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虛則補之”是中醫(yī)的一條基本治療原則,。因為人體的大多數(shù)病癥都是因為身體某個系統(tǒng)的“虛”而引發(fā)的。補,,則是指補足元氣,、能量。很多情況下,,將出現(xiàn)虛的系統(tǒng)補上,,相應(yīng)的病癥也就自然消失,這是中醫(yī)治病與西醫(yī)治療完全不同的地方:中醫(yī)通過補虛來解決本質(zhì)問題,,而西醫(yī)“頭痛醫(yī)頭,、腳疼醫(yī)腳”,針對的是“病癥”這個標入手,。 而多年的民間成語中,都有“虛不受補”一說,,那么,,就有人有疑問了,這不是有矛盾嗎,?而且往往有這樣的病人,,述說自己身體雖然很虛,但稍微一補就上火,,或一補就拉肚子等等,,更證明了“虛不受補”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其實,,兩句話都沒有錯,這中間也不矛盾,,實際運用中,,不能狹義的理解兩句話。今天,,小編與您一起來看看中醫(yī)大師們怎么看待虛與補——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兩種說法呢,?這往往是由于不該補而進補、或該補而亂補造成的結(jié)果,,說到底是庸醫(yī)或不辯病癥的普通人自我亂補而造成的一場越來越根深蒂固的誤會,。 “虛”是中醫(yī)描述身體的一種狀態(tài),,虛者即某些 不足也。 虛的基本種類 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心陽虛、心血虛,、腎陰虛,、脾陽虛、肺氣虛等 陰虛補陰,,陽虛補陽,,是中醫(yī)的正治法。因為陰陽互根,,所以在補陰時要顧及陽,,補陽時要顧及陰,這是中醫(yī)治病的基本要訣,。補“虛”最終要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虛不受補”可理解為“假虛不受真補”和“真虛不受亂補”兩種情況,。假虛不受真補 什么是“假虛不受真補”呢,?實質(zhì)就是本來不虛,不應(yīng)該進補,,而盲目進補后對人體造成了傷害,。例如:有人天生瘦體型,為想增肥,,拼命吃各種補藥,,反而會上火,生瘡癤,;有人因出游,、待客、溺于玩樂打亂了生活規(guī)律,,出現(xiàn)乏累,、口干、周身酸軟等癥狀,,自認為虛,飲參茶,、煲參湯,、吃補品等,,結(jié)果出現(xiàn)煩躁、失眠,、口舌生瘡,;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強壯,于是找各種補品給孩子進補,,食用蜂王漿,、煲參茸湯、飲補液等等,,這樣不僅對孩子沒有益處,,而且還有很大的危害,嚴重時可造成孩子骨齡提前(5歲孩子7歲骨齡)或性早熟(6歲女孩乳房發(fā)育及來月經(jīng))等,。 門診曾接待一位老太太,,老人家樂觀開朗、生活安定,,身體向來很健康,。兒孫們?yōu)樾㈨樌先耍娂娰I來鹿茸,、高麗參等大補之物,,老太太又必須笑納。燉湯,、熬水,,沒想到服用后后牙痛、失眠,,渾身不自在,,老太太和家人反倒會以為是身體虛了需要看病,后華璞大夫給服用幾劑湯藥才得以緩解,。這個“虛不受補”就是一種假虛,。但從更深得層次上說,并不是不可以服用補藥,,老人到一定年齡,,適當?shù)难a一補,也是可以的,,只是所有的補藥都是藥,,需要專業(yè)大夫辨證、配伍(用藥),,小編絕不建議自己想當然地“進補”,。 真虛不受亂補 什么是真虛不受亂補呢?就是不了解虛的種類及某些藥物的屬性而無目的的亂補,。 本來是陰虛反而去補陽,,本來上實下虛卻仍然補上等等。如有人口干,,煩躁,,手腳心發(fā)熱,容易乏累,,這是陰虛的體征,,如果煲參湯、燉茸片(這兩種是補陽的藥物),,正如火上澆油,,會使變癥叢生;有人怕冷,,無力,,大便糖軟,脘腹隱痛,,本是陽虛體征,,飲了沙參、玉竹煲的湯,,會更加周身酸軟,、無食欲、口淡,。這是由于沙參,、玉竹是滋陰的藥物,飲后傷陽氣,,結(jié)果陽氣更虛,;有人面赤、耳鳴,、易怒,、頭暈、腰酸,、腿軟,、膝無力,按中醫(yī)辨證為上實下虛,。喝了黃芪,、高麗參湯或飲海馬、鹿鞭酒后,,使上部實上加實,,極容易發(fā)生中風偏癱。一句話,不是中醫(yī)不好,,不是補藥不好,,用對了就是好,用錯了,,就是真的不好。 臨床須辨證,,切忌想當然進補 臨床常見的虛證,極少是單純陰虛或者單純陽虛,,多為陰虛多陽虛少或陽虛多陰虛少,。因此,在補虛時一定要考慮到陰虛與陽虛的程度,,以及用陰藥和陽藥的比例,。一般沒有中醫(yī)師水平的人,是掌握不好用藥分寸的,,所以出現(xiàn)虛證最好在有經(jīng)驗的中醫(yī)師指導下進行補養(yǎng),,才不會犯“誤補反殃”的錯誤。同時必須了解的是,,所謂補藥,,本身也并無多少西醫(yī)概念中的營養(yǎng),補,,是借助特定藥物特定屬性來調(diào)節(jié)身體某些系統(tǒng)的機能,,使人體的吸收功能、運轉(zhuǎn)能力增強,,能更好地從食物中吸收營養(yǎng),,才能最終起到補足身體元氣的作用。 同時,,雖然食補和藥補都是補,,但藥補的專業(yè)性非常強,最好在中醫(yī)師的指導下進行,;食補一般都很平和,,則可以自行掌握(食補指單純用食物不用藥材——小編注)。 “虛”者,,“需”也,。有不足就有需求,滿足了需求就是“補”,。人體需求什么營養(yǎng),,自我調(diào)節(jié)功能就會指導大腦去思考和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吃到想吃的食物,就補充了所需的營養(yǎng),。 介紹兩種夏季的食補方1、荷蘭清暑化濕粥 用料:粳米50克,,薏仁,、扁豆各30克,荷葉,、佩蘭各15克,。制法:薏仁、扁豆用溫水浸泡2~3小時,,再與粳米,、荷葉一起煮半小時,收鍋前加入佩蘭,。 功效解讀:薏仁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扁豆甘淡溫和、健脾化濕,,主要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荷葉有清暑利濕,、升發(fā)清陽等功效;佩蘭,,全草入藥,有解熱清暑,、化濕健胃,、止嘔的作用。此方非常適合夏季食用,,以及口甘苔膩及暑濕引起的嘔吐,、腹瀉、胸悶的人群,。 荷蘭清暑化濕粥:粳米、薏仁,、扁豆,、荷葉、佩蘭 2,、祛暑益氣湯 用料:太子參,、沙參,、石斛、麥冬各15克,,白糖,、檸檬汁各適量。制法:將上述原料用水浸泡一小時后放入砂鍋,,清水適 量,,煮沸30分鐘后離火,然后加入白糖攪拌,。待湯涼后,,擠入檸檬汁數(shù)滴,置入冰箱冷藏,。每日當茶飲,飲用時,,可加入涼開水稀釋,, 功能解讀:益氣養(yǎng)陰、養(yǎng)胃生津,, 適宜眩暈,、心悸、乏力者,,以及老人和兒童,。 祛暑益氣湯:太子參,、沙參,、石斛、麥冬,、白糖,、檸檬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