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遠走何方 《趙紹琴·汪逢春治濕溫病10法》 評注 作者:洛陽·許寶峰 趙紹琴 汪逢春 汪氏為北京四大名一,濕熱十法,,意蘊尤深,,今不揣淺陋,評注之,,敬請士君子雅正,,不勝感激。 1 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濕之邪迫于外,,濕熱穢濁蘊于中 頭暈(注:濕阻清陽),,身熱(注:濕困肌表,必身熱不揚),,漾漾泛惡(注:濕邪犯胃,,胃氣上逆,泛惡,,不是很重),,舌苔白膩而滑(注:濕熱初犯,苔尚白滑),胸中氣塞,,脘悶咳嗽(注:濕熱犯肺),,周身酸沉乏力(注:濕困肌表),小溲黃赤(注:濕熱傷津),。 濕熱初起之證,,宜芳香宣化法。 處 方 鮮佩蘭5g(后下),,鮮菖蒲5g,,大豆卷10g,鮮藿香5g(后下),,嫩前胡3g,,川郁金6g,白蒺藜,、姜竹茹各10g,,制厚樸6g,川黃連,、通草各3g,。 (注:藿香佩蘭石菖蒲芳香化濁,偏于上焦肺與肌表之濕,,前胡,,宣肺止咳。白蒺藜針對頭暈,。竹茹,,厚樸,黃連,,治胃,,泛惡。通草,,利濕滲熱,,針對的是小便短赤。) 評:雖然病邪初犯,,上中下全身都有濕邪邪,,癥狀,但相對都比較輕,,咳嗽,,泛惡,小便黃,,都屬于一般癥狀,,但是都針對性的用了藥,,濕熱犯上中下三焦,這里所謂的下焦,,多偏于大腸,,小腸,也就是大小便癥狀,。雖然后面有的上焦不明顯,比如以脾胃為主,,但還是需要宣肺氣,,化濕濁,因為肺主一身之氣,,同時也是病邪的入口之處,,出口之所。 2 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濕外受,,表氣不暢 形寒頭暈,,周身酸楚,身熱肌膚干澀(注:寒濕困束肌表,,腠理閉塞,,氣血不通),惡心嘔吐,,腹中不舒,,中脘滿悶(注:寒濕犯胃,胃氣上逆,,腹中不適,,說明脾亦受影響),脈象濡滑(濕邪增重),。 法當芳香疏解,,以退熱止嘔。 處 方 佩蘭葉12g(后下),,廣霍香10g(后下),,陳香薷5g(后下),大豆卷10g,,制厚樸6g,,新會皮3g,制半夏10g,,苦桔梗,、枳殼各6g,白蔻仁5g,,煨鮮姜3g,,杏仁泥6g,,太乙玉樞丹1g(研細分沖)。 (注:藿香佩蘭香薷,,辛溫芳香化濕,,因為有形寒酸楚癥狀,而上述只是酸困乏力,,癥狀便寒濕,,所以多了一味香薷。半夏陳皮生姜厚樸,,針對的是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一方面理氣,,一方面化濕除脹,,同時又采用了桔梗枳殼,杏仁蔻仁,,兩個對藥,,針對的是中上焦的病變,宣肺理氣通降,。而太乙玉樞丹針對的主要是胃中濕濁,,因為這里惡心嘔吐比較重的緣故) 評:這里上焦以寒濕為主,而中焦癥狀比較明顯,,也是上中二焦治療,,而以中焦胃部癥狀為主。 3 芳香化濁法(上,、中焦) 暑熱濕滯,,互阻中焦 身熱泛惡,嘔吐痰水(注:濕犯中焦胃),,胸悶腹中陣痛,,大便欲泄未得(注:濕邪郁滯氣機,大腸氣機不通),,心煩急躁,,兩目有神(注:濕熱擾心神,郁滯肝膽),,舌苔白膩,,口干不欲飲水(濕熱重,導致津液不通),。 用芳香化濁法,,定嘔降逆折熱。 處 方 鮮佩蘭10g(后下),,藿香(后下),、制厚樸各6g,,半夏曲12g,川黃連3g,,大腹皮,、佛手各10g,煨姜3g,,保和丸12g(布包),,焦麥芽10g,赤苓12g,,上落水沉香末,、白蔻仁末各1g。后二味共研裝膠囊,,分兩次隨藥送下。 (注:藿香佩蘭宣肺祛濕,,保和丸化濕,,又清熱散結(jié),厚樸,,大腹皮,,針對大腸氣滯,腹痛,,化濕除脹,,半夏生姜,小半夏湯針對的是吐痰水,,沉脹,,白蔻也是化濕止嘔,而佛手在這里則有疏肝之效,,針對兩目有神,,這里的有神,是一種假像,,屬于肝火旺盛的有神,,而黃連清心火,治療心煩急躁,,赤苓利水道) 評:這里則是偏于下焦大腸的病變,,以降氣除脹為主,同時還有心肝病變,,但是也兼顧到了三焦,,口干不欲飲,煩燥,,雙目有神,,說明濕熱已經(jīng)傷及津液,,導致了心肝病變,所以用了比較苦寒的黃連,,與疏肝而不傷陰的佛手,,這是值得學習的。 4 輕揚宣解法(上,、中焦) 暑濕蘊熱,,互阻肺胃 身熱頭暈(注:濕熱阻清陽與肌表),咳嗽痰多(肺經(jīng)郁熱),,兩脈弦滑略數(shù),,按之濡軟(注:濕熱為主)。 熱在肺胃,,法宜宣解,,濕濁中阻,又需輕揚,。 處 方 香豆鼓12g,,炒山梔6g,嫩前胡3g,,象貝母12g,,杏仁泥10g,枇杷葉12g(布包),,保和丸15g(布包),,鮮蘆根30g。 (注:豆豉山梔,,清胸隔間熱,,前胡貝母杏仁枇杷葉,宣發(fā)肺氣,,蘆根清熱生津,,保和丸,化濕清熱消食) 評:這里顯然濕邪不重,,郁熱為主,,以咳嗽,所以止咳清熱為主,,用了梔豉湯和宣四味,,雖然加了具有化濕的保和丸,具有一定除濕功效,,但顯然是以上焦熱邪為主,,中焦?jié)裥盀榇巍?/span> 5 宣肅疏化法(上、中焦) 暑濕熱郁,,蘊阻肺胃 咳嗽痰多,,胸中滿悶(注:上焦肺經(jīng)郁熱),,苔黃垢厚(濕熱),大便不通,,小溲赤黃(濕熱侵中下焦),。 可用宣肅上焦,疏化暢中法,。 處 方 前胡3g,,象貝母12g,杏仁10g,,香豆鼓12g(布包),,山梔3g,炙枇杷葉12g,黃芩10g,保和丸15g,,枳殼3g,焦麥芽10g,。 (注:這里用藥與上雷同,只是蘆根換成了黃芩,,又加了寬中下氣的枳殼) 評:顯然,,與上比還是以咳嗽為主癥,,所以方藥沒有大的變動,,只是增加二便異常,比前偏重而已,,兩者本人以為只是程度不同,,不必要細分,個人以為,。 6 輕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熱偏多,濕邪略少 身熱咳嗽(注:肺氣虛熱),,汗出口干,,意欲涼飲(注:汗出,則說明熱邪加重,,逼迫津液外出,。而口干,喜涼飲,,說明熱邪傷了津液),,舌紅苔黃,脈象細弦(注:這里也可以說明,,此時是以熱為主,,而不是濕),。 用清解暑熱,清宣化濕法,。 處 方 薄荷細枝2g(后下),,佩蘭葉10g(后下),連翹,、炙枇葉各12g,,白蒺藜10g,前胡3g,,杏仁10g,,川貝母5g(研沖),鮮荷葉1角,,益元散12g,,鮮西瓜翠衣30g (注:佩蘭,化濕,。薄荷,,前胡,杏仁,,貝母,,白蒺藜,止咳,。益元散,,化濕利尿,清熱,。西瓜翠衣也是清熱解暑) 評:這里止咳,,清熱為主,少加了養(yǎng)陰生津的,,濕邪非常少了,,其實,所謂的濕熱,,或者暑熱,,有時以熱為主,不一定需要加過多祛濕的,,還是要以病人的癥狀為主,。 7 辛開苦降法(中焦) 濕熱病,熱郁中州 濕阻不化,,頭暈目脹(注:濕困清陽),,胸悶周身酸楚(注:濕阻肌表),漾漾泛惡(注:濕阻胃氣上逆),苔白滑膩,,大便不暢,,小溲黃赤(濕邪導致下焦不暢)。 辛香開郁以利三焦,,苦以降熱兼燥其濕,,少佐淡滲分消。 處 方 白蒺藜10g,,佩蘭葉12g(后下),,白芷3g(后下),半夏,、杏仁各10g,,黃芩12g,黃連3g(研沖),,炒薏苡仁12g,,白蔻仁2g,赤苓,、滑石各12g,。 (注:白蒺藜,佩蘭,,白止,,化上焦之濕,半夏,,連,,芩,辛開苦降,,治中焦為主,。赤苓,,滑濕,,利水道,治下焦,。另外又用了三仁,,治三焦之濕) 評:半夏瀉心湯,三仁湯等,,治療三焦之濕,,說明癥狀較重。 8 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夾濕滯,,互阻不化 小便艱澀,大便不通,,上則惡心嘔吐,,下則腹脹矢氣(注:以脾胃癥狀為主,,中下焦病變)。 宜宣化降逆,,展氣通腑,,一方兩法,兼顧胃腸,。 處 方 鮮佩蘭12g(后下),,鮮藿香6g(后下),香豆鼓12g,,山梔,、新會皮各5g,佛手片,、檳榔,、杏仁各10g,前胡6g,,通草,、煨姜各3g,酒軍0.5g,,太乙玉樞丹1g,。后兩昧共研裝膠囊分兩次用佛手片10g、煨姜3g煎湯送下,,藥先服,。 (注:前胡杏仁梔豉宣發(fā)肺經(jīng)郁熱。藿香佩蘭,,宣肺利濕,。陳皮,檳郎,,酒軍,,利氣胃通腸。玉樞丹,,化濁和胃) 評:這里的二便之癥狀,,與三、五,、七,,類似,但卻用了檳郎,,大黃,,直通大腸的,而放棄了厚樸,大腹皮,,化濕除脹的,,第一個說明,大便是需要急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濕邪在這里已經(jīng)不是大便不通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長時間導致人體津液匱乏所致,,所以需要急下存陰,。 9 泄化余邪、輕通胃腸法(中,、下焦) 濕溫后期,,身熱已退 癥狀大輕(濕已不重),余熱未除(熱邪尚存),,濕熱積滯退而未凈,,大便不通,腑氣不暢,,腹中不舒,,苔膩根黃厚(下焦尚有濕熱)。 用本法泄化余邪而通其胃腸,。 處 方 白蒺藜10g,,粉丹皮6g,香青蒿4g,,枳實3g,,鮮枇葉12g,保和丸15g(包),,全瓜蔞30g,,知母6g,炒薏苡仁12g,,山楂炭,、杏仁各10g,茵陳12g,,白蔻仁0.6g,,生大黃末1g,。后二味共研細裝膠囊,,分兩次湯藥送下。 (注:白蒺藜,,利氣化濕,,偏上焦。丹皮,青蒿,,知母,,滋陰涼血清虛熱。瓜蔞,,大黃通大腸,。茵陳與三仁,利三焦之濕,,山楂,,保和丸,化濕清熱消食) 評:這里熱病后期,,依舊有濕熱,,所以用了三仁,還是消食的保和丸,,同時,,熱病傷陰,用了青蒿,,丹皮,。這里的大便不通,有氣滯,,也有陰傷,,所以用了瓜蔞,杏仁,,滋陰潤燥,。值得效仿。 10 泄化余邪,,甘潤和中(中,、下焦) 濕溫初愈,邪退不凈,,中陽未復,,陰分亦虛。 運化欠佳,,胃納不馨,,周身乏力(注:熱病傷陰,氣陰兩虧,,脾胃虛弱),,舌胖而淡,脈多濡滑緩弱(注:脾虛),,用泄化余邪,,甘潤和中法,,以善其后,病勢向愈,,飲食寒暖,,切當留意。 處 方 川石斛12g,,丹皮6g,,香青蒿4g,甜杏仁10g,,范志曲12g,,雞內(nèi)金10g,冬瓜子20g,,茯苓皮15g,,生熟谷麥芽各12g,香砂枳術(shù)丸15g(布包),。 (注:香砂枳術(shù)丸,,健脾利氣消食,補而不滯,,內(nèi)金,,麥芽等,也有助于消食,,傷寒論也有,,傷寒解后,虛羸少氣的描述,,這時候除了少食之外,,健脾最為主要,同時,,食石斛,,丹皮,青蒿又兼顧了陰虛的一面,,茯苓皮,,冬瓜子也可以利水清熱) 評:健脾養(yǎng)陰消食,這也是治療其他疾病恢復期的重要原則,,不過要兼顧到氣虛的一方面,,還需要兼顧到陰虛的一面。 綜評 以上為趙紹琴書上所記載的汪逢春治濕熱十法,,本人有幾點不成熟的看法,,與同道參考。 01 有的分類有些重復,,比如以咳嗽為主的四,,五,,六,,實際上濕邪并不明顯,,而是以熱邪為主,咳嗽為主癥的暑熱之邪,,不屬于典型的濕熱之癥,。 02 而一二三,根據(jù)疾病的程度來說,,也很難截然劃分,,只是濕熱在肺,胃,,脾的程度不同,,只需要在一方上加減即可,沒必要單獨再列一證型,。 03 對于七來講,,顯然在這里面屬于比較典型的濕熱癥,三仁湯可以作為主方使用,,而且這個顯然濕重于熱,,讀已故名醫(yī)鄒云翔附子治濕熱的論述,可以酌加附子為好,,以利濕熱的去除,,只要陽氣布達,,則濕邪可速化,,濕祛則熱孤,清熱亦速,??v使邪熱暫得溫而烈,但寧熱勿寒,,濕祛則清熱較易,。因濕性粘滯,較之熱邪,,則濕難祛而熱易除,。而對于寒濕,蒼術(shù),,配合麻黃是已故老中醫(yī)許公巖的用法,,也可以吸收。 04 對于內(nèi)傷病的脾胃濕熱,,很多食以脾胃虛弱為主,,導致升降失調(diào),,所以,瀉心湯的苦降新開,,較之溫膽湯,,或者平胃散合三黃瀉心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要好用的多。這是臨床需要注意的地方,。 05 對于嘔吐,大便結(jié),,胸悶等癥,經(jīng)方大柴胡應(yīng)該也可以用,。還有祛濕,,只是溫病學家以為柴胡辛溫,,所以基本不用,,尤為可惜。而小柴胡湯,,通利三焦,對于濕熱病也應(yīng)該有用武之地,。 以上謬誤之處,當有許多,,還請同道高人多多批評指正,。 本文作者:洛陽~許寶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