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洞讀(ID:dongdu2019)
扁鵲曾有 “病有六不治”之原則:
“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
輕身重財(cái),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
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醫(yī),六不治也,?!?/span>
病人看病,醫(yī)者治病,,天理也,。
但是,凡事都有規(guī)律,,也有準(zhǔn)則,,扁鵲第一不治之原則的病人,就是有“心病”的人,,這也是他的第一治病原則,。
為什么扁鵲會將這一則原則放在首位呢?
原因大抵便是,,驕恣不論于理這類病人,,說白了就是不講道理這種人,,就算你有醫(yī)術(shù)可以療愈他身上的病,也無法醫(yī)治存在他心里的病,。
看病二字,,看似是在治療身體之病,實(shí)則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醫(yī)治自己內(nèi)心里的“頑疾”,。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無論你如何解釋,,對方都不會相信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里的每一個字,。
其實(shí),遇到三觀不合,,保持認(rèn)知水平有著巨大鴻溝的人,,無論你如何解釋,都是一次“犯賤”,,更是一種自我傷害,。
正如王川說的那樣:
“試圖免費(fèi)給不愿意聽的人解釋,是一種病,,必須治,。
這就好像看到一個正在往山下滾的巨石,就馬上想去接住攔住,。
即使你主觀上是好意,,客觀上也會被撞得傷痕累累?!?/span>
舉個例子,,很多人說女人一旦陷入愛情的海洋里,是沒有思考能力的,。
哪怕就連她們自己覺得對方很可能不會是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的人,,但就是聽不進(jìn)自己的勸,也聽不進(jìn)別人的勸,。
不管讓你如何解釋,,不管你找到了多少個強(qiáng)有力的觀點(diǎn)和判斷,都無法讓她選擇放棄,。
這些人,說到底從來就只相信自己的判斷,,而且這種判斷還是完全出于她自己個人的感覺,,以及非常淺薄的想象。
等真正等到了哪天,,她完全感受到了當(dāng)初的天真,、幻想,、作踐自己和感到深深懊悔之后,就知道后悔兩字怎么寫了,。
生活里,,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同自己三觀有巨大不同的人,他們一直都會堅(jiān)持著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覺得,,自己根本無法改變對方,那就讓對方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人生吧,,反正他的人生,,終究是他的人生。
并且,,自己的善意,,自己的主動解釋,既有可能讓他們感到不爽,,甚至還可能遭受到對方的排擠與怨恨,。
這個時候,多一事,,就不如少一事,。
你叫不醒一個正在裝睡的人,正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你越想說,他越不想聽,。
這樣的情況,,對于你,對于他,,都不好,,為何不選擇冷靜下來,不去做任何的解釋,。
你免費(fèi)給別人“看病”,,別人覺得自己“沒病”,你越是解釋他“有病”,,他反而覺得你“有病”,。
不如當(dāng)作自己什么都沒看到,看到了也當(dāng)作沒看到,,心里無所謂,,腦里沒關(guān)系。
反正,,如果你站在理的這一方,,對方早晚會因?yàn)樽约旱摹盁o理”而吃虧,,而吃苦,而受罪,,時間會證明一切,。
周敦頤在《通書·過二十六》中說:
“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護(hù)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span>
人的劣根性在于,因?yàn)橐粫r的自卑,、膽怯,,從而因?yàn)楹ε略庥鍪。?/span>
然后總是小心翼翼地掩飾自己的缺點(diǎn),、錯誤,,因?yàn)楹ε略馐芘u而畏首畏尾。
這些人像極了一個小孩子,,明明他的實(shí)際年齡早已成年了,,可他呈現(xiàn)出來的心智卻如同孩子一樣;
生怕自己一時犯錯,,就會遭受到大人的指責(zé)和追責(zé),。
于是,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存在一些問題,,甚至這些問題是稀松平常的,,很多人都會有的;
但就是為了呈現(xiàn)出自己最好,,最正直,,最陽光燦爛的一面,所以選擇“諱疾忌醫(yī)”,。
說白了,,這是一種心理頑疾,這種心理疾病的典型表現(xiàn)在于,,為了維護(hù)自己所謂的尊嚴(yán)和面子,,干脆離真實(shí)的自己越遠(yuǎn)越好。
《道德經(jīng)》里講到: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span>
知道自己的不知道,然后敢于去接受不同的聲音,,聽進(jìn)去專業(yè)人士的聲音,,這才是高尚的品質(zhì)。
反之,,明明不知道,,卻偏偏喜歡假裝自己知道,這不光是一種缺點(diǎn),,還是一種心理生病的表現(xiàn),。
因?yàn)椋矚g自欺欺人的人,,又怎能會過上健康的心理生活呢,?
所以,《道德經(jīng)》里又接著說道:
性情圣潔的人,他們之所以沒病,,就在于他們正視了自己的缺點(diǎn),,承認(rèn)了自己不懂的知識;
所以他們敢于承認(rèn)自己的無知,,大方接納自己的缺點(diǎn),,所以反倒在生活里過得自在而健康。
不過,,一個人格健康的人,,不光要做到及時地發(fā)現(xiàn)自身和別人身上所存在的問題,還要做到的一點(diǎn)就是:
給別人看病之前,,先給自己看病,。
也就是說,你認(rèn)清了自己,,就意味著也了解了對方,,也就知道對方為什么會有這么一些性格表現(xiàn)。
但與此同時,,不要因?yàn)閯e人與自己不同就滿嘴自以為是,,或是樂此不疲地評價對方。
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里有這么一句話:
“每當(dāng)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yōu)勢?!?/span>
因?yàn)槟阋呀?jīng)跨過了別人還沒跨過去的坎,,所以認(rèn)知能力比對方高出許多。
但你也不能因?yàn)檎J(rèn)知能力比對方強(qiáng),,然后就可以隨意地評價別人,,站在道德制高點(diǎn),或是帶著一種優(yōu)越感來給對方“看病”,。
如果你真的那樣做了,,說明了自己還是“有病”。
人世間里,,沒有任何東西是非黑即白的,我們也沒有任何道理要成為一個“絕對”的人,。
正如沒有真正的病人,,也沒有真正的醫(yī)生。
人活一世,,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多多少少都會帶點(diǎn)“病”,。
一個人,,懂得為自己看病,是一種本事,,也是一種智慧,,而懂得成為“病人”的朋友,則是一種眼界,,更是一種格局,。
《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中講到:
懂得了解別人,不失為一種聰明,,只有做到了了解自己,,才能夠成就智慧。
的確,,人生當(dāng)中,,一個人只有做到了成為自己的"醫(yī)生",,成為別人的朋友,才能真正活得愜意自在,,也才會過得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