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李從嘉 馬是人類的忠實伙伴之一,因此吃馬的民族和軍隊并不多,原因其實很簡單,除了感情因素外,養(yǎng)馬吃肉很不劃算,馬匹生產(chǎn)的時間過長,肉料轉化率不簡單,。但在人類的戰(zhàn)爭和美食歷史上,總有這么幾個軍隊和民族是例外。 比如秦軍就很可能吃過馬肉,這事秦穆公就是最好的證人,。秦國的創(chuàng)建者因養(yǎng)馬而聞名,因為馬車(跑路)技術高超而得到封地,可以說沒有馬匹就沒有秦國,但秦國從主君到戰(zhàn)士不少人估計是吃過馬肉的,。在秦穆公的故事里,他就名言:“吾聞食馬肉不飲酒者,,傷人”,,體現(xiàn)出了一個吃貨的自我修養(yǎng),,并把這種修養(yǎng)推及于野人。這種認識在中國古代很常見,,秦穆公之后也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的說法。那么什么馬肉有毒哪,?周朝王室的吃馬肉很有經(jīng)驗,,他們的回答是脊背發(fā)黑一腿上有潰爛斑跡的病馬。戰(zhàn)國時期吃馬肉的典型還有秦國的老親家——楚國王室,,楚莊王就在優(yōu)孟的勸解下,,讓周圍的人吃了自己的愛馬,,一點都不矯情,。吃馬這事咱們的老祖宗很開明,如果遇到極端困難情況或者有人愿意吃,,那是無可厚非的事情,;道家和道教的信徒不吃馬肉和狗肉,但別人吃,,他們也不攔著,,更不會惹事生非。在中國古代一匹馬動輒萬錢,,頂級好馬價值千金,,除非太子請刺客吃斷頭飯或者被敵人包餃子,一般人很難吃到馬肉,。 同樣喜歡吃馬肉的還有法國人、維京人和早期的日耳曼人,,吃馬肉與否甚至是天主教會和歐洲傳統(tǒng)多神教教信仰的一大分歧,。早年的維京人爺們和日耳曼好漢講究一個百無禁忌,馬肉就是他們祭祀神靈的主要肉食,,但基督教教士看不慣這個行為,,公元734年教皇格列高利三世甚至還專門下文,讓傳教士們注意信徒的舌尖到底吃什么肉。隨著奧丁神的信仰在歐洲崩塌,,西方終于有了不吃馬肉的共識,。 但法國人是少有的例外,,法國從中世紀開始就是歐洲的馬匹繁育中心,佩爾什,、諾曼底馬等著名戰(zhàn)馬都是法國人的杰作,,但法國人就是特別愛吃馬肉。這個傳統(tǒng)從法國開拓北美殖民地時期就形成了,,到普法戰(zhàn)爭巴黎被圍后,,連長頸鹿都吃的法國更是放飛自我,普遍不把馬肉當回事,,今天的諾曼底等地就有紅酒配馬肉的大餐,。 在亞洲的游牧民族中哈薩克人和蒙古人在吃馬肉問題上爭鋒相對,,是打出血仇的冤家對頭。蒙古人愛馬如命,,成吉思汗的法令甚至規(guī)定馬命高于人命,。哈薩克人雖然也被成吉思汗的后代統(tǒng)治過,卻一點也不買蒙古傳統(tǒng)的賬,,他們繼承了塞種人老祖宗吃馬肉的傳統(tǒng),,吃馬肉吃的很歡。哈薩克人吃馬肉,,也善于培養(yǎng)優(yōu)秀戰(zhàn)馬,,滿清皇室都認為他們的馬匹冠絕天下。 同樣善于養(yǎng)馬善于吃馬的民族還有日本人,,加藤清正當年在朝鮮一時嘴饞,就留下了九州人吃馬肉的傳統(tǒng),。日本近代以后更是在大量引進繁育馬匹的基礎上,,弄出了馬肉刺身。馬是人類的好伙伴,,但有些軍隊和民族還是覺得馬肉好吃,。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主編原廓,、作者李從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jī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