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蛙貓
發(fā)展歷程 輕盾兵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到亞歷山大東征時期是一種散兵部隊,得名于他們手中的月牙形輕盾(Pelta),,這是他們與其他標槍手最主要的區(qū)別,。 他們以標槍為主要的殺傷武器,,從考古證據(jù)看似乎每名輕盾兵一次可以攜帶2-3支投擲用的標槍(然而在一些部落有一些輕盾兵僅僅攜帶一支長矛,長矛的長度可能長達4米左右),,此外盡管色雷斯人以他們的長柄逆刃刀(Rhomphaia)聞名,,不過在希臘化時代之前似乎沒有證據(jù)表明輕盾兵會使用這種武器,反而修昔底德記載了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有一支來自羅多佩山上的色雷斯人狄人為“machairophoroi”(使用希臘軍刀的劍士),,似乎證明了不是所有的輕盾兵都會佩戴軍刀,。 盡管后來的羅馬作家Aelian將輕盾兵定義為一種介于重裝步兵(Hoplite)與散兵(Psilos)之間的,使用長矛與小盾的步兵,,但是很顯然這并不是這一時期的輕盾兵的真實樣貌,。在希臘人所招募的所有種類傭兵中,色雷斯輕盾兵是最受歡迎的,,這得益于色雷斯人的好戰(zhàn)天性以及他們獨特的作戰(zhàn)方式——他們不與重裝步兵短兵相接而是利用機動性優(yōu)勢不斷的從四面八方向重裝步兵投擲標槍,。
然而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派洛斯戰(zhàn)役中,,雅典的將軍克里昂與德摩斯提尼僅僅只用了輕步兵投射的火力就迫使斯法克蒂里亞島上的斯巴達戰(zhàn)士投降,,打破了斯巴達人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并轉換了雅典與斯巴達的攻守之勢,,威震希臘的同時,,也讓人們開始正視訓練有素的輕步兵。 僅僅3年后斯巴達名將伯拉西達用100輕盾兵發(fā)動的奇襲,,奪取了托倫涅城,,并擊敗了50名沒做好戰(zhàn)斗準備的雅典重裝步兵。這些希臘名將的戰(zhàn)術運用,,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已經認識到了輕步兵的重要性,,而這一趨勢將很快在全希臘境內傳播開來。 輕盾兵則是諸多輕步兵中最高效的一種,,因此輕盾兵的大量引入不僅僅只是多了一種新兵種,,也象征著希臘人在逐漸精進了多兵種聯(lián)合作戰(zhàn)之道,然而輕盾兵對希臘人的影響遠不止于此,,一些學者如克里斯托弗韋伯(Christopher Webber ),、J. F. Lazenby等就認為輕盾兵改變了整個希臘人戰(zhàn)爭的演化方向,使得曾經全副武裝的重裝步兵逐漸向輕量化的方向發(fā)展,,來防止自己被笨重的裝備拖累,。 此外用輕步兵、騎兵對抗輕盾兵的戰(zhàn)術也在這一時期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們多次見到色諾芬將輕盾兵,、重裝步兵,、騎兵相提并論,這足夠說明輕盾兵在希臘已經是一種相當正規(guī)的兵種,。 希臘人為了對付敵人的輕盾兵,,也可謂煞費苦心,。除去將重裝步兵“輕量化”(有人認為這代表著重裝步兵將不再裝備盔甲,,但是J. F. Lazenby有力的論證了事實上他們依舊裝備了護甲,只不過可能不再是沉重的青銅肌肉胸甲而是亞麻甲),,還試著招募更多的輕盾兵和其他輕步兵,,并加強了自己的騎兵。 不過比起其他輕步兵,,輕盾兵有個優(yōu)點是他們對騎兵的抵御能力更強,,修昔底德記載過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色雷斯人的一部狄人(Dii)是如何對付底比斯人的騎兵的:“在撤退時,,色雷斯人在其他地方非常令人欽佩地抵擋住底比斯人的騎兵,。在首先遭到底比斯人的騎兵攻擊時,他們按照本國戰(zhàn)術,,聚攏結隊沖出,。在這次戰(zhàn)斗中,他們只有少數(shù)人員傷亡,。” 考慮到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時期希臘騎兵大多只裝備可用于投擲與肉搏的兩用短矛,,肉搏能力欠佳,他們很可能缺乏面對以密集陣型作戰(zhàn)的輕盾兵的手段,。 然而在色諾芬時代的庫納薩克戰(zhàn)役中,,希臘人的輕盾兵是通過在隊伍中留出空隙供波斯騎兵通過,然后從背后射擊對方的戰(zhàn)術來對付騎兵,,我們可以認為是因為波斯騎兵的裝備與防護更加完善(他們連戰(zhàn)馬都披掛了胸甲與護額),,并且他們裝備了盾牌與希臘軍刀還騎乘著高頭大馬,以至于輕盾兵不能用密集陣型來抵擋,。不過他們漂亮的應對了波斯騎兵的攻勢,,因此無一人傷亡(不排除是色諾芬又一次撒謊了) 但我們也能找到一些希臘騎兵擊敗輕盾兵的記載: “奧林蘇斯人看到敵人輕盾兵出擊,他們從容應對,,立即回撤,,再次淌過那條河流。這時,,緊追不舍的輕盾兵以為敵軍已經潰敗,,于是也跟著蹚過河流,尾隨其后。同時,,奧林蘇斯的騎兵則認為這些淌過河流的敵人不難對付,,他們選擇有利時機,猛沖過來,,不僅殺死特列摩尼達斯,,還殺死100余名士兵。” 可見在單獨兵種的戰(zhàn)斗中,,輕盾兵與騎兵還有重裝步兵就像剪刀石頭布一般,,在沒有特殊情況時三者幾乎可以說是互相克制,不過戰(zhàn)爭可遠不止是猜拳游戲,。 輕盾兵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中已經大放異彩,,在科林斯戰(zhàn)爭中雅典名將伊菲克拉底更是用他們證明了,在單獨兵種的戰(zhàn)斗中,,輕盾兵足夠擊敗所向披靡的斯巴達戰(zhàn)士,,他們甚至可以讓阿卡迪亞人的重裝步兵不敢與其交鋒。 因為輕盾兵的需求量增加了,,希臘各邦都開始招募自己的輕盾兵而不僅僅是從色雷斯雇傭這類步兵,,然而考慮到伊菲克拉底與色雷斯奧德里西亞王國的親密關系,其麾下并不缺少色雷斯戰(zhàn)士,。 在伊菲克拉底時代,,輕盾兵最引人注目的變化莫過于所謂的“伊菲克拉底改革”,奈波斯與迪奧多羅斯記載了伊菲克拉底武裝了一支名為輕盾兵的部隊,,采用了更小的盾牌與更長的長矛,,并將金屬鎧甲替代成亞麻鎧甲,遺憾的是這支新式的“輕盾兵”沒有明確的戰(zhàn)績,,因為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多次重創(chuàng)斯巴達軍隊的輕盾兵依舊只是散兵部隊,。 盡管有學者認為這支伊菲克拉底輕盾兵是以往輕盾兵改革后或者正規(guī)化的產物,然而筆者更贊同這是一種全新的步兵,,并且是作為重裝步兵的替代品而不是輕盾兵的延伸,,至于他們的名字僅僅是因為他們裝備的圓盾相對重裝步兵的Aspis圓盾要小一些,而不是因為他們與其他輕盾兵有什么關系,。 著名希臘化時代學者尼古拉斯塞昆達(Nicholas Sekunda)在以前的研究中,,提出了前4世紀早期希臘的各個同盟中的常備軍Epilektoi(意為精選)的主要組成部分,從重裝步兵變成了伊菲克拉底輕盾兵的觀點,。 一些作家例如格里菲斯(Griffith)以及史蒂芬(Stephen English)則認為在亞歷山大東征之時,,亞歷山大的希臘盟軍與雇傭兵不是重裝步兵(Hoplite,這個詞語也可以用來指代維持戰(zhàn)線的部隊,,而不僅僅是經典的希臘方陣)而是伊菲克拉底的輕盾兵,,西奧多道森在其《亞歷山大戰(zhàn)史》中也出現(xiàn)了“按照規(guī)定應擁有數(shù)量相當于方陣步兵一半的輕盾兵”的說法。同時此處的輕盾兵指的就是伊菲克拉底輕盾兵,個人認為這是將后世作家,,將其他古代作家如波塞冬尼奧斯Poseidonius等人的敘述直接用來描述古代的馬其頓軍隊,。 但這些作家實際上并非歷史作家也非軍事作家,他們所寫的其實是哲學著作,,這樣運用史料就像是用兵法簡述來介紹羅馬帝國早期的軍團一樣不合理,,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jù)能證實重裝步兵被大規(guī)模的換裝成了伊菲克拉底輕盾兵。 至少同時從目前研究的觀點看來,,伊菲克拉底的改革成果對當時的希臘人的影響并不大,,至少裝備層面是這樣的。如果只從文字記載看,,伊菲克拉底輕盾兵的具體表現(xiàn),、對當時希臘軍事思想的影響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然而希臘化時代的諸多關于戰(zhàn)士的描述,、浮雕、壁畫,、藝術品處處體現(xiàn)著伊菲克拉底改革的影響,,如亞麻甲、伊式軍靴,、較長的軍刀,,似乎暗示著這位名將的改革成果在一些沒那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影響著希臘的軍人們。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亞歷山大東征4年前的喀羅尼亞戰(zhàn)役中,,希臘人依舊是以希臘方陣為主,,諷刺的是希臘人面對的馬其頓方陣似乎就是采用了伊菲克拉底改革的成果,而就是馬其頓方陣在喀羅尼亞的戰(zhàn)場上奪走了希臘的自由,。 盡管有些觀點將馬其頓的方陣兵視為“輕盾兵”(因為他們的前身很有可能就是伊菲克拉底輕盾兵),,但事實上考古證據(jù)表明,現(xiàn)存的6幅出土的馬其頓盾牌66-74cm之間,,完全可以提供完善的防護,,因此筆者不認為二者可以畫等號。 但毫無疑問的是在亞歷山大的東征過程中,,部隊中依舊有大量的來自色雷斯,、派奧尼亞的輕盾兵,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阿格里安人(Agrianian),,他們就像亞歷山大的特種部隊一樣,,屢立奇功而無一次戰(zhàn)敗記錄,可謂是輕盾兵的巔峰,。 可以說輕盾兵曾經是古希臘戰(zhàn)場上最重要的部隊之一,,比起青睞平坦地形的重裝步兵,他們可以在各種地形下作戰(zhàn),向敵人投出死亡之雨,。不過在希臘化時代,,無論是希臘人的輕盾兵還是色雷斯人的輕盾兵,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筆者將在之后的文章中介紹,。 參考文獻: 1.David Karunanithy:The Macedonian War Machine 359-281 BC 4.Stephen English:The Army Of Alexander The Great 5.Christopher Webber:The Gods Of Battles 6.J.F. Lazenby:The Spartan Army 7.Nicholas Sekunda:The Persian army 560-330BC\ 8.色諾芬:希臘史 9.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 10.Stephen English:Mercenaries in the Classical World To the death of Alexand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