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父母必讀】 父母教育觀念的誤區(qū) 一,,人才觀誤區(qū) 父母的人才觀是指父母對人才價值的取向和對子女成長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直接影響著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從而決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標,。 1.成材=高分,。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片面追求升學率,,把分數(shù)看得至高無上,。學校跟著考試的指揮棒運轉(zhuǎn),從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到競爭機制,、政策導向都是為了分數(shù)和升學,。對兒童的評價也是以分數(shù)的高低為標準的。不僅學生的優(yōu)劣以分數(shù)評價,,教育質(zhì)量,、教師水平和學校的工作無不以分數(shù)與升學率來評價。自然,,“成材=高分”這一公式在許多父母眼里是天經(jīng)地義的,,可以不假思索地去接受,并和學校的教育者一道去敦促自己的孩子為分數(shù)而拼搏,,哪怕孩子付出的代價是失去童年的天性,,失去健康的體魄,失去健全的個性乃至寶貴的生命,。 2.成材=念大學,。未來的社會是知識經(jīng)濟社會,沒有知識,,或是文化科學素質(zhì)不高,,就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處于這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只有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獲得大學文憑,,才是惟一的出路,才能生存,,才能找到理想的職業(yè),。有的父母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接受高等教育,他們希望通過孩子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使自己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因此,,他們不顧孩子的具體情況如何,,一味地讓孩子奔念大學的目標,這勢必在給孩子加重課業(yè)負擔的同時,,也給孩子施加了過重的心理壓力,。 3.成材=成“家”。父母望子成龍是無可非議的,,希望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只有成了“大家”“明星”才有出息,因此他們讓孩子學畫畫,學音樂,,學舞蹈,,學書法等等。孩子的天賦是有差異的,,如果孩子不具備某些天賦,,父母只憑主觀愿望要求孩子學這學那,這就是強人所難了,。忽視孩子興趣特長的結(jié)果,,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造成親子關系的對立,,也會影響其身心健康。 4.成材=有個好專業(yè),。在報考高校時,,父母們都希望給子女挑個好專業(yè)。關于專業(yè)價值取向問題,,有人曾做過這樣的調(diào)查,,他列舉了目前高校廣泛設置的14種專業(yè),讓受調(diào)查學生父母按其滿意的程度排序,。這14種專業(yè)是:數(shù)學物理,、文史哲學、生物化學,、醫(yī)療衛(wèi)生,、藝術體育、商業(yè)貿(mào)易,、財會金融,、管理、計算機科學,、電子輕工,、農(nóng)林畜牧、法律新聞,、外語,、電工機械。 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被調(diào)查的學生父母認為自己子女應選擇的理想專業(yè)前七位依次是:財會金融,、計算機科學、外語,、法律新聞,、醫(yī)療衛(wèi)生與數(shù)學物理、管理、商業(yè)貿(mào)易,。這種等級排列中所反映出的擇業(yè)觀念,,其特點是基礎學科失寵,父母選擇專業(yè)時實用性,、功利性的傾向增強,。社會是一個綜合的系統(tǒng),它需要各種不同專業(yè)人才的支撐才能達到平衡,,如果大家都去追求這些所謂的“好”專業(yè)的話,,勢必造成某些專業(yè)人才緊缺,而另一些專業(yè)又過剩的狀況,,這既不利于社會的發(fā)展,,更不利于個人的成材。 人才觀誤區(qū)的危害: 父母對人才的片面理解,,大大縮小了人才的范圍,,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及個性的發(fā)揮。在這種錯誤觀念的支配下,,父母的期望過高,,且不切實際,給孩子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同時,,由于要求過高,子女總是很難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也常常因此而感到失望,,久而久之會產(chǎn)生一種極不耐煩的心理,教育方式也難免粗暴,。再加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長此以往,很容易釀成悲劇,。 二,,親子觀誤區(qū) 父母的親子觀是指父母對子女和自己相互關系的基本看法。據(jù)對一些幼兒父母生育觀的抽樣調(diào)查,,父母生育兒女是為了:增加樂趣的占40%,,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占24%,為家庭爭光的占9%,,養(yǎng)兒防老的占7%,,傳宗接代的占5%,鞏固感情的占5%,,另有10%的父母對此沒有任何考慮,。這個調(diào)查結(jié)果反映,,一些父母初始的養(yǎng)育動機是自私和盲目的,這必然導致許多父母持有一些錯誤的親子觀,。 1.視子女為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有父母認為,子女是父母所生,,又是父母用心血撫養(yǎng)長大的,,因此父母享有對子女的絕對所有權,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這種觀點將兒童完全物化,,嚴重抹殺了其作為一個人的獨立人格和自主權。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是父母的隸屬品,,子女與父母是依附關系,,一切應服從父母的安排。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受自己主觀愿望和心情的影響較大,,隨意對兒童施以溺愛或體罰。 2.子女的一切可由父母決定,。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在生活閱歷和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上總是不及大人,。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最好還是由父母替他們決定一切,,包括他們的生活,、學習乃至今后的發(fā)展道路。 3.子女可以替代父母去實現(xiàn)長輩的理想,。父母將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這本無可厚非。而問題在于,,有為數(shù)不少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實現(xiàn)自己未竟的理想,。例如,有一位母親從小就熱愛音樂,,曾經(jīng)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但由于家庭貧寒,始終不能擁有一架屬于自己的鋼琴?,F(xiàn)在,,有了一定經(jīng)濟能力的她不僅給女兒買了鋼琴,還為其聘請了鋼琴教師,。她的觀點是:女兒是她生命的延續(xù),,自己的遺憾要讓女兒來補全,。然而,不知這位母親是否想到,,女兒也有自己的夢想,,為了彌補母親的遺憾而放棄她自己的夢想,那么她的遺憾又由誰來彌補呢,? 親子觀誤區(qū)的危害: 這種傳統(tǒng)的親子觀,,將子女看做家庭的私有財產(chǎn),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孩子必然同父母的專制產(chǎn)生矛盾,,極易形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使教育效果不佳,。同時,,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的成長患得患失,,有一種輸不起的恐懼心理,。對子女持專制態(tài)度的父母,實施包辦代替的教育方式,,強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要求孩子沿父母設計的軌道走路,勢必對孩子控制過多,,干涉過多,,要求過高,處理方法過激,,教育的情緒化嚴重,,使孩子喪失了自主能力,遏止了平等意識的發(fā)育,,弱化了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持這種親子觀教育出來的子女,往往依賴性強,,參與意識,、競爭意識淡漠,沒有毅力,,自信心不足,,學習動力弱,受控心理重,,心理承受能力差,。 三,兒童觀誤區(qū) 父母的兒童觀包括父母對兒童的權利,、地位以及對子女發(fā)展規(guī)律的觀點,。兒童觀直接影響父母的家庭教育內(nèi)容與方法,。 1.兒童是“大小人”。父母中一個普遍的認識問題是把兒童看成是“大小人”,,許多父母對子女能力的估價始終低于孩子的實際水平,,他們常常把“少年”看成“兒童”,把“青年”看成“少年”,。他們認為兒童在其身心成熟之前是非常懦弱的,,是完全依賴父母的,因此在家庭中,,父母有責任為其安排好一切,。這種觀點忽視了孩子的能力與發(fā)展。 2.兒童是“小大人”,。這種觀點正好與前一種觀點相反,,“兒童就是縮小了的大人”,這樣的觀點持有者在現(xiàn)今的父母中不乏少數(shù),。在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成人做到的事同樣也是兒童應該做到的,他們不顧兒童的需要和能力,,用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兒童,。持這種兒童觀的父母,沒有認識到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更不懂得教育孩子應該適合其年齡特點,。 3.兒童沒有什么個性。每一個兒童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個性,,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興趣愛好、能力特長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而有的父母則認為:別的孩子能做的,,自己的孩子也應該能;相反,別的孩子不做的,,自己孩子做了又覺得不正常,,要加以遏制。 兒童觀誤區(qū)的危害: 缺乏正確的兒童觀容易造成盲目的教育,。例如,,把孩子看成“縮小的成人”,就會對子女實行所謂的“超前教育”,,不顧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心理發(fā)展階段,,給孩子灌輸超出其接受能力的知識,其效果必然不好,,孩子在超負荷的壓力下,,飽嘗一次次的失敗經(jīng)歷,,容易對學習失去信心,產(chǎn)生厭學或恐懼心理,。父母們的原意是想“速成”,,可最終只能是欲速而不達。同樣,,將孩子看成“長不大的孩子”,,過低估計孩子的能力,否定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為其包辦一切,,只會助長孩子的惰性和依賴性,其結(jié)果只能是阻礙他們的發(fā)展,。 四,,教子觀誤區(qū) 教子觀往往和兒童觀相聯(lián)系,它主要反映父母對家庭教育在兒童發(fā)展中的作用以及父母對自己的角色和職能的認識,。 中科院心理所在對中,、美兒童適應能力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兩國兒童的父母對兒童的要求、期望和教育方式顯出某些不同之處,。中國母親大多希望孩子當好孩子,、三好生、守紀律,、受獎勵,,注重兒童課業(yè)成績的提高,花較多的時間幫助孩子做家庭作業(yè),、講解難題,,對孩子得了低分,持批評態(tài)度,,并進行懲罰,。而美國母親更強調(diào)兒童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技能的提高,,對孩子干預較少,。 在一項有關中、日,、美三國高中生“你最尊敬的人是誰,?”的對比研究中,美,、日兩國的父母被其子女列入前三位,,而中國高中生的答卷中,,父母竟列不進前十名。 為什么辛辛苦苦地勞作,,在物質(zhì)上把子女像小皇帝一樣供養(yǎng)著的父母,,竟得不到子女的尊敬和滿意呢?是什么導致了親子關系的沖突,?我們不能不對父母的教子觀做一反思,。父母錯誤的教子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光宗耀祖。這是中國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種教子目的觀,,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給中國人留下的傳統(tǒng)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在舊式的家庭中,“世代書香”“詩書繼世”“耕讀傳家”都是足可以引以為豪的家族光榮,。孩子成了才,,父母臉上也有光彩。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變成了為父母學,,為家族學,無形中給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壓力,。 2.“棍棒”之下出“才子”,。古人曰:“棍棒之下出孝子”,也許在當今社會中更流行所謂的“才子”,。但是無論是孝子也好,,才子也好,都是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下成長的,。有父母認為,,和小孩子沒有道理可講,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打和罵,,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深刻的記憶,,防止今后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是以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融洽的親子關系為代價的,。 3.可憐天下父母心,。與“棍棒”教育相對立的是所謂的“愛”的教育,。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特別是隨著獨生子女越來越普遍,“六個大人,,一個孩子”的模式,,更使得孩子成了一家之寶,大人們都想給孩子最多的愛,,這也是情理之中的,。然而,,不幸的是許多父母將“愛”片面地理解為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為孩子提供最周到的服務甚至無條件地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最終使愛變成了溺愛,。 4.“樹大自然直”。這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教子觀念,,它認為兒童有其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不需要父母特別的教育,就能按其規(guī)律逐步發(fā)展,。這種觀點過分夸大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否認了教育的作用,它也為那些缺乏愛心和不負責任的父母提供借口,。 教子觀誤區(qū)的危害: 錯誤的教子觀,,必將造成錯誤的教育。不管是棍棒式教育,,溺愛式教育,,還是放任式教育,其危害都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教子觀所奉行的無論是使孩子生活在專制的,、壓抑的家庭氣氛中,還是“聽話教育”,,實施包辦代替的生活管理,,或者是聽之任之,由著孩子自由發(fā)展的教育,,都有可能嚴重抑制孩子個性的發(fā)展,,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和矛盾,銷蝕孩子的銳氣和靈氣,,它們或者是使孩子唯唯諾諾,,缺乏主見,或者是使孩子依賴性強,,習慣于被安排,,或者是使孩子沒有生活的方向,沒有努力的目標,??傊加锌赡茏罱K導致他們遇到變化就徘徊,遇到挫折便沮喪,,競爭意識,、平等意識、自主精神和應變能力都很差,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現(xiàn)代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