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怎樣理解孟子講的人性本善的主張?這一主張對社會的巨大意義是什么,?為啥說仁義禮智四種德行的源頭,,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內(nèi)?為啥說修行就是將自己后天秉性提純的過程,?人怎樣做,,才能讓邪見惡見在心里沒有容身之處?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span>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span>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公都子說:“告子講:’人的本性既沒有善,也沒有不善,。'而有的人講:’人的本性既可以變成善的,,也可以變成不善的。所以文王,、武王在位的時候,,老百姓就容易向善。而幽王,、厲王在位的時候,,老百姓就容易崇尚暴力。'還有人說:’有的人天生本性善良,,而有的人天生本性就不善,,所以就算是堯作君主的時候,照樣會有象那樣的暴民,。就算是壞透氣兒的父親瞽瞍,,照樣能有舜那樣賢明的好兒子。就算是商紂那樣的侄兒和暴君,,也照樣有微子啟和王子比干這樣的仁人,。'現(xiàn)在老師您卻堅持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難道他們都是錯的嗎,?“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遁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孟子說:“從人天生的資質(zhì)來看,,都是可以使他善良的,,這就是我所說的人性本善。如果是有人不善良,,那也不能歸罪于他天生的資質(zhì),。同情之心是人人都有的,羞恥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恭敬之心是人人都有的,,是非之心也是人人都有的。同情之心本質(zhì)上就是仁,,羞恥之心本質(zhì)上就是義,,恭敬之心本質(zhì)就是禮,而是非之心本質(zhì)上就是智,。這人性中的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力量所賦予的,,都是我天生就有的,,只不過是未曾認識到而已。所以說,,這人性中的善,,如果去探求就能夠得到的,如果放棄了也很容易丟掉的,。人和人之間有的相差一倍,,有的相差五倍,甚至是相差無數(shù)倍,。根本原因就在于,,沒能夠充分地挖掘和發(fā)揮他們天生的資質(zhì)。《詩經(jīng)》書上說:'上天生育了萬民,,萬事萬物都各有其規(guī)律及法則,。百姓們把握住了事物的常規(guī)以后,自然而然就會喜好美德,。'所以說只要有了事物,就一定會有對應的規(guī)律和法則,,老百姓正是因為能夠把握住了這些不變的規(guī)律和法則之后,,才會去崇尚美好的德行?!?o:p>我們讀完了,,也讀懂了這一章,就會發(fā)現(xiàn)公都子之所以會請教孟子這個問題,,應該是他覺得告子的話,,還有其他人的那些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甚至是更符合普通人的日常認知,。也就是,,人的本性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完全暴露出來的,。生活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很多人就算年齡很大了,,待人接物仍然會有他小時候的影子,。所以,人是沒有辦法不認為,,有的人生來就善,,有的人從娘胎里就帶著惡來的,。記得小時候在東北農(nóng)村,常會聽大人們罵某個壞孩子:”你爹你媽怎么會生出你這么個敗家玩意兒,?“這說明爹媽人品都很好,,但是仍然會生出一個很不好的孩子來。當然也有公都子舉瞽瞍和大舜父子強烈反差那樣的例子,。爹媽很差勁,,但是孩子很好,又奸又惡的爹媽可能生出一個忠厚淳樸的孩子,。這一切都讓我們感覺確實有人生來就善,而有的人生來就惡,。至于公認的好人也會做壞事兒,,公認的大壞蛋也會做好事兒,在生活當中就更常見了,。所以說,,孟子雖然是個大圣人,他咬定說人性是善的,,我們今天也不能一聽就信,。甚至讀了他的解釋后,真的也不能做到心服口服,。宋代的大儒朱熹在他《孟子集著》一書中,,引用了程子的一段話來闡明這個問題。程子曰:“性即是理,,理則自堯,、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稟于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學而知之,則氣無清濁,,皆可至于善而復性之本,,湯武身之是也??鬃铀韵掠薏灰普?,則自暴自棄之人也?!?/span>又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可見,,程子是把最究竟和最根本的先天生命本性,,與出生以后的秉性分開來講了,而且明確告訴我們,,二者要談就必須一起談,。我們可以在程子的講法基礎之上,再聯(lián)系佛家的概念發(fā)揮一下,。首先,,所有的人,甚至所有的生靈,,生命最根本的存在,,也就是佛家講的自性,或者本來面目,,都是一樣的,,都是純陽而無陰的,這也就是講普通人和堯舜相同的先天之理,。其次,,所有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這種先天純陽的本性都是不純了,,都是摻了雜質(zhì)的,,就像是一瓶清水中有了污泥。就像是純度不同的金子,,雖然里面有金子,,但雜質(zhì)更多,需要后天提純,。反過來講,,每個人后天本性中的善雖然不夠純,但絕對有善的存在,。而且能夠通過外在的教育以及個人有意識的努力進行提純,。無論佛家還是儒家與道家,,所謂的超凡入圣,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我本性的提純,。也可以說是喚醒,。就如同過濾掉渾水中的泥沙,;就如同把金礦沙冶煉出純度九九的黃金;就如同把純陽的心燈上所沾染的厚泥巴全部弄掉,;就如同一陣風把烏云全部吹走,,讓陽光灑下來。現(xiàn)在我們就能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有和佛陀,、孔子、老子,、耶穌這些大圣人一樣的本性,,但是被遮蔽了、被污染了,。被遮蔽,、被污染的程度不同,決定了我們此生善惡,、賢愚程度的不同,。如果有外力幫助,、提醒、引導,,再加上自己用力去修正,,人性的光輝會突破所有的遮蔽,會洗掉所有的污染,,會顯出其至善的本來面目,。這個時候,孟子能不能自圓其說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知道了孟子心性的純度是高的,,而普通人的純度沒有他高。也知道自己和所有人,,都能有和大圣人一樣純度的心性,,都能夠喚醒心底深處的至善天性。這樣,,就算達不到孔子,、孟子、老子,、佛陀和耶穌,,這些大圣人的至高境界,我們至少不會再墮落了,,對自己,、對社會也就會有必要的和足夠的信心了,。 如果大家都能夠有這個意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肯定會往上走的,。我想這才是孟老夫子“人性善”之說的偉大意義所在,,而且直至今日依然意義重大。當然,,我最佩服孟子的是他把人的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和是非之心與仁義禮智四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講得非常直白,,特別清楚,,這應該是他一個非常偉大的貢獻。要不是他老人家講出來,,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可能還意識不到,,仁義禮智這些君子之德的源頭,就在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日用而不知的心理活動,。如果真的讀懂了孟子這個說法,我們就會明白,,原來成圣成佛種子就在自己的心里,。只要我們有這個意識,能夠悉心地照料它,、培育它,,總有一天,自我心性中的那些雜質(zhì)就都能洗掉,。本來自性發(fā)出他本有的光輝,,自己也能夠大徹大悟,也能夠成圣成佛,。 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老子還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成圣成佛看起來很高遠,、很難,,但實際上起點就在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把咱們平時的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和是非心,,放大、放大,、再放大,,心里邊原來藏著的那些妄見、邪見,,也就慢慢沒有了容身之地,。也許從量變到質(zhì)變,我們就成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了,。我們就離孔子、孟子這些大圣人的境界,,越來越近了,,甚至有一天能夠跟他們平起平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