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王鐸的“自贖”與“標(biāo)榜”

 hocdc1gxau 2022-12-09 發(fā)布于北京
圖片
▲王鐸(1592-1652)戴明說(1609-1686)行書四札 紙本手卷

藝術(shù)自媒體/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圖/ 朵云軒拍賣

文/ 同古堂

相較于繪畫,,書法的面目,、主張等, 似乎更能直接反映出歷史大環(huán)境的變遷與作者不同時期的心境改變,。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寒食帖》等,皆是遭受重大變故后的宣泄之筆,,跌宕的書法下,,隱著“無盡意”的悲慟、孤寂與惆悵,。

而明末清初之際,,是風(fēng)雨動蕩、秩序瓦解的時期,。面對滿清鐵蹄的蹂躪,,以及鼎革易祚的絕望,,無數(shù)的文人與士大夫遭受著遠(yuǎn)比普通百姓更多的煎熬,。一方面是,,從小熏陶的儒家傳統(tǒng)的信仰崩塌,另一方面則是席卷而來的恐懼,、無奈的復(fù)雜內(nèi)心,,交織著這些曾經(jīng)顯赫的“明朝官僚”的眾生百態(tài)?;蝽槒淖鳌百E臣”,,或一死而“明志”,或反抗成“忠烈”,,或隱世為“遺民”,,在不同的“苦悶”下,,衍生并迸發(fā)了獨(dú)屬于明季的多元的“書壇璨爛”。

圖片
明末清初書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神筆”王鐸 /


其中,,黃道周,、倪元璐等是“忠烈書法”的代表,書中飽有傲骨與氣節(jié),,碧血可薦軒轅,。傅山、八大,、石濤,、査士標(biāo)等則是“遺民書法”的縮影,所書亦是筆墨清芬,,高山可仰,。

而王鐸、吳偉業(yè),、錢謙益、戴明說,、周亮工,、龔鼎孳等“降臣書法”,則試圖以延續(xù)傳統(tǒng),,上溯古人,,而排遣心中因失節(jié)所生的愧疚、痛苦,,亦掩蓋入清后的小心翼翼與彷徨,,甚至有著歷史形象“自贖”的期盼。因此,,諸人在書道藝事上,,用功極勤,書法面目亦日趨成熟,。尤是王鐸,,其在降清后,雖再無往日的意氣風(fēng)發(fā),,書法卻漸趨于臻境,,多了幾分冷靜與老辣,被譽(yù)為“神筆”,,時更有稱其“勝過二王”之說,。

圖片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河南孟津人,字覺斯,別署煙潭漁叟,。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明時,,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滿清入關(guān)后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xué)士,,加太子少保。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61歲,,溢號“文安”。


王鐸書法精妙,,是毋庸置疑的,。吳昌碩贊他是明代書壇的首席,詩云“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啟功說王鐸的書法有扛鼎之力,五百年來無此君,。而康有為,、沙孟海、林散之等書家,,對于王鐸的書藝亦是頻有溢美之詞,,如“勝于董其昌”、“中興之主”,、“自唐懷素后第一人”等,。

若不因人廢言,則王鐸通過書法完成“救贖”,,并在書壇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無疑是極為成功的。放大至整個歷史長河,,關(guān)于“書法家”王鐸的意義,,顯然多于“貳臣”的討論。

圖片

王鐸故居



/ 王鐸 戴明說 行書四札 手卷 /


此次,,上海朵云軒拍賣30周年慶典拍,,“王鐸 戴明說 行書四札 手卷”,是丙戌年(順治三年,,1646)王鐸致戴明說的四封書信,,集裱為卷,,每札并有戴明說墨跡說明,時距王鐸降清約莫一年,。

此四札明確著錄于薛龍春《王鐸年譜長編》,,并有清代潘正煒題跋及其《聽帆樓續(xù)刻書畫記》著錄,自康乾時期便為戴氏望族收藏,,可謂來源可考,,傳承有序。其所言內(nèi)容多為關(guān)于書法的討論,,個中既有跌宕變幻的書法審美,、友朋往來,亦可見“失范”后的王鐸屢次強(qiáng)調(diào)其書以“二王”為衣缽,,源自“正統(tǒng)一脈”的標(biāo)榜,,對豐富其形象,探究其書法觀,,也大有助益,。其價值、意義等,,顯然更勝于尋常臨古書法,,對于王鐸與戴明說的詩書往來,亦有補(bǔ)闕之功,。而王鐸的墨跡鮮少,價值珍罕,,則自不待言,。

圖片

674

王?鐸(1592-1652)

戴明說(1609-1686)?行書四札

紙本?手卷

丙戌(1646 年)作

款識:

一、王鐸:署中歸來,,遠(yuǎn)道艱辛,,天熱,體氣作苦,,汗?jié)裼?,事?wù)復(fù)擾。二帖檢付,,續(xù)本精義,,真書壇中雄旌也,他軍皆靡,,不堪對壘,,良足推重。夜來骭痛,,楚客謂當(dāng)服牛膝酒,,無暇制此藥耳,。草草報。巗老詞翁閣下,。弟王鐸頓首,,沖。

戴明說:丙戌四月十日,,還《蘭亭續(xù)帖》并《英光堂帖》,,來書。

二,、王鐸:復(fù)巗犖道盟閣下,,盡日勞頓,往還二三十里歸來,,體倦不勝,,欲過訪無暇也?!独m(xù)帖》裱人甚遲滯,,為其酬應(yīng)太多,然要亦不及古人耳,。數(shù)日仆腹痛,,無好懷,況多雜沓事,,瞠后于書,,畫龍點(diǎn)睛,撫觀來翰,,彌增惶悚,。弟王鐸頓首,四月十四日報,,敬空,。

戴明說:時有書索臨《蘭亭續(xù)帖》本。

三,、王鐸:數(shù)在稠雜中,,未及敘懷,展觀七帖,,手帶皸瘃,,不足當(dāng)足下靈矚也??耙愿碴?,何裝潢以嫩繍被服之,彌蓋惶靦,。仆單文孤證,,喜有亦憐惜者,,雖然恐有嘲?澤雕鐘。足下能為仆解之歟,?巗犖老道壇閣老,,弟王鐸頓首,沖,。七帖一冊,,姑留小齋一日,命小僮錄其牘也,,不敢久稽,。附聞,沖,。

戴明說:丙戌四月廿五日復(fù)書,。時先生七書帖裝成也。

四,、王鐸:新雨薦爽,,病體稍康,披觀二帖,,大本刻法觕,,小本焉得棗木之謂乎?舍旃,,不可留之幾案,,魚目混珠,殊可發(fā)噱也,。鐸頓首以報巗老閣下,,后裕。

戴明說:四月十七日復(fù)書,,時辨驗(yàn)驗(yàn)淳化膺本。

印鑒:王鐸之印,、戴明說,、道默

鑒藏印:戴王綏印,、忍壘,、存天下心有世外志、季彤秘玩,、聽帆樓藏,、季彤平生真賞、李國松藏,、盤齋秘玩,、木公,、木公辛亥以后所得、師氏守玉守章昆仲印,、師氏春德堂藏,、師守玉印、師氏珍藏,、師守玉一字思周勉之父,、葉心農(nóng)、慎遠(yuǎn)堂師

簽條:王覺斯與戴巗犖手札卷,。坿真書二十四字,。甲寅中秋,張運(yùn)署檢,。鈐?。哼\(yùn)

題跋:余聽帆樓藏王文安書畫頗富。一為枯蘭復(fù)花圖卷,,一為水墨花卉卷,,一為金便面臨各家書冊,一為白便面臨各體書冊,,一為楷書石鼓歌冊,,一為金箋狂草軸,一為綾本杜詩軸,,并此而九,。皆文安晚年得意之筆,情窗把玩,,不勝厚幸之至,,因并記此以志墨緣。道光己酉(1849年)十月十有八日,,聽帆樓下晨起,,潘正煒書。鈐?。杭就?、正煒

說明:一、有入字編號211679,。

二,、“戴王綏印、忍壘”或?yàn)榭滴鯐r期滄州戴氏望族“戴鋐”,、“戴王綏”鑒藏印,。康熙三十五年,,戴王綏主持修《滄州戴氏族譜》,,康熙五十二年中舉,。

三、“季彤秘玩,、聽帆樓藏,、季彤平生真賞”應(yīng)為潘正煒收藏印。潘正煒(1791-1850),,字榆庭,,號季彤,又號聽颿樓主人,,廣東番禺人,。洋行商人。廣東著名鑒藏家,。精鑒別,,富收藏書、畫,;著有《聽帆樓詩鈔》《聽帆樓書畫記》,。

四、“李國松藏,、盤齋秘玩,、木公、木公辛亥以后所得”應(yīng)為李國松收藏印,。李國松(1878-約1949),,字健父,號木公,,一號盤齋,。安徽合肥人。民國藏書家,。

五,、題簽者張運(yùn)(1863-1938),一名文運(yùn),,字子開,,安徽合肥人。清末民初藏書家,、書法家、教育家,。

六,、“師氏守玉守章昆仲印、師氏春德堂藏,、師守玉印,、師氏珍藏,、師守玉一字思周勉之父”為師守玉收藏印,字勉之,,又名章玉,。九一八事變先后任煙臺、天津稅務(wù),、業(yè)務(wù)課長,,河南公署參事。日本投降后,,任沈陽市政府第一任主任秘書等,。

著錄:一、《中國書畫全書》第11冊,,第917-918頁,,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4月,。

二,、黃賓虹《美術(shù)叢書》第4集第7輯,第617-619頁,,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4月。

三,、《聽帆樓書畫記·聽帆樓續(xù)刻書畫記(增批全本)》,,第483-48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4月,。

四、薛龍春《王鐸年譜長編》第三冊,,第1051-1055頁,,中華書局,2020年10月,。

20×45 cm.?7 7/8×17 3/4 in.?約0.8平尺

20×49 cm.?7 7/8×19 1/4 in.?約0.9平尺

21×44 cm.?8 1/4×17 3/8 in.?約0.8平尺

21×34 cm.?8 1/4×13 3/8 in.?約0.6平尺

RMB: 50,000—80,000



/ 王鐸與戴明說“交游” /


戴明說(1609-1686)字道默,,號巖犖,直隸滄州人,,晚年自號鐵帚,,行一。明崇禎七年(1634)進(jìn)士,,國朝官至戶部尚書,,善書畫,與王鐸名位相埒且相契最深。王鐸稱其“博大奇奧,,不亞于古人”,。順治十二年,,蒙上賜以銀質(zhì)印,文曰:“米芾畫禪,煙巒如覿,,明說克傳,,圖章用錫。”著《定園詩集》,、《定園文集》,、《篆書正》等。

從現(xiàn)存的文獻(xiàn)等資料考據(jù),,王鐸與戴明說在入清后的交往諸多,。如香港近墨堂書法基金會藏《王鐸致戴明說書札冊》中,,累有二十余通王鐸這一時期致戴明說手札,。而在順治四年(1647),,王鐸為戴明說《定園詩集》作序,,言:“道默與予交者十余年矣,,貧見其字,又見其畫,后居同巷,,又見其詩,。”可見二者在明朝為官時,,即已相識,。[1] 然今暫不得見順治三年(1646)前二者往來書信,極有可能是因王鐸在隨清軍入京前曾將千余卷書稿等焚毀,。

圖片

戴明說(1609-1686)

考薛龍春《王鐸年譜長編》,,順治二年(1645)五月,王鐸同錢謙益降清,,同年九月,,又隨豫親王多鐸入京。故此作于順治三年(1646)四月的行書四札卷,,應(yīng)是市場可見,,能流通的王鐸與戴明說往來的最早期書信。王鐸焚毀明代為官時的詩稿書信等,,或是恐其中難免會有部分內(nèi)容透露心曲或者抗清秘要,,因而此入清后最早期手札卷,是窺其心境變化的最直接文獻(xiàn),,更顯其珍,。


/ 王鐸:“崇古”的“意圖” /


將此行書手札卷依時間排序,知其分別約書于順治三年(1646)舊歷四月十日,、十四日,、十七日,、廿五日。此時,,距王鐸正月被命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宏文院學(xué)士未久,。王鐸與戴明說皆醉心詩書,又共同降清,,此后再次同朝為臣,,并居住在同巷,自然是彼此同病相憐,,鴻雁不斷,。而以書法的討論,互訴衷腸,,并借此追溯古人,,重新獲得同僚簇?fù)恚宫F(xiàn)自我,,自是情理之中。

圖片
四月十日,,王鐸 戴明說 手札

釋文款識:

王鐸:署中歸來,,遠(yuǎn)道艱辛。天熱,,體氣作苦,,汗?jié)裼。聞?wù)復(fù)擾,。二帖檢付,,續(xù)本精義,真書壇中雄旌也,,他軍皆靡,,不堪對壘,良足推重,。夜來骭痛,,楚客謂當(dāng)飲牛膝酒,無暇制此藥耳,。草草報,。巗老詞翁閣下。弟王鐸頓首,,沖,。

戴明說:丙戌四月十日,還蘭亭續(xù)帖併英光堂帖未書,。


唐以后的書家,,多以書宗“二王”自我標(biāo)榜,,王鐸亦不例外。其亦尤喜從米芾的書法中另辟蹊徑,。王鐸曾說:“海岳書……如飛仙御風(fēng)……莊周夢中,,不知孰是真蝶,玩之令人醉心如此,?!奔词钦J(rèn)為米芾能“邁宋一代”,蓋因得《蘭亭》《圣教》遺意,,又解脫二王,。

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卷前有王鐸題跋:“米芾帶書本羲,、獻(xiàn),,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guī)規(guī)模擬,予為焚香寢臥其下,?!币嗷蚴恰杜R淳化閣帖跋》中所言:“予書獨(dú)宗羲、獻(xiàn),,即唐宋諸家皆發(fā)源羲,、獻(xiàn),人自不察耳,?!钡萚2] ,皆可見其對于“二王”的情有獨(dú)鐘,,以及借“二王”來表達(dá)“師法舊傳統(tǒng)”的崇古心理,。

此手札中,據(jù)戴明說“還蘭亭續(xù)帖併英光堂帖未書”,,可知王鐸所說的“二帖”指《蘭亭續(xù)帖》《英光堂帖》,。《蘭亭續(xù)帖》與《蘭亭序帖》并不相關(guān),,《碑貼敘錄》稱其“蓋借地名為帖名”,,帖中囊有王羲之、鐘繇,、張芝,、柳公權(quán)、郭忠恕等名家刻帖,時間從東漢至北宋,?!队⒐馓锰窞槔L刻米芾的法帖。

如王鐸所說“續(xù)本精義,,真書壇中雄旌也,,他軍皆靡,不堪對壘,,良足推重,。”即是其推重《蘭亭續(xù)帖》中諸家墨跡,,幾乎視為書法淵藪,。馮友蘭在《中國哲學(xué)簡史》中,說:“從孔子的時代起,,多數(shù)哲學(xué)家都訴諸古代權(quán)威,,作為自己學(xué)說的根據(jù)?!币虼?,王鐸亦是以此方式,表達(dá)書學(xué)觀念,。此舉,,一則彰顯王鐸自身的書法,取法高古,,與古一脈相承,二來亦可以借“復(fù)古”來創(chuàng)造新的傳統(tǒng),,達(dá)到確立書壇領(lǐng)袖地位的意圖,。

圖片
四月十四日,王鐸 戴明說 手札

釋文款識:

王鐸:復(fù)巗犖道盟閣下,,盡日勞頓,,往還二三十里,歸來體倦不勝,,欲過訪無暇也,。《續(xù)帖》裱人甚遲滯,,為其酬應(yīng)太多,,然要亦不及古人耳。數(shù)日仆腹痛,,無好懷,,況多襍遝事,瞠后于書,畫龍點(diǎn)睛,,撫觀來翰,,彌增惶悚。弟王鐸頓首,,四月十四日報,,敬空。

戴明說:時有書索臨蘭亭續(xù)帖本,。


此札中,,王鐸言及因盡日舟車勞頓,又腹痛,,無暇作書,,此外所臨寫的《蘭亭續(xù)帖》尚未裝裱等事宜。又據(jù)戴明說“時有書索臨蘭亭續(xù)帖本”,,可知其對于王鐸的書藝,,極是欣賞,故時常索書,,而王鐸亦是慷慨以贈,。札中“酬應(yīng)太多,然要亦不及古人耳”,,既表達(dá)了其書法備受喜愛,,故其他友朋索書亦甚多,同時說其書法造詣仍然暫不及古人,,此是王鐸的自謙或凡爾賽之詞,。

入清后的王鐸,顯然是不甘寂寞的,?!俺陸?yīng)太多”,亦是其希望能借“書法”重新成為焦點(diǎn),,所以其亦常即席作書,。錢謙益作《王鐸墓志銘》中,稱其“興酣筆落,,潑墨濡袖,,蠅頭細(xì)書,擘窠狂草,,風(fēng)雨發(fā)作于行間,,鬼神役使其指臂”也是說王鐸興酣之時,揮筆灑落,。若仔細(xì)揣摩,,在錢謙益的描寫中,王鐸的身體語言與筆墨呈現(xiàn),可謂躍然于紙,。此時,,看客緊張凝視王鐸“迅疾、精妙的書法”,,繼而震撼,,王鐸亦當(dāng)甚享受這一過程。[3]

圖片
四月十七日,,王鐸 戴明說 手札

釋文款識:

王鐸:新雨薦爽,,病體稍康,披觀二帖,,大本刻法觕,,小本焉得棗木之謂乎,舍旃,,不可留之幾案,,魚目混珠,殊可發(fā)噱也,。鐸頓首以報巗老閣下,,后裕。

戴明說:四月十七日復(fù)書,,時辨騐騐淳化膺本,。


此札內(nèi)容,為王鐸言及戴明說所收《淳化閣帖》二本皆為贗本,,刻法粗劣,,不能置于書案,以免魚目混珠,,使人發(fā)笑,。王鐸與《閣帖》朝夕相處,其亦于臨寫《閣帖》的過程中,,有巨大受益。其曾言:“《淳化》《圣教》《褚蘭亭》,,予寢處焉”,,即是如影隨形。在王鐸的臨古書作中,,《閣帖》的比例亦是最大,。

王鐸的刻帖《擬山園選集》卷三八,亦有其跋自藏《閣帖》,,言:“玆《淳化》八本,,先得之葵丘袁氏六焉,后粵東李氏二焉,皆宋拓棗木,,似王著初本也,。鉤法完善,可見古人波磔溫澤,,縱橫結(jié)構(gòu),,涵渾之微。物之尤,,非可易致矣,。”即可見其收藏諸多《閣帖》佳本,,亦擅于鑒辨版本,。

而《王鐸墓志銘》中,稱其“秘閣諸帖,,部類繁多,,編次參差,蹙衄起伏趣舉一字,,矢口立應(yīng),,覆而視之,點(diǎn)畫戈波,,錯見側(cè)出,,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眲t是說王鐸背臨法帖,矢口立應(yīng),,不失毫發(fā),,故其對于《閣帖》等,極為精熟,,至于精通“鑒別真贗,、偽劣”,亦是情理之中,。

另有“一日臨帖,,一日應(yīng)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等,,亦可證王鐸對于《閣帖》當(dāng)是“信手拈來”。而對于戴明說所藏二帖的鑒別,,既是彰顯王鐸在崇古書法上技高一籌,,同時亦是其背臨而精肖,,食古能化的極佳體現(xiàn)。

圖片
四月廿五日,,王鐸 戴明說 手札

釋文款識:

王鐸:數(shù)在稠襍中,,未及敘懷,展觀七帖,,手帶皸瘃,,不足當(dāng)足下靈矚也??耙愿碴?,何裝潢以嫩繍被服之,彌蓋惶靦,。僕單文孤證,,喜有亦憐惜者,雖然恐有嘲?澤雕鐘,。足下能為仆解之歟,?巗犖老道壇閣老,弟王鐸頓首,,沖,。七帖一冊,姑留小齋一日,,命小僮録其牘也,,不敢久稽。附聞,,沖,。

戴明說:丙戌四月廿五日復(fù)書。時先生七書帖裝成也,。


此札內(nèi)容,,為王鐸之前致戴明說“七帖”已裝裱,亦謙遜表達(dá)對自己的書法,,雖然“恐有嘲?澤雕鐘”,,然能得到同道“憐惜”,頗為欣喜,。此札內(nèi)容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刻入《擬山園帖》卷二中的《王鐸致戴明說七札冊》可相互印證,更證其之殊為可珍,。

而“七帖一冊,,姑留小齋一日,,命小僮録其牘也,,不敢久稽,。”據(jù)其內(nèi)容,、以及“附聞,,沖”等,可知此墨跡亦應(yīng)是王鐸所書,。其中王鐸命小僮録寫尺牘內(nèi)容,,也可見其之自得也。

此行書四札卷,,王鐸表面上是“書法”探討,,實(shí)際上隱含著其以此為“降臣”之間的共同語言,釋放內(nèi)心的不安與苦悶,,同時也作為一種心靈上的寄托,、慰藉。而通過“臨古書法”,,表達(dá)對于傳統(tǒng)的渴望,,再塑“權(quán)威”形象的想法,亦當(dāng)是王鐸的真實(shí)訴求,。

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信札所流露出散漫隨意的書風(fēng),此行書四札卷的書法中“險勁沉著,、蒼郁雄暢”的用筆,,濃淡枯實(shí)的線條,包括結(jié)體的變化等,,皆是王鐸的苦心經(jīng)營所致,。而相較于成熟期前那種透著“意氣風(fēng)發(fā)”的風(fēng)格則有著更為不自覺的收斂。因此,,僅從書法審美角度而言,,王鐸這一時期多了冷靜氣息的書風(fēng),更如老酒醇厚,,有著顯著異于“肆意狂放”的內(nèi)涵,。

王鐸亦曾申辯:“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此道數(shù)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為。故書古帖,,喻彼  在前,,瞳乎自惕。吾書學(xué)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于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閑、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苯璐藦?qiáng)調(diào)其“個性面目”的書法,實(shí)出于“二王”一脈,,源流可溯,。


/ 著錄、題跋,、傳承 /


是卷著錄諸多,,如薛龍春《王鐸年譜長編》,(清)潘正煒《聽帆樓續(xù)刻書畫記》等,,皆是為學(xué)界所重著作,。

圖片

圖片
部分著錄:薛龍春《王鐸年譜長編》

圖片
部分著錄封面

而鑒藏印亦是累累,據(jù)此可知,,曾為潘正煒,、李國松、師守玉等人舊藏,。另有張運(yùn)題簽,、潘正煒長跋,并有入字編號“211679”可證其來源之可考,。據(jù)潘正煒跋言,,可知其“聽帆樓”所藏王鐸墨跡頗豐,北京故宮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館等藏有其王鐸舊藏,。

圖片
潘正煒 長跋

圖片
張運(yùn) 題簽

而鑒藏印“忍壘、戴王綏印”應(yīng)是清代康乾時期滄州戴氏望族“戴鋐”,、“戴王綏”的鑒藏印,。據(jù)滄州市交通局史志編寫委員會《滄州戴氏族人鉤沉》所載,康熙三十五年,,戴鋐(忍庵)第一次住持修《滄州戴氏族譜》,,康熙五十二年中舉。徐世昌《大清畿輔先哲傳》P374,,有戴王綏傳記,。《重修天津府志》載其妾鄭氏,。乾隆八年,,戴王綏之子昭參與《滄州志》成,。

由此,此卷的遞藏可追溯至康熙時期,,更顯其之難得。而戴明說亦是滄州人,,或即同宗一脈,,好之者可進(jìn)一步考證。

圖片
滄州市交通局史志編寫委員會《滄州戴氏族人鉤沉》


/ 結(jié)語 /


此卷應(yīng)是目前市場可見,,能流通的王鐸與戴明說往來的最早期書信,,對于王鐸入清后的心境,、書法變化的研究,,有著直接的文獻(xiàn)價值,意義匪淺,。同時,,對于王鐸與戴明說詩文交游的館藏書札等,,既可豐富其歷史形象,,亦有補(bǔ)闕之功,,更遑論其書法之精妙絕佳,、墨跡之鮮少可珍、傳承之有序也,。

有明書法推第一,五百年來無此君,。在這場書法的“崇古”與“標(biāo)榜”中,,“書法家”王鐸,終是完成了完美的“自贖”,。及今,,尤是令人唏噓、慨嘆不已,。


/ 其余作品 /


此次,,上海朵云軒拍賣30周年慶典拍,除“王鐸 戴明說 行書四札 手卷”外,,另有文徵明,、文彭,、八大山人、張瑞圖,、黃道周,、査士標(biāo)等作品,亦可窺有明一代的書壇,,在臺閣體之外,,或吳門風(fēng)雅,或滿紙煙云,,皆是書法史上的璨爛焦點(diǎn),。然因篇幅所限,筆者僅簡述一二,,浮光掠影而已,,方家慧眼自行擷珍。

圖片672
文徵明(1470-1559)?自書《懷歸詩》三十二首
紙本?手卷?
丙戌(1526 年)作

款識:懷歸詩,。徵明自癸未入京即有歸志,,既而忝列朝行不得即解。迤邐三年,,故鄉(xiāng)之思往往托之吟諷,。丙戌罷歸,留滯潞河,,檢故稿得懷歸之作三十有二篇,,別錄一冊以識余志。昔歐公有思潁詩,,亦自為集,,徵明于公雖非擬倫,而其志則不殊也,。

印鑒:文徵明印,、悟言室印、衡山

鑒藏?。簠呛?、曼農(nóng)審定、種石軒,、迢迢閣,、伯韓、朱琦印章

吳湖帆題簽:文衡山五十七歲懷歸詩卅二首真跡,。梅景書屋珍藏,。

吳湖帆題跋:衡翁與唐六如同年生,又皆學(xué)畫于沈石田之門。既同里,,同年,,又同學(xué),故相知特深,。嘉靖癸未年五十四,,衡翁以侍詔入京,是歲冬,,六如即作古人,,宜翁入京即有歸志也。鄉(xiāng)后生吳湖帆記,。鈐印:迢迢閣

朱琦題跋:桂生仁弟將赴西安省其兄,,小住會垣,,出示文衡山詩卷墨跡。筆力清峭,,詩亦夐絕,,凡三十有二章,。先生自敘謂歐公有思潁詩別自為集,,今亦仿此意作懷歸詩別錄一冊,。余因思?xì)W公在夷陵時,,與師魯書云:每見前世名人當(dāng)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戮,,真若知義者,。及一旦謫歸,,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而昌黎亦謂今之士大夫,,罷則無所于歸。蓋甚言歸之不易也,。故歐公不能忘情于此,,而于昌黎亦有貶辭。其后公位益顯,,作思潁詩見志,,而亦未能踐其言,。衡山先生負(fù)當(dāng)時大名,獨(dú)能恬于聲利,,在京師邐迤三年,,言歸便歸,視歐公抑又過之;而先生乃謙言擬非其倫,,要其超然于出處之際者,,固無愧矣。是卷留寘案頭一日,,有足感余心者,,為志數(shù)語卷尾,仍以歸之桂生,。時道光己酉(1849年)仲冬,,桂林朱琦謹(jǐn)識。鈐?。翰n,、朱琦印章

著錄:《文徵明書畫簡表》,第204-205頁,,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5年。

說明:一,、吳湖帆舊藏,。

二、上博退賠入字編號51078,。

三,、朱琦(1803-1861),字濂甫,,號伯韓,,廣西桂林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jìn)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編修,、御史、道臺,。后辭官南歸主持桂山孝廉書院,。擅長古文,素有“嶺西五家”,、“杉湖十子”之稱,;其詩多寫時事、民生,,憂國懷民,,頗負(fù)“詩史”特征,。有《臺垣奏議》《怡志堂詩集》傳世。

21.5×431 cm.?8 1/2×169 5/8 in.?約8.3平尺?

RMB: 1,500,000—1,800,000


嘉靖二年(癸未,,1523)文徵明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赴北京授翰林院待詔,,時年五十四歲,。然因文人心性,,其并不喜明爭暗斗,、危機(jī)四伏的官場,,居官三年,數(shù)次上疏乞歸,。歸思未嘗稍釋,,多有懷歸之作。嘉靖五年(丙戌,,1526)終得致仕,。

此卷即文徵明出京還鄉(xiāng)途中,,留滯潞河,,檢故稿三十二篇,別錄為冊,,以志“歸鄉(xiāng)”之意,。卷中,朱琦,、吳湖帆作跋,,吳湖帆題簽,知曾為梅景書屋舊藏,,此亦是上博退賠之物,,來源可考,更顯其之難得,。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文徵明 自書《懷歸詩》三十二首,,局部

文徵明的書法,諸體兼擅,,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載“待詔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涪翁尤佳,,如風(fēng)舞瓊花,泉鳴竹澗”。此行書“懷歸詩”手卷,,為其跳出官場樊籠,,身心俱暢時所作,結(jié)體文雅遒美,,線條看似多弧線,,然骨力勁健,意態(tài)生動,,用筆清爽,,圓熟流暢,提按頓挫亦是明晰,,一任自然,,俱有晉唐法書的風(fēng)姿。而其中所蘊(yùn)含的溫文爾雅的書卷氣,,亦見儒人書法的規(guī)范,。

圖片
朱琦 題跋

圖片
吳湖帆 題跋

圖片
吳湖帆 題簽

是卷著錄于《文徵明書畫簡表》中,筆者另考,,“曼農(nóng)審定,、種石軒”二印,應(yīng)是狄學(xué)耕(1820-1897)收藏印,,其字曼農(nóng),,室名種石齋,、墨稼山莊,曾任江西都昌、進(jìn)賢、贛州等縣知縣,,為有正書局創(chuàng)辦者狄平子之父。狄氏富收藏,,亦精鑒賞,,擅畫山水,,以曾藏北宋《睢陽五老圖》和元代王蒙《青卞隱居圖》聞名,。

狄學(xué)耕另有“狄東子曼農(nóng)”,、“曼農(nóng)”,、“曼農(nóng)偶得”,、“曼農(nóng)平生真賞”,、“曼農(nóng)秘玩”、“狄氏種石軒鑒藏真跡”等鑒藏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査士標(biāo)《松林閑眺圖》,,鈐有“曼農(nóng)審定”。另有陳鴻壽,號曼生,、曼公、曼道人,亦有齋室為“種石軒”,,時有張冠李戴情況,,不可不察。

圖片

圖片
668
文?彭(1498-1573)?行書霽巖賦
紙本?手卷
己巳(1569 年)作

款識:隆慶己巳仲冬望日,,彭撰。

印鑒:文彭之印、文壽承氏

鑒藏?。褐熘噼b賞,、省訓(xùn)堂、神品、李士標(biāo)印

章女奭題簽:明文彭行書霽巖賦卷逸品真跡,。癸亥新正,,章汝奭題,。

說明:一、此卷用紙為金粟山藏經(jīng)紙,。

二,、省訓(xùn)堂為張敦仁堂號。張敦仁(1754-1834),,字仲篙,,一字古余,、古馀,,號古愚。澤州府陽城(今山西陽城)人。清數(shù)學(xué)家,、藏書家,,是著名的文獻(xiàn)學(xué)家。家富藏書,,建書樓“六一堂”,。

三、朱之赤,明末清初藏書家、書畫鑒賞家、收藏家,。字守吾,號臥庵,,別署煙云逸叟,休寧人。

四,、此件為王一平“海隅文房”藏品,,直接得自藏家家屬,。王一平(1914-2007),,山東榮成人,,1932年入黨,,革命戰(zhàn)爭時期歷任華野八縱政委,、第26軍首任政委,建國初期從第八兵團(tuán)政治部主任轉(zhuǎn)業(yè)至上海市委工作,,歷任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秘書長,、書記處書記,,“文-革”后任市委書記,、政協(xié)主席。王一平酷愛收藏,,齋名“海隅文房”,、“海隅書屋”、“小方壺石室”,,于1998年秋把大部份藏品無償捐贈給上博等國家博物館,。

五、章汝奭(1927-2017),,蘇州人,。章炳麟先生侄孫,教授,,精通外語,,擅詩詞古文及書法,其蠅頭楷書極受推崇,。

25.5×136 cm.?10 ×53 1/2 in.?約3.1平尺

RMB: 500,000—800,000

以文徵明為核心的“文氏一門”,,文采風(fēng)流,冠絕三吳,,主盟畫壇數(shù)百年,,余緒及今猶聞。而文彭為文徵明長子,,書畫藝事上,,受衡翁影響甚多,亦是文人篆刻的“開山鼻祖”,。

此為其1569年所作,,正是人書俱老之時。得益于家學(xué),,文彭書法有得天得厚的優(yōu)勢,,而明人許焚《文國博墓志銘》中,亦言文彭學(xué)書經(jīng)歷“先生字學(xué)鐘,、王,,后效懷素,晚年則全學(xué)孫過庭,?!眲t可見其書亦是博學(xué)諸家,而后融會貫通,。是作《行書霽巖賦》布局舒朗,,點(diǎn)畫精妙,部分字之間,,牽絲連筆,,上下映帶,,亦可見其行筆之氣韻貫通,有意到筆先之感,。

圖片

圖片
文彭?行書霽巖賦

是作曾經(jīng)多位名人遞藏,,如朱之赤,明末清初藏書家,、書畫鑒賞家,、收藏家。張敦仁,,清代文獻(xiàn)學(xué)家,家富藏書,,建書樓“六一堂”,,亦是王一平“海隅文房”藏品。章汝奭題簽,。

圖片
章汝奭 題簽

紙張為金粟山藏經(jīng)紙,。其為最著名古紙之一,原是供奉用紙,。明董谷《續(xù)澉水志》稱其為“藏經(jīng)繭紙”,、“硬黃繭紙”,因其造紙?jiān)现杏欣O絲的成分,,又稱“其造法今已不傳”,。 清朝時,乾隆皇帝曾下令重新仿制金粟紙,,然因昔日秘法失傳,,貨真價實(shí)的金粟紙便再未得見。明代頂級文人,,尤喜以此紙書寫,,文徵明《漪蘭室圖卷》的引首即用宋代藏經(jīng)紙,陳道復(fù)題稱“宋金粟山藏經(jīng)紙楮桑合制,?!?/p>

圖片

圖片
683
八大山人(1626-1705)?草書《李母壽序》冊
絹本?冊頁二十三開

釋文:李母太孺人八十榮壽序。李母太孺人者,,予友為則公之母也,。今歲嘉平,母壽八十,,劬勞甫往,,康豫方來,天道盈虛之?dāng)?shù)也,。母名門子,,畢萬之后,,必大笄,適李翁,。翁倜儻,,尚氣節(jié),貿(mào)遷都邑,,母執(zhí)婦道,,門以內(nèi)肅。肅敬也,,雍雍和也,。生子三,幼呱呱而翁見背,。母拮據(jù),,蠶織教,長育幼,,為母又為父,。然李氏碌碌無積,于往無望,,于來非虛歷,,而可豫期者為難能,居閨閣尤難能,。閨閣從夫人者也,,惟匪庸匪奇,盡倫常,,厚風(fēng)俗,,則易風(fēng)移俗,康豫之來比義畫之陽,,先是亦生年滿百,,為人美談。予謂母壽始,,為則少事舉子業(yè),,其志甚遠(yuǎn),居平孝友,,交游天下士,,樂施予濟(jì),長知授意,,千駟弗視,,六韜在胸,其莘謂之流歟。仲若季皆盛才,,而卓然自立,。今觀李氏為子者,愉色發(fā)發(fā)如也,,幸際盛朝,,宇宙太和之氣萃于李母堂中,往者劬勞以植倫常,,里熏其德,,至于禮,劬勞極矣,。天道若水,,洼則盈之,亦猶橐?,,翕則張之,,康豫其來己乎。論為則之雄才,,直氣與昔之殉名奇節(jié),非若虛歷而可豫期,。若期飽食歷于耜舉趾,,若期安宅歷于垣作堵,若其家棲云不相上下,。棲云之子吉甫,、德裕相繼,貴顯之大,,尤在昌后,,其李母也哉。深愛為母者,,分甘飲于萱茂蘭芝間,,恒久之道,其壽亦酬于久,,則歷年之久也,。有道惟德,諸友君子進(jìn)謀,,所以壽母者,。有曰:陟昆侖訪瑤池求王母之桃,躡履挈壺求麻姑之酒,,遠(yuǎn)莫致之,,不若以言為母壽。遂以言屬予。予今衰老才力薄,,諸君子多朝氣,,顧獨(dú)屬予者,高年祝高年也,。更以予言屬八大山人書畫,,山人書畫固一代獨(dú)立千載共珍也,予言附焉,。非附青云之士,,烏能聲施后世?既而視雕蟲小技,,壯夫不為,,其所挾持者甚大,而言之不文,,抑山人身有仙骨,,能行久,道者也,。諸君子皆然予言,,趨李母之堂,書畫以壽母,,何羨王母桃,?何殊麻姑酒?何論乎言之文不文,?且言母慶可壽,,世不乏久年,率皆悠悠,,從而不得,,或烈烈收止,久莫豫期也,。其后而得,,或炎炎炙手,庸福鮮稱,,久亦虛歷也,。今覆之為則、棲云幸為后,,自今至百年,,予言既附,往非虛歷,,能豫期者也,。司馬子長反復(fù)嘆道,今又搦管不自愧,不啻更益廿年,。董子曰:壽者,,酬也,自行可束帶立于階,,而稱觥籌為壽,。

款識:年家眷弟龔報元頓首行撰。八大山人書,。

印鑒:可得神仙,、八大山人、遙屬

鑒藏?。盒嬼硣?yán)小舫印,、慈溪嚴(yán)氏小長蘆館主人珍藏歷代金石文字秦漢官私印信唐宋元明國朝諸名人書畫尺牘之鈐記、慈溪嚴(yán)氏筱舫收藏金石書畫之印,、子孫保之,、新建吳柏荘珍藏印

題跋:一、李母太孺人八十榮壽序,。(文略)

二,、何頌華題跋:此八大山人書李母壽序也。收藏家裝潢成冊,,為世珍賞,。惟文殘闕失次,不可句讀,,閱者不快。小長蘆館主人屬仿集古録例編輯成句,,并如陳香泉之于書譜,,掇以釋文,數(shù)易稿而就,,無過割截,,俾成完璧,自茲流傳,,當(dāng)為永寶,。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冬仲,,義安何頌華蒙孫甫并識,。鈐印:頌華,、蒙孫

三,、吳昌碩題跋:八大山人書李母太孺人壽序。筆力圓勁,,真氣獨(dú)到,如行空山中,,見古衣冠人一塵不染,。予藏山人畫瓶橘小幀,題字奇幻不盡識,。先師楊藐翁先生題句,,曰:一瓶又一橘,中有雪個魂,。江頭逢杜甫,,定賦哀王孫。謂山人系胡石城府王孫也,。是冊書法尤為奇特,,惜不能起藐師觀之。癸卯(1903年)春仲,,吳俊卿老缶,。鈐?。航鹗?/p>

四、陶浚宣題跋:八大山人書,,世不多見,,予但于題畫閑見之,片羽只鱗,,感玩不置,。此冊筆氣洞達(dá),鐵畫銀鉤,,轉(zhuǎn)捩處尤有虛勁之氣,,真杰作也,欽倒欽倒,。光緒癸卯(1903年)秋七月,,稷山居士陶浚宣題。鈐?。禾眨ㄑ海?/p>

題簽:八大山人墨寶,。小書畫舫藏。蒙孫題簽,。鈐印:蒙居士

說明:一,、入字編號:2116173,。

二,、此件拍品為嚴(yán)信厚舊藏。嚴(yán)信厚(1838-1907),,原名嚴(yán)經(jīng)邦,,字筱舫,又字小舫,,號石泉居士,。清末著名實(shí)業(yè)家、書法家,、畫家,,浙江慈溪縣人。他是中國近代早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之一,,也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貢獻(xiàn),。

三、何頌華(1858-1934),,字蒙孫,,為晚清秀才,乃近代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浙江省諸暨人。號劍農(nóng),、詠梅館主,又稱化鹿山樵,。工書法,,小楷最工。光緒二十五年,,與陳云衢,、葛藐卿、陳達(dá)夫等人在楓橋創(chuàng)辦紫景書院,,其后曾任諸暨勸學(xué)所所長及圖書館館長致力于教育事,。其子何燏時,,字燮侯,首任京師大學(xué)堂(現(xiàn)北京大學(xué))校長,。何蒙孫與吳昌碩曾一起就館于嚴(yán)筱舫家,。

四、陶浚宣(1849-1915),書畫家,,字心云,號稷山,、東湖,,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49×33 cm.(each)?19 1/4×13 in.?每幅約1.5平尺

RMB: 500,000—800,000


在《個山小像》中,,關(guān)于八大山人的書法詩文,,贊譽(yù)之聲甚多,。而小像中,,八大自身的題跋,也運(yùn)用了各種書體,,分別有:篆書,、行草、草書,、隸書,、楷書、行楷等,,可見其書法風(fēng)格多樣,,對于各類書體,均是得心應(yīng)手,。

如楷體有歐陽詢韻味,,行書或宗黃庭堅(jiān)、董其昌一脈,,隸篆,,碑學(xué)金石味不乏,草書走筆流暢,,深得法度,。此外,,其取徑古法,卻并未拘泥,,如跋中所言“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事不為古人所縛”,才能形成獨(dú)特面目的“八大體”,。

圖片

圖片
八大山人 草書《李母壽序》冊,,局部

此冊頁,題材吉祥,,為祝壽而作,。而書法亦是精妙,其以藏鋒書寫粗細(xì)均勻之線條筆劃,,字內(nèi)空間寬闊,行筆圓轉(zhuǎn)流暢,,誠可謂之字外有象,,象外有字。而且整冊書法,,收馳有度,,筆墨看似無提筆按捺,卻一氣呵成,,厚實(shí)如釘,,猶如枯木有春,骨中有氣,,全無拙頓,。

圖片

圖片
八大山人 草書《李母壽序》冊,局部

是冊為收藏大家嚴(yán)信厚舊藏,,何頌華題簽,,何頌華、吳昌碩,、陶浚宣等題跋,,另有入字編號:2116173。其中何蒙孫與吳昌碩曾一起就館于嚴(yán)信厚家,。


根據(jù)跋文,,此冊壽序原本“殘闕失次”,后經(jīng)重新考訂,,俾成完璧,。缶翁大贊此八大書法“筆力圓勁,真氣獨(dú)到,,如行空山中,,見古衣冠人一塵不染。”又嘆言惜其師楊峴已逝,,不能一同觀賞,。而陶浚宣亦言八大的遺存墨跡往往片羽只鱗,此冊體量之大,,自然是少有,。更言其書“筆氣洞達(dá),鐵畫銀鉤,,轉(zhuǎn)捩處尤有虛勁之氣,,真杰作也”,為之欽倒欽倒,。

圖片
何頌華,、吳昌碩 題跋
圖片
陶浚宣 題跋

圖片

圖片
李母太孺人八十榮壽序

圖片
何頌華 題簽

圖片

圖片
670
張瑞圖(1570-1644)?行書卷
紙本?手卷

款識:二水山人瑞圖。

印鑒:張瑞圖印,、清真堂

出版:《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第56頁,晉江市博物館,,2021年12月,。

展覽:《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晉江市博物館,,2021年12月25日至2022年2月15日,。

27.5×584 cm.?10 7/8×229 7/8 in.?約14.5平尺

RMB: 2,800,000—3,800,000


去年,“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在福建泉州晉江市博物館開展,,因展品質(zhì)素甚高,,引來諸多藏家觀展,亦倍受書法界關(guān)注,。其共展出張瑞圖書法作品及碑刻六十余件,,囊括不同時期,可謂是首次對張瑞圖書法作品的系統(tǒng)匯總和全面展示,。此件張瑞圖行書手卷,,亦是展品之一。

圖片

2021年,,晉江市博物館“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


此張瑞圖行書卷,,內(nèi)容為錄寫晉代庾闡、郭璞等《游仙詩》以及左思《招隱詩》等,。魏晉階段,,“游仙詩”的創(chuàng)作,蔚然成一代詩風(fēng),,梁朝蕭統(tǒng)所編《文選》列'游仙'為文學(xué)體裁之一,。而“招隱詩”亦是以高古峻潔的辭藻,,表達(dá)對隱士的向往,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是卷款識“天啟乙丑書于東湖之果亭,,二水山人瑞圖”,可知此應(yīng)為天啟五年(乙丑,,1625)書于其家鄉(xiāng)福建晉江,。筆者考,天啟三,、四年間,,“閹黨”與“東林黨”爭斗日益激烈,為免陷入“黨爭”旋渦,,張瑞圖告假回鄉(xiāng),,悠游湖山,而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等迭遭黜逐,。

而天啟五年十一月,朝廷擬擢升張瑞圖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由于此前這一“黨爭白熱化”時期,其既避開了迫害東林黨人的嫌疑,,又不得罪“閹黨”,,故次年即應(yīng)命北上,再次赴京任職,。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張瑞圖?行書卷,,局部

此書作于其悠游之際,行筆高低歆側(cè),,不求勻稱,,可謂率性超然,圓處多作方勢,,有折無轉(zhuǎn),,而似乎有意的橫撐,提按節(jié)奏明顯,,結(jié)字也是“上大下小”,,獨(dú)有“生拙”之意。而款識中“東湖”應(yīng)即“東湖草堂”,,設(shè)于“拙巢湖”南畔,,與“審易軒”同為張瑞圖故居的“齋室”,常見于其六十歲以前詩文中,。其晚年筑室白毫庵,,又自稱白毫庵道者或白毫庵主,。

圖片
出版:《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第56頁,,晉江市博物館,,2021年12月。

圖片

圖片
669

張瑞圖(1570-1644)?行書

綾本?立軸

款識:瑞圖,。

印鑒:張瑞圖印,、大學(xué)士章

出版:《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第94頁,,晉江市博物館,,2021年12月。

展覽:《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晉江市博物館,,2021年12月25日至2022年2月15日。

說明:泉州張瑞圖石刻園刻石,。

178×51 cm.?70 1/8×20 1/8 in.?約8.2平尺

RMB: 2,200,000—2,800,000


此張瑞圖行書立軸,,亦是“白毫墨濤——張瑞圖書法特展”展品之一,亦有出版,。其書七律一首,,釋文為“翠閣丹樓不計(jì)重,石林蘿徑水淙淙,。諸天但說游三日,,雙屐寧知遍一峰?;ㄍ怿B啼千嶂雨,,籐前僧老數(shù)株松。黃昏移榻東軒坐,,山北山南寺寺鐘”,。

是書布局,行與行之間,,疏可走馬,,而字與字之間則密不透風(fēng)。其側(cè)鋒用筆,,結(jié)構(gòu)方整,,又屢出奇險之姿,有酣暢淋漓之感,。中國國家博物館亦藏張瑞圖《碧云寺詩》軸,,可作對比。

圖片

圖片
673
黃道周(1585-1646)?行書
綾本?立軸

款識:客迅南中諸兄,,似常老先生正之,。黃道周,。

鈐印:兩印不辯

193×51 cm.?76×20 1/8 in.?約8.9平尺?

RMB: 1,500,000—1,800,000


黃道周的筆墨由晉唐入手,,取法高古,,與倪元璐、王鐸皆以雄強(qiáng),、險勁書風(fēng)鼎足而立,,并稱“明末書壇三株樹”。此草書五言聯(lián),,章法欹側(cè)有致,,轉(zhuǎn)折剛勁有力,書風(fēng)雄健奔放,,書藝精湛,。

筆者考,此詩著錄于《黃漳浦集》卷四二《林篪卿便道省家再附家信五章》五言律中,,見《明別集叢刊 第五輯》第四十六冊,,P362。詩文內(nèi)容“似爾相知少,,看誰言念多,。古人敦語默,世路慎風(fēng)波,。敗酒消弓影,,殘棋爛斧柯。余生何所憶,,七寶月明蓑,?!?br>

圖片
著錄:《黃漳浦集》卷四二《林篪卿便道省家再附家信五章》五言律中,,見《明別集叢刊 第五輯》第四十六冊,P362,。

林翰沖,,字啟翮,號篪卿,,漳浦縣人,。

圖片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 登科錄 下 點(diǎn)校本》

圖片

圖片
667
査士標(biāo)(1615-1698)?書畫合璧
設(shè)色絹本?冊頁六開十二頁

款識:一、仿藍(lán)田叔筆法,。士標(biāo),。

二、閑云無四時,,散漫此山谷,。幸乏霖雨姿,,何妨媚幽獨(dú)。擬瀟湘白云圖句,。士標(biāo),。

三、梅花道人法,。士標(biāo)仿其意,。

四、月色沙上溪,,山云天際浮,。春江萬里闊,獨(dú)見一漁舟,。査士標(biāo),。

五、巖端四月猶殘雪,,山半孤松不著泥,。査士標(biāo)畫意。

六,、小艇不知何處客,,載將明月過江來。士標(biāo),。

對題:一,、張季明帖云:秋氣深,不審氣力復(fù)何如也,,真行相間,,長史世間第一帖也。士標(biāo),。

二,、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云氣隨飛龍,。臨米山水歌。査士標(biāo),。

三,、竹前槐后午陰繁,壺領(lǐng)華胥屢往還,。雅興欲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閑。米老詩,。士標(biāo),。

四,、苦霧收殘文豹別,怒濤驚起老龍蟠,。臨坡公書,。士標(biāo)。

五,、殘書閱遍就窗明,,少暢閑情賴鳥聲。斷送春歸花事了,,一番細(xì)雨綠陰成,。士標(biāo)。

六,、蹄涔不能容吞舟,,閩士泛海,客游甚眾,,求門館者常十輩,,寺院下滿,林亦在寺也,。米老九扎之一,。士標(biāo)臨。

印鑒:士標(biāo)私印,、號二瞻,、二瞻

出版:一、《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二,,第66,、318頁,滬7-0241,,文物出版社,,1993年3月。

二,、《春榮十卉:美國珍藏中國書畫》,,第110-123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

著錄:一,、《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shí)錄》(肆),,第1713頁,東方出版社,,2011年1月,。

二,、《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叁),第1423頁,,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

展覽:“明清文人畫展覽”,,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2002年。

說明:朵云軒舊藏,。

21.5×15.5 cm.(each) 8 1/2×6 1/8 in.?每幅約0.3平尺

RMB: 6,000,000—8,000,000


査士標(biāo)與漸江,、孫逸、汪之瑞并稱“新安四家”,,又名“海陽四家”,,屬“新安畫派”。其中,,尤以査士標(biāo)畫作,,甚受文士喜愛,有“戶戶杯盤江千里,,家家畫軸查二瞻”之說,,《廣陵詩事》中有載。清查為仁《蓮坡詩話》亦言“家二瞻書畫兩絕,,名重天下,。”

孔尚任于《湖海集》卷二中《過訪查二瞻》一詩,,亦曾詩云“留僧不惜盤餐奉,,索畫須攜幞被來。顛米迂倪今識得,,齋中淹坐戀茶杯,。”將査士標(biāo)的畫藝,、性情,,直比米芾、倪瓚之高逸沖淡,。此亦可見査士標(biāo)深得“逸筆草草”的文人畫精髓,。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査士標(biāo) 書畫合璧,局部

此冊頁為査士標(biāo)擬吳鎮(zhèn),、米芾,、藍(lán)瑛、倪瓚等諸家筆法而作,詩文書畫皆佳,,可謂是査士標(biāo)的經(jīng)典之作,,曾為朵云軒舊藏,并曾出版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可知其曾為諸多前賢掌眼鑒定,,更顯其珍。

畫中六幀繪畫,,雖云仿諸家法,,而其尋幽覓詩之趣,更為多變之構(gòu)圖,,既有倪瓚之“荒寒”,,亦有吳鎮(zhèn)、藍(lán)瑛等人筆墨所呈現(xiàn)“清逸之外的瀟灑靈動與人間煙火”,,各有其妙也,。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査士標(biāo) 書畫合璧,局部

査士標(biāo)對于明朝的“遺民”心態(tài),,沒有八大山人或漸江,、髡殘等如此強(qiáng)烈,亦沒有倪元璐,、黃道周等為國死節(jié)之壯烈,。然而,其對明朝心存留念,,是毋庸置疑的,,如其詩云“作常山罵賊顏,不作易水刺秦軻,。 五丁山側(cè)望關(guān)開,,五丈原前哭龍臥?!?/section>

其書法亦是如繪畫,,有瀟灑遒逸、筋骨內(nèi)斂之感,,與明末“滿紙風(fēng)云”的風(fēng)格并不相同,,更多的是蘊(yùn)藉俊美,甚得董其昌神韻,。

圖片
部分出版,、著錄

參考資料:

[1] 魯建波:王鐸與戴明說詩書交游

[2] 王鐸《臨淳化閣帖跋》村上三島編著

[3] 薛龍春:圖像資料的搜集與利用——以明清書法史研究為例

▲ 同古堂堅(jiān)持原創(chuàng)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