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師古注《漢書·食貨志》:'干,猶個也',,十干就是十個數(shù)字的意思。十干的數(shù)序是: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名為天干之數(shù),。為什么說它是'天干',?邵雍說:'十干、天也'(《皇極經世》),《素問·六微旨大論》:'天氣始于甲',,因為古人用十干之數(shù)來記每天的次第,故稱'天干',。但是,,天干的數(shù)序不僅是一種數(shù)字符號,還具有更實際的涵義,,今將《史記》和《漢書》的解釋并列于下,。 ![圖片](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5/01/2116/293403668_1_20250121041242859.jpeg)
以上十干的譯義是: 甲為嫩芽突破莩甲(莢)而初生(剖符、出甲),。 乙為幼苗逐漸抽軋地生長(物生軋軋),。 丙為陽盛氣充,生長得特別地顯明(陽道明炳),。 丁為不斷地成長壯大(丁壯大盛),。 戊為萬物越發(fā)豐茂(豐楸于戊)。 己為成熟已極(理紀于己),。 庚為果實收斂(藏),,生命將從此而更換(斂更于庚)。 辛為成熟辛殺以后,,新的生機又將開始(悉新于辛),。 壬為陽氣又妊養(yǎng)著新的生命(陽氣懷任,任同妊),。 癸為生命又已開始,,宿根待發(fā)(陳揆于癸)。 于此看出十干的次第,,不外乎是象征著萬物由發(fā)生而少壯,、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順序,。可見用十干來計算天日演進的次序,,是對萬物生命發(fā)展過程的觀察而得出的,,是人類在生活中的體現(xiàn),是很素樸的,。后來由于陰陽五行學說的不斷發(fā)展,,分析這十干不僅具有陰陽兩種性質,同時亦以之分別納入五方,、五行,、五季、五藏了,。天干應用于醫(yī)學,,具有陰陽、五行的屬性和方位,。天干和陰陽,、五行、方位是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張介賓在解釋《素問·臟氣法時論篇》時指出:'甲為陽木,,乙為陰木,皆東方之干,,''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南方之干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中宮之干也,;''庚為陽金,,辛為陰金,西方之干也,;''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北方之干也,。'清楚地說明了天干的陰陽,、五行屬性和方位,即:甲為陽木,,乙為陰木,,甲乙的方位是東方,丙為陽火,,丁為陰火,,丙丁的方位是南方,;戊為陽土,己為陰土,,戊己的方位是中央,;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庚辛的方位是西方,;壬為陽水,癸為陰水,,壬癸的方位是北方,。《素問·臟氣法時論篇》指出:'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說明了天干與臟腑經絡以及臟腑經絡之氣的生理活動和五季,、日干、五行的關系,。即:甲乙主春屬木,,與肝、膽(經)配合,,膽屬陽木旺于甲日,,肝屬陰木旺于乙日;丙丁主夏屬火,,與心,、小腸(經)配合,小腸屬陽火旺于丙日,,心屬陰火旺于丁日,;戊己主長夏屬土,與脾,、胃(經)配合,,胃屬陽土旺于戊日,脾屬陰土旺于己日,;庚辛主秋屬金,,與肺,、大腸(經)配合,大腸屬陽金旺于庚日,,肺屬陰金旺于辛日,;壬癸主冬屬水,與腎,、膀胱(經)配合,,膀胱屬陽水旺于壬日,腎屬陰水旺于癸日,。甲,、丙、戊,、庚,、壬五干為什么屬陽,乙,、丁,、己、辛,、癸五干為什么屬陰呢,?劉完素云:'凡先言者為剛為陽,后言者為柔為陰也,。'(傷寒直格論方卷上)其意若曰,,甲與乙,甲在先而乙在后,,則甲為陽乙為陰,。丙與丁,丙在先而丁在后,,則丙為陽丁為陰,。戊與己,戊在先而己在后,,則戊為陽己為陰,。庚與辛,庚在先而辛在后,,則庚為陽辛為陰,。壬與癸,壬在先而癸在后,,則壬為陽癸為陰,。果如其義,則陰陽兩字,卻是陰在先而陽在后,,其又何說,?其實此仍為奇耦之序,因十干的次第,,甲,、丙、戊,、庚,、壬為一、三,、五,、七、九奇數(shù),,乙,、丁、己,、辛,、癸為二、四,、六,、八、十耦數(shù),,奇為陽,,耦為陰,古義昭然,,百世不惑。茲將十干陰陽分屬五行,、五方,、五季、五藏之義,,列表如下: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陰陽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方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季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臟腑 | 膽 | 肝 | 小腸 | 心 | 胃 | 脾 | 大腸 | 肺 | 膀胱 三焦 | 腎 心包 | 經絡 | 足少陽 | 足厥陰 | 手太陽 | 手少陰 | 足陽明 | 足太陰 | 手陽明 | 手太陰 | 足太陽 手少陽 | 足少陰 手厥陰 |
本篇主要參考書目: 1.《中醫(yī)基礎理論-五運六氣》任應秋 編著 2.《手掌與疾病》劉秋湖 劉彪 王登旗 編著 3.《五運六氣入門講紀》吳錦洪 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