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要論》原名為《岳武穆形意拳九要論》,,是一部被武人們奉為枕中秘寶的拳學經(jīng)典。此文曾被陳氏太極拳家們輯用而增刪為《太極拳十大要論》,,并作為對陳氏太極拳的訓練指導理論,。從這一點上看,,我們該知道《九要論》的學術指導意義和實際價值是多么的高,,即使是近代的任何一門實戰(zhàn)武技的理論核心內(nèi)容都難有脫離得了《九要論》中所論述的內(nèi)容范圍。正如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說:“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現(xiàn)在如再著述,仍超不過古人的范圍,,又何必再多著述”,。然而,《九要論》年代久遠,,文辭古奧,,令人讀之難明其真實意義,至此,,向來是按原著抄讀者多多,,而將其義闡幽索隱,發(fā)其秘旨地用現(xiàn)代語言表述講解者更是寥寥,,還真有點“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意味。確實,,我們愛好武學研究的人中,,由于個人的素質(zhì)修養(yǎng)不同,對于同一事物,,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觀點和感受,。若僅以此而搪塞不為之,難道就無愧于心嗎,?鑒于此,,敝人甘作引玉之磚。將多年讀“論”的真實體悟心得吐出(領悟解釋),,以供愛好者參閱,。以免犯錯訛,乃將原文照錄于上,以便讀者對照欣賞,,更待高明者以斧正之,。
要論一
原文:從來散之必有其統(tǒng),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必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可咸歸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而要之,,千變?nèi)f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而氣歸于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nèi)有臟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相連而為一貫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節(jié)攻之,中節(jié)動而上下和之,,內(nèi)外相聯(lián),,前后相續(xù),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沉靜,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穩(wěn)如山岳,。當時而動,,如雷如塌。出手而則如閃電,。且靜無不靜,,表里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左右前后,并無抽扯游移之形,,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機之內(nèi)攻,,發(fā)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疑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豈無所自而云然乎,。蓋氣以日積而有益,功以久練而終成,。觀圣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后,才能豁然之蠟境,,不費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無難易,用功惟自進,,不可等,,不煩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進,,百骸肢節(jié),自有通貫,,上下表里,,自不難聯(lián)絡。庶乎散者統(tǒng)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終歸于一氣而已矣。
闡解:本論的主旨是在于明理,,也就是闡明形意拳是功,、道一體的拳學。論中首先以宇宙生存論的觀點說明自然界的變化,,用“道”文化作為開場白,,雖然在論中看不到所謂的“道”字,而是用了“一”和“氣”兩個字,,雖然稱呼不同,,其實是一回事,“氣”字出自于宋儒理學家朱熹,,他稱:“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又稱“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朱熹的“太極”,、“理”,、“氣”、“道”,,內(nèi)涵雖然各有側(cè)重,,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從“理”的角度上可以體認宇宙萬物的自然規(guī)律,,由散到聚,,由分而合的演化過程。雖然說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有著絢麗多彩的變化,,錯綜復雜,,變幻無常,,但仍脫離不了它本身的屬性,所謂的千頭萬緒,,數(shù)之不盡者,,仍有它本身的根源,也就是說,,它本身的最初本性是不會改變的,。也就是朱熹說的“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的道理,,我們就拿“水”來說吧,,不管它變化成霧、云,、露,,甚而是雨,最終它仍會還原形——水,;這就是“論”中的“散之必有其統(tǒng),,分之必有其合”。再如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還是平靜的江河湖泊,,甚至是涓涓之細流,它們雖然所表現(xiàn)的形態(tài)不一樣,,但歸根結(jié)底,,它們都是“水”。也就是“論”中之“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的意思了。論中的隨后兩句“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可咸歸于一本”,,其實就是前面論句的重申,借用了宋儒理學家程頤和程顥的話,,“散之在散,,則有萬殊;統(tǒng)之在道,,則無二致”,。從這種深入淺出的論述來看,就是讓人們知道,,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一貫性,,是宇宙間的任何事物的必然結(jié)果。
用了一大堆的論述自然界,,其實不是作者所需要論述的重點,,只不過是讓人們明白一個道理后,,才可引入正題,完成讓人能淺顯明白地接受后面所說之事的內(nèi)容,,能達事半功倍之效而已,。
從宇宙生成論進而影射到武術上來,實質(zhì)就是闡明形意拳這門拳學與宇宙萬物生化有著同樣的道理:從練習內(nèi)容上看有三體樁,、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如果細心地總結(jié)一下,,從核心要素來講,,雖然形意拳拳法千變?nèi)f化,無非也是些動作架勢和用勁發(fā)力所組成,,架勢動作雖然各不相同,,有萬端變化,但是所練習的終極目的還是一個,,概括起來也就是“形意合一”,。形與意的統(tǒng)一就是人,高度靈敏的五官四肢是人的外“形”,,高度發(fā)達的大腦器官及其思維活動是人的內(nèi)“意”,。正是由于人的形與意的統(tǒng)一體,人才成為宇宙世界間萬物之靈,,人才能夠區(qū)別于其它生靈而感知世上萬事萬物,。人如何能夠內(nèi)外相感,形與意如何能夠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靠的是先天真一之氣,,也就是環(huán)宇中無所不在“元氣”的運行。而欲善養(yǎng)并保存先天之真一之氣,,必須通過鍛煉,,拳譜中講“丹田虧則氣不充,氣不充則力不足,,力不足則拳架空”,。這就是“論”中所指“勢雖不類,而氣歸于一”的奧義了,。
人體是一個由各種系統(tǒng),、各種結(jié)構(gòu)、各種功能組合而成的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從頭頂?shù)侥_底,,其中身內(nèi)的五臟六腑,筋脈骨骼,,外的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等而組合構(gòu)成的一個完整統(tǒng)一體,,處理好自身的“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人的整體)矛盾,,使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后,、內(nèi)外各部分心理相容,,運動時協(xié)調(diào)一致,也就是要求凡一動拳勢,,均意識(心意)為先,,以意領氣,以氣摧力,,以力催形,。氣貫丹田,通達周身,,意到氣到,,氣到勁發(fā),出手投足要求三節(jié)相隨,,渾身齊到,,周身上下完整一氣,練起拳來動靜分明,,一動周身俱動,,一靜周身俱靜,打出勁力,,剛?cè)嵯酀?,氣勢雄渾威猛。做到此步時,,正如論中所云的“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了。
怎樣才能實現(xiàn)這自身的整體歸一性呢,?前輩大師們總結(jié)出以“六合為法”的技術要領,以六合聯(lián)系人體的局部運動,,以六合實現(xiàn)人體的整體運動,。論中的“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到“前后相續(xù)”這段論述,其實就是講解的三節(jié)相隨及六合一體,。心欲攻則意應領,,心欲止意應斂,故意必須附之于心,。氣本源之于意,,氣之所使,,以意領之,起落進退無不以意為主宰,,以氣行使,,意欲動而氣必至,意欲止而氣必斂,,意欲攻而氣必發(fā),,意欲退而氣必斂,意氣固須合一,。氣之表現(xiàn)為力,,以表現(xiàn)于四肢周身。氣有督促之功,,力有取舍之能,,有氣方有力,氣順則力可發(fā),,氣,、力固須合一。內(nèi)動為外動之源,,外動為內(nèi)動之效,,內(nèi)動必須通過外動之體現(xiàn),方能成其拳術合道,、體用合一,。動作一出,須手腳合一,。手一伸,,肩催肘,肘催手,;腳一進,,胯催膝,膝催腳,;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胯,,相互對應,,相互依存。手一動,,腳即隨之,,肩一動,胯即隨之,,肘一動,,膝即隨之,。然而,形意拳中尚有心與眼合,,心與身合,,心與手合,眼與手合等,,實乃周身之頭與手,,手與身,身與步,,乃至前后,、左右、上下,、內(nèi)外相合之說,。要練好形意拳術,就必須達到一動無不動,,一合無不合,,周身內(nèi)外,上下合為一體,,五官百骸悉用其中的境地,,這就是所謂形意拳的整體歸一。
練習形意拳做到了整體歸一時,,還不能算是達到了技擊術的高水平,,要想做到攻守得法,戰(zhàn)無不勝的境地,,還要具備動靜相兼,,剛?cè)嵯喑械谋绢I。剛時的拳勢勇猛兇狠,;柔時的拳勢精巧靈敏,;該靜的時候,做到心靜如一潭止水,,萬籟俱寂,;身靜尤如山岳一般沉毅,如果是該動的時候,,身如脫兔虎奔,,勢如雷擊山崩,氣勢雄渾端嚴,,出手則有閃電之速般的快捷。而且做到靜時無處不靜,,身體內(nèi)外,、上下,、四肢百骸,無處不是寂然而靜的,,心,、意、氣,、力,、頭、身,、手,、足、肌肉等等,,絕無絲毫之勉強的不靜,;動時是無所不動,完全達到一枝動而百枝搖,,周身協(xié)調(diào)而無稍微的阻滯之礙,,發(fā)動攻擊時,尤如洶濤駭浪洪水涌流一般的氣勢,,讓人無可抵擋逃脫,,輔以“雷聲”相助,手隨聲起,,聲隨手落,,聲如迅雷不及掩耳,勢如閃電,,一無無不動,,一合無不合,動之不見形,,一動即致,。原論中的“若火機之內(nèi)攻……無暇思索”這幾句就是專門講述“雷聲”的,其實就是驚敵之技,,出拳發(fā)聲,,源于丹田,鼓蕩于肺,,震之于喉,,出之于口,驚于敵心,。歷代的拳家們還賦譜以譽“奇兵千古仗先聲,,聲里威風退萬兵,就是癡情深不怕,迅雷一震亦應驚”,。意思是說古人打仗也注重聲威,,聲勢可壯威風,使敵膽怯,,就是癡呆的人,,聞迅雷也都受驚,何況常人呢,?能夠做到這一步時,,那真是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本領是沒有什么懷疑的了,。然而,,能夠達到上述功夫,不能是故意造作的,,而是要將技法練到自然而然,,隨心所欲才可以的。而且還得要下一番苦功才能練出形意拳的上乘境界,,以求形意一體,,內(nèi)外合一,構(gòu)成形神俱備,,周身通靈,,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即一切行為動向都是無意之中自動化做出的反應,,最真實最迅捷的反應。
那么,,具體的練法該怎樣呢,?“論”中告訴了,“氣以日積而有益,,功以久練而終成”,。這兩句話實指形意拳的“道”和“藝”,點明了“靜”即內(nèi)養(yǎng)丹田之氣,,經(jīng)過日積月累,,丹田氣足,完成“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丹道程序?!肮Α奔礊楣?、為藝,,通過久久的磨煉,而達到三層功夫的上境,。明勁,、暗勁、化勁,,這就是形意拳的三層道理、三步功夫和三種練法,。練武跟讀書是一樣的,,須闡幽索隱,發(fā)其秘旨,,然后融運變化,,始能得其實用,而且是書讀百遍能自解,,練武術要先明其理,,然后其技自能速進。練功要一步步的練,,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甚至是越級的去練習,,這都不能得到拳法的真諦,。
形意拳是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但絕不是憑蠻力氣愣打猛撞,,而是按技法練出來的,,不管對方是動是靜,不借慣力,,不借他力,,是想打就能放的高度技巧和功力。也只有嚴格地按技法要求,,去練得完整的疾用驟發(fā),、迅猛剛實的爆發(fā)剛(明)勁,才算真正有了發(fā)人的本領,。進而再從技術分解中,,去找緩動遂發(fā),沾身縱力的柔暗勁,;進而柔極自化,,再追求周身通靈,,哪沾哪有而至不意而發(fā)的化勁,,這就是三步練法樸實的進階之路,。但是剛勁沒練好就練所謂柔勁或是分階段、單趟去練柔,、化勁,都是無法求得的,。論中的“不可蠟等,,不煩急遽”就是告誡!只有“按步就序,,循次而進,,百骸肢節(jié),自有通貫,,上下表里,,自不難聯(lián)絡”也。
論述至此的時候,,“論”中用一個“氣”字來作為總結(jié)的收尾,,說這一切的所有內(nèi)容,都是“氣”在起作用,?!皻狻闭婺敲瓷衿鎲幔课覀儾粦搶π我馊钪匾暤摹皻狻庇兴J識,。所謂“氣”,,就是存在于人體各部分組織內(nèi)的一種高能物質(zhì),它以先天的形式存在,,以后天的方法補充,,通過拳術內(nèi)功的修煉,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增加這種物質(zhì)在組織中的含量,,增強生命活動,,激發(fā)人體潛力。這種物質(zhì)的大量積累與作用,,充分改善了人體的內(nèi)環(huán)境,,強化了神經(jīng)與器官功能,造就了強大的體能,。從而該知道“要論”中說“庶乎散者統(tǒng)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于一氣而已矣”的真實含義了吧,。
要論二
原文:天地間森羅萬象新陳代謝,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今古不移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氣主于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主乎靜者為陰,,主乎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行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為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輕清者為陽,,重濁者為陰,,而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濟陽,,混其用而言之,為勁為氣,,分而言之,,為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呼吸,,鼻不能無出入,而所為對待循環(huán)陰陽不易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實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為拘拘焉,。
闡解:本論乃承接上一論的關鍵詞“氣”來作進一步的論述,,但由于“氣”的狹義和廣義性比較深,狹義者不過呼吸二字,,廣義者,,可與道、太極,、陰陽,、理等視為相同的概念!如果含混交錯論拳理,,往往會使學習者滿頭霧水,。此論乃特別警示學習者不可拘泥于理論方面的文字。
論中,,首先以天地之間森羅萬象中的自然生存規(guī)律“新陳代謝”作為例證,,以此論證事物的相對性和統(tǒng)一性。作為開導與啟迪人們,,拳學所立之理論的證據(jù)和原因,。所謂新陳代謝,就是新的物質(zhì)不斷替代老舊的物質(zhì)的過程,。機體和周圍環(huán)境之間不斷進行著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有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兩個方面,同化作用指機體從外界環(huán)境中攝取營養(yǎng)物質(zhì)進行分解,,同時釋放出能量以供生命活動和合成物質(zhì)的需要,,并把分解的產(chǎn)物排出體外的過程。一般物質(zhì)分解時釋放能量,,物質(zhì)合成時吸收能量,。后者所需要的能量正是由前者所供給的,故二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關,。新陳代謝既包括物質(zhì)代謝又包括能量代謝,機體只有在與環(huán)境進行物質(zhì)與能量交換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地自我新舊更替,,如果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終止,。從而我們就該明白,,新陳代謝之理,就是談論拳術的人往往要同時講述練氣的真實原因,。
古譜上說:“氣實為人類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人如果能善養(yǎng)此氣,,則可以預防疾患,,延緩衰老;反之,,不注意養(yǎng)氣而聽其渙散,,則難免疾病叢生,未老先衰,。形意拳正是通過后天人為的鍛煉,,以達到練后天補先天,養(yǎng)精蓄氣,,延年益壽的目的,。因而,從其拳法上來看,,雖有萬端變化,,概括起來也不過是“煉氣”而已。
煉氣之法,,是通過不斷的調(diào)節(jié)呼吸與動作姿勢變化的互相配合,更大地激活人體生機功能,,增大其活力,,我們不妨先認識一下什么是呼吸?人的機體在生命活動中需要能量,,能量來源于細胞內(nèi)的氧化過程,。細胞在氧化過程中不斷地消耗氧氣并產(chǎn)生二氧化碳。因此,,機體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環(huán)境中攝取氧氣,,并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進行氣體交換,,以確保機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并維持內(nèi)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從而便知,,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稱為呼吸,。機體的呼吸過程是通過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的:一是肺呼吸,又稱為外呼吸,。二是氣體在血液內(nèi)的運輸,,通過血液循環(huán)把氧氣及時地由肺運送到組織細胞;又把組織細胞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運送到肺以排出體外,。三是組織呼吸,,又稱為內(nèi)呼吸,,指血液或內(nèi)環(huán)境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形意拳在練拳中將這三種呼吸分作三個步驟,,努力呼吸,,丹田呼吸和體呼吸法。
“論”中認為用呼吸二字還不能真正闡明形意拳的“氣”,,必須以“陰陽”方能正確概括,。宋代董楷說:“天地之間,別無甚事,,只是陰與陽兩個字,,看是甚么物事,都離不得,。只就身體上看,,才開眼不是陰便是陽……不是仁便是義,不是剛便是柔,,只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陽,,才收退便是陰,意思才動便是陽,,才靜便是陰,,未作別看,只是一動一靜,,便是陰陽……陰陽是氣,,才有此理便有此氣,才有此氣便有此理,,天下萬事萬物,,何者不出于此理,何者不出于陰陽”,。
拳術運動不能沒有陰陽,,沒有陰陽就是沒有動和靜,沒有動與靜又怎能形成拳術呢,?拳術中的動與靜,,有著辯證的關系,是不能截然分割的,。往往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似動而實靜,,似靜而實動,。動靜是拳術運動中最基本的要求和規(guī)范。《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有這么一段越女答勾踐的話,。越王問曰:“夫劍之則如之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zhàn)之道,,內(nèi)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杏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險即見”。從以上越女答越王的話中我們該清楚了拳技一道的動靜是多么的至關重要,,強調(diào)先靜后動,,靜中求動,動靜結(jié)合的道理,,并用陰陽,、開合等來說明擊劍的進退、攻守原則,。所以,,拳術之道在于先明陰陽之理,才知動靜之機的,。靜就是陰,,動就是陽,,伸是陽,屈是陰,,攻是陽,,守是陰,剛為陽,,柔為陰,,進為陽,退為陰,,陰陽互用,,陰陽相合謂之道。身一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寓,;拳之一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cè)嵯酀?;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因,;步之一出,進中有退,,退中有進,,進退相隨。論中所謂之“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就是說明陰陽之理。古拳譜有曰:“天地陰陽相合能降雨,,武藝陰陽相合能勝人”,。
拳是靠動靜運化而成的,氣呢,?則要靠呼吸的不斷運化才能促進“氣”的充足與活力,,之所以說氣乃一陰陽也!吸氣為陰,,呼氣為陽,,氣上升為陽,氣下降為陰。陽氣上升時為陽,,陽氣下降時就為陰,;陰氣上升時也為陽,陰氣下降時仍然為陰,,這就是說明陰陽的轉(zhuǎn)化之理,,陰可轉(zhuǎn)化為陽,陽可轉(zhuǎn)化為陰,。然而,,氣又分清濁,氣上升的是清氣,,下降的氣就是濁氣,,輕清之氣為陽,重濁之氣是陰,,功家們均主張降陰升陽,。降陰屬外,即退四肢百骸之外力和內(nèi)應(硬)力,,柔化肌體,;升陽屬內(nèi),降濁(陰)則陽升,,陰陽之動,,此消彼長,去舊生新,,開寬順氣,,心胸松空,則氣勢騰然,,體合而養(yǎng)生,。按中醫(yī)理論,“陰”為濁,,為病氣,。人體不練內(nèi)功,陰陽不分,,虛實不合,充滿了后天的氣與力,,滯而不暢,,即體與意不合,力不從心也,。但總的說起來,,一升一降,一清一濁,不外陰陽的相反相成,,而陰陽變化的最終目的,,仍要求得陰陽平衡,陽以滋陰,,陰以濟陽,,陰陽相濟時就是呼吸調(diào)和,這樣便能生勁,、養(yǎng)氣,。如將陰與陽分開了來講,那就會是人沒有動,,也沒有靜,,也沒有呼氣,也沒有吸氣,,此時則是一個死人,、僵尸了。人無陰陽不成人,,拳無陰陽不成拳,,所以說,歷代的圣哲及拳家們都非常重視陰陽循環(huán)之理,,這也就是先哲們將陰陽引證于萬事萬物及拳學上的真正原因了,。
然而,氣雖然分作陰陽來解釋,,但它仍然是一個氣,,拳訣所要求的“動靜一源,內(nèi)外一氣,,腰為主宰,,丹田為根”。所以,,在“論”中結(jié)尾之時,,特別告誡后學者們,不要被所謂的陰陽學說而迷惑倒了,,要靈活對待和認識理論方面的假托詞語,。
敝人每次研讀此“論”到這里的時候,就會想起近代尚派形意拳大師李文彬先生在《形意拳釋疑》中的一段話,,他說若想練好形意拳,,找出真勁,什么“五氣朝元”,,“三華聚頂”都不用去考慮,,只要按拳法要求務實地去練就行,。要講行氣,也不用那么麻煩,,只要能“氣以直養(yǎng)”,,平素練拳不走周天,經(jīng)絡也照樣通暢,。不追求“三華”,、“五氣”也照樣能“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武為實戰(zhàn),,瞬息萬變,,以意引氣怎么走經(jīng)絡?如何來得及,?就是平時練功只考慮經(jīng)絡怎么走,,就難于追求動作、勁路之精微,,也不利于實踐的應用,。特別對初練形意拳的人,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去考慮什么內(nèi)功和經(jīng)絡,。只要能自然地運用逆呼吸,氣沉丹田,,發(fā)勁時丹田運氣,,就算基本做到技法行氣要求,就可以強身,、健體,、行氣、找勁,,漸漸就能意到,、氣到、力也到,。如果再能追求“六合一體”,,也就是上下、內(nèi)外能練得完整一氣,,就可以說練對了形意拳,,自然也就能勁整氣沛,內(nèi)勁自生,。若到功深悟精,,更會哪用哪到。由此可見形意拳并不復雜,,也不神秘,,實質(zhì)就這么簡單、樸實,。只要能擇善而從之,,方法正確,相信通過實踐肯定會得到證實,。從以上這段話,,我們即可明白“論”中的“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為拘拘焉”之含義了吧,!
要論三
原文: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jié)無定數(shù),可分為三,,三節(jié)云者,,上、中,、下焉,。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jié),身為中節(jié),,腿為下節(jié),。以頭面言之:天庭為上節(jié),鼻為中節(jié),,海底為下節(jié),。以中節(jié)言之:胸為梢節(jié),腹為中節(jié),,丹田為根節(jié),。以下節(jié)言之:足為梢節(jié),膝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以肱言之:手為梢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以手言之:指為梢節(jié),掌為中節(jié),,掌根為根節(jié),。至于足則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自足,,莫不各有三節(jié),。要之,即莫非三節(jié)之所為,,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jié)不明,,無依無宗,中節(jié)不明,,渾身自空,,下節(jié)不明,自家吃跌,。豈可忽乎,。至于氣之發(fā)動,要皆自梢節(jié)起,,中節(jié)遂之,,根節(jié)催之,然此猶是節(jié)節(jié)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上自頭頂,下自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jié),夫何三節(jié)之有哉,?又何三節(jié)中之各有三節(jié)云乎哉,?
闡解:本論主旨以闡述拳術發(fā)勁之源的“三節(jié)”以及三節(jié)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拳訣有云:“三節(jié)不明渾身空,,內(nèi)外不合枉練功”,。故而歷代的拳家們常告誡后學們:“習拳不懂三節(jié)九段,則落步不整,,出手不能發(fā)出千百斤氣力,。能知三節(jié)九段,才能六合如一,,百斤之體能發(fā)千斤之力”,。
從運動生理學來看,人雖然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多個骨與骨骼關節(jié)支架所構(gòu)成,,人體的運動則是由各個骨骼關節(jié)的曲伸來完成的;而從人體運動的發(fā)力角度分析,,是由不同的三個點來完成(即由曲到伸),,其實這三個點就是拳術中所說的三節(jié)。
三節(jié)之分,,也是由“道”論中而來,,丹書中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陰陽兩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也就是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宇宙三體乃天、地,、人,天地人化生出浩渺環(huán)宇中的萬物,,而萬物之祖乃是虛無一氣,。宇宙一大天地,人乃一小天地,,從而,,人與宇宙一樣,仍有三體,。人之三體分內(nèi)外,,內(nèi)三體者,精,、氣,、神,來源于先天真一之氣,;人之外三體者為頭,、手、足,,頭手足化生出根,、中、梢三節(jié),,從拳法上講乃歸于一勁,。以此之層層化生,從三以至九重,,乃合于六書之九數(shù)而已,,即三節(jié)中尚有三節(jié),真是節(jié)中有節(jié)而難以盡數(shù)了,;復之九九而歸一,,是為道之真數(shù)也。
三節(jié)的分類不過就上,、中,、下或梢、中,、根,;大體上來分應有三部分,,即整體三節(jié),上肢三節(jié)和下肢三節(jié),。
從整體三節(jié)上來分,,頭為梢節(jié),軀干與上肢手臂為中節(jié),,下肢腿足為根節(jié),。以上肢手臂來分則手為梢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下肢腿足來分則足為梢節(jié),膝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以整體三節(jié)的上節(jié)來分則天庭為上節(jié),鼻為中節(jié),,口為下節(jié),;以中節(jié)來分則胸為梢節(jié),腹為中節(jié),,丹田為根節(jié),,以手來分則指為梢節(jié),掌為中節(jié),,掌根為根節(jié),;至于足就不言而知了。
然而,,按這樣的分法,,從頭頂?shù)侥_底的整個人體,是三節(jié)中又各有三節(jié),,分之不盡數(shù)之不完,!歷代的拳家們?yōu)槭裁催@么重視三節(jié)呢?想必應有它一定的道理吧,。因為上節(jié)不明,,手多強硬,神昏目暗,,勁不順而力不整,,拳之技法無依無宗;中節(jié)不明,,腹不實胸不暢,,渾元氣不足,乃周身空惚;下節(jié)不明,,則進退遲緩,,下盤不穩(wěn),動輒跌傾,。明了三節(jié)多一力,,懂得了三節(jié)的運動規(guī)律,對以后理解力量的含發(fā)蓄放和明暗化三種勁力將有所依宗和幫助,。對于三節(jié)之理法是決不能輕視的,。
無論是哪三節(jié),總之離不開起,、隨,、催三字。即梢節(jié)起,、中節(jié)隨、根節(jié)催,,明此理即不至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三節(jié)名雖不一而勁法則一,故起于根,,順于中,,達于梢,只有這樣才能渾身上下整體如一,。明白了這個規(guī)律就懂得了如何造力,,如何傳導,如何發(fā)放力量的過程,。
當研讀“原論”至此時,,“論”尾突然反轉(zhuǎn)話機將前面所述三節(jié)內(nèi)容給全盤否定了!既然前人能立此論,,絕非空穴來風,,明辨的人們當不難發(fā)見,這只不過是讓后學們明白,,對于三節(jié)論當深明透析,,明于術而不拘于術,明規(guī)矩后而脫規(guī)矩的道理,,不要被古人一句當頭棒喝的反問給嚇愣住了,!
要知道,形意拳理論中之所以把人體各部分為根、中,、梢三節(jié)而稱為三節(jié)論,,主要目的是讓學習者弄明白如何用勁,以及造力,、發(fā)力又是怎樣一個規(guī)律,;而且在明白造力發(fā)力的規(guī)律時,于拳技運用中可找準敵之力源將其截斷,,也就是截其根節(jié)的技法,。三節(jié)之法乃初習拳術的必知基礎,從有形有勢逐漸達到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上乘境界。論中告誡,,人體本為一節(jié)(一個整體),,何故要分作三節(jié)?既然沒有三節(jié)之分,,哪里又來的三節(jié)中又有三節(jié)的說法呢,?一看這段反問之言就該明白了,練習拳術不能永遠停止在起步時的境界上,,就如初讀書時的寫字,,要一筆一畫地學習,讀到大學的時候,,難道寫字還要去一筆一畫作那種幼稚的舉止嗎,?形意拳練習的發(fā)力首先要明三節(jié),即根節(jié)不明,,力無源,,手發(fā)空;中節(jié)不明,,力不通,,易失靈;梢節(jié)不明,,力不透,,功難成。一旦掌握了發(fā)力要領,,就要逐漸達到整體歸一的發(fā)整勁,,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如果此時還要象初學時的按部就班地做三節(jié)發(fā)力動作,,這只能說明孺子愚不堪言了,。
敝人以為,研讀古典拳論,當從整體觀去分析,,從辯證中去求明理,,從實踐中去獲真知,擇善而從之,。不可從片面性,,甚而是斷章取義,更不能憑個人興趣和認識,,去誤解古論,。
要論四
(原文)試于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續(xù)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捶以內(nèi)而發(fā)外,,氣由身而達梢,,故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諸梢則實而仍虛,,梢亦焉可弗講乎,?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猶未及乎氣之梢也,。四梢維何,?發(fā)其一也。夫發(fā)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于四體,似不足論矣,。然發(fā)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似不必本諸發(fā)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發(fā)乎,,發(fā)欲沖冠,,血梢足矣。抑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囊,,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沖其氣之量,故必舌欲摧齒,,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于骨,,而聯(lián)于筋,,不及乎齒,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氣亦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U解)本論是在論三節(jié)與論氣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梢”的功效與作用,,這里所要論述之“梢”,乃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稱之為梢的“梢”,,而不是“三節(jié)論”中有關手足四梢之梢,,此二“梢”不能相混淆的。論述人體三節(jié)時沒有論及關于“梢”這方面的內(nèi)容,,論氣(呼吸)的時候更無“梢”字之題了,。三節(jié)論所講述者為人體三節(jié)之梢,即拳術的功效發(fā)揮都是由內(nèi)氣推動肢體形成的功架,,內(nèi)氣由身內(nèi)(丹田)輸布貫于四肢而達于拳,、腳等梢節(jié)致以實用。所以,,內(nèi)氣如不能輸布充滿全身,,則人體空虛無力,形成不堪一擊之物,。如果說內(nèi)氣貫滿全身但不能貫之于拳腳之梢節(jié),,雖然身體能抗擊打,,但是用于攻擊時則無什么效力,表面上看來是充實的,,而勁力仍然是空虛的,。所以,勁起于根,,順于中,,達于梢的方法和功用是每一位習拳者不能不明白和掌握的內(nèi)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渾身上下整體如一,,一動而三勁皆至,,擊敵則無失矣。這只不過是“三節(jié)論”中關于“梢節(jié)”內(nèi)容的論述,,是關于身體四肢梢節(jié)的動作功架,,還根本沒有涉及到有關能助于內(nèi)氣發(fā)動,更好地發(fā)揮出人體潛能,,瞬間爆發(fā)出兇猛狠毒剛烈之勢態(tài)的人體血肉筋骨之四梢,。
那么,血肉筋骨這四梢有些什么樣的具體內(nèi)容和要領呢,?
頭發(fā)即是其中之一,。頭發(fā)雖然不屬五臟六腑之列,也與四肢運動無關緊要,,從表面性上看起來是不怎么重要,,也不需去作什么必要的論述,然而,,發(fā)為血之梢,,而血又是氣之海,直觀性的看“發(fā)”與“氣”沒有什么關系,,但是氣與血有著密不可分的相輔相存的關聯(lián),,用一句話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所謂氣為血之帥,包括三個方面的意思,,即氣對血有生化,、推動、固攝等作用,。就是說,,血的生成是靠臟腑的機能活動(氣)將水谷之精微而化生的,已生之血運行,,靠心血的推動,、肺氣的敷布,、肝氣的疏泄(即氣行則血行之意);血在脈中循常道,,而不外溢是靠氣的統(tǒng)攝作用,。此即氣為血之帥的含義。所謂血為氣之母,,是指氣所以發(fā)揮作用,,是因為氣附于精血之中,由精血載之,,否則氣將飄浮不定而無所歸附,。精血在載氣的同時,還為氣不斷提供精微,,使其得到補充,。因此,氣不能離開精血,、津液而獨存,。而氣為陽,血為陰,,在生理狀態(tài)下,,氣血的陰陽必須保持相對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氣血調(diào)和”,。氣不能離血,所以氣就不得不與“發(fā)”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如果發(fā)有欲沖冠之勢,,則血梢自然充足。正如拳訣所云的:“發(fā)為血梢,,怒發(fā)沖冠,,血輪若轉(zhuǎn),精神勇敢,,雖微毛發(fā),,力能撼山”。恰如猛虎發(fā)威之時將全身之毛豎起來一般,。
繼之,,舌為肉之梢,肉是氣血之囊袋,,如果說氣不能輸布身體各部而達其梢時,,這就表明了氣虛少而導致肌肉衰萎及四肢無力。所以,,必須以舌欲摧齒之勢,,而壯其肉梢之足,。正如拳訣所云:“舌為肉梢,卷則降氣,,目張發(fā)豎,,丹田壯力,肌肉似鐵,,臟腑充實”,。舌頂上腭,可接通任督二脈,,使髓接于口中化為津液(口水),,繼而入胃健脾潤五臟,脾臟旺盛時,,肌肉壯實而四肢活動有力,,因為脾主肌肉、四肢,,人體肌肉,、四肢皆賴于氣血的營養(yǎng)。
至于骨梢,,就是牙齒,。筋梢就是指(趾)甲。按中醫(yī)學所云:“腎生骨髓,,髓生肝”,,由腎精而化氣,氣化髓而注入腦,,而由腦髓生肝,,故可知肝腎二者的相輔相存之關系。腎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滋養(yǎng)骨骼,?!褒X為骨之余”,牙齒也依賴腎精的充養(yǎng),。肝主筋,,筋是聯(lián)絡關節(jié),、肌肉,,主司運動的組織。筋的濡養(yǎng)依靠肝血,,肝血足筋得其養(yǎng),,則筋健壯,,四肢活動正常?!白榻钪唷?,肝血的盛衰,可影響至爪甲的榮枯變化,。從而便知氣生于骨(髓),,而且聯(lián)合于筋的,筋骨并存,;氣不能充足于齒,,就不能充足于筋之梢的。如果要做到氣充骨梢和筋梢,,必須做到齒欲斷筋,,甲欲透骨的氣勢,否則是不行的,。拳訣有曰:“齒為骨梢,,有勇在骨,切齒則發(fā),,威猛如虎,,牙之功用,令人膽觫”,?!白榻钌遥肿阒腹?,手抓足踏,,氣力兼并,爪之所至,,立生奇功”,。如果做到練功中四梢齊時,即謂之內(nèi)勁出,,必須使發(fā)欲沖冠,,舌欲摧齒,齒欲斷筋,,甲欲透骨,,意動皆至,無堅不摧,,一枝動,,百枝搖,日久功自深,,四梢用力則可使人變其常態(tài),,使敵生畏懼,。
在習拳的人們中,都知道“驚起四梢”這個詞,,但四梢究竟何處著力,,經(jīng)常使學習者們迷惑不解,甚而感到茫然,。其實,,發(fā)欲沖冠,乃怒發(fā)沖冠之謂,,即將毛發(fā)豎立起,,圓睜二目,有如猛虎抖擻發(fā)威之狀,;舌欲摧齒,,即舌緊頂上腭,有如內(nèi)氣爆發(fā)沖出一般,;牙欲斷筋,,即咬牙切齒,有如咬斷鋼筋鐵骨一般的氣勢,;爪欲透骨,,即指甲有如從指尖向外暴漲伸出,有深陷敵肉而抓斷敵之筋骨之意境,,提起全副精神,,五行一齊發(fā)動。此時周身血脈噴張,,青筋暴露,,肌肉堅實如鐵,鐵馬金戈,,勢不可擋,,此即所謂四梢俱齊時則內(nèi)力發(fā)動,此言實乃于對敵時所持之法也(平時練習時,,依然要遵循體松心靜,,協(xié)調(diào)自然與調(diào)和心境,怡養(yǎng)精神的鍛煉原則),。
能夠做到四梢足時,,內(nèi)氣自然是無所不至,這時候難道還會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的弊病嗎,?
要論五
(原文)今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心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為土,而有敦厚之勢,;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必準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論武事者,皆不外乎斯也,。其在內(nèi)胸膈為肺經(jīng)之位,,而為諸臟之華蓋。故肺經(jīng)動,,而諸臟不能靜,。兩乳之中為心,而肺包護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經(jīng)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兩肋之間,,右為肝,左為脾,,背脊十四骨節(jié)為腎,,此固五臟之位也。然五臟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腎髓,,固為腎。至于腰,,則兩腎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尤為諸臟之根源,。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莫不各顯生機,此乃五臟之部位也,。且夫五臟存于內(nèi)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有其專屬,,領頂腦骨皆腎是也。兩耳亦為腎,,兩唇,,兩腮,皆脾也,。兩鬢則為肺,,天庭為六陽之首,而萃五臟之精華,,實為頭面之主腦,,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陽明胃氣之衡,,天庭欲起,機由此達,,生發(fā)之氣,,由腎而達于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皆為肝,,而究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大角為心經(jīng),,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子為腎,,實亦為五臟之精華所聚,而不得專為肝也,。鼻空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jīng),,耳后之高骨亦為腎也,。鼻居中央之地,而為土,,萬物資生之源,,實乃中氣之主也,。人中為血氣之會,,上沖印堂,達于天庭,,亦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上與天庭相應,,亦腎經(jīng)位也。領頂頭項者,,五臟之道途,,氣血之總會,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后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周身之要領,。兩乳為肝,肩為肺,,兩肘為腎,,四肢為脾,兩肩背膊皆為脾,,而十指則為心肝脾肺腎是也,。膝與脛,皆為腎也,。而腳跟為腎之要,,涌泉為腎穴也。大約身之所系,,凸者為心,,窩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聯(lián)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氣力大甚無窮,肺經(jīng)之位最靈變,,腎氣一動快如風,,此其為用也。用其經(jīng),,舉凡身之所系屬于某經(jīng)者,,終不能無意焉。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之所能罄者也。至于生克制化,,雖另有論,,而究其要領,自有統(tǒng)會,,五行百體,,總為一元,四體三心,,合為一氣,,奚必昭昭于某一經(jīng)絡,而支支節(jié)節(jié)言之哉,。
?。U解)本論主旨在于為習拳者提供中醫(yī)學有關五臟理論知識,以此而明白形意拳之勁勢源于五臟的意義,。
形意拳以五行拳為基礎拳法,,雖然拳架姿勢不同,但主要的還是以練氣為主,,追求的是內(nèi)氣充足,,達到氣充則力足。一門拳術無氣為基礎,,則空有架勢,,恰如形意拳名家劉殿琛說:“以之為顧法,則如守者之城池空虛,;以之為打法,,則如戰(zhàn)者之兵馬羸弱,,必敗無疑”。形意拳的外形上是五個拳式,,發(fā)力上是五種勁路,,內(nèi)通五條經(jīng)絡,連絡五個臟器,。人乃由五臟六腑組成,,靠五臟運化水谷而生氣滋生性命,五臟失調(diào)則人不能正常生存,,五臟是人的性命源泉,,是營造人體“正氣”之根本。形意拳的五行拳運動與人體本身五臟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二者有著相輔相存的作用,,五拳的威力要靠五臟的旺盛來體現(xiàn)。然而,,五拳的運動反過來又可以鍛煉和促進五臟的旺盛,,故拳譜中云:“五行拳內(nèi)養(yǎng)五臟,,補腦力保丹田,;外強筋骨,捷手足,,使耳目,,奧妙無窮,裨益匪淺”,。茲所以說形意拳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又可獲技擊之妙用。
五臟即心,、肝,、脾、肺,、腎,;五行即火、木,、土,、金、水,;五拳即炮,、崩、橫,、劈,、鉆,。
心屬火,火有上炎之氣勢,,即心動如火急,;炮拳通心屬火,其形似炮,,用炮的猛然爆炸,,其彈突出之形比喻拳勢發(fā)勁的猛烈,炮拳的動作與體內(nèi)心經(jīng)暗合,,故練炮拳可以平心火,,養(yǎng)心血。肝屬木,,木有曲直之形,,故曰肝動如箭鉆;崩拳通肝屬木,,其形似箭,,有“拳似利箭,身如反弓”之說,,崩拳的動作左右輪換,,勢如連珠,對肝臟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脾屬土,,有沉穩(wěn)敦厚之勢;橫拳通脾屬土,,其形圓滑似彈,,可使脾經(jīng)之氣自下而上可以通透無阻。肺屬金,,有利器破革之能,;劈拳通肺屬金,其形似斧,,喻其劈物之鋒利,,進退起伏,如水之翻浪,,促進肺經(jīng)中氣之運行,。腎屬水,源源不斷,,曲曲流行之,,有隙必入,有孔必鉆,;鉆拳通腎屬水,,其形似閃電巨浪濤翻,,其動作與腎經(jīng)相合,可以壯腰健腎,。
這就是五臟,、五行、五拳的各相配合的意義,,五行是總結(jié)宇宙間萬物生存變化的規(guī)律,,用五行相生相克來比喻諸事物之間互相制約互相補充和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zhuǎn)化的關系。古人根據(jù)人與天地(自然界)的密切關系,,把人體比作一小天地,,所以,人同大自然一樣,,人體也有五行,,即是五臟;古代拳家們根據(jù)五臟有五氣而形成五種拳勢,,據(jù)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五臟也有相生相克,而五拳也有相生相克,。相生者,,劈生鉆、鉆生崩,、崩生炮,、炮生橫,、橫生劈,;相克者,劈克崩,、崩克橫,、橫克鉆、鉆克炮,、炮克劈,。這就是形意拳的五行學說。
五臟在體內(nèi)有著各自的具體位置,,以至取得相互間的協(xié)調(diào),,促進新陳代謝,維持人體生命活動,。胸腔內(nèi)是肺臟,,其狀如華蓋(大傘),將其它諸臟遮住,。主一身之氣,,司呼吸,,故肺經(jīng)一動,其余諸臟便會跟著肺之呼吸而動,。兩乳的中心點內(nèi)部是心臟,,由肺臟遮包而保護。位置在肺的下端,,胃的上方,,恰好在人體胸內(nèi)的中心位置。中醫(yī)學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心為全身的主宰,是一切智慧思維的起源,。古人之所以把心比作“五臟六腑之大主”,,是與“心主神志”的功能分不開的。兩脅肋之內(nèi),,右邊是肝臟,,左邊是脾臟,背脊骨第十四椎骨節(jié)兩旁是腎臟,,這是五臟的固定位置,。然而,五臟均聯(lián)屬于背脊,,與腎髓相通,,以補充鞏固腎臟之氣。腰部是兩腎臟的本位,,醫(yī)家認為腎是先天之本,,五臟六腑之根源。這是從腎藏精的意義上來體會的,。腎所藏的精,,系指五臟六腑的精華,皆封藏在腎,,其意義我們體會到有兩個方面:一系指人體胚胎形成和發(fā)育,,是男女之精的結(jié)合?!秲?nèi)經(jīng)》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為精?!庇终f:“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fā)長”,。即說明此種精為生命的源泉及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另一種意義即腎氣,,對人體的生長,、發(fā)育、衰老的過程,,都有密切的關系,。腎氣充足則精力充沛,以充實人之智力與技巧,,其余臟腑也隨之而旺盛,。這就是武功家和養(yǎng)生家們重視養(yǎng)氣蓄精的理由,以及拳術之道重視腰的根本原因之一,。
五臟在體內(nèi)各有定位,,稱之為內(nèi)五行;有諸于其內(nèi),,必形之于其外,,稱為外五行,也就是五臟于身體外部所聯(lián)屬的部位,,從外部的氣色變化即可察知所屬部位于某臟的旺衰情況,。領頂腦骨均屬腎,兩耳也屬腎,,兩唇,、兩腮都屬脾,兩鬢屬肺,,天庭是六陽之主位,,薈萃五臟之精華的部位,是頭面的主要位置,,更不異于是一身的座督。印堂可以察知陰陽胃氣的盛衰,,天庭飽滿,,必須印堂明潤;腎氣充足自然顯現(xiàn)于此,,此為五臟之氣通達于天庭的樞紐機要也,。二目皆屬肝,但要詳細地分辨時,,眼的上包屬脾,,下包屬胃,,大角是心經(jīng),小角屬小腸,,眼白屬肺,,黑珠屬肝,瞳仁屬腎,,其實眼睛也是五臟六腑的精華所聚,,而不只是單一的只屬于肝臟的。鼻空屬肺,,兩頤屬腎,,耳門前屬膽經(jīng),耳后的高骨位置屬腎,。鼻位居面部中央,,按五行來說,中央戌己土,,土為萬物生長之源,,確實又是中氣的主要關鍵,因為呼吸出入均由鼻過也,。人中是氣血會聚之處,,上沖印堂,達于天庭,,也是至關重要之處所,。兩唇下的位置是承漿穴,承漿穴之下稱之為地閣,,與額上的天庭是相對應的,,恰如”相經(jīng)”中所說的“天庭要飽滿,地閣要方圓”即是大富大貴之人,,此處屬于腎經(jīng)的位置,。
支撐頭顱的脖頸,是五臟受納精微的重要通道和途徑,,也是氣血運行之總會,,前為呼吸出入之道,即咽喉,、氣管,、食道;后為腎氣(即脊髓)升降的通道,。肝氣由此而左旋,,脾氣由此而右旋,此部更重要的是統(tǒng)督于周身精微收納。兩乳屬肝,,兩肩屬肺,,兩肘屬腎,四肢屬脾,,兩肩背膊都屬于脾,。然而兩手十指則屬心肝脾肺腎,。膝蓋和前脛都屬于腎,,腳跟則為腎的關要之處,,丹經(jīng)所云:“圣人呼吸以踵”。就是指腎主納氣而呼吸要歸根,。足底的涌泉穴即是腎經(jīng)的要穴也,。
從這樣看起來,全身各部所聯(lián)屬五臟的部位,,大至可以概括為:凡是向外凸起的部位屬心經(jīng),,向內(nèi)窩陷的部位屬于肺經(jīng),肌肉少而骨淺露的部位屬于腎經(jīng),;關節(jié)處,,有筋連絡的位置均屬于肝經(jīng),肌肉發(fā)達而厚的部位都屬于脾經(jīng)了,。形意拳的五行拳即按此而法象取意,,與內(nèi)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配而成拳式,,以心為五臟之君,,心主全身血脈,心動血先行,,血涌推氣行,,勝似火焰竄,心如火,,猛如虎而為炮拳,;肝為將軍之官,藏全身之血,,疏泄揮氣焰,,肝借心揮血,血調(diào)氣匯泉,,迎敵心肝合,,血旺氣推山,性如放箭而為崩拳,;脾為土,能生萬物,脾臟能統(tǒng)血,,又把運化轉(zhuǎn),,統(tǒng)血推真氣,氣宏能移山,,故而力大無窮乃為橫拳,;肺主氣,上通喉嚨關,,主司呼吸循,,吐故納新鮮,借血推氣行,,有心肝壯膽,,氣從喉嚨出,呵聲震破天,,而又善輕靈之變化,,鋒如利刃而為劈拳;腎為先天本,,主骨通腦間,,又為精之海,精氣推宗氣,,氣流如閃電,,腎動快如風,此傳是真言,,其形似閃如電快似風而為鉆拳,。此即是形意五行拳所聯(lián)臟腑之用意了。至于所聯(lián)屬的經(jīng)絡,,在練拳時凡是全身五臟六腑所歸屬的經(jīng)絡都會與動作相配合,,氣血循經(jīng)絡而運行的。這種意境,,只有練習者自己有所體驗而感之,,而不是能用筆墨就可以表述得了的。
至于五行相生相克,,在技擊上,,劈拳打出定式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鉆便成鉆拳,,接著后手平出即為崩,,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為炮,上邊的手下落向內(nèi)裹即為橫,。這就是五行相生,,是五拳相互補充的關系,。雙方相搏時,劈可破崩,,炮可破劈,,鉆可破炮,橫可破鉆,,崩可破橫,,這便是五行相克,是五拳相互制約的關系,。這種相生相克的關系,,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只是為初學者指出的一條簡便道路,,用以作為技擊入門的手段而已,。由于初學者內(nèi)氣不順,外形不合,,渾身散亂無章,,不得不繩之以規(guī)矩,通其氣血,,堅其體質(zhì),,使之循序漸進,逐步得拳法之妙用,。當練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可再死守這些規(guī)矩不放。其要在于內(nèi)中一氣流行,,外形和順自然,,內(nèi)外相合。到至善處,,動作再不講五拳,,變化再不談生克,而且坐臥行走,,無處不是拳,,或靜或動,無處不能變,。千招萬式可歸納為一招一式,,這就是論中的“五行百體,總為一元,,四體三心,,合為一氣”了,然而,,這個過程還是比較漫長的,。
要論六
?。ㄔ模┬呐c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nèi)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者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亦系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亦系內(nèi)合,,豈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傊粍佣鵁o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一在其矣,。
(闡解)本論主旨在于闡述“六合”于拳術中的重要性,。知五行必究六合,,在練法上必須嚴格按照“六合”的要求去做,六合一體乃是形意拳的核心內(nèi)容,。
“合”究竟是什么意思,?所謂“合”,是指在運動時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互相配合,,協(xié)調(diào)一致,。使全身各部動作的幅度,、運動的快慢、發(fā)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體間的相對位置,,都能恰到好處,沒有過之與不及的情況,。如此則自身才能平衡,、穩(wěn)定,轉(zhuǎn)變靈活,、敏捷,,便于發(fā)力。首先要使“心與意合”,,“心”與“意”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因義同而常通用,,其同在于:“心”與“意”均反映人的心理活動,思維情況,,精神狀態(tài),。何故將此作重復之說要“合”呢?似有多余之慨,!其實不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心”具有與現(xiàn)代生理學并不相同的極為豐富的內(nèi)涵,孟子云:“心之官則思”,?!靶摹笔侨怂季S的場所,是人的心理活動過程,,而不僅僅是人體的生理器官,。意者,志也,?!鹅`樞經(jīng)》云:“心之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所以,,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心”是心理活動的前導,、先鋒,,是引發(fā)“意”的號角及命令;“意”是執(zhí)行“心”所命令的士兵,,是“心”動之表現(xiàn),,是心理活動之表現(xiàn),是心理活動的結(jié)果,;心有所感,,意必隨之,。心與意必須統(tǒng)一,否則指揮不靈(心與意不合),,手腳失控,,耳目失聰。這就是心與意要合的道理,。心與意合了,,則意還得與氣合。所謂的“氣”,,按祖國醫(yī)學來說有兩種含義:其一指呼吸之氣與水谷之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二是指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由于氣在人體分布的部位以及作用的不同,所以又有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和臟腑之氣的分別,,但統(tǒng)稱為“正氣”,,能推動人體正常生長、發(fā)育和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并能溫煦臟腑器官筋骨肌膚,,營養(yǎng)全身,固澀精血,,護衛(wèi)體表,,抗御外邪。然而,,拳術之道是有感可觸的,,運煉之“氣”首先就是調(diào)節(jié)呼吸之氣,用意念去作下意識的指導和控制呼吸的運用而產(chǎn)生出功力來,。如果意念與呼吸不相協(xié)調(diào),,氣不受意的驅(qū)使,這便不能成為功夫,。所以,,意與氣必須相合。意與氣合時,,則氣又須與力合,,氣與力是相表里的關系,即氣運行在體內(nèi),,而在外則表現(xiàn)為力,。因此,,若有氣無力,則氣無法得到運行和表現(xiàn),。而若沒有氣,,力則無從產(chǎn)生。人在驚慌意亂氣散時,,其力無以致用,,表現(xiàn)得手足無措。所以,,氣必須與力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三者之合即稱之為內(nèi)三合,。內(nèi)三合里是以心與意為主體的,其它則是與心的有機結(jié)合,。
內(nèi)動為外動之源,,外動為內(nèi)動之效。內(nèi)動必須通過外動之體現(xiàn),,方能成其拳術合道,、體用合一。拳諺云:“有內(nèi)無外不成拳,,有外無內(nèi)難成術”,,這說明一個道理就是有內(nèi)三合,必然就有外三合,。心意相合主宰著氣的運行,,氣的運行表現(xiàn)為力,而力須靠身體四肢的運動來表現(xiàn),,也就是說內(nèi)三合必須要與外三合相結(jié)合,,做到內(nèi)外相合。外三合的關鍵是達到肢體的上下相合,,協(xié)調(diào)動作,,即勢整。同時也只有做到了勁整,,才能保持勢整,。所謂外三合,即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里,手與腳合是主導,,手腳往哪里,,肘、肩,、膝,、胯都要主動自然隨行。動作一出,,須手腳合一,。手一伸,肩催肘,、肘催手,;腳一進,胯催膝,、膝催腳,;手與腳、肘與膝,、肩與胯,,相互對應,相互依存,。形意拳訣有云:“手一動,腳即隨之,,肩一動,,胯即隨之。肘一動,,膝即隨之”,,“心意一動,手足相應,,肩胯相合,,肘膝相隨,周身之氣不運自運,,不聚自聚,,內(nèi)外如一,成其六合”,?!半m云六合,實則內(nèi)外相合,。雖云內(nèi)外相合,,實則陰陽相合”。內(nèi)三合與外三合之和,,總稱為六合,。
拳諺曰:“外不順,,內(nèi)不合”,外形動作的流暢,、順達,,各部分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是實現(xiàn)內(nèi)部合一的前題和保證。所以,,“六合”中首先要求外部三合,,后講究內(nèi)部三合;“外三合”是基礎,,“內(nèi)三合”是提高,,但“外三合”的肢體動作和諧、合拍,,非“心志”不能實現(xiàn),,非“氣息”不能充實,非“勁力”不能完成,;故“外三合”是“內(nèi)三合”指導下的“外三合”,,“內(nèi)三合”是“外三合”表現(xiàn)出的“內(nèi)三合”;通俗地講,,即“外三合”的過程中充滿了“內(nèi)三合”,,它是以“內(nèi)三合”作為條件,沒有心意指導,,沒有氣血供能,,沒有勁力體現(xiàn),是木偶的運動,;而心意氣力不和的運動,,亦非人體運動完美階段。反過來,,“內(nèi)三合”又依賴于“外三合”,,它是以“外三合”而體現(xiàn)。沒有“外三合”的動作基礎,,“內(nèi)三合”則空無根基,。內(nèi)外“六合”的結(jié)果是“全身如一”,勢呈整體運動,,拳示整勁,。
然而,初習拳者總有些疑問,,認為形意拳除了這六合之外,,尚有左手與右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手與左腳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右肩與左胯相合,,難道就不叫外合嗎,?尚且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這不也是外合嗎?又如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難道說這不能叫內(nèi)合嗎?這樣一算,,豈止六合,,六百合也不為過。這樣說起來“六合”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又何必非要將一個整體的人劃分成零散后又要求它們逐一相合,,這不是多余嗎?其實不然,,萬事萬物總有個前因后果,,拳術本來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不僅要在理論上去探求,,更需要身體力行,從不會到精熟,,從不自然而達到自然的一門學問和技術,。對于“六合”之法,初看起來十分復雜,,一時難以明白,,細心研究時,便知其歸根結(jié)底只為整體歸一,,構(gòu)成形神俱妙,,達到周身通靈的高超境界。
要說“合”,,它本是人先天的本能,,與生俱來,并非什么新奇的學問。例如:人走路時,,向前邁左腳時便自然向后甩左手,;兩臂前推時,兩腳自然后蹬,;兩臂后拉時,,則身體后仰,雙腳前蹬,;臀向后墜時則上體向前俯,;舉手時肺部自然吸氣,落手時肺部自然呼氣,,蓄勁時吸氣,,發(fā)勁時呼氣等等??偠灾?,人在運動時,根據(jù)先天本能,,總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穩(wěn)的狀態(tài),,作出最適合于當時運動情況的姿勢。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內(nèi)外,、上下,、左右、前后等相合,,決不只是六合而已,。然而,形意拳術所設立“六合”乃是為初學者設立的教范而已,,“六合”是基礎,,做到了“六合為一”時,全身上下則處處相合,,一枝動而百枝隨,。沒有“六合”為基礎,就談不上其它的“合”,,更達不到形意一體內(nèi)外合一境界,。初學拳者,由于動作生疏,,精神緊張,,別別扭扭的,,這時候反而失去了他本身先天自然的“合”字,為了達到“拳打自然”,,必須以“六合”作指導,,按每一拳式要求,按部就班,,規(guī)規(guī)矩矩地練,,一勢及格再練另一勢。每一舉動,,先要自己衡量是否合乎要求,?稍有不合,即須改正,。如此一步步練下去,,自可少走彎路。隨著功夫漸進,,久而久之,,自然順隨合拍,達到內(nèi)外三合,,拳勢也越打越自然,,渾身內(nèi)外上下協(xié)調(diào)一致,互相補充而毫不散亂,,周身一體而一氣貫通,,此時可謂六合俱備了。做到內(nèi)外合一,,全身一動無有不合,,也就達到了一動而無有不動,一合而無有不合,,周身內(nèi)外上下合為一體,,五官百骸悉用其中的境地。這樣,,不但在技擊上達到內(nèi)外一體之妙用,,而且具有調(diào)和臟腑氣血健體之功用,這也就是形意拳的“六合”之直諦矣,!
要論七
(原文)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本此是賴,故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而手則卻而不前矣,,此所以膊貴于進也,。氣聚中脘,機關在腰,,腰不進,,而氣則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于進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右必須要進左,上左必須要進右,,其為七進,,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歟!而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tǒng)全體而俱無抽扯游移之形也,。
?。U解)本論主旨在于闡述人身七體(頭、肩,、肘,、手、胯,、膝,、足)需同進,當先明白頭,、膊,、腰、步,、胯的率先位移(即進),,從而使意、氣,、身,、手等內(nèi)外上下協(xié)調(diào)一致,體現(xiàn)周身的完整統(tǒng)一,,是繼“六合”的進一層論述,。即為知道和掌握了周身六合時,,就需要了解身體在動進的時候尤需協(xié)調(diào)配合,完成一動無有不動,,真正達到“一枝動百枝搖”的境地,。
首先要求頭必先進,這個“頭”字,,應該是指大腦的思維和意念,,而不是指頭部的外型,因為形意拳強調(diào)“頭部正直,,精氣貫頂”,,要求頂頭,豎項,,不可俯仰歪斜或自由搖晃,,在頂頭要領中,既要避免頸部松弛無力,,又要防止頸部緊張僵硬,。頭為一身之主,作為人體的總指揮,,只能發(fā)號施令,,不可能作先鋒去身先士卒,武林界公認頭乃技擊之第一要害,,首腦被擊潰后,,便成群龍無首了,故而形意拳還有“護抱頭”一勢作為專門保護頭部的招法,。之所以要先進,,進的是命令,“頭”部之命令一下達,,四肢全身即按“大腦”所指令而動,。動作的形成是由意識發(fā)動,用身,、手,、腰、腿等來完成,。形隨意動,,形意合一,是說軀干和肢體的活動在意念的指導下運行,。它要求要有靈敏的思維反應,,機體反應;意念的出發(fā),,是因敵變化,,遵從客觀,動作要完整一致,,才得機得勢,。
腦為精髓之海,統(tǒng)領一身之氣,,是人體思維的總部,,周身的一切運動行為都由此而指揮,故而形意拳訣有“心氣一發(fā),,四肢皆動”的說法,,并有“一肢動則百肢動,手到不如心到,,先到一心,,后到一身,能叫一思進,,莫叫一思存”,。從此可知,形意拳的任何走架動靜,,都是以大腦(心,、意)先動,意領身隨,,意到手發(fā),,故而周身要動,頭(意)必先動(進)的道理,。
手是身前的先鋒,,而臂部則是手的根基所在,手部的力量來源于臂的屈伸,,手的攻擊與回縮都依靠臂的屈伸回還而運行,,臂不伸時手就不能伸出,臂不縮時手就不能收回,。所以,,出手時必須是力起于肩,通于肘而達于手,,此即三節(jié)之理也,,手起肘隨肩催,力達一貫,;回手時臂部必須先收縮,,故而臂膊是控制手的機關所在,手能發(fā)揮效力得依靠膊作指揮,,所以臂膊必須是主動地與手協(xié)調(diào)才能體現(xiàn)手的靈活及作用,。
氣聚則力雄,,而腰為命意之源頭,周身運動之樞紐,。所謂機關在腰,,有內(nèi)與外的兩層含義:中醫(yī)理論認為,肺司呼吸,,而腎主納氣,,經(jīng)肺吸入之氣,必須下納于腎,,才能保持正常調(diào)和呼吸。如果腎不納氣,,氣浮越于上,,則出現(xiàn)呼多吸少的喘癥?!鹅`樞·經(jīng)脈篇》曰:“人始成,,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跋忍熘睂儆谀I,所以,,人的生命不但是腎精所生成,,而且思維也是腎生成和補足的。髓者,,腦也,,腦即思之官?!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杏小澳I生骨髓,,髓生肝”這句話,從而我們可以清楚了腎的重要作用,。人的生命,、思維,以及運動之勁力(肝主筋,,勁生于筋的道理)都是靠腎生成和供養(yǎng)的,。然而,腎的位置恰好就在人體的軸心點上腰部,。拳術運動中,,腰的左旋右轉(zhuǎn)運動時,不但增強了腰部肌肉,、韌帶的柔韌性,,而且強健了腰椎及整條椎骨,經(jīng)常刺激按摩兩腎臟,,激發(fā)了腎活力,促進帶脈流通,,培補腎氣,,有利于強身健體,,益壽延年。
如果說從外在的動作形式來看腰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腰是上下體轉(zhuǎn)動的關鍵,對全身動作的變化,,調(diào)整重心的穩(wěn)定,以及使勁力到達肢體各部位起著重要作用,,要使外部動作靈活,,必先注重于內(nèi),,內(nèi)強則外活,;形意拳對腰部的要求是:腰要塌,脊要正,,即松沉豎直,。在練拳過程中,腰部始終要塌住勁,,起到主宰作用,;塌腰決不是腰脊僵滯,而是松展自然,,富有彈性,成為上下肢動作的樞紐,,練拳時必須用意松沉腰部,,讓腰部肌肉、骨骼放松并下沉,,使氣沉丹田能夠沉得充分,,下肢穩(wěn)定有力而又轉(zhuǎn)動靈活,同時用意豎直腰部,就是在松沉中有往上頂和對拉拔長之意,,腰部命門處微向后撐,,尾閭下垂。這樣可以減小腰椎前彎度,,使“中軸”不彎不搖晃,,再以腰為軸緩慢轉(zhuǎn)動來帶動四肢運動。這就是論中所云“機關在腰,,腰不進而氣則餒而不定矣,。此所以腰貴于進也”的真實內(nèi)涵及意義。
周身意欲運動,,或前進或后退時,,都得依靠兩腳所展示的步法來完成,如果步不動,,則全身所作任何的技法動作都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都成為了無效的勞動。步是身架的基礎,,步不到位,,任何部位都無法到位。正如拳諺所云:“手到步不到,,打著也不妙,;手到步不移,打擊必然遲,;手到步也到,,金剛也得倒”。所以說“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大腦),,應變在手,而千變?nèi)f化不至于窘迫者則為步”,。步法是各種搏斗技法的先導,,沒有步法配合的進攻是沒有力量的,也很難擊中對手,;在搏斗的攻防方法,、攻防目標、攻防距離,、攻防速度及反應速度的諸因素上,,都得靠靈活的步法來完成。所以,,人身人體要進取,,步法必須先行,即“論”之所云“此所以步必取其進也”的道理。
步法確為人體的車馬,,是一切運動的樞紐,。然而,步法的根基則在兩條腿與腳上,,步法運動,,必須依賴兩條腿腳來帶動而完成;而臀胯又是腿腳的根基,,如果固定了臀胯的動力,,步法則是腿腳的單調(diào)運動,呆滯而古板,,難以靈活迅捷,。為了步法的輕固靈活,必須要做到胯催膝,,膝催足,足蹬地由屈蓄到伸發(fā)的運動,,如果要上右步,,則必須左腿腳先發(fā)力摧動右腳前進,如果要上左步,,則必須右側(cè)腿腳先發(fā)力摧動左腳前進,。這是進步所源之力的不二法門。
形意拳中將頭,、肩,、肘、手,、胯,、膝、足合稱為七體,,所以“論”中把“頭膊腰步胯”的率先位移叫作七進,。七進是七體得力和運使的根本法則。七進是不可以機械地割裂而單獨從事,,在未作任何動作時,,即靜止狀態(tài)下,周身上下,,四肢百骸都是各自為政,,高度自律,似乎相互之間毫不相干,,一旦要運動之時,,周身上下是一動百隨,前呼后應,互相協(xié)調(diào)而完整一體,,處處符合規(guī)矩,,周身三節(jié)安排合體,內(nèi)外六合,,上下七順,,以首領身,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催指,周身渾然一體,,形意合一,,沒有絲毫之滯作,真正達到無懈可擊,,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境地。
要論八
?。ㄔ模┥矸ňS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cè)而已??v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勢,,低則抑其身,,而身若有攢捉之行。當進則進,,殫其力而勇往直沖,,當退則退,領其氣而回轉(zhuǎn)伏勢,。至于返身顧后,,后即前也。側(cè)顧左右,,左右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必先察乎人之強弱,運吾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論,。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可以轉(zhuǎn)移,不可執(zhí)格而論,。時而宜進,,故不可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而實以助其進,若返身顧后,,而后亦不覺其為后也,。側(cè)顧左右,而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總之,,機關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卻,,則百骸自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豈可置而不論哉,。
?。U解)拳術用于技擊時,出手擊敵完全依靠身法的變化協(xié)助方可完成制敵的任務,。在通常的情況中對身法的總要求是,,轉(zhuǎn)動松活,舒展大方,,端正自然,,尾閭中正,,不偏不倚(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之義),,不可僵滯漂浮,,動作以腰為軸,領率全身上下四肢,,所謂“一動無有不動”,,這是總概念。
具體地說,,身法都有哪些呢,?形意拳將身法歸納起來也不外乎有縱、橫,、高,、低、進,、退,、反、側(cè)這八種,。
所謂身之縱者,,就是進身時的氣勢開放而一往無前,放縱其勢的直沖象,,“縱如放虎”,,就是對縱所提出的具體要求。所謂“縱”就是吐放之力,,長身,、擊打、跳躍都是縱的運用,,縱也要做到梢節(jié)起,、中節(jié)隨、根節(jié)催,。還要求吐放如炮之猛烈,,如雷電之迅猛。
所謂身之橫者,,就是進身時身體要保持一種旋滾擰裹向四外排斥推擠之力,,徑逼目標而無阻礙之法。橫還有側(cè)移,、偏身之義,。形意拳五行拳的鉆拳和橫拳中,其所含“橫”法是相當顯著的,,鉆拳既有向前向上的鉆勁,,還有小指上翻所發(fā)出的擰勁和肘部向懷里的裹勁,。翻扣之拳既有翻扣下壓的勁,胳膊還含有向下向回裹帶的勁,。橫拳要求身體姿勢上下擰發(fā)勢若擰繩,。拳術中要求“起橫不見橫”。
所謂身之高者,,即是揚起身架高起之時氣勢要頂天立地,,正如太極拳中所謂之“仰之彌高”之意,長身而起時使敵難望其項,,此即于氣勢上壓倒敵方,,長身而起勢若猛虎撲羊。
所謂身之低者,,拳訣要求“低如伏貓”使身架低落仿佛要往地里鉆一般,,身體伸展靈活,勢若蛇伏地而行,,快捷似閃電而難以捉摸,,難以防范。這不是單純的身體伏,,而是身之動以步,,與步法相結(jié)合,身步合一,。
所謂身之進者,,即是身法的前進,其中包括了進身,、進手,、進步而至進擊。該進的時候要勢若縱虎,,奮不顧身敢打必勝勇往直沖。正如拳諺所云:“遇敵有主,,臨危不怕”,,“交勇者不可思誤,思誤者寸步難行”,,并“起如風,,落如箭”。然而,,進勢要低,,低則能進得快,不至于因高抬而延長進的時間,,進勢低還能使身體重心低,,不至于因高抬使重心上浮,,造成身體不穩(wěn)。進擊低而變化小,,則出擊疾快,,又使對方難以覺察動向,還可使對方無可攻擊之空當,。
所謂身之退者,,退為顧,為蓄勢之法,。退則多因不能得手,,故退一步,再乘機進也,。該退的時候要及時抽身而退,,這樣才能避免對方的勾絆,利于避其實,,利于閃其鋒芒,。另有步未退而胸向里收則為吞身法,如敵以拳掌或物器等平胸擊刺而來,,倘其物短,,則身稍收而敵之物即落空,再乘機攔格或取側(cè)勢以進,??傊耸菫檫M制造戰(zhàn)機,。
所謂身之反者,,反即是翻身顧后也。敵從我身后攻來時,,我一轉(zhuǎn)身就將敵調(diào)到了身前,。形意拳訣中有“拳如炮,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即是對“反”的具體要求,。反法不僅要求全身協(xié)調(diào),還需身步的輕靈疾快敏捷,。
所謂身之側(cè)者,,側(cè)為偏身轉(zhuǎn)移之法,不論敵在左或右,,我以左側(cè)或右側(cè)對著敵,,這樣受擊面積小,前手靈活易于變化,,可攻可防,。側(cè)身而立,,是拳法中可攻可防的最佳法則,這樣不論是前后左右,,敵方都無法占我之半點便宜,。側(cè)身時不論是攻擊還是防守,都要做到身法靈活敏捷,,轉(zhuǎn)側(cè)靈巧,。
至于以上之八法,在什么時候和處境,,具體用什么方法并不是一塵不變的,,必須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首先要根據(jù)自己的實力采取切合實際的手段去針對不同的對手,,決不可以一法施之于萬人,,明于術而不拘于術。技擊搏斗之中,,身法是一會兒忽然以縱,,而一會兒又忽然以橫,是縱是橫,,都得因敵我雙方所處之形勢而變化,,隨時機而轉(zhuǎn)移,絕對不可對任何人,,或任何環(huán)境都用同樣的方法,,也不可在什么時候都用慣用(一塵不變)之法。身法的時而高時而低,,高低要隨勢而轉(zhuǎn)變,,靈活對待,不能只以“高”就一直高下去,,也不能以“低”就一直用低,。在對敵攻取時機適合進攻時,就得立即采取進攻,,切不可猶豫不決,,畏縮不前,這樣就會失去戰(zhàn)機,,奪取戰(zhàn)機是電光石火般的,,稍縱即逝也,。一但進擊不得手或局勢于我不利時,,就得立即退避,退得及時就能為反擊創(chuàng)造條件,。要知道,,前進是為了徹底地消滅敵人,,后退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在未弄清敵方虛實以前,,不宜急進,,應當先考慮退步。這并不是怕對方的實力,,而是憑借退身來看清對方的虛實,,從而避實擊虛,乘隙而取勝,。所以善戰(zhàn)者能進能退,,如只能進不能退,或只會退不會進,,都不能取勝,,也就是說,知道自己的不足,,以退來掩蓋不足,,在退時尋找可乘之機,對方本來占優(yōu)勢,,由于進攻而暴露出破綻,,我即乘隙而取之。如果以返身顧后時,,后方則不是后,,反而為前了。側(cè)顧左右時,,左亦為右,,右亦為左,身法的靈活是立身中正而支撐八面,,四方的轉(zhuǎn)動而形成左右逢源,,鞏固成無懈可擊。
總而言之,,對于雙方交手的局勢觀察在于眼睛,,對于形勢的分析,以及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攻還是守則是大腦思維作主,,對于局勢的控制是手腳的靈活與快捷。然而,,手腳的根本就是身體,,身為人體之主宰,并有“身似陣圖與隊伍”之譽。所以說,,身軀要前進的時候,,手腳四肢不得不跟著前進。身軀要后退或靜止時,,手腳四肢及五官百骸莫不是緊隨著身軀的退而退,,靜止而靜止的?;蚯盎蚝?、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動或靜都是身軀帶動手腳的,。故而,凡是研究拳術的人都必須研究好身法,,切不可將身法的重要性小看而掉以輕心,,將前人的理論冷落,甚而淡忘了,。
要論九
?。ㄔ模┙穹蛭骞侔俸。饔趧?,而實運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zhàn)對敵,,皆本諸身,而實所以為身之底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于手,而所以為手之轉(zhuǎn)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cè),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織妙。所謂機關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zhuǎn)彎抹角,千變?nèi)f化,,而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也。動作出于無心,,鼓舞出于不覺,身欲動而步已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qū)而若驅(qū),,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者,,其斯之謂歟!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如前步進之后步隨之,,前后自有定位矣。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則前后亦無定位矣,。總之,,捶以論勢,,而握其要者為步,活與不活,,亦在于步,,靈與不靈,亦在于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闡解)本論以步法為核心內(nèi)容,,詳細闡述步法于武技之搏擊運動的重要性,,以此論警醒學拳術者要深研步法,切勿疏懶之,。
拳術中的身體不論作任何運動時,,都是依靠法步形的不斷變化來完成的。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拳諺曰:“心是統(tǒng)帥(心即大腦),,眼為先行,,腿是戰(zhàn)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又曰:“機關在眼,,變通在心(大腦),,應變在手,而千變?nèi)f化不至于窘迫者則為步”,。步法是搏斗技術重要的構(gòu)成部分之一,,是搏斗技術的根本,技術的優(yōu)劣,,戰(zhàn)斗的勝負,,步法能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于臨戰(zhàn)對敵中,,靠的是身體手腳,,而始終使體態(tài)保持正常的乃是步形。在搏斗中手法的攻防方法,、攻防目標,、攻防距離、攻防速度,、攻防力量,、反應速度的諸因素上,都得靠靈活的步法來完成,。攻防中是否目標準確,,就是靠步法來調(diào)動攻防中雙方的距離來完成的。步法不靈活,,不能有效地調(diào)動雙方距離,,或遠或近都不易有效地擊打?qū)Ψ降挠行Р课唬蝗缒軠蚀_地調(diào)整攻防中的距離,,去接近或遠離對方,,攻擊可給予對方有效的重擊,防守時可化去對方的沖擊力,,能夠以步法準確無誤地調(diào)節(jié)攻防時的距離,,則攻防的速度和力量就自然能表現(xiàn)出來了。步法不僅能夠彌補招法在距離上的不足,,而且步法速度的快慢又能決定以多快的速度使其招法和戰(zhàn)術目的得以奏效,,提高步法速度和巧妙地運用步法速度的能力是提高主動進攻成功率的關鍵。因為身體的運動靠步法來驅(qū)動,,身形的變化則靠步形來調(diào)節(jié),。
從而我們知道,,審時度勢靠的是雙眼的靈活與機智,隨機應變而審時度勢靠的是心思敏捷,。然而,,要使身體能夠抑揚頓挫轉(zhuǎn)彎抹角而千變?nèi)f化,而且始終保持著主動權者,,則莫不依靠步法在主導著整個運動過程嗎,。但是,步法與身體的配合并不是機械配套或者是刻意追求的效果,,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條件反射,做到身法的伸縮,,步法的進退,,手法的起落幾方面均協(xié)調(diào)和順,歸于自然,。
人體本身的先運動是非常自然而和諧的,,身軀上前時腳步不用去想,驅(qū)馳于不自覺,,身體想動時步法早已為之做好了安排,,手法該出擊的時候步法也早已把身體向前推出而發(fā)力,還沒來得及想的已經(jīng)做到了,,還沒有準備做的已經(jīng)辦成了,,即步帶身轉(zhuǎn),身隨步換,,運動時全身上下四肢百體互相配合,,協(xié)調(diào)一致,全身各部動作的幅度,、運動的快慢,、發(fā)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體間的相對位置,,都能恰到好處,,沒有過之與不及的情況。做到此步,,所謂的“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也就是這種境界了。
在拳術運動中,,雖然兩腳之間總會有前有后,,但不管哪只腳在前或在后,靜止不動有固定型式時叫作步,,如形意拳的虛步,、馬步,、弓步、仆步,、坐盤步,、絞剪步、騎龍步等等,。然而,,在不停止的移動變位時,仍然叫作步,,如形意拳的進步,、退步、撤步,、墊步,、擺步、扣步,、蓋步,、倒插步、順步,、拗步等等,。如前腳向前進一步,后腳緊隨跟移一步時,,前腳與后腳仍都各有固定的位置,。如果在前位的腳作后步,在后位的腳作前步時,,便形成了前步作后步的前步,,后步作前步的后步,這時的步法就沒有前后之分了,,后腳不超過前腳叫步,,后腳超過前腳還是叫步,步法本身就是兩腳的交替變換位置和轉(zhuǎn)變方向所形成的,。
總而言之,,拳術運動講究動作架勢,其可謂是變化無端,。然而,,其根基者是步法,動作靈活不靈活在于步法,,反應敏捷不敏捷也在于步法,,可想而知,步法在拳術運動中的作用實在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