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的深夜,我國現(xiàn)存最長的木拱廊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屏南“萬安橋”在短短20分鐘之內(nèi)就被大火所吞噬。起火原因目前還在調(diào)查中。 ▲萬安橋著火的現(xiàn)場 這次文物被毀的慘劇,,不由得令人想起在2020年5月4日凌晨,,浙江溫州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老宅“司馬第”大屋突發(fā)火災(zāi)。原本相當(dāng)完整的民宅建筑群被燒掉了大半,。 一次又一次,,疏于管理的古跡在某一天突然離開這個世界。即便事后重建,,也古意不再,。 而其實更令人痛心的是,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其發(fā)展是一個曲折而長期的過程,。這也就意味著存在有大量不規(guī)范、不嚴謹?shù)沫h(huán)節(jié),。致使許多時候的文物維護,,反倒成了二次破壞。這其中的時代眼淚,,莫過于天梯山石窟的悲劇,。 位于甘肅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既不是建造最早的石窟,,也非最精美的石窟,,為何會享有“石窟鼻祖”的美譽? “石窟之祖”花落誰家 在武威市南50公里的祁連山脈中,,有一片開闊的盆地,。四周峰巒如聚,發(fā)源自祁連雪山的黃羊河,,自南而北貫穿了整個盆地,。盆地北緣,山路崎嶇,,登臨如上天梯,,故名天梯山。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就位于此處,。 既不是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也不是莫高窟,,卻是相對來說不太知名的天梯山石窟享有這個美譽,。這是為何? ▲圖為天梯山石窟中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洞窟,,同時也是最大的一座,,從窟底到窟頂高27米,。窟內(nèi)現(xiàn)存石胎泥塑7身,,中為身高23米的大佛,,兩側(cè)從里到外分別雕造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為了充分體現(xiàn)大佛的宏偉形象,,兩側(cè)雕像顯得過于擁擠,。而且,經(jīng)歷代多次重修,,大佛體態(tài)略有臃腫,。在窟頂左右兩側(cè)壁上部,還殘留有清代所繪壁畫,。 武威,,也稱涼州,,處于河西走廊最東端,。魏晉時期,隨佛教傳入,,西來東往的高僧大德多駐錫于此,。在當(dāng)?shù)亟y(tǒng)治者的扶持下,,涼州成為西北地區(qū)最主要的佛教中心,。著名高僧竺法護,、鳩摩羅什,、曇無讖,、曇摩密多等,都曾在此譯經(jīng),。 公元412年,北涼國主沮渠蒙遜遷都涼州,稱河西王,。蒙遜“專弘事佛,于涼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變?nèi)f化,驚人眩目”,。 這座距今1600年的涼州石窟便是天梯山石窟。此后,,多個朝代均有開鑿之舉,。至今有北涼5窟,,北魏4窟,,唐代3窟,不明朝代7窟,。 著名考古學(xué)教授宿白先生綜合天梯山第1,、4兩窟和河西地區(qū)的金塔寺、文殊寺石窟后,,將新疆以東最早的石窟樣式稱為“涼州模式”,它包括數(shù)種特征:有設(shè)置大佛的佛殿窟,;主要佛像有釋迦、交腳菩薩裝的彌勒,;窟壁上畫千佛;邊飾花紋有兩方連續(xù)的化生忍冬;佛和菩薩面向渾圓,,眼多細長,深目高鼻……等等,。 涼州模式擴散至中原,,是在北涼覆滅之后,。北魏滅北涼,徙涼州三萬余家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其中包括數(shù)千僧侶工匠,,遂把涼州建筑藝術(shù)帶入平城,。主持修造云岡石窟的曇曜,正是涼州和尚,。 北魏遷都洛陽后,,龍門石窟亦仿云岡形制,,仍是涼州模式的延續(xù)。而莫高窟雖是內(nèi)陸石窟之最早開鑿者,,但其鼎盛期仍受北涼,、北魏藝術(shù)流派的影響。 因此,,從對內(nèi)陸石窟的影響上看,,天梯山石窟被尊為石窟鼻祖。然而,,除寥寥數(shù)個洞窟幸存至今,,其他的要么已毀,要么空空如也,。 可悲的是,,它的命運,伴隨著“三厄”,,從最初開鑿的那一刻便已經(jīng)注定了,。 ▲堤壩兩側(cè)水位與地面高度懸殊 “三厄”毀滅天梯山 第一厄是巖石材質(zhì)。天梯山用于開鑿石窟的巖層,,是淺紅色的砂礫巖,。 著名的張掖丹霞地貌就是紅色砂礫巖。但是對于石窟而言,,它并非良好材質(zhì):既不十分堅硬,,膠結(jié)性也不強,。若是經(jīng)水浸泡過久,,還易導(dǎo)致崖體坍塌。 第二厄為地震,。沮渠蒙遜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天梯山石窟恰恰處在一條地震帶上。而且,,是這條西海固地震帶活動最強烈的地區(qū)之一,。因此,地震活動頻頻造訪天梯山,。 特別是民國十六年(1927年)古浪大地震,三天之內(nèi)便發(fā)生了7次五級以上地震,,最高震級為八級,。石窟數(shù)目從明代的26個,到民國初年只剩下18個,而古浪大地震又震塌了5個,。 幸運的是,,這5個石窟因塌毀年代較近,后來清理發(fā)掘了不少遺物,。但即便再加上一個新發(fā)現(xiàn)的洞窟,,也僅有19個留存至今。其中更是只有6個保存比較完整,,其余皆殘缺不全了,。 ▲向南眺望的盆地景色,遠處祁連山雪頂隱約可見 第三厄是水庫,。流經(jīng)石窟前的黃羊河,,是武威農(nóng)田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為了更好利用黃羊河的水利資源,,20世紀(jì)50年代決定建設(shè)水庫以人工調(diào)節(jié)流量,。而石窟所在盆地,就是水庫最好的選址地點,。 按工程處的計算,,水庫蓄水后最高水位海拔2049米,而石窟群海拔在2032—2064米之間,,即窟群下面兩層的10個洞窟將淹沒在水中,。因此,需要給石窟“搬家”,。 自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搬遷工作歷時六個月,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擔(dān)任工作隊隊長,。但受當(dāng)時客觀條件限制,,拆遷對石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后來受一些“運動”沖擊,,搬遷過程中整理的材料也丟失了一部分,。 最為吊詭的是,,這個搬遷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因為設(shè)計水庫時過高估計了水庫蓄水量,,在水庫修好后,最高水位距最底層的洞窟還有5米之高,,水庫對洞窟并沒有威脅,。 2005年,甘肅省博物館將館藏部分天梯山石窟壁畫造像移交到了故里武威,,并計劃重新安置到原洞窟里去,。或許在以后,,我們能夠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第4窟是保存北涼壁畫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洞窟。圖為其中的一幅彩繪立式菩薩像,,現(xiàn)藏甘肅省博物館,。從中可以清晰看出,人物的衣著,、神韻,、暈染方法,和印度佛教藝術(shù)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這說明了涼州石窟藝術(shù)淵源直接來自于印度,,而非西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