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六期)重點課題 結題報告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系無錫市教研中心徐敏南同志承擔的江蘇省第六期教研重點課題。課題自2005年11月立項,,經過近4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已基本完成課題研究的任務。現將課題結題報告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動因 1,、基于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深化的需要 無錫市是國家和江蘇省的第一批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在國家教育部和江蘇省教育廳,、教科院的關心和指導下,,無錫市在第八次課程改革實驗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為全國新課程實驗的同行們提供了豐富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改革經驗,。隨著課程改革實踐的不斷深化,,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新課改實質上是一次深刻的課程文化變革過程。課程改革改變的不僅僅是教材,,更重要的是改變課程的價值觀,、課程形態(tài)觀、課程教學觀,、課程評價觀,、以及課程的思維方式。一方面,,新課改為推進素質教育和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思路;同時,,新課改倡導的課程文化與我國現有的課程教學觀念,、思維方式和實踐操作方式,,以及與現有教育制度、教育環(huán)境之間的文化沖突也越來越明顯,。 課堂教學是深化素質教育,,實施課程改革的主渠道。課程文化變革中的各種矛盾都聚焦于課堂教學之中,。因此,,新課改課堂教學實踐中面臨的許多矛盾至今仍然困擾著我們:如“新課改理念與教師教學行為之間的脫節(jié)問題”;“實施課程改革與抓教學質量‘兩張皮’的問題”,;“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整合的問題”,;“學科素養(yǎng)怎么‘教’的問題”;“課堂教學中如何調動各種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都得到發(fā)展的問題”,;“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之間關系的問題”“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問題”“什么樣的課才算好課,,怎樣的教學才算有效的問題”“如何在減輕學生過重學業(yè)負擔的同時,切實提高素質教育的教學質量的的問題”,;“如何改變教師陳舊的教學慣習,,使教師教得更有成效的問題”等等。 上述這些矛盾的實質是新課程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矛盾,。研究表明: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標準向教學實踐轉化過程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課堂教學設計是課程理念,、標準向教學實踐轉化的最為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新課程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課程標準,,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但沒有在教學設計層面為廣大教師提供具體化的幫助。而新課程教學實施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問題,,需要運用新的教學設計思維與技術來解決。因此,,深入研究課堂教學設計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實效、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和關鍵性的問題,。 2,、基于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需要 新課程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yè)要求。需要教師從教材的“忠實執(zhí)行者”轉變?yōu)檎n程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者”和“反思性實踐者”。因此,,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的能力已成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最為重要的方面,。在國外,,“課程教學設計”是作為教師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來加以考慮的,。目前,,我國在職教師的專業(yè)培訓中往往注重的是理論知識或某些教學技能的培訓,,而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的培訓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缺乏的不是教育理念或一般理論,也不是某些教學技能,,缺乏的是:如何把課程理念,、課程標準轉化為有效教學行為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多數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方式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科本位”思維和為教會學生知識技能而設計的層面,缺乏對課堂教學因素的系統(tǒng)思考與科學設計,。究其原因:一是我們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嚴重滯后,。二是我國教師教育和教師在職培訓中,,課堂教學設計培訓往往是個空白。因此,加強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是豐富教師教育培訓課程內容、切實提高教師課程教學設計素養(yǎng)的需要。 3,、基于教學設計理論應用與發(fā)展的需要 教學設計是教育科學研究領域中一門新興的具有技術和綜合特性的科學,。一般認為,,關于教學設計的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學設計理論”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來,“第二代教學設計理論”開始崛起,,目前正處于新的發(fā)展階段,。教學設計理論是在現代課程論,、教學論,、系統(tǒng)科學、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心理學、腦科學等學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隨著上述相關學科的迅速發(fā)展,,一些新理論的不斷涌現,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后現代主義課程論”,、“深度學習理論”、“課堂文化理論”,、“內隱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理論”“學科素養(yǎng)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生命教學論”“學習共同體理論”“教學過程三合一理論”“情境認知理論”等等,這些理論為新課程教學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理論基礎。目前,,國外有關教學設計的理論精彩紛呈,,發(fā)展迅速,形成了相當豐富和系統(tǒng)的理論成果,。上世紀末,,我國有學者開始介紹有關教學設計的理論;由于種種原因,,有關教學設計的理論成果卻很少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 課堂教學設計屬于教學設計理論的應用性研究范疇。隨著新課改實施的深化,,迫切需要吸收有關教學設計的理論成果,,并根據我國國情,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性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與新課程實踐相適應的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和操作方式體系,,為廣大教師創(chuàng)造性實施新課程提供具體化的專業(yè)支持。因而,,本課題研究也是基于發(fā)展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和操作方式體系的需要,。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思路 1,、課題界定 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當前教學理論和實踐共同關注的重要領域,,也是一門新興的具有技術特性的教學科學。我們對教學設計的理解是:在一定的課程觀和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對教學過程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學習情境,、評價指導,,及整個教學過程所作的系統(tǒng)思考、策劃和具體安排,,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實現在可能條件下的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廣義的教學設計,,包括課程專家,、學校為教師實施教學提供的程序化內容、方法和輔助的教學資源,,也包括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這里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及各要素所進行的系統(tǒng)的設計,。從設計范圍來看,它包括對一堂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也可以是指某個具體的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情境的設計,;從教學設計的過程來看,包括課前進行的教學設計(或稱預設性的課堂教學設計,,相當于備課)和課堂教學中進行的設計(或稱生成性的課堂教學設計),。 新課程背景下:這里包括兩方面含義:其一,指本研究是在新課程理念,、理論的指導和引領下,;其二,指本研究是在新課改的現實,、動態(tài)的實踐背景下展開,。與我國以往的教學改革不同,新課改實質上一次深刻的課程文化的變革,。因此,,本課題研究是在課程文化轉型這一教育改革的現實背景下展開的。 因此,,本課題旨在綜合運用和借鑒現代課程教學論,、認知心理學、系統(tǒng)論,、教學設計理論,、活動理論、學習理論等多學科理論,,并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中小學課堂教學實踐為基礎,探索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應用性理論和教學設計的一般操作方式。努力揭示教學活動過程,、結構,、方式與提高教學效能,、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具體關系和規(guī)律,,促進新課程理念向課堂教學實踐的轉化,切實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意識與能力,。 2,、課題研究目標 (1)探索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性理論,形成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操作方式,。 (2)揭示新課程教學活動過程及諸因素與學生學科素養(yǎng)形成之間具體的關系和規(guī)律,,以豐富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理性認識,。 (3)形成若干學科系列化的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4)通過研究在教師中普及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 3、課題研究思路 本課題屬于應用性理論與探索性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研究主要沿著三條線路展開:一是通過學習現代教學設計和新課程教學變革的有關理論,,將新的理論遷移和應用于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分析和架構與新課程相互適應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性理論與一般操作方法,。二是從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從教學設計的視角進行分析,并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發(fā)現與形成更為具體化的解決課堂實際問題的設計策略,;三是對現有典型的課堂教學設計案例進行分析,提煉出具有應用價值的教學設計的策略,。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以“理性演繹與實踐歸納相結合”作為研究原則,把這三種研究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思考,。這樣,,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對話,,不斷深化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進展 (一)關于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性理論研究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性理論研究,,重點研究了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本質特點,、它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設計的區(qū)別,設計的基本理念和原則,,以及在解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際問題中的形成的新的認識,。它是教學設計理論在新課改實踐中應用的產物。同時,,又是在指導和解釋課堂教學設計實踐問題中得到驗證和豐富的,。課題組對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六個主要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具體化的認識,。 1,、關于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與特點分析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與特點的認識,是本課題研究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新課改不僅僅是教材,、課程標準、教學方式的改變,,而是一場涉及到課程價值,、課程教學思想,、課程思維方式、教學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的課程文化變革,。課程文化的變革又集中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而把新的課程理念、課程標準,、以及教材要求轉化為教學實踐行為的關鍵是課堂教學設計,。為此,我們通過對當代教學設計理論的學習,,進而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與特點提出了更為具體化的認識,。我們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要素與過程的系統(tǒng)設計,核心是圍繞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進行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僅包括課前的設計,,還包括課堂教學活動過程的動態(tài)設計,即課堂教學設計是一個不斷引領和優(yōu)化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課堂教學設計本質上是一種課程設計,,需要有課程設計的視野。是把一般意義上的課程轉化為學生真實的體驗課程的設計,。教學設計是解決課堂教學中問題的系統(tǒng)化的技術,。它直接決定了課堂情境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影響學生的素質發(fā)展,。 我們通過與傳統(tǒng)意義上課堂教學設計(備課)的比較研究,,提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本質的特點: 在設計理念上——從設計教師的教轉向設計學生的學的設計理念。 在設計價值取向上——從追求教會學生知識,、技能轉向培養(yǎng)學生基本學科素養(yǎng)的設計價值取向,。 在設計思路上——從尊重教材文本邏輯轉向尊重學生經驗與認知發(fā)展邏輯的設計思路。 在設計策略上——以教材知識為線索的線性設計轉向以三維目標整合的學習情境的設計策略,。 在設計主體上——從教師作為既定教學設計的被動執(zhí)行者轉向教師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體,。 2、確立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課堂教學的設計理念是課程,、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中的具體體現,。為了推動教學設計方式的轉型。我們提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五條基本的操作性理念: 1)為學生的主動學習而設計課堂,; 2)為賦予學習以學生的意義而設計課堂,; 3)為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力而設計課堂; 4)為建立學習共同體而設計課堂,; 5)為幫助學生形成認知結構而設計課堂,。 這五條操作性理念,,第一條是核心理念,,其余四條是從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學生發(fā)展的四個方面提出了的帶有操作指導性的理念,。 3、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需要轉變設計的思維方式 在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中,,教師經常要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兩難問題,。例如,“知識技能教學往往與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在設計中難以統(tǒng)一”,;“學科素養(yǎng)如何教?”,;“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設計如何定位教學起點與重心?”“一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高,、內容多,,教師教還來不及,如果要考慮學生的學,,就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習能力差,,讓學生自學的效益不高,還不如教師講解為好”“我用了很多教學方法,,就是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么辦?”“實施素質教育與面對應試的現實該如何取舍,?”,。針對上述課堂教學中的兩難問題,我們認為僅僅靠理念更新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教學的思維方式,。所謂教學思維方式,是教師思考與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路徑與方式,。教學思維方式,,有時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深刻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并且深刻地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課程改革中有許多實際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往往是我們“用導致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結果,。教學思維方式與教學設計的思維方式是一致的。為此,,我們的研究認為,,在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中,應當努力轉變教學設計的思維方式。并提出了轉變教學設計思維方式的具體內容:“變線性因果思維為系統(tǒng)思維,;變兩極對立思維為整合雙贏思維,;變消極思維為積極思維,變急功近利思維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思維”,。通過課堂教學設計實踐表明:轉變教學思維方式,,是形成新的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思路、解決課堂教學中兩難問題的關鍵,。 4,、課堂教學設計需要運用各種理論進行綜合思考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是一項綜合、復雜的系統(tǒng)設計過程,。需要跳出學科本位的教學設計模式,,廣泛吸收和綜合運用教學設計理論、系統(tǒng)方法論,、教育心理學,、學習科學、認知心理學,、情境理論,、活動理論、學科結構理論,、教育社會心理學等方面理論研究的成果,,需要把課堂當作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進行設計。正是這些理論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了解決教學問題的各種理論依據及基本思路,。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過程,,也是我們學習各種新的理論并且綜合應用于實踐的過程。 5,、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中需要處理好幾對矛盾 課堂教學設計是用設計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課題組分析了課堂教學過程的幾對矛盾,并且提出了課堂教學設計中處理好這些矛盾的基本原則與策略,。這幾對矛盾分別為:1)預設和生成的矛盾,;2)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矛盾;3)知識技能教學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矛盾,;4)課程標準與教材,、課程資源之間的矛盾。5)教學內容與活動方式,、過程的矛盾,。通過分析,這些矛盾在教學過程中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促進,、辯證統(tǒng)一的整合關系。課堂教學設計就是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設計技術來解決這些矛盾。課題組還結合課堂教學設計過程,,提出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的具體化的操作建議,。 6、走向基于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設計 隨著新課改實施的不斷深入,,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逐漸成為大家新的的共識,。課程標準把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作為學科教學的根本目標,,這既是在課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也是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的在學科教學中的具體化。我們認為:課堂教學設計應當應當建立在充分理解課程標準的教學思想,、課程觀和學科素養(yǎng)目標的基礎上,。并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及其生成的社會-心理機制要有科學的認識。認識到學科素養(yǎng)是一個有結構的整體,,它不是簡單地將其要素割裂開來加以反復訓練的結果,,而是在學習者主動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過程中生成和養(yǎng)成的。因此,,課堂教學設計不僅僅要把握學科素養(yǎng)的目標內涵,,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將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活動情境的設計結合起來,。 (二)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要素,、操作過程和策略的研究 1、關于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與設計流程的研究 我們在借鑒了國內外有關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中應把握的四個基本的設計要素與一般設計的流程,。 課堂教學設計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由許多要素組成,。通過分析,,我們確定了四個基本要素作為關鍵要素。抓住了這四個要素,,就抓住了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與整體,。這四個基本的設計要素是: 1) 教學目標設計——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向要素; 2)教學內容與結構設計——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要素,; 3)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作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行為設計要素,; 4)學生學習活動中評價設計——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反饋引領要素。 上述四個設計要素中,,教學內容結構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匹配與整合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關鍵,。在此基礎上,我們確定了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流程與要求,。 基本流程是:一)學生者情況分析,;二)設計教學目標與任務;三)設計教學過程的思路與環(huán)節(jié);四)設計各環(huán)節(jié)中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活動方式整合的情境,;五)設計課堂觀察,、評價與引領的要點。 課題組還對課堂教學設計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的設計要點進行了具體的分析,,提出了教學設計的具體化的操作性建議,。從而,為教師提供了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可參照的基本規(guī)范,。 2,、關于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具體策略研究 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課題組組織了學校教科研骨干教師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中十個關鍵性的教學設計問題進行了具體化的策略研究,。 這十個問題包括:教學目標設計策略,、課堂導入設計策略、自主性學習活動設計策略,、體驗性學習活動設計策略,、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策略、多媒體輔助教學情境設計策略,、課堂設計中教學資源利用的策略,、教師課堂角色自我設計的策略、課堂教學中教師引領設計的策略,、課堂教學中練習設計的策略等,。通過文獻資料的檢索匯總、實踐行動的總結歸納,,形成了使這些課堂教學設計策略更為深入和具體,,更具有實踐的操作性。 (三)各學科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 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學科之中,。我們在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進行一般問題研究的基礎上,,把課堂教學設計與各學科的教研工作結合起來,通過課堂教學設計研究深化對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因而,,各科教研員都抓住本學科的特點和重點選擇了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子課題或者專題。把課堂教學設計研究貫穿于學科教研活動之中,,使課題研究有效地推動了各學科課堂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深化,。 如:中學語文學科組提出了“課堂教學中優(yōu)化設計與提高效益研究”的課題。他們運用巴班斯基教學最優(yōu)化設計的原理,,在對課堂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的理念下,,重點研究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情境設計與優(yōu)化。對語文課堂導入,、習作情境以及不同課型的教學設計策略進行了研究,。 高中數學學科組結合高中數學的特點,,進行了“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設計”“課堂教學預設與再設計的關系”以及“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等專題研究。增強了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意識,,形成了對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若干問題的具體認識與設計策略,。 小學數學學科組以解決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問題為抓手,從改進課堂教學設計切入研究,,探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新途徑,。通過研究拓展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路,形成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設計”“探究性學習”等促進學生建構性學習的設計策略,。 小學語文學科組研究了“小學語文不同文體的教學設計”“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效指導的設計”以及“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設計分析”等專題。形成了對上述相關內容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小學語文教研活動的內涵,。 小學思想品德學科重點研究了“思想品德課中課程資源的利用與設計”,,對品德課中的課程資源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特別關注生成性資源的利用和靈活設計,架設從文本課程向體驗課程轉化的橋梁,。努力使思想品德課成為學生真實的道德體驗過程,。 其他各學科也都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通過研究一致認識到,,課堂教學設計是推進學科教學改革深化的重要抓手,,是提高教師課程意識、課程實施能力的有效途徑,。 (四)基于學校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 在課題研究中,,為了加強課題研究與課程改革的結合,使課題研究推動學校課程改革的深化,。我們在全市中小學中建立了40余個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實驗學校,。各實驗學校結合本校研究課題或專題,進行了課堂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從而,,把課堂教學設計作為一種新的思想和技術滲透于學校課程教學改革之中。推動了實驗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以下是部分實驗學校研究專題與主要成果: 蠡園中學結合學校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進行了《“六助”課堂教學的流程設計研究》提出了“備助:明標定策;自助:學知探究,;求助:回饋顯疑,;互助:解疑提升;補助:歸理拓展,;續(xù)助:拾遺鞏固,?!钡恼n堂教學設計流程。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深化課堂教學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為無錫市乃至江蘇省初中課堂教學改革的典型,。 宜興實驗中學積極開展了《基于學科素養(yǎng)生成的課堂教學設計研究》,,他們認為:新課程課堂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學科素養(yǎng)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形成兩類基本結構,,即學科的基本認知結構和學科的方法程序結構,。他們以“幫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即掌握兩類基本結構)”作為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在理解課程標準的同時,,梳理出各學科各章節(jié)兩類結構的具體內容,。在課堂教學設計中以幫助學生主動建構學科認知結構為主線展開課堂教學設計。通過幾年的實踐,,他們形成了“建構-結構”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與科學性。宜興實驗中學的課堂教學改革經驗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新區(qū)實驗小學承擔了“小學個性化教學設計研究”的子課題,。他們以“為每一個兒童設計課程”為教學設計的理念,以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為主線,,在各學科教學中進行“個性化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形成了一批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成果。包括各學科個性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操作成果,。該校教師在省級以上教育雜志上共計發(fā)表課堂教學設計論文50多篇,。 無錫市育紅小學承擔了“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小學生學習活動設計研究”的課題。他們進行了“探究性學習活動設計”“體驗性學習活動設計”和“合作性學習活動設計”的研究,,積累各種學習活動設計的案例,,分析并歸納形成了各種不同學習活動設計的策略。 江陰祝塘中心小學承擔了“基于三維目標整合的課堂教學設計策略研究”的課題,,課題從三維教學目標整合的設計理念出發(fā),,提出了目標設計整體化、問題設計情境化,、評價設計綜合化的設計策略,,并對課堂教學目標如何設計與敘述,問題情境的不同類型與設計策略等等進行了具體化的研究,。 其他實驗學校都有各自不同的課堂教學設計的子課題,。這些實驗學校研究的內容往往與學校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課題密切結合,因而,,課堂教學設計的研究很好地推動了學校課程改革的深化,,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五)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的初步探索 廣大教師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主體,提高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對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是深化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如何有效提高教師堂教學設計的能力,?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課堂教學設計是目前我國教師教育中一個十分重要但較為忽視的領域,,至今尚未形成系統(tǒng)、科學的教學設計的培訓內容與有效方式,;同時,,教師業(yè)已形成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設計方式,往往是在陳舊課程教學觀與思維方式指導下的實踐中形成的,,并且已經成為教師潛意識的一種教學慣習,。為此,我們對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作了一些探索,。 我們在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研究過程中,,始終將提高教師(主要指參與研究的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放在首位,首先對參與研究的教師和實驗學校進行了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培訓,。通過理論學習與培訓,,強化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三種意識:一是課程意識,,即讓教師意識到,,課堂教學設計應當依據課程標準,能理解課程標準背后的理念思想,,并且超越學科,,站在課程的高度設計課堂;二是科學設計的意識,,即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原理與方法,,進行科學設計的意識;三是生本意識,,即從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現實,,進行教學設計。為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和諧發(fā)展而進行教學設計的意識,。其次,,我們積極倡導基于課堂問題的教學設計的行動研究。一些課堂教學設計實驗學校的經驗表明,,基于課堂教學問題的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教師改進課堂教學設計的案例反思,使教師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有更為深刻的體驗,,從而產生積極改變自我的內在動力,。 四,、課題研究的取得的主要成效與成果 1、課題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理論成果,。圍繞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操作展開了系統(tǒng)的研究,,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成果。包括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含義,、特點等一系列問題的認識,,形成了課堂教學設計的操作流程與基本策略。豐富了新課程教學的理論和教學設計的理論,。課題組(包括參與研究的老師)有100多篇論文發(fā)表在省級以上的教育刊物上,。并出版了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研究的專著。 2,、推動了各學科,、實驗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在課題研究中,,各學科教研員結合本學科的特點承擔了學科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四年來,各學科結合教研活動開展了課堂教學設計為專題的研究活動,,推動了全市各學科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化,,成為無錫市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的一大抓手。各課堂教學設計的實驗學校,,積極承擔了課堂教學設計的課題任務,,并且結合學校原有的課題研究密切結合,不僅僅完成了課堂教學設計的課題實驗任務,,而且借助課堂教學設計研究,,深化了學校的課題研究,使一批課堂教學改革的典型學校和典型經驗脫穎而出,。如,,蠡園中學的六助教學、宜興實驗中學的“建構-結構”教學,、新區(qū)實驗小學的“個性化教學”等等,。他們中間有的學校在全國、全省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普及了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提高了參與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課題組編印了大量的課堂教學理論資料和實踐案例,,在全市范圍內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理論的普及工作。通過實驗學校的課題研究和各學科課堂教學設計的研討活動,,以及全市性的課堂教學設計研討活動,,使相當多的教師獲得了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認知,。四年來,圍繞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研究,,共計舉行了各類市級課堂教學設計的研討活動60余次,。同時,通過組織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承擔研究任務,,培養(yǎng)了一批課堂教學研究的骨干教師,提升了他們的課程意識和課堂教學研究能力,、水平,。許多教師在課題研究中脫穎而出。 五,、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1,、本課題是一個與當前課堂教學改革密切結合的課題,由于研究者大多是一線實踐的教師,,課題主要以行動研究為基本方式,。因此,課題研究深入度不夠,。經驗性總結多,,實證分析不夠。缺少有說服力的實驗研究成果,。 2,、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研究的全新領域。限于研究者的水平,,以及對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已有成果的學習研究不深入,視域不夠寬,,加上研究內容較多,因而,,對本課題研究把握的系統(tǒng)性還不夠,。課題研究的成果也不夠系統(tǒng)。對課堂教學設計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和案例的科學分析,、概括提煉也有待進一步提升與加強,。 總之,課堂教學設計是當前學校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領域,,我們的研究僅僅走出了的第一步,。隨著無錫市新一輪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課堂教學設計仍將是本市今后一段時間內,,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主題,。通過課題結題,期待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使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走得更好,。 2009-8-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