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肆
關(guān)于昆侖語源
關(guān)于“昆侖”的語源,,筆者曾在編著《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和《新疆地名概說》時,,對昆侖一名,,引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證》之說,即“昆侖”來自于闐語,,是“南方”的意思,,昆侖山又云“南山”。現(xiàn)在認(rèn)為,,此說沒有對名稱語源進(jìn)行詳細(xì)論證,,此說似乎不妥。
關(guān)于昆侖語源,,比較流行的說法則是林梅村的觀點,。據(jù)林梅村引現(xiàn)代加拿大漢學(xué)家蒲立本和美國漢學(xué)家梅維恒意見,認(rèn)為:“祁連”和“昆侖”是同一名稱的不同漢譯,,為吐火羅語(月氏語)的“圣天”之意,。“祁連”一詞不見于先秦漢文文獻(xiàn),,說明譯名有先后,,即先秦時譯名昆侖,漢代譯名祁連,。匈奴人稱敦煌南山為“祁連山”并非本族語,而是根據(jù)當(dāng)?shù)鼐用駥υ撋降姆Q謂,。敦煌是月氏人的故鄉(xiāng),,那么,這個詞應(yīng)在月氏語,,也即吐火羅語中尋找其源,。漢學(xué)家蒲立本(E.G.Pulleybl?nk)將“祁連山”的古音擬作Giir—lien。美國漢學(xué)家梅維恒(V.H.M?ir)則另辟蹊徑,,他在其他印歐語詞中尋找音近的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拉丁語的C?elum(天空,天堂)和漢語“祁連”音相近意相同,,所以,,他相信“祁連”應(yīng)譯自和拉丁語C?elum同源的某個吐火羅語詞?!捌钸B”一詞似應(yīng)譯自吐火羅語陽性形容詞體格單數(shù)klom和klyomo的早期形式kilyom(o),,意為“圣天”。吐火羅語klyom和klyomo都是8—9世紀(jì)的形式,,第1期引用格式:牛汝辰.昆侖地名與昆侖文化[J].測繪科學(xué),,2016,41(1):其早期形式應(yīng)擬作kilyom(o),,因為早期吐火羅語的/i/在晚期吐火羅語中往往失落,。
林先生的結(jié)論存在問題:即在“祁連”是哪個民族語言都有疑問的前提下,,直接采納顏師古所訓(xùn)“天”的詞義,便推論祁連是月氏語即吐火羅語且在已知吐火羅語中沒有表示“天”的詞語的前提下,,提出這個吐火羅語詞應(yīng)寫的K?elum,,其結(jié)論很難讓人信服。
由于沒有搞清昆侖的原型和昆侖神話,,故自古至今論說昆侖地望和語源才會眾說紛紜,。
“昆侖”一語的語源也流露出其與明堂的淵源。臺灣學(xué)者王孝廉概括諸家對“昆侖”語源的解釋云:“昆侖的語源,,L·de·S?ussure教授認(rèn)為是指'天之穹隆的球狀’,。《康熙字典》說:'凡物之圜渾者曰昆侖,?!稌x書·天文志》說:'天形穹隆,如雞子,,其際如幕,,四海之表周接,元氣上浮,?!@'穹隆’二字就是昆侖的語源。根據(jù)御手洗勝的考察,,昆侖的原義是指天體,。昆侖二字的字音如果用一個音來表示的話,就是'圜’,?!焙仿【褪恰榜讽敗保骶褪恰皥A”,,就是半圓山,。明堂觀天,為天道運行呈現(xiàn)之所,,明堂因此就成為天在地上的縮影,,因天稱昆侖,而謂明堂曰昆侖,,可謂順理成章,。
劉宗迪認(rèn)為,正因為昆侖的原型是明堂,,而非自然之山因此它就可以出現(xiàn)在任何地方,,在《山海經(jīng)》中,昆侖的位置就是變動不居的?!洞蠡奈鹘?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謂昆侖在西方,,《海外南經(jīng)》則謂之在南方?!袄觥币幻徽`解為山名之初,,因“昆侖”尚未被落實于特定的山峰,故凡人們心目中的神山皆可謂之“昆侖”,,《爾雅·釋丘》云:“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銳上為融丘,,三成為昆侖丘?!笨梢姟袄觥痹且簧街畬7Q,,而是山丘之通名。今人只知道昆侖山在西方,,而據(jù)《水經(jīng)注·河水》,,東海方丈也謂之“昆侖”。
《山海經(jīng)》中雖有《海外南經(jīng)》稱昆侖之墟在南方,,但《大荒西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皆稱昆侖在西方,,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因此,,昆侖在西方之說就占據(jù)了上風(fēng),,后人因此一心一意地到西方尋找傳說中的昆侖山。實則正如劉宗迪《<海外經(jīng))和<大荒經(jīng)>地域及年代考》所指出的,,《海經(jīng)》所反映的只是東方一個方圓十余里到幾十里左右的地區(qū),真要考定昆侖山的位置,,倒是著眼于東方世界才對頭,。
何新認(rèn)為,根據(jù)中國上古時代的天地四方觀念,,曾把齊州所在的齊魯之地看作天的正中區(qū),。《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齊,,謂中央之國,。”《漢書·郊祀志》:“齊之所以為齊,,以天齊(臍)也,。”由昆侖山和都廣(黃都)所在是天地正中這一方位,,我們也就可以判斷出這座古大山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了,。這座山實際上就是中岳——泰山,。在中國人的古代觀念中,泰岱及其所在的齊州,,正居于天地的正中心,。而這與昆侖山及其所在的都廣之野恰相重合。
王孝廉從納西族的“三成”神山居那若羅進(jìn)而推出昆侖原是納西等藏緬語族羌語支先人羌族的圣地,。他說:“摩梭人是古代羌族的一支,。······我們由摩梭人的神山文字和彝族的斷天地通的神話,,往上回溯,,似乎可以了解中國的昆侖神話是源于古代先族的神山信仰?!彼踔琳J(rèn)為泰山之成為華夏的中心山,,是姜姓齊人移植昆侖神話的結(jié)果。他說:“即便是東方以泰山為昆侖的仙鄉(xiāng)信仰,,也是與古代羌族有關(guān),,在山東建國的齊太公姜尚,就是羌人,。先人姜氏族在山東建國,,國名為“齊”是“與天齊”之義,即是說自己的所居地是“天地之中”,,其本義原是羌人以昆侖圣山為天柱,、天地之中心的“天臍”。他們把自己原有的圣山信仰隨著民族的移動而依附到各地,,于是而有姜齊以泰山為東方昆侖的神話和信仰,。我們雖然還難以證實王先生大膽的推論,但是由此更加相信,,羌人肯定在移植和建構(gòu)昆侖(乃至泰山)神話,,從而在建構(gòu)多彩的“華夏”文化上起過重要的作用。
隨著人們地理知識的積累和地域視野的擴(kuò)大,,神話地理一方面被實證地理所代替,,另一方面它依然被人們用作建構(gòu)地理知識的先驗?zāi)J剑朔N神話地理和實證地理的交織,,在一種文明的“軸心期”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國,就是從戰(zhàn)國到秦漢這一段政治和地理大一統(tǒng)的時期,,《海經(jīng)》“地理”紛紛被附會于實際的世界地理,,其中猶著者是漢武帝對昆侖的定位。
《史記·大宛列傳》云:“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漢人鑿空,,地理視野大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忙著為帝國疆域命名,因為命名就同時也就意味著占有,,于是按圖索驥將西方一座據(jù)說是河水所出的大山命名為昆侖山,,昆侖山從此就在遙遠(yuǎn)的西方安家落戶了,漢武帝所據(jù)“古圖書”或許就是《山海經(jīng)》,。漢武帝的虛妄當(dāng)時就被飽學(xué)之士太史公看穿,,《史記·大宛列傳》又云:“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也,窮河源,,惡睹本紀(jì)所謂昆侖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jì)》《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碧饭珜Α渡胶=?jīng)》敬而遠(yuǎn)之的態(tài)度,,也表明他不將《山海經(jīng)》地理信以為真。
至于《晉書》《新唐書》《元史》《明太祖實錄》等所謂昆侖,,皆屬后人不明昆侖淵源之附會,,萬斯同早已駁之。至于現(xiàn)代學(xué)者蘇雪林等為華夏文化西來說所誤,,不僅將昆侖遠(yuǎn)推到兩河流域,,而且認(rèn)為《山海經(jīng)》是巴比倫人的作品,顯然證據(jù)不足,。明白了昆侖的原形原意不過是明堂,表示高山神山的通名,,而后世之地理學(xué)上的昆侖只是古人“案古圖書”為大地命名時所附會,。
納西族的“居那若果”神山和西藏的岡底斯山,它們雖都有本土“基礎(chǔ)”,,卻都是吸收了“昆侖/須彌”這些神山兼樂園的一些要素的,。如所周知,岡底斯可指代“昆侖”或“須彌”,是西部樂園文化,、中華神話文化的重要構(gòu)成,。而它也是羌人神山,就是有名的“貢噶山”,。任乃強說,,羌人崇拜此山,稱為“昆”,,即“昆侖”之詞干或原讀(案,,昆侖也稱“昆”)?!捌渖襟w正圓(案,,注意其形狀為圓)壁立,繞行一周須二日半,,約250里,。其巖壁望不見頂,大約超過2000公尺,。遠(yuǎn)望其上尖圓積雪之白頂部亦在1000公尺以上,,恰似古代華北貯糧的倉庫。為遠(yuǎn)古羌族信奉并按時朝拜之神山,。古羌語呼萬年積雪之山峰為'昆’(今云“貢噶”,,“貢”與“岡”及“昆”為一音之轉(zhuǎn))?!卑⒂鯐r代,,印度高僧傳法至此,驚嘆而稱此即“地軸”之須彌山,。后來羌人將其傳說散播至各處,。此說揭出羌藏人民在創(chuàng)傳昆侖——樂園文化,傳播各族神話文化上的重要作用,。但就歷史地理而言,,岡底斯只是神話昆侖的一個母型。任先生也承認(rèn)穆王與西王母會飲之“瑤池”(此難定地望)和《禹本紀(jì)》言“河出昆侖”之昆侖山(即《西山經(jīng)》之昆侖),,“皆在今于田縣南山(喀喇昆侖山口北側(cè)”,。大方向是很明確的。
昆侖,,是通過“混淪”跟“混沌”通轉(zhuǎn)的,。《周禮·春官·大司樂》“地祗”鄭注“崐崘”,,陸氏釋文說“本又作混淪”,,是昆侖,、混淪可通?;鞙S”即“渾淪”,。
《列子·天瑞篇》說:“渾沌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睍x張湛注說,“渾淪”的詞于是“渾”,,“淪”語之助也”,。(案,就是說“淪”“侖”是助詞,,沒有實際意義)吳澤順說:“沌,、淪,定,、來旁紐雙聲,,文部疊韻。所以渾沌可通昆侖,。他又說:“昆侖一名,,語源于混沌?!ぁぁぁぁぁ啘S,、混淪、昆侖并為混沌之轉(zhuǎn)語形式,,混淪與昆侖古音同,。”在音讀上,,它們確是可比,、趨同或通轉(zhuǎn)的。
【昆侖】ku?n lu?n 【混淪】γu?n lu?n
【混沌】γu?n du?n 【渾沌】γu?n du?n
【混敦】γu?n lu?n 【緄綸】ku?n lu?n
它們之間顯然是對音的(擬音未注明者,,主要依據(jù)王力系統(tǒng),,采用簡式音標(biāo),為便印刷,,偶有改動),。
我們懷疑,上古漢語的一個音節(jié)的詞緩讀變?yōu)閮蓚€音節(jié)的分音詞與該詞是復(fù)輔音有一定關(guān)系,,因此,,“昆”(圜)它們可以擬為復(fù)輔音字:kl?n,或γl?n,;“昆侖”也可以促讀拼合為單音節(jié)合音字:ku?n,。
【昆侖】ku?n lu?n:ku?n,崐(山)
【混沌】γu?n du?n:γu?n,,渾
“渾”就是混茫,、圓渾、封閉,。
“崐”(山)就是乾坤,,就是圜,就是昆侖,。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知,上古中國漢族及西部其他民族都存在昆侖神話,,其核心就是對高不可測的大山賦予宗教的神奇性,、神秘性和神圣性的崇拜。而在上古漢語能表達(dá)山體高大而又渾圓之意的詞有“昆”和“圜”,,昆和圜應(yīng)為同源詞,,上古文獻(xiàn)也有稱為“昆”的,加之對比圜與昆侖的語音相近,,因此我們懷疑“昆侖”的早期形式可能是“昆”和“圜”,。
據(jù)《說文》:“圜,天體也,?!卑矗瑴唸A為圜,,平圓為圓,。據(jù)《呂氏春秋·圜道》注:“圜,天道也,?!睋?jù)《呂氏春秋·序意》:“大圜在上?!弊ⅲ亨鳌疤煲?。”據(jù)《易·說卦》:“乾為天,,為圜,。”據(jù)《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總之,“圜”指天體“穹隆”的球狀,。
我們知道,,在漢語語音發(fā)展過程中,,常有一個字緩讀變?yōu)閮蓚€或兩個字急讀變成一個字的現(xiàn)象。前者稱為“緩讀詞”或“分音詞”,,后者稱為“急讀詞”或“合音詞”,,古人統(tǒng)稱為“切腳語”,今人又統(tǒng)稱“反語駢詞”,。如《禮儀·大射禮》:“奏貂首”,。鄭玄注曰:“貂,言不來也,?!币馑际钦f,“貂”就是“不來”二字的合音,?!稜栄拧め屍鳌罚骸安宦芍^之筆?!笔钦f“不律”即是“筆”字的分音,。這種反語駢詞的特點是:單雙音詞對照,單音詞變?yōu)殡p音詞的第一音節(jié)取聲母,,第二音節(jié)為迭韻,;雙音詞的兩個音節(jié)反切即為單音詞。王雪樵認(rèn)為,,依照這個規(guī)律變化的詞很多,。宋代文學(xué)家洪邁在《容齋三筆》一書就舉過不少例子。如以“蓬”為“勃籠”,,“盤”為“勃爛”,,“鐸”為“突落”,“叵”為“不可”,,“團(tuán)”為“突欒”,,“鉦”為“丁寧”,“頂”為“滴寧”,,“角”為“疙落”,,“蒲”為“勃盧”,“精”為“即零”,,“鏜”為“突郎”,,“諸”為“之乎”,等等,。這種反語駢詞,,由于第二個音節(jié)聲母多數(shù)為邊音[I],故有的學(xué)者稱之為“嵌l詞”,。例如:孔kong=窟窿ku long,,圈qu?n=曲連qu li?n,,渾huen=囫圇hu luen等。
瑞典漢學(xué)家高本漢構(gòu)擬的上古漢語“圜”的音質(zhì)為[giw?n/jiwεn],,圓的音質(zhì)為[giw?n/jiwεn],,說明上古圜和圓讀音相同?!袄觥币糍|(zhì)為[kw?n—lw?n],“穹窿”音質(zhì)為[kiung—gli?ng/liung],,二者語音也非常接近,。從以上可知,“圜”與“昆”的語音區(qū)別主要是清濁的區(qū)別,,其舌根音的清濁變換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在上古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加拿大漢學(xué)家蒲立本認(rèn)為,在漢代早期的對音材料中,,發(fā)現(xiàn)了“穹廬”一詞,,他擬定的對音為[khiung—lio](指蒙古包)?!榜窂]”應(yīng)是“穹窿”一詞的引申,,其讀音和詞義都有相關(guān)性。通過對比圜與昆的語音,,再結(jié)合反切緩讀規(guī)律,,我們懷疑,昆侖最早的形式為“昆”或者“圜”(圓),,反切緩讀之后,,就變成“昆侖”“穹窿”“穹廬”了。
如上所說,,“混沌”轉(zhuǎn)音為“混淪”,,“混淪”再轉(zhuǎn)為“昆侖”,昆(崐),、混字通,。《詩·大雅·緜》“混夷”即是“昆夷”,。漢揚雄《太玄經(jīng)》將混淪(即混沌之氣)寫作“昆侖”,,謂“昆侖旁薄”。
動態(tài)的“混沌”是團(tuán)旋飛舞的“原氣”,,物化為世界大山之“昆侖”,,變做靜態(tài)的園渾、封閉,、內(nèi)斂的物體,,而與“葫蘆”對應(yīng)(葫蘆是昆侖的袖珍本,,是具體而微的混沌)。但昆侖仍然“渾淪”地保存著原氣(《列子·天瑞篇》說:“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索者,,質(zhì)之始也,。氣形質(zhì)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睖啘S即昆侖,、混淪),。
漢王逸《楚辭章句·天問》說昆侖為“元氣”所出,。這種元氣或原氣,《西山經(jīng)》粘附之以火山爆發(fā):“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惫澲^之靈氣,,“熊熊魂魂”。這也可以視為“混沌”解破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
程憬曾論證,,“昆侖”就是“混沌”,神話“昆侖”之山實演化自“昆沌”之氣,。他說:“昆侖”即“混沌”,。“混”字古亦作“渾”,,“沌”字或作“淪”,,故“渾沌”,古亦有作“渾淪”者,,《列子·天瑞》:“氣形質(zhì)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是也?!盎鞙S”字又變?yōu)椤袄觥?,《太玄?jīng)》“昆侖旁薄”,斯其證也,。
《老子》的“混成之物”,,就是混沌,就是原氣,是動態(tài)的彌漫在星際的“氣團(tuán)”,;混沌,,渾淪,也就是囫圇,,“義為完整,、渾圓,那么,,'渾沌’可通'混淪’,,即昆侖”。無論是山的昆侖,,氣的混淪,,都是“道”的一種原型意象?!渡癞惤?jīng)·西山經(jīng)》將它們怪化,丑化,,但依然讓山之昆侖與獸之渾沌對位,、相應(yīng);“昆侖西有獸焉······名曰渾沌,?!闭琮嫎闼f:“帝鴻渾敦就是黃帝,同《神異經(jīng)》上怪獸渾沌住在昆侖的說法,,也能接榫,。······黃帝是住在昆侖的,。
吳澤順論證昆侖與混沌之對應(yīng)關(guān)系說:“渾淪,、混淪、昆侖并為混沌之轉(zhuǎn)語形式,,混淪與昆侖古音同,。混沌由宇宙本原變?yōu)橐蛔裆?,正是古代開天辟地的神話意象和由一元而發(fā)展為二元的哲學(xué)思想的反映,。實際上,昆侖就是混沌在時間(后移)和方位(下移)上的一種延伸,,就是渾沌之神,,即黃帝的化身?!?/p>
葉舒憲,、蕭兵等認(rèn)為,通俗的說解是:混沌,作為道體或“天地”的一種“形態(tài)”一種“運動”,,意味著開辟前的宇宙的“存在形式”,,是相對的“封閉”、圓渾,、中空而又有所蘊涵——這就是“原氣”(超微粒子,,或類星際彌漫物質(zhì))及其團(tuán)旋飛動。
它可以是“氣”(渾淪),;可以是“山”(昆侖),;大而為宇宙(乾坤);小而為葫蘆,;還可以是母腹(谷神:玄牝),;還可以人格化為“人神”或英雄······這些又都是“混沌”可以通過“混淪”與“昆侖”對位并且通轉(zhuǎn)的證明。而“混沌:昆侖”又涵化著“黃帝:帝鴻:渾沌”的可置換性,。但這并不是說它們毫無差別,。不僅作為“物化形式”之物象各不相同(“昆侖”是圜形山,混沌是氣團(tuán),,渾脫是皮囊,,“玄牝:母腹”是人體器官,“葫蘆”則是它們的“植物模式”),,而且它們的神話特性,,或所謂“象征層面”也各有側(cè)重,指涉或旨向雖一致而形象不同,。
總之,,“昆侖”一名被誤解為山名之初,因“昆侖”尚未被落實于特定的山峰,,故凡人們心目中的神山皆可謂之“昆侖”,。昆侖原本并非一座自然造就的巍峨高山,而只是一座人工建筑物,,即觀象授時的明堂之通名,。古之明堂亦即觀象臺授時、布令行政之所,?!盎臁弊止乓嘧鳌皽啞保般纭弊只蜃鳌皽S”,,故“渾沌”,,古也有作“渾淪”者?!盎煦纭鞭D(zhuǎn)音為“混淪”,,“混淪”再轉(zhuǎn)為“昆侖”,昆(崐)、混字通,。無論是山的昆侖,,氣的混淪,都是“道”的一種原型意象,。昆侖源自古漢語,,昆侖的早期形式就是“昆”,意指天體“穹隆”的球狀,,即“圜”,。
伍
結(jié)束語
昆侖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昆侖文化作為黃河文明,,始終為中華早期文化的擴(kuò)散提供著動力,。昆侖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根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思想之源和精神之源,?!渡胶=?jīng)》所述昆侖的位置,后世聚訟紛爭,,是由于后人并未明了《山海經(jīng)》“昆侖”一名的原型原意所造成的,,一方面昆侖不僅有廣狹之分,即甘,、青、新的毗鄰地域為廣義昆侖,;酒泉南面的祁連山為狹義昆侖,。另一方面,昆侖還有虛實之別,,即廣狹的昆侖為實昆侖,,漢代之后,昆侖一般確指于闐南山,。觀象授時的明堂,,后來衍生為封禪祭天對象的明堂為虛昆侖。昆侖原本并非一座自然造就的巍峨高山,,而只是一座人工建筑物,,即觀象授時布令行政的明堂。昆侖就是混沌在時間和方位上的一種延伸,,就是渾沌之神,,即黃帝的化身。昆侖的語源為古漢語,,昆侖的早期形式就是“昆”,,意為“圜”,即“穹隆”(天體球狀)。遠(yuǎn)古“昆侖”原非一山之專稱,,而是表示神化的山丘通名,,昆侖的神話意義為具有封禪祭天對象之明堂功能的山丘。
作者:牛汝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