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的11月26日,,中國哲學(xué)家馮友蘭逝世。提起自己80年的讀書經(jīng)驗,,先生點出: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書,即把死書讀活,,得其“弦外音,,味外味”,令書為我所用,,這才算讀書讀到家了,。穿透歲月阻隔,向先生取經(jīng),,再反觀自身的閱讀習(xí)慣,,不知你會不會豁然開朗。 △配樂/林海 - 城南夜 & 花兒落了 《我的讀書經(jīng)驗》 作者/馮友蘭 我今年八十七歲了,從七歲上學(xué)起就讀書,,其間基本上沒有間斷,,不能說對于讀書沒有一點經(jīng)驗。我所讀的書,,大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別是哲,。我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起來有四點:一精其選,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一精其選,讀經(jīng)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著作”,。 所謂精讀,,是說要認(rèn)真地讀,,扎扎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所謂泛讀,,就是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謂翻閱,,就是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要一頁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biāo)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 聽說在中國初有報紙的時候,,有些人捧著報紙,,就像念五經(jīng)四書一樣,一字一字地高聲朗誦,。照這個辦法,,一天的報紙,,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數(shù)的書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有些可能轟動一時,,但是曇花一現(xiàn),,不久就過去了,。因此,書雖多,,真正值得精讀的并不多,。下面所說的就指值得精讀的書而言。 怎樣知道哪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對于這個問題不必發(fā)愁,。自古以來,已經(jīng)有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有許多推薦者向它推薦好書,。這個選家就是時間,這些推薦者就是群眾,。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rèn)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時間照著他們的推薦,,將那些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價值的書流傳下來,。從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書,,都是經(jīng)過歷來群眾的推薦,經(jīng)過時間的選擇,,流傳了下來的,。 我們看見古代流傳下來的書,大部分都是有價值的,,我們心里覺得奇怪,,怎么古人寫的東西都是有價值的。其實這沒有什么奇怪,,他們所作的東西,,也有許多沒有價值的,不過這些沒有價值的東西,,沒有為歷代群眾所推薦,,在時間的考驗下,落了選,,被刷下去了,。 現(xiàn)在我們所稱謂“經(jīng)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書都是經(jīng)過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這一類的書都是應(yīng)該精讀的書,。當(dāng)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fā)展,,這些書之中還要有些被刷下去。不過直到現(xiàn)在為止,它們都是榜上有名的,,我們只能看現(xiàn)在的榜,。 二解其言,攻破語言文字關(guān),。 語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別,。就中國的漢語籠統(tǒng)地說,,有現(xiàn)代漢語,有古代漢語,,古代漢語統(tǒng)稱為古文,。詳細(xì)地說,古文之中又有時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兩漢的古文,有魏晉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 中國漢族的古書,都是用這些不同的古文寫的,。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漢字寫的,但是僅只認(rèn)識漢字還不行,。我們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寫的書,,古人也不會看懂我們現(xiàn)在的《人民日報》。這叫語言文字關(guān),。攻不破這道關(guān),,就看不見這道關(guān)里邊是什么情況,不知道關(guān)里邊是些什么東西,,只好在關(guān)外指手劃腳,,那是不行的,。 我所說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這一道語言文字關(guān),。當(dāng)然在攻這道關(guān)的時候,要先做許多準(zhǔn)備,,用許多工具,,如字典和詞典等工具書之類。這是當(dāng)然的事,,這里就不多談了,。 三知其意,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外體會其精神實質(zhì)。 比如一個人說,,他牙痛。牙是一個概念,,痛是一個概念,,牙痛是一個概念。其實他不僅止于牙痛而已,。那個痛,,有一種特別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圍,有一定的深度,。這都是很復(fù)雜的情況,,不是僅僅牙痛兩個字所能說清楚的,無論怎樣啰唆他也說不出來的,,言難盡意的困難就在于此,。 因此在讀書的時候,即使書中的字都認(rèn)得全,,話全懂了,,還未必能知道作書的人的意思。從前人說,,讀書要注意字里行間,,又說讀詩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這都是說要在文字以外體會它的精神實質(zhì),。這就是知其意。 司馬遷說過:“好學(xué)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dá)出來的,。如果僅只局限于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死讀書的人就是書呆子。語言文字是幫助了解書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過河拆橋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讀書中,,就是要過河拆橋。 四明其理,,只有達(dá)到“六經(jīng)注我”,,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經(jīng)”。 人總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觀上的反應(yīng),、體會和判斷,,和客觀的道理總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錯誤,。因此讀書僅至得其意還不行,還要明其理,,才不至于為前人的意所誤,。 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當(dāng)然也是主觀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觀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較,,互相補(bǔ)充,,互相糾正。這就可能得到一個比較正確的意,。 這個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處理事務(wù),解決問題,。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讀書到這個程度就算是能活學(xué)活用,,把書讀活了。 會讀書的人能把死書讀活,,不會讀書的人能把活書讀死,。把死書讀活,就能把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把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從前有人說過“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觀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為參考,這就是“六經(jīng)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而至于沒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jīng)”,。只有達(dá)到“六經(jīng)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經(jīng)”,。 素描 ● 馮友蘭
點擊「寫留言」 談?wù)勸T老對你的啟發(fā) 猜你喜歡 本期監(jiān)制/朱曉陽 主編/王興棟 編輯/王若璐 |
|
來自: 克難為豐 > 《閱讀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