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張衡曾寫過一篇《西京賦》,內(nèi)中講到商朝人的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他們的國都屢次遷徙:
其中“前八后五”,是說商朝人的國都在成湯建國前曾遷徙八次,,建國后也遷徙五次之多,! 雖然歷史上的古國國都遷來遷去的并不乏例,比如,,《詩經(jīng)》中的大雅《綿》一章,,就講了周人遷徙的史詩——“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描述了周人先祖“古公亶父”從漆水,、沮水流域的故土遷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的經(jīng)過,。同樣,楚國人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遷徙過程,,就如清華簡《楚居》所講述的那般,。這篇竹簡中記載的楚國的國都,也就是楚王居住之地,,就有京宗,、夷屯、發(fā)漸,、旁屽,、喬多、箬(鄀),、焚,、宵(霄)、免,、疆浧(郢),、樊郢、福丘,、(睽)郢等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簡直跟商人有得一拼,。 清華簡《楚居》中開列了一連串楚人曾經(jīng)的都城 不過,,盡管楚國人的國都也遷來遷去,但這并未妨礙楚國實力一步步做大,,陸續(xù)吞并諸多小國,,成為一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具備統(tǒng)一中國實力的強大國家,;然而,商朝在成湯一舉滅夏之后,由于國都的屢次遷徙造成政治中心不穩(wěn)定和商王權(quán)威衰落,,使得商朝在盤庚遷殷之前,,幾乎喪失了號令諸侯的權(quán)威。 但是,,正當商朝的權(quán)威岌岌可危的時候,,商王盤庚做出了一個舉動,那就是遷都,。由于商王盤庚的積極努力,,最終說服商朝大小貴族和庶民一同遷徙到“殷”。而此后商朝也被稱為“殷”,。奇特的是,,據(jù)古本《竹書記年》記載:
商人的國都再沒有遷徙過,。此后,,商朝的國家建設(shè)迎來了一段穩(wěn)定時期,商朝國勢直到周武王滅商之前一直穩(wěn)步上升,,北滅鬼方,,東滅東夷,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東方大國,。可以說,,盤庚遷殷在商朝人歷史上具有轉(zhuǎn)折點意義,,所以《尚書·盤庚》以少有的長篇幅詳細講述了盤庚遷殷前對商人的三次演講和動員。 商朝歷次遷都之地 商朝遷都原因的大洪水說 對于商朝這么頻繁遷都的原因,,歷來都有許多說法,。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要算是“洪水說”和“山崩說”了。就是說商人的都城總是遭受洪水和山崩的襲擊,,迫不得已之下,,只能遷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只能說商人真的是極為不幸了,,霉運連連,仿佛那洪水是追著商人在跑,,商人遷到哪里,,洪水就跟到哪里,哪里的山就崩,。 實際上,,這種說法來自于對《尚書·盤庚》篇中一句話的解釋,《盤庚》中說:
“蕩析離居”,,許多意見都解釋為是遭受了洪水的襲擊,使得商人的居所被飄蕩破壞,。這是“洪水說”的最直接證據(jù),。清朝學者孫星衍就持這種看法。他在這句話下注釋說:
秦公簋“鼏宅禹責(跡)”,。洪水如大禹時代一樣或許仍是個問題,不過《盤庚》篇中并未提到洪水,。 然而,,這種說法無法解釋的是,既然商人遭受了洪水,,家園已經(jīng)被沖擊得面目全非無法居住了,,那么盤庚提議遷都時,為什么還遭受了那么多廣泛的和蓄意的抵制,?這說不通,。 所以,商人遷都的原因恐怕還得另找,?!笆幬鲭x居”究竟該怎么解釋是關(guān)鍵。千萬別一看“蕩析離居”就以為是發(fā)洪水了,,這個詞的含義沒那么簡單,。 碰巧的是,我們在《元史》中也看到了“蕩析離居”一詞,,顯然,,它并不是做“洪水飄蕩”解的,《元史·明安傳》載:
這里的“蕩析離居”之民是與僧人道士,、沒有納入官方戶口登記因而逃避官方徭役的人一道的,說明他們是一類,,都是沒有官方戶口登記的人,?!百F赤”,是蒙古語,,意思是“快行”,,就是在邊防哨站傳遞情報的士兵。元世祖忽必烈給這些“蕩析離居”,、逃避賦役的人派了個差事,,就是做“貴赤”,負責情報傳遞,。 所以,,這里的“蕩析離居”實際上是說的分家析產(chǎn)。家中的子弟從大家族里分出了一部分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成立單門獨戶,,因為官方戶口登記總不免滯后或者人口統(tǒng)計技術(shù)手段不足,所以一時并沒有納入戶口簿,,成為逃避國家賦役的隱藏人口,。 這些隱匿人口的現(xiàn)象,一方面導致國家賦役無人承擔,,另一方面損害政府權(quán)威,,尤其是在商朝那個時代,家族是政治的基礎(chǔ),,大小貴族通過各種手段隱匿家族內(nèi)人口,,導致商王室控制的人口不足,而大小貴族則掌握了大量人口在自己手中,,商王的權(quán)威衰落,,這才是導致商朝中期勢力衰落的原因。 因而,,《盤庚篇》中才說:
“伏”,藏匿也,。這句話就是說,,盤庚教育民眾,要恢復舊有的服事(賦役),,來匡正整個王國的法度,。對于小人(庶民)來說,,逆耳的箴言就是不要斗膽藏匿起來,不承擔王的賦役,。 因而,,我們看到,自盤庚遷殷后,,商朝實際上是經(jīng)過兩百多年都不曾再遷都城,,商王室掌握了大量人口,因而有能力進行范圍廣泛的賦役和軍事人力動員,,在南征北戰(zhàn)中一步步擴大了商王朝的勢力范圍,,徹底結(jié)束了中商時期的混亂局面。 不只是盤庚,,還有“祖乙圮于耿” 前面我們說過,,商朝建國后曾經(jīng)遷國五次國都,盤庚之前的祖乙也曾遷都過,?!渡袝ど虝颉酚涊d:
《祖乙》這篇文獻已經(jīng)失傳了,,猜測其內(nèi)容大概也是遷都動員的演講,跟盤庚篇的內(nèi)容類似,。因為,,祖乙“圮于耿”后,帶領(lǐng)商人把國都搬到了“邢”,?!妒酚洝ひ蟊炯o》記載:
就像對盤庚遷都原因的解釋一樣,,“圮”這個字打從東漢的大經(jīng)史學家鄭康成開始,,便將其解釋成洪水帶來的毀壞。鄭康成說:
這位祖乙在商人的心目中地位非常高,是復興商朝勢力的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妒酚?殷本記》載:“帝祖乙立,殷復興,?!倍蛾套哟呵?內(nèi)篇諫上》把商朝的開國之君湯、湯的兒子太甲,、消滅鬼方的武丁,,以及祖乙,,并稱為“天下之盛君”。祖乙被稱為“商中宗”,,在商人的甲骨卜辭中與商人先王上甲微,、開國之王成湯、成湯太子太丁,、第二代王太甲并祭,。 《甲骨文合集》248正:“翌乙酉ㄓ伐于五示:上甲、成,、大丁,、大甲、祖乙,?” 不過,,看來祖乙的執(zhí)政最開始并不順利,因為商王朝曾在耿這個地方“圮”了,。如果將“圮”解釋為洪水,,那么就是說祖乙遇到了自然災(zāi)害,所以不得已遷了都,。這同樣令人納悶,,遇到了自然災(zāi)害遷都不是很自然的事兒嗎,隨便換哪個王不都會這么做嗎,,為何祖乙的地位這樣高,? 因此,“圮”應(yīng)該也不是自然災(zāi)害山崩這樣簡單,,祖乙完成的事業(yè)一定是如盤庚一樣,,對商這個國家政治的撥亂反正和重新構(gòu)建,也就是《史記》里說的“殷復興”,,盡管這段復興時期并不長,。 實際上,“圮”這個字在《尚書》中還在另外一處出現(xiàn)過,?!渡袝虻洹分校蹐蛟儐栒l能治水,,眾人回答說是禹的父親“鯀”。帝堯不同意,,說道:
“放命圮族”翻譯過來就是,,不尊重天命,,敗壞自己的宗族??梢娺@里的“圮”也不是當山崩洪水這種自然災(zāi)害講的,,而是從家族團結(jié)與否講的。 因而,,祖乙的“圮于耿”,,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就是祖乙在耿地的時候,,商人的宗族關(guān)系已經(jīng)敗壞分散了,,商王在整個王族大小宗中已經(jīng)喪失了威信,貴族們都不聽商王的命令,,作為商人政治基礎(chǔ)的家族關(guān)系已經(jīng)敗壞,。其實這跟“蕩析離居”是一個意思,都是從家族權(quán)威的分散和宗法制度的敗壞說的,。 商人曾經(jīng)“比九世亂” 宗法制度破壞殆盡 那么這種家族的分散是怎么造成的呢,?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給我們提供了答案,他說:
也就是說,造成商人家族系統(tǒng)敗壞,,商王(也就是商王族的大宗)權(quán)威衰落的原因在于,,商人沒有處理好家族繼承原則,父死子繼的一般繼承原則長期遭到破壞,,而代之以兄終弟及,,商朝王位不停地在不同宗枝間轉(zhuǎn)移,時間長達九代,,而家族關(guān)系的敗壞嚴重削弱了商人號令天下的勢力,,“于是諸侯莫朝”。 所以,,商人頻繁遷都的原因就是整頓宗法制度,,重建商王室與貴族、商人家族大宗與小宗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的關(guān)系。實際上,,盤庚在動員遷都的演講中已經(jīng)明確講出了自己的目的和遷都的原因:
高祖,,就是成湯,;亂,就是治理,。盤庚是以恢復成湯時期商朝的家族秩序和號令天下的權(quán)威為己任的,。這就是他,也是祖乙等商王頻繁遷都的原因,,一個混亂的家族秩序?qū)τ谏掏跏医^對不是好事,,而只是肥了底下那些貴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