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陪您讀的第222篇文章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 (2018年,北京) 文獻來源:中華消化雜志2018年5月第28卷第5期 IBD治療目標:誘導并維持臨床緩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生命質(zhì)量,。加強對患者的長期管理。 第三部分 潰瘍性結腸炎治療 一,、活動期的治療 治療方案的選擇建立在對病情進行全面評估的基礎上,。主要根據(jù)病情活動性的嚴重程度、病變累及的范圍和疾病類型(復發(fā)頻率,、既往對治療藥物的反應,、腸外表現(xiàn)等)制訂治療方案。 治療過程中應根據(jù)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以及對藥物的耐受情況隨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決定治療方案前應向患者詳細解釋方案的效益和風險,,在與患者充分交流并獲得同意后實施。 (一) 輕度UC 1.氨基水楊酸制劑 (表11): 是治療輕度UC的主要藥物,,包括傳統(tǒng)的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和其他各種不同類型的5-氨基水楊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制劑。 SASP療效與其他5-ASA制劑相似,,但不良反應遠較5-ASA制劑多見,。目前尚缺乏證據(jù)顯示不同類型5-ASA制劑的療效有差異。每天1次頓服美沙拉秦與分次服用等效,。 2.激素: 對氨基水楊酸制劑治療無效者,,特別是病變較廣泛者,可改用口服全身作用激素(用法詳見中度UC治療),。 (二) 中度UC 1. 氨基水楊酸制劑:仍是主要藥物,,用法同前。 2. 激素:足量氨基水楊酸制劑治療后(一般2~4周)癥狀控制不佳者,,尤其是病變較廣泛者,,應及時改用激素。 按潑尼松0.75-1 mg·kg/d (其他類型全身作用激素的劑量按相當于上述潑尼松劑量折算)給藥,。 達到癥狀緩解后開始逐漸緩慢減量至停藥,,注意快速減量會導致早期復發(fā)。 3. 硫嘌呤類藥物: 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和6-巰基嘌呤(6-mercaptopurine),。適用于激素無效或依賴者,。歐美推薦硫唑嘌呤的目標劑量為1.5-2.5 mg/kg/d; 我國相關文獻數(shù)據(jù)顯示,,低劑量硫唑嘌呤 (1.23±0.34) mg/kg/d),,對難治性UC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和安全性,但這篇文獻證據(jù)等級較弱,。 另外對激素依賴的UC患者,,低劑量 (1.3 mg/kg/d) 硫唑嘌呤可有效維持疾病緩解。 總體上我國相關文獻證據(jù)等級不強,,具體劑量范圍可參考CD治療部分,。 臨床上UC治療時常會將氨基水楊酸制劑與硫嘌呤類藥物合用,但氨基水楊酸制劑會增加硫嘌呤類藥物的骨髓抑制毒性,,應特別注意,。 關于硫嘌呤類藥物的使用詳見CD治療部分。 4. 沙利度胺: 適用于難治性UC的治療,,但由于國內(nèi)外均為小樣本臨床研究,,故不作為首選治療藥物,。具體劑量和用藥參見CD治療部分,。 5.英夫利西單克隆抗體 (infliximab, IFX): 當激素和上述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或激素依賴或不能耐受上述藥物治療時,,可考慮IFX治療,。 國外研究已肯定其療效,我國IFX Ⅲ期臨床試驗也肯定其對中重度UC的療效,其8周臨床應答率為64%,,黏膜愈合率為34%,。 關于IFX的使用詳見CD治療部分。 6. 選擇性白細胞吸附療法: 其主要機制是減低活化或升高的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我國多中心初步研究顯示其對輕中度UC有一定療效,。 對于輕中度UC患者,特別是合并機會性感染者可考慮應用,。 遠段結腸炎的治療: 對病變局限在直腸或直腸乙狀結腸者,,強調(diào)局部用藥(病變局限在直腸用栓劑,局限在直腸乙狀結腸用灌腸劑),,口服與局部用藥聯(lián)合應用療效更佳,。 輕度遠段結腸炎,可視情況單獨局部用藥或口服和局部聯(lián)合用藥,;中度遠段結腸炎應口服和局部聯(lián)合用藥,;對于病變廣泛者口服和局部聯(lián)合用藥亦可提高療效。 局部用藥,,有美沙拉秦栓劑0.5-1.0 g/次,,1-2次/d;美沙拉秦灌腸劑1-2 g/次,,1-2次/d,。 激素如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鹽(禁用酒石酸制劑)每晚100-200 mg; 布地奈德泡沫劑2 mg/次,,1-2次/d,,適用于病變局限在直腸者,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應少,。 不少中藥灌腸劑如錫類散亦有效,,可試用。 難治性直腸炎(refractory proctitis): 其產(chǎn)生原因有以下幾種,。①患者依從性不佳,;②藥物黏膜濃度不足;③局部并發(fā)癥認識不足(感染等),;④診斷有誤(IBS,,CD,黏膜脫垂,,腫瘤等),;⑤常規(guī)治療療效欠佳。 需要全面評估患者診斷,、患者用藥依從性和藥物充分性,。必要時可考慮全身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或)生物制劑治療。 (三) 重度UC 病情重,、發(fā)展快,,處理不當會危及生命。應收治入院,,予積極治療,。 1. 一般治療: ① 補液、補充電解質(zhì),,防治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紊亂,,特別是注意補鉀,。便血多、血紅蛋白過低者適當輸紅細胞,。病情嚴重者暫禁食,,予胃腸外營養(yǎng)。 ② 糞便和外周血檢查是否合并C.diff或CMV感染,,糞便培養(yǎng)排除腸道細菌感染(詳見UC '三,、鑒別診斷' 部分)。如有則進行相應處理,。 ③ 注意忌用止瀉劑,、抗膽堿能藥物、阿片類制劑,、NSAID等,,以避免誘發(fā)結腸擴張。 ④對中毒癥狀明顯者可考慮靜脈使用廣譜抗菌藥物,。 2.靜脈用糖皮質(zhì)激素: 為首選治療,。甲潑尼龍40-60 mg/d,或氫化可的松300-400 mg/d,,劑量加大不會增加療效,,但劑量不足會降低療效。 3.需要轉換治療的判斷與轉換治療方案的選擇: 在靜脈使用足量激素治療3天仍然無效時,,應轉換治療方案,。 所謂'無效'除觀察排便頻率和血便量外,宜參考全身狀況,、腹部體格檢查,、血清炎癥指標進行判斷。 判斷的時間點定為'約3天',,是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ECCO)和亞太共識的推薦,,亦宜視病情嚴重程度和惡化傾向,亦可適當延遲(如7天),。 但應牢記,,不恰當?shù)耐涎觿荼卮蟠笤黾邮中g風險。 轉換治療方案有兩大選擇,,一是轉換藥物的治療,,如轉換藥物治療4-7天無效者,應及時轉手術治療,;二是立即手術治療,。 治療方案: ① 環(huán)孢素(cyclosporine):2-4 mg/kg/d 靜脈滴注。 該藥起效快,,短期有效率可達60%-80%,,我國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研究顯示,2 mg/kg/d 和 3 mg/kg/d 劑量下臨床療效相似,。 使用該藥期間需定期監(jiān)測血藥濃度,,嚴密監(jiān)測不良反應。 有效者待癥狀緩解后,,改為繼續(xù)口服使用一段時間(不超過6個月),,逐漸過渡到硫嘌呤類藥物維持治療。 研究顯示,,以往服用過硫嘌呤類藥物者,,應用環(huán)孢素的短期和長期療效顯著差于未使用過硫嘌呤類藥物者。 ② 他克莫司:作用機制與環(huán)孢素類似,,也屬于鈣調(diào)磷酸酶抑制劑,。 研究顯示,他克莫司治療重度UC的短期療效基本與環(huán)孢素相同,,其治療的UC患者44個月的遠期無結腸切除率累計為57%,。 ③ 英夫利西單抗(IFX):是重度UC患者較為有效的挽救治療措施。有研究顯示,,CRP水平增高,、低血清白蛋白等是IFX臨床應答差的預測指標。 ④ 手術治療:在轉換治療前應與外科醫(yī)師和患者密切溝通,,以權衡先予'轉換'治療或立即手術治療的利弊,,視具體情況決定。 對中毒性巨結腸患者一般宜早期實施手術,。 4.血栓預防和治療: 研究顯示中國IBD患者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41.45/10萬,,大量文獻顯示重度UC患者活動期時血栓形成風險增加。 故建議可考慮預防性應用低分子肝素降低血栓形成風險,。 5.合并機會性感染的治療: 重度UC患者特別是發(fā)生激素無效時要警惕機會性感染,,一旦合并C.diff感染和CMV結腸炎,,應給予積極的藥物治療,治療C.diff感染的藥物有甲硝唑和萬古霉素等,。 治療CMV結腸炎的藥物有更昔洛韋和膦甲酸鈉等,。具體見《炎癥性腸病合并機會性感染專家共識意見》。 二,、緩解期的維持治療 UC維持治療的目標是維持臨床和內(nèi)鏡的無激素緩解,。 (一) 需要維持治療的對象 除輕度初發(fā)病例、很少復發(fā)且復發(fā)時為輕度易于控制者外,,均應接受維持治療,。 (二) 維持治療的藥物 激素不能作為維持治療藥物。維持治療藥物的選擇視誘導緩解時用藥情況而定,。 1. 氨基水楊酸制劑: 由氨基水楊酸制劑或激素誘導緩解后以氨基水楊酸制劑維持,,用原誘導緩解劑量的全量或半量,如用SASP維持,,劑量一般為2-3 g/d,,并應補充葉酸。 遠段結腸炎以美沙拉秦局部用藥為主(直腸炎用栓劑,,每晚1次,;直腸乙狀結腸炎用灌腸劑,隔天至數(shù)天1次),,聯(lián)合口服氨基水楊酸制劑效果更好,。 2. 硫嘌呤類藥物: 用于激素依賴者、氨基水楊酸制劑無效或不耐受者,、環(huán)孢素或他可莫司有效者,。劑量與誘導緩解時相同。 3.英夫利西單抗(IFX):以IFX誘導緩解后繼續(xù)IFX維持,,用法參考CD治療,。 4.其他:腸道益生菌和中藥治療維持緩解的作用,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 維持治療的療程 氨基水楊酸制劑維持治療的療程為3-5年或長期維持,。對硫嘌呤類藥物和IFX維持治療的療程未達成共識,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 三,、外科手術治療 (一) 絕對指征 大出血、穿孔,、癌變,,以及高度疑為癌變。 (二) 相對指征
四,、癌變監(jiān)測 (一) 監(jiān)測時間 起病8-10年的所有UC患者均應行1次結腸鏡檢查,以確定當前病變的范圍,。 如為蒙特利爾分型E3型,則此后隔年行結腸鏡復查,,20年后每年行結腸鏡復查,;如為E2型,則從起病15年開始隔年行結腸鏡復查,;如為E1型,,無需結腸鏡監(jiān)測。 合并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者,,從該診斷確立開始每年行結腸鏡復查,。 (二) 腸黏膜活檢 多部位、多塊活檢,,以及懷疑病變部位取活檢,。色素內(nèi)鏡有助識別病變,指導活檢,。放大內(nèi)鏡,、共聚焦內(nèi)鏡等可進一步提高活檢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三) 病變的處理
(未完待續(xù),,本文僅供個人學習,,版權歸中華醫(yī)學會所有) 精彩內(nèi)容回顧(點擊回看↓) |
|
來自: 新用戶36766605 > 《潰瘍性結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