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立正媽媽 來源 | 藍橡樹(ID:blue_oak)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每個父母聽到“叛逆期”三個字都會莫名的頭大,。 頂嘴、唱反調(diào)、發(fā)脾氣,,面對越來越不可理喻的孩子,,父母應(yīng)該如何做,才能在斗智斗勇的養(yǎng)育中,,贏得孩子的心,? 剛學會走路的小屁孩,進入“可怕的兩歲”,,就開始把“不要不要”掛嘴邊,;再到七八歲狗都嫌的年紀,動不動就跺腳,,“哼”的一聲就開始鬧脾氣,;到了青春期一點就著的頂嘴,摔門,,甚至離家出走,。 面對青春期百般不順的孩子,家長時常會忍不住會問:孩子為什么會叛逆,?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TA“本事大了”,因為長大,,所以要奪權(quán),。 隨著獨立戰(zhàn)爭的第一聲槍響, 奪權(quán)大戰(zhàn)開始了 陳默老師說: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允許被長大的時候,,就開始反抗了,。 長大的標志是讓孩子擁有選擇權(quán)。叛逆期其實就是宣示主權(quán),。 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女孩10歲,男孩12歲左右進入青春期,。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將它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身心聚變”讓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反常態(tài)。 首先,,內(nèi)分泌腺激素分泌量變大,第二性特征也逐漸顯露,,生理的變化也讓青春期孩子面臨難以言喻的不適,,時常覺得躁動、不安,、壓抑,、沖動。 同時,隨著思想逐漸成熟,,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所以他們內(nèi)心強烈抗拒父母的耳聽面命,事事監(jiān)督,,渴望自由和獨立,。于是通過頂嘴,脾氣暴躁,,表現(xiàn)得無禮和粗魯?shù)扰涯嫘孕袨?,來跟父母針鋒相對,來宣示主權(quán),,故意用破壞性的方式發(fā)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滿,,甚至做出自殘、輕生等不可挽回的行為,。 有一份調(diào)查顯示:約70%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會和父母唱反調(diào),,75%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成長中最令人討厭的事情。 殊不知,,青春期的孩子是通過反抗一切限制,,來宣布獨立。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書中寫到:許多青春期的逆反行為,,都出自對展現(xiàn)獨立性,、追求與成人平等,以及對男性或女性氣質(zhì)的渴望,。 所以,,所謂的叛逆、唱反調(diào),,只是孩子在用對抗來維護自己的心理空間,,用頂嘴來維護自己的主權(quán)。 此時,,如果父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跟倔強的逆反娃硬碰硬,那么結(jié)局一定是雞飛狗跳,,兩敗俱傷,。 電視劇《小別離》里的幾位父母,對兒女的關(guān)心就是密不透風,。怕他們早戀耽誤學習,,怕他們被壞學生帶上歪路,所以翻孩子的書包,,偷看日記,,一言不合就嘮叨,、訓斥…… 在這個越追求自由,越渴望獨立的階段,,父母管得越嚴,,孩子逆反心理越嚴重。 最后,,這幾位青春期的孩子,,都不約而同地用打架,戀愛,,厭學,、頂撞師長、離家出走來進行反抗和宣泄,,以求證明自己,,捍衛(wèi)自己的獨立。 一方渴望獨立,,一方拼命壓制,。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注定有一場戰(zhàn)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初二階段,,親子關(guān)系最為緊張 這是孩子尋求自我的奪權(quán)大戰(zhàn),打響了人生獨立戰(zhàn)爭的第一槍,。隨著槍響,,父母的作戰(zhàn)方略就不得不審時度勢,見風轉(zhuǎn)舵了,。 放權(quán),,叛逆期的體面后退 許多人說,2歲的叛逆能忍,,12歲的叛逆難扛,。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青春期的叛逆,,能夠折磨得你黔驢技窮,身心崩潰,。 無論你多努力想要順應(yīng)孩子成長的變化,,想方設(shè)法應(yīng)對他們各種怪異行為,可是常常一片冰心,、一腔關(guān)懷,、一張笑臉,迎頭懟上的卻是還是冷冷的背影,,扎心的頂撞,嫌棄的白眼。 其實,,與其說青春期的孩子最叛逆,,不如說青春期的孩子最脆弱,最需要父母“愛”的滋養(yǎng),。 冷酷桀驁的外表底下,,往往藏著的是一顆炙熱的,渴望被理解和接納的心,。 1,、爭權(quán)不是逆反,而是成長 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相依,,是叛逆期孩子心理的最大特點,。渴望獨立,,但思想尚未成熟,,社會經(jīng)驗匱乏,經(jīng)濟和生活都還需要依賴父母,,心理上的脆弱和無助更讓他們盼望得到父母的關(guān)懷,。 所以又想逃離又離不開的心理矛盾,只能用外在張牙舞爪的挑釁,,來彰顯自我,,尋求關(guān)注和理解。 渴望孩子成長,,又不舍得放手,,同樣是父母內(nèi)心最大的矛盾。許多父母跟孩子最大的爭執(zhí),,是父母總是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幟,,規(guī)劃孩子的人生。希望孩子能夠按部就班,,走在自己鋪設(shè)好的康莊大道上,。 興趣班,是父母選好的,;選學校,,是父母篩過的;填報志愿,,是父母決定的,;就連每天吃飯、穿衣,、出行,,交的朋友,,做的練習冊,父母都恨不得一一包辦,。理由就是,,希望讓孩子走最少的彎路,收獲最有利的人生,。 所以當孩子揭竿而起,,豎起獨立的大旗,要求走自己的羊腸小路時,,父母的內(nèi)心難以接受,,仿佛那是一場毀滅人生的自殺式奔赴。 孩子渴望探索自己的人生,,父母認為孩子會毀了自己的人生,。一場相互對抗的權(quán)利之爭,就此爆發(fā),。 韓國校長李柳南是一位頗受盛譽的教育專家,,可大家卻不知道,她曾經(jīng)被青春期的兒女視如仇敵,。 兒子熱愛跳街舞,,她認為不務(wù)正業(yè);女兒想學漫畫,,她極力反對,。為了讓孩子遵循她的教育路線,而霸道地監(jiān)視和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個人的想法,。 直到兒子患上社交恐懼癥,女兒抑郁自殘,,雙雙退學,,她才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獨裁式教育,。開始學會傾聽,、學會信任、學會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她的改變,讓親子關(guān)系得以修復(fù),,孩子們重新找回信心和追求,。后來,女兒考上了美國大學的心理學系,,成為唯一一個成績拿全A的留學生,,兒子也考取了哲學系研究生,,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著名教育專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曾指出: 父母如果執(zhí)著于與叛逆孩子進行權(quán)力爭奪戰(zhàn),,最后只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境地,。相反,當父母學會避免與叛逆孩子一爭輸贏時,,孩子的叛逆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每一場叛逆之戰(zhàn),,都是孩子爭取做自己的較勁,。每一個唱反調(diào)的臺詞背后,都是在吶喊“我長大了,,請允許我做主”,。 如果父母能夠明白“成長”是必然的事,而“成長”又伴隨著孩子的“獨立”,,“獨立”預(yù)示著父母需要放手,,父母的痛苦感就可以降低,與孩子的叛逆期大戰(zhàn)也能得以平穩(wěn)過度,。 尋找自我,,學會獨立,是孩子成人的功課,。接受成長,,體面退出,則是父母的必修課,。 2,、適當放權(quán),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 既然孩子渴望掌權(quán),,那么放權(quán),,就是對抗叛逆最佳的途徑??墒?,放權(quán)≠放任不管,相反,,應(yīng)該是“有選擇的放權(quán),,有選擇的約束”。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在養(yǎng)老院選擇了兩組老人,,做了一個“選擇權(quán)”實驗——
第一組老人擁有權(quán)利,,可以自主安排擺放在自己房間的綠植、床品,、裝飾物,; 第二組老人則是由養(yǎng)老院替他們做好搭配,,他們只是順從地遵循決定。
第一組老人得到的都是“限制性選項”:例如,,想看電影,,只能在周四或周五。 第二組老人得到的都是“無限制選項”:例如,,可以任意選擇觀看電影的時間,。 結(jié)果,兩組老人在執(zhí)行選項一段時間后,,第一組“有選擇,,但受限制”的老人卻更加快樂,個人價值感更強,。 這個結(jié)果也印證了心理學家的觀點:擁有選擇權(quán),、控制感和勝任感,可以讓人變得更積極樂觀,、有責任感,,更有助于身心的健康。 叛逆期的孩子,,挑戰(zhàn)權(quán)威,,沖撞制度,是因為感受到規(guī)則的束縛,。但如果撤掉防護欄,,任由孩子自由自在,無邊無際地橫沖直撞,,他們又會茫然失措,,感到不安。 瞞著父母,,偷偷上網(wǎng)打游戲,,是緊張而刺激的,可如果父母對自己不聞不問,,打游戲到昏天暗地也沒人在意,,卻又會突然感到空虛而迷茫。這就跟2歲的孩子哭喊著“我不要”,,可父母真不管他,,又悲痛欲絕喊媽媽,是一樣矛盾的心理,。 每個人的天性都需要有對生活的選擇權(quán)和掌控感,,而前提是“我”的決定被看見。“我”選擇、“我”做主,,才是自我存在的一種印證,。如果“我”消失了,沒人看見,,沒人在意,,那么這一切就突然失去了意義。 孩子渴望選擇權(quán),,但選擇不是越多越好,。所以,給孩子“放權(quán)”,,是指在孩子需求的范圍內(nèi),,給出有限選擇。 選擇太多,,會令人陷入選擇困境當中。如果沒有限制,,那么當孩子做出了最差選項,,遠超我們心理接受底線時,放權(quán)后又反對,,那么只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迎來更激烈的沖突。所以,,我們給出的有限選擇,,首先應(yīng)該是在我們能接受的范圍內(nèi)。 同時,,有限的選擇代表著一定的信任,,所帶來的效果也會更積極。有了被棄選項的襯托,,人們會對自己做出的選擇更加滿意,。 “你想晚飯后洗澡,還是睡前再洗澡,?”這樣二選一的決定,,無論是問2歲還是12歲的孩子,都更能得到正向的反饋,。 那如果孩子兩個都不選,,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傾聽和共情他的感受“你是今天太累,,暫時還不想洗澡,,想先休息下,對嗎,?”這樣的表達會讓孩子放松,,得到理解,,也會更愿意配合。 談話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孩子,,我跟你是盟友,我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我們必須接受一些事,,但你可以有選擇的權(quán)利,以及選擇采取如何接受這些事情的權(quán)利,。 爭權(quán)大戰(zhàn)的背后,,其實孩子要的就是尊重。 經(jīng)常對孩子說:“你可以自己決定/選擇這件事”是一種信任,。來自父母的信任,,可以減少敵對的博弈,增進親子之間的和諧,,也能讓孩子慢慢形成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和理解,。 面對叛逆的孩子,高高在上的控制,、命令,、口若懸河的說教、指揮,、通常無益,。適當拋棄自己的權(quán)威,放下父母的架子,,與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更容易降服孩子的叛逆,讓孩子的行為回到正常軌道,。 孩子的叛逆就如同拍皮球,,你越用力拍打,他越鼓足勁反彈,。相反,,你如果輕輕滾動,他反而順著你要的方向前行,。 3,、當你希望孩子配合時,試試“拆屋效應(yīng)” 可是,,總有一些事情,,是必須要做,但孩子不愿配合的。例如,,堆積如山的作業(yè),,疲于奔命的培訓班,高強度的體育鍛煉等等,。 那么,,我們可以試試用“拆屋效應(yīng)”的方法來引導(dǎo)孩子,順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前進,。 何為“拆屋效應(yīng)”,? 這個詞,最早源自魯迅先生《無聲的中國》一文,,他指出:“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難以完成大要求,,再適當?shù)淖尣?,提出小要求,對方會?quán)衡利弊,,更容易接受后者,,心理學上稱之為“拆屋效應(yīng)”。 簡而言之,,就是以退為進,。 例如,女孩在冬天堅持要穿一條短裙出門,,比起堅持讓她換回長褲,,披個外套的建議,會更容易被接受,。 那么,,當你希望孩子每天堅持晨練1小時,不如先提議從每天跳繩500下或慢跑5圈開始,,緩慢過渡,。再在過程中,通過積極的贊賞,鼓勵他逐步增加鍛煉時長,,最終達到晨練目的,。 “拆屋效應(yīng)”在心理上會讓孩子看到父母的退讓,也讓孩子在面對困難時,,帶來緩沖區(qū)和安全感,。拆分目標,難度逐級遞進,,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更加有信心和動力,。 想讓孩子配合,需要的不僅是曲線救國的套路,,玩的還是心理戰(zhàn)術(shù),。 讓孩子贏了父母, 讓父母贏得孩子 每一個叛逆期的孩子,,都是希望通過戰(zhàn)勝父母,,來宣示自己的獨立。 為人父母,,在這場戰(zhàn)役中,,需要做的,就是體面后退,。 放下焦慮,,理解和接納這個階段的孩子,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guān)系: 支持獨立,,也愿意給予支持,; 鼓勵探索,也提供安全的港灣,; 賦予選擇權(quán),,但也引導(dǎo)方向。 幫助他養(yǎng)精蓄銳,,也助力他沖擊激流險灘,。 雖然父母看似失去了對孩子的掌控權(quán),卻贏得了孩子的心,。不戰(zhàn)而勝,,就是這場奪權(quán)大戰(zhàn)最好的雙贏結(jié)局。 養(yǎng)育是一場盛大的告別,,懂進退,,才能成全孩子,懂放手,,他才能展翅高飛,。相信孩子,,成長的蛻變雖然帶有陣痛,但破繭成蝶卻終會迎來光明,。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