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中國古代的著名氏族領(lǐng)袖,,他最知名的功績是治水,,在大禹的時代,中國經(jīng)歷了從母系氏族到“家天下”的轉(zhuǎn)變過程,,他的兒子啟創(chuàng)立了夏王朝,,成為“三王”(夏商周)時代的第一個王朝。 長久以來,,關(guān)于大禹是否真實存在,,乃至夏作為一個王朝是否存在,一直是個備受質(zhì)疑的問題,。而山西陶寺遺址古墓中一個骨匕上的疑似“禹”字刻符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明,大禹其人是真實存在的,! 山西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其規(guī)模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僅次于浙江良渚和陜西石峁遺址。陶寺遺址的年代是公元前2300年到前1900年,,對應(yīng)于文獻記載中的堯舜禹以及夏朝早期,。 陶寺中期小城墓葬中的“禹”骨匕 今天要說的這件刻有“禹”字的骨匕就出土在陶寺遺址中期小城的一座墓葬中。 根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推斷,,夏王朝存在的時間是從公元前2070年到約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這個時間是禹的兒子啟創(chuàng)立夏王朝的時間,那么禹生活的年代則要稍早于這個時間,,也就是說,,大概在公元前2100年前。而這個時間正好落在陶寺文化遺址的中期,。 2005年,,考古學(xué)者對陶寺遺址的中期小城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清理了4座中型墓,。其中有一座標(biāo)號為ⅡM26的墓葬,,墓室已經(jīng)在陶寺晚期之時被徹底破壞,墓中只殘存少量人骨和葬具的板灰痕跡,。 在這個墓的北側(cè)墓壁底部挖有5個壁龕,,其中一個壁龕出土了一件骨匕,也就是墓主生前用來吃飯的工具,。 陶寺遺址中期小城墓ⅡM26中的壁龕 墓ⅡM26中出土的“骨匕” 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個“骨匕”,,因為后來考古學(xué)家在其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隱約的人工刻符: 可以隱隱約約觀察到,這個人工刻符是一個文字,,并且其刻畫筆法與甲骨文和金文相似,。 摹本是這樣的: 顯然,,這個所稱的人工刻符絕非無意識的亂刻,而明顯是一個文字,,而且線條優(yōu)美流暢,,結(jié)構(gòu)緊致,是一個書法佳作,。 正如殷周青銅器上的單字銘文多表示作器者的氏族徽號或者私名,,這個骨匕上的文字應(yīng)該正是該墓墓主所屬的氏族或者其個人的名字。 對于這個字,,有研究者釋讀為“辰”,,認(rèn)為其通“農(nóng)”(農(nóng)),由此判斷這件骨匕(研究者認(rèn)為是“骨耜”,,為掘地用的農(nóng)具)是一件農(nóng)業(yè)禮器,。 但對比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辰”,,其實這個字與“辰”字并不很像: 《甲骨文合集》25747:“貞:戠吉辰”中的“辰” 金文“辰”字(《殷周金文集成》8995“臣辰先父乙爵”) 可以看到,,無論是甲骨文還是金文的“辰”字,其上部都是平直的,,而骨匕上的字,,其上部明顯更像是一個三角形結(jié)構(gòu)。 如果不是“辰”,,那么這個字是什么呢,?實際上,這個字應(yīng)是“禹”字,。我們來看看甲骨文和金文中“禹”字的寫法: “舉祖辛罍”(《殷周金文集成》9806)上的“禹”字 西周晚期“禹鼎”銘文中的“禹”字(《殷周金文集成》2833) 我們可以拿上述兩個“禹”字與骨匕上的刻符對比一下:
可見,,骨匕刻符的三個部分,包括上面的三角,、中間屈曲的部分,、以及下部末端帶有分叉的橫線,均與傳世的“禹”字銘文極為相似,。因而,,這個字應(yīng)該就是“禹”字。 《說文》云:禹,,蟲也,。甲骨文和金文“禹”字的寫法非常形象,就像是一個蛇類爬行動物,,所不同的是,,這個動物有腳。 墓主私名還是氏族,? 那么,,這個骨匕上為什么要刻劃一個“禹”字呢,? 無非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這是墓主本人的私名,。 如果是私名的話,,鑒于這座墓葬的年代落在文獻中的夏朝時期,那么這件事兒就非常有趣了,,因為存在這么一種可能——這就是治水的大禹本人,?! 不過,,這不太可能,。這座墓葬的規(guī)格不是很高,是一座中型墓,。大禹可是當(dāng)時氏族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夏王朝實際上的奠基者,啟的父親,,若用這么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墓葬下葬的話,,規(guī)格顯然偏低了。 既然“禹”字刻符不是墓主的私名,,那么就剩下第二種可能:這是一個氏族徽號,,表明墓主人屬于“禹”氏族,也就是大禹的后裔和族人,。 如果這種解釋能夠說得通的話,,那么這也恰好證明了,大禹其人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這件骨匕上的“禹”氏族徽號太珍貴了,,它是中國上古文字材料中已知時間最早的“禹”字! 此前,,雖然出土青銅器銘文中出現(xiàn)有不少都出現(xiàn)了“禹”字,,但對于其究竟是私名還是族名都不是很清楚。 比如,,前述所引的“舉祖辛罍”,,時代屬于商朝晚期,上面的“禹”字銘文不能排除是作器者本人的私名,。而“禹鼎”中的“禹”,,明顯是作器者的私名,不是大禹之“禹”,。 另一件明確提及“禹”的是“秦公簋”,,其上有長篇銘文,開首就說:“丕顯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跡,,十又二公,,在帝之坯?!逼渲械摹坝碹E”,,也就是大禹曾經(jīng)居住之地,證明了起碼在春秋時代人的心目中,,大禹的確是存在的,。不過,這件青銅器的年代屬于春秋時期,,遠(yuǎn)比這件骨匕為晚,。 秦公簋銘“鼏宅禹賚(跡)” 陶寺遺址地處晉西南地區(qū),屬于夏王朝核心疆域范圍之內(nèi),。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談到夏王朝的疆域時稱: “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em> 夏王朝的疆域,,東到黃河與濟水,,西到陜西的太華山,,南到伊闕,北到太原北的羊腸坂,。晉西南地區(qū)正在其中,。 所以,即使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禹”氏族刻符出現(xiàn)在陶寺遺址的骨匕上,,也并不突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