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胻heng:指小腿及足踝huai部位。 足胻消腫湯 組成:焦檳榔12-18g,、茯苓20-30g,、木瓜10g,、蒼術(shù)6g,、紫蘇梗和葉9g、生薏苡仁30g,、防己10g,、桔梗4.5g、吳茱萸6g,、黃柏10g,、牛膝12-15g,。 功能:降氣行水,祛濕消腫,,散寒溫經(jīng),,舒筋活絡(luò)。 主治:風(fēng)寒濕之邪注于小腿,、足踝而致兩足及胻踝浮腫脹痛,、沉重、麻木,,筋脈攣急,,行走障礙等。包括西醫(yī)診斷的下肢淋巴或靜脈回流障礙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腫脹疼痛。 方解:本方據(jù)《證治準繩》雞鳴散加減而成,。 方中以檳榔辛溫降氣,,質(zhì)重達下,破滯行水為主藥,; 輔以茯苓,、紫蘇散寒行氣,辟穢祛濕,; 佐以生薏苡仁,、木瓜理脾行濕,舒筋活絡(luò),;蒼術(shù),、黃柏、防己益腎祛水,,躁濕濁,;桔梗宣肺氣而利水; 牛膝引藥下行直達病所,,為使藥,。 全方共湊降氣行水,祛濕消腫,,舒筋活絡(luò),,散寒溫經(jīng)之功效。 加減: 1,、濕郁化熱,,癥見足胻腫脹灼熱,口干口喝,舌質(zhì)紅,,苔黃,,脈滑者,去吳茱萸,、蒼術(shù),,加重黃柏為12g,另加木通,、澤瀉,、連翹、滑石等,。 2,、兼有腎虛而腰酸腿軟,足跟疼痛,,尺脈弱者,,去桔梗、黃柏,,加桑寄生,、川續(xù)斷、杜仲等,,或兼服八味腎氣丸,。 3、若足胻浮腫,,并見青筋怒張或皮下青色脈絡(luò)縷縷,,舌質(zhì)黯或有瘀斑者,加紅花,、赤芍,、澤蘭、瞿麥,、白茅根等,。 驗案:黨某某,男,,55歲,,工人,1980年5月23號初診,。 1966年開始左下肢浮腫10余年,,以后逐漸至雙足及下肢均浮腫脹痛,麻木筋攣,,步履艱難,,雙足浮腫而致夏天不能穿鞋而穿棉鞋,。近4年來加重,,每到夏季就復(fù)發(fā),,逢雨天更加重。 西醫(yī)診斷為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曾服多種中西藥均不效,,西醫(yī)建議手術(shù)治療。近又發(fā)作如上述,,且有頭暈,。 觀其舌苔薄白,切其脈皆弦,。約其每年夏天來治,,連治三年。 辯證:濕邪下注,,絡(luò)脈受阻,,氣機不暢而致足胻腫脹。屬中醫(yī)腳氣病范疇,。 治法:降濁利水行氣,,佐以益腎。 處方:焦檳榔12g,、木瓜10g,、茯苓20g、生薏苡仁30g,、防己10g,、吳茱萸6g、蒼術(shù)6g,、炒黃柏10g,、桑寄生20g。 1980年6月3號,,二診,,足胻腫脹沉重感均減輕,舌苔薄白,,脈沉弦,。上方茯苓改為30g、蒼術(shù)改為9g,、繼續(xù)服12付,。 1980年6月17號,三診,,頭暈及下肢浮腫均明顯減輕,,足胻仍感發(fā)脹。上方改焦檳榔15g,加紅花6g,,服12付,。 1980年夏,共服用上述中藥68付,,癥狀消失,。 1981年、1982年夏天均服上述中藥預(yù)防,。追訪三年,,未見復(fù)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