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春秋時代楚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都知道,,楚王的謚號大體上存在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王”,,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另一個系統(tǒng)是“敖”,。這個“敖”的謚號系統(tǒng)令人費解,因為除開楚國外,,當時的周王室和其他列國都沒有這么一個謚號。因而,,圍繞這個“敖”字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 楚國莫敖與五“敖” 就古文獻所見,楚國有不少“王”或差點成為王的大貴族稱“敖”,,歷史所見的有若敖、霄敖,、堵敖、郟敖,、訾敖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帶兵打仗、理應也是某種大貴族的“莫敖”,。 先說說“莫敖”,,這是個官職(姑且這樣說吧,因為在那個時代并沒有后世嚴格的官僚制度,,此時的所謂官職應該理解為在氏族血緣組織內(nèi)部承擔一定職事的族長)見于《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莫敖患之,。”這個莫敖,,據(jù)杜預注,,就是屈瑕。屈瑕是大詩人屈原的祖先,。而屈氏,是楚國三大貴族:昭,、屈,、景之一。莫敖屈瑕封邑在屈,,故而以屈為氏。 而莫敖這個所謂的“官職”,,在楚國歷史后期也是時有時無,。表明它并不是一個常設官職。那種將它比附成某種官職的想法,,顯然是受到中古時期官僚制發(fā)達的影響,。 由于莫敖類似一種官職,,而并非楚王的謚號,我們暫且不去考慮它,,眼下只考慮若敖,、霄敖、堵敖,、郟敖、訾敖等這些堪稱“王”的稱號的“敖”,。 第一步,我們需要先看看這些“敖”究竟是什么人,? 第一個,若敖,,名熊儀,楚王熊咢之子,。從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楚王熊咢去世后繼位,執(zhí)掌楚國大權(quán)二十多年,,直到公元前764年去世。若敖在楚人心目中占有極為重要地位,,在楚國開疆拓土的早期歷史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楚國霸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而且,,從若敖開始,楚王才正式有了謚號,,而“敖”的謚號系統(tǒng)竟先于“王”。 不過,,這里先點一筆,這些謚號應是后世“追謚”,。給熊儀加上謚號“若敖”,,并不是他死后馬上給他加上的,,而是在謚號系統(tǒng)比較正規(guī)了之后,,追謚的。也就是說,,若敖是第一個有謚號的楚君,但楚國的謚號系統(tǒng)并不是這個時候建立的,。若敖的功績實在太過耀眼,,因此楚國王室在奉行祭祖的典禮時,,便不能忽略他的存在,,必須給他追加上一定的謚號,,于是,,便因其子孫的封邑在“若”,,故而加上了“若敖”的謚號,。 清華簡《楚居》中提到了“若敖”“霄敖” 第二個,,霄敖,,名熊坎,若敖的長子,,繼若敖之后登上楚君之位,在位六年(公元前763年—前758年),。 在講述第三個敖之前,,我們有必要再繼續(xù)講一下若敖-霄敖的世系,。這對理解“敖”的準確意思非常重要,,注意,,是非常重要,。 霄敖去世后,他的兒子“熊眴立,,是為蚡冒”。蚡冒也是楚國早期歷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王,,后世將他與若敖并稱??梢娖涔I(yè)之盛,。有人說,“蚡冒”的“冒”實際上通“敖”,,這里我們不打算對“冒”談太多,。重要的是,蚡冒之后,,楚王的世系發(fā)生了一次宗枝之間的轉(zhuǎn)移,,而這次轉(zhuǎn)移,將直接影響我們對于“敖”字意思的理解,。 對于楚國王室血統(tǒng)的這次重要變故,,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也就是說,,蚡冒在位十七年后,,被自己的弟弟熊通殺掉,而楚國王族的血統(tǒng)此后從蚡冒這一枝轉(zhuǎn)到了弟弟熊通(也就是楚武王)的一支,。而楚君的謚號也從“敖”變成了“王”,。 再說一下,,這件事對于理解“敖”的意義,非常重要,,請讀者留神,。后面我們還要再談,。 我們繼續(xù)。第三個“敖”,,堵敖(這是《左傳》的說法,,《史記》中稱為莊敖),,名熊艱,,是楚文王之子,,楚成王的親哥哥,。楚文王去世(公元前675年)后,,他曾在位五年,后“欲殺其弟熊惲(楚成王名),,惲奔隨,,與隨襲弒莊敖代立”。 我們看到,,這件王室血統(tǒng)之爭幾乎是上述蚡冒與楚武王的翻版,,也就是哥哥做王不成,被弟弟弒殺,,最后沒能落得個“王”的謚號,,而變成了“敖”或者“冒”。 第四個敖,,郟敖,,名熊員(一作熊纴),是楚康王的兒子,,在康王死后,依父死子繼的正常繼位原則成為楚王,,不過,在擔任楚王短短4年后,,被其擔任令尹的叔父(也就是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圍弒殺,,公子圍也就是楚靈王,。他的兩個兒子公子慕和公子平夏也被靈王殺死。 第五個敖,,訾敖,也就是公子子比,,楚共王第三子,,楚康王、楚靈王的弟弟,,楚平王的哥哥,。在楚靈王末年楚國的大亂中,他曾短暫(兩個月)擔任楚國的王,,不過后來在公子棄疾(楚平王)的恐嚇下自殺,。 可以看到,,郟敖和訾敖時期實際上是楚國歷史上一段嚴重破壞父死子繼的通常繼位原則,,而多次上演的兄終弟及不正常繼續(xù)順序的極為混亂的時期,,而楚君的謚號也經(jīng)歷著從“敖”到“王”的交替變化,。 “敖”就是“藏獒”的“獒”,? 部分學者將“敖”籠統(tǒng)解釋為酋豪,、首領之意,。大概看到這個“敖”字,,便覺得極為威猛,,故而才有這種字面上的聯(lián)想。如果說這種解釋還不算太離譜的話,,那等到后來,,對于“敖”的解釋簡直愈發(fā)離譜了,。比如,,有說法將“敖”比附為藏獒的“獒”,,莫敖就是莫獒,,聽起來更加威猛了是嗎,? 我,?“敖”,? 還有的將莫敖作為火教傳教士,,類似于祭司。還有的進一步指,,“敖”是中華民族的固有美稱,莫敖即“大敖”,,是管理楚國王族及支族事務的官職,。 面對這種種歧見(有時是想象力太過豐富),我們有必要重新回到比較中肯的意見上來,,也就是經(jīng)史學家杜預的注。杜預的說法雖然后世許多人都不認同,,但他的意見是后世理解“敖”字含義的基礎?!蹲髠鳌非f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和昭公十三年(前529年),,分別有一段關于楚國的“敖”的史事記載,,前條說:“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第二條說:“丙辰,,棄疾即位,,名曰熊居,。葬子干于訾,實訾敖,?!倍蓬A注這兩條時,一個說:“楚人謂未成君為敖”,,一個說:“不成君,,無謚號者,,楚皆謂之敖”,。 這兩條關于楚國的“敖”的記載,,以及杜預的注,,給我們透漏出三條信息: 第一,能稱為“敖”的,,必須與楚王具有密切的血緣關系,這種關系還不是一般的密切,,絕對不是他大姨他二舅這樣的關系,,而是兄弟關系,,甚至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比如,,堵敖與楚成王很明顯就是親兄弟,。堵敖在成王的前面,,因此是成王的親哥哥,。訾敖子比是楚康王,、楚靈王的哥哥,楚平王的弟弟,。 正是因為這些“敖”們與楚王血緣關系極為密切,,所以,即使沒能成王,,也不免會有個非正式的謚號“敖”加諸于身,。 第二,,“敖”與楚王的密切關系意味著,他們是具有登基即位為王的血統(tǒng)資格的,。比如,,堵敖實際為成王的哥哥,,他比楚成王更加具有做王的血統(tǒng)上的合法性,。因而,,杜預才說,“未成君為敖”,,言外之意是,,他們是有“成君”的血統(tǒng)法理上的可能性的,,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沒能登上寶座,,或者登上寶座后被篡弒了。 第三,,這些歷史事實和杜預的注實際上完全排除了對“敖”的某些字面上聯(lián)想的解釋?!鞍健备煌蜎]有關系,因為很顯然,,除了若敖外,,其他幾位“敖”從威望和武功上來說就相差不少了。當然,,作為王室最核心血統(tǒng)的高階貴族,,“敖”更不會被用“藏獒”的“獒”來稱呼,;這種貴族也顯然不會擔任某種宗教的祭司之職。的確,,“敖”具有帶兵打仗的作用,,但顯然,他們并不是后世那種專職的將軍,,而是因為他們具有家族中地位較高的族長的資格,。 因而,要想清楚地解釋“敖”,,必須從楚國的“敖”與楚王的血緣關系上去理解。 我們需要放寬視界,,或許就有靈感 我們曾在《兩千多年的糊涂賬,,楚人的姓究竟是“熊”、“羋”還是“酓”》一文中說過,,楚國文化被認為具有濃厚的南方地域色彩,,同樣,楚國的語言恐怕也不能不具有某些南方民族語言的因素,。要想理解楚國的某些令人費解的用語,,比如“敖”,我們有必要超脫開現(xiàn)代漢語的囿限,,從南方民族的語言中看看能否找到靈感,。 上次我們用壯語,,以及與壯語屬于親緣語族的老撾語、泰語指出了,,楚王的姓“羋”(mi)實際上就是這些語言中“熊”的讀音,。這次我們不妨仍用壯語、老撾語和泰語來看看,,在這些語言中有無可能找到什么線索,。 我們看到,在壯語中,,“叔叔”一詞的讀音為ao或au,,老撾語中的“叔叔”讀如“奧”(ao)。因而,我們有理由懷疑,,楚語中的“敖”是做“叔叔”解的。 將“敖”解釋為“叔”,,實際上早就有古文字學的證明,,只是大家或許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大家想必都聽說過,,楚國有個令尹 “孫叔敖”,,在他的輔佐下,楚莊王最終能夠打敗晉國,,北上向周天子“問鼎之輕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里我們不關心他的政績,,只是看他的名字中的玄機,。 孫叔敖,蔿氏,,名敖,,字孫叔。大家都知道,,古人有名,,還有字,而且一般而言,,名與字互為解釋,,也就是說“敖”與“叔”是互為解釋的。這么說來,,孫叔敖的名字告訴我們,,“敖”的意思就是“叔”,叔就是“敖”,。 我們再反過頭來看上面列舉的楚國的五“敖”,,若敖、霄敖這一系實際上被楚武王篡奪了,,若敖,、霄敖實際上是楚武王這一脈的叔祖、叔叔輩,;堵敖是楚成王的哥哥,,也就是楚成王之子楚穆王的叔伯輩;訾敖是楚平王的哥哥,也就是平王之子楚昭王的伯伯,;郟敖是楚平王哥哥楚康王的兒子,,于楚平王的后裔來說,也是叔伯輩的,。 大家都知道,,謚號是王死后,在嗣王的主持下,,一班大臣共議的,。因而,這五位因為種種原因而被弟弟或哥哥篡奪了王位的楚王,,在嗣王看來都是叔伯輩的,,因此也就按照楚國的語言,追謚為“敖”,,也就是“叔叔”,。 這種對“敖”的解釋,只是一家之談,。不過,至少,,請別再把“敖”做字面上的聯(lián)想,,比附為“藏獒”的“獒”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