuǎn)換,但這種設計需要一定的思想理論指導,,對研究者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3],。 基于混合方法研究理論的以上理論突破,2000年以后混合方法研究快速發(fā)展,。著名研究方法專家Creswell和Tashakkor相繼出版《社會和行為研究混合方法手冊》(2003)和《混合方法研究雜志》(2005),。2004年美國國家研究審議會、美國教育研究協(xié)會,、美國心理研究協(xié)會,、國家科學基金會主辦以“混合研究方法”為主題的學術探討會[7]。2005年在劍橋大學首次舉行混合方法研究國際研討會,,共有100多位混合方法專家和方法論專家參加了會議[8],。自此,混合方法研究得到西方學者的普遍認同和官方認可,。 肆混合方法研究理論的價值與意義 從混合方法研究的歷史發(fā)展,,不難看出混合方法研究是采用了一種以上的研究方法或整合不同研究策略的研究,,它區(qū)別于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它是以實用主義為基礎的采用一種以上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或研究策略[9],。 混合方法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具有獨特價值,它符合研究對象多樣性特點,,彌補目前教育研究中質(zhì)性與量性方法的局限,,能極大促進教育科學化研究。這是因為,,教育的復雜性導致教育現(xiàn)象成因的多面性,,不能僅用單一方法來解釋,要根據(jù)問題和現(xiàn)象選擇多樣方法,,才能符合教育研究對象多元化的特點,。比如教育因果性問題非常復雜,,定量方法不能獨自解決因果性問題,,在定量調(diào)查中加入定性研究才能解決因果復雜性問題(Maxwel,2004),。 因此,,混合方法研究能促使研究結果更全面、更完整展現(xiàn)事物的內(nèi)部與外部邏輯,,在這一過程中主觀/客觀,、歸納/演繹、價值介入/價值中立,、實在論/相對論的矛盾都統(tǒng)一在研究問題,,研究者依據(jù)特定情境和事物客觀屬性選擇合適的方法,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都極大增強,。概括而言,,它具有以下研究意義[3]: 第一, 通過利用定量和定性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設計驗證同一現(xiàn)象,,這樣不同的方法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和多元交叉,,結果之間可以相互驗證與解釋。 第二,, 混合方法研究以一種方法結果為輔,,與另一種主要方法的結果相比較,從而尋求詳盡解釋,、改進,、澄清。 第三,,不同的研究方法會產(chǎn)生不同結果,,這些結果之間出現(xiàn)的矛盾往往促使研究問題的重構,,促使新理論產(chǎn)生。 伍小結與啟示 混合方法研究作為以實用主義為基礎而建構的知識觀,,它運用順序法或并行法收集資料為研究策略,,以能最好理解所研究的問題為目標,資料中包含數(shù)量信息和文本信息,,使得最后的研究結果既能代表定量研究,,也能代表定性研究[10]。由此,,混合方法研究是明顯區(qū)別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路徑的第三種研究方法,是在解決研究問題過程中多元化方法的一種嘗試,,是一種可擴張,、可包容的多元化交叉研究。同時,,它又是一個與定量和定性方法并駕齊驅(qū)的方法論工具,,有其獨特的世界觀、術語和技術,。它整合了傳統(tǒng)的定量和定性技術,,統(tǒng)籌二者來解決研究問題,這種混合大于兩種方法的簡單相加,,因此可預見混合方法研究將是未來教育科學研究的主導性方法論,,必然對我國未來教育研究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田虎偉.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現(xiàn)狀、問題及出路[D].華中科技大學,2007:65-70. [2]陳向明.質(zhì)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5-65. [3]蔣逸民.作為“第三次方法論運動”的混合方法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9(10):27-37. [4]R.Burkejohnaon,Anthonyl.Onwuegbuzie,lisaA.Turner.TowardaDefinitionofMixedMethodResearch.JounalofMixedMethodsReaearch[J].2007(1):112-133. [5]約翰·W·克雷斯威爾.研究設計與寫作指導:定性,、定量與混合方法研究的路徑[M].崔延強,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10-30. [6]JOHNSON,RB,ONWUEGBUZIEAJ.Mixedmethodsresearch:aresearchparadigmwhosetimehascome[J].EducationalRe-searcher,2004(33):14-26. [7]Tashakkor,A.,&Teddlie,C.Handbookofmixedmethodsinsocialandbehavioralresearch[M].ThousandOaks,CA:Sage,2003. [8]田虎偉.混合方法研究:美國教育研究中的新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4-78. [9]鄧猛,潘劍芳.論教育研究中的混合方法設計[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3):56-61. [10]乜勇,魏久利.教育研究的第三范式———混合方法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9(9):19-23.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