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的書,,很大的一個忌諱,,就是以文解文,而不是以經(jīng)解義,。 以文解文,,很容易做泛化的處理。 比如無為,,在老子是有特指的,,無為是自然為法,自然而然的事的還是要有為的,;但是,,如果脫離了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那“無為”就真的成了一無所為了,。 王東岳解“無為”時,,說到了“無味”二字,他說:“文明人所能做的事,,所有的行為,,在老子看來都是多余的,都是背道喪德的,,他說'味無味’,,連你吃飯都不要有味道。不過大家想想,,吃飯是不會調(diào)醬油醋的,。所以'味無味’仍然表達的是徹底的前文明生相存狀態(tài)?!?/span> 這就是把老子的“無為”,,“無味”從文字上無限伸延,泛化了,。 其實“味無味”說的是淡靜,,落腳于“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我們都知道調(diào)醬油醋味道會好,,不知道本然的稻香才是真香,怎么就成了回到前文明了,? 老子的很多文字都是在泛化中被曲解了,。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跨者不行”,一般解作欲速則不達,。此言出自《道德經(jīng).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跨越當然走不遠,則欲速則不達,,從文字上這樣說沒有錯,,但是,還是少了上下文的關(guān)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說的不是度,。 有人很詳細地分析了人行走時一步的自然跨度,,再去從生物學的角度分析跨步而行的損傷,這也太累了,。相信老子沒想那么多,,只是一個比喻,,說明治國之道,不要太“事媽”,,我們的很多“好心”,,其實都是“余食贅形”,完全是多余的動作,。順應自然才是 當然,,古時候的帝王也不是出于為人民服務,那就糟糕了,,“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都是自以為是,都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你以為是時代的推動力,其實都是沒事找抽,,固持已見傳遞不出普渡的信息,,剛愎自用不足以取信于民,自吹自擂不等于你真的建立起了什么功業(yè),,自高自大最終成不了真正的王者,。 顯然,老子談的不是度,,老子的度是普天下的度,,是道。 道之為度是順應自然,,不要以心損道,,以個意志凌駕于天下,一廂情愿地推行儒墨“言教”。 儒家,,孔子講仁義禮智信,,都是“自伐”、“自矜”,,都是“余食贅形”,,你自己說得那么美好,周游列國走了一圈,,諸侯都不接受,,這就是不自然,。 社會上的事,,我們管不了,讀老莊,,也就是給自己一些達觀,。 春節(jié)了,女兒來看我,,說及小時候的教育,,我才明白,她愛學習全是裝的,,一聽到腳步聲就趕緊打開書本,,所以,不要說天下之人了,,就算是自己的女兒,,你逼著她去學雷F,也是萬萬做不到的,。 還是那句話:跨者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