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河北博物院(一) 河北的光彩總被北京,、天津掩蓋,,作為省會的石家莊更是水波不興。說到河北旅游,,通常會想到承德,、遵化、正定,、秦皇島,,甚至西柏坡都比石家莊有名。我來石家莊,,只為河北博物院,。原本只是看看滿城漢墓的文物,最后卻對曲陽石雕,,定州瓷器,,古中山國和燕國情有獨鐘。河博并沒有通史展,,從不同的文物和歷史片段來記錄這片熱土,。 石雕和泥塑一樣,是人類最早的技能,,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就能在石頭上刻畫雕鑿,綿延的時代越久,,記載的歷史就越多,。曲陽石雕因石材而聞名,白石細膩,,堪比白玉,,自西漢中山靖王墓侍者俑開始,經(jīng)歷過北朝佛教造像的高峰,,唐代墓葬雕刻的興盛,,直至元明清步入皇家宮廷,一直傳承,,一直輝煌,。漢代石俑技法簡練,形象寫實,,比例雖不準確,,神態(tài)卻很生動,這可能是中華藝術(shù)的特質(zhì)之一,,重神甚于重形,。 (劉勝墓侍者俑) 北朝曲陽石雕的面貌可由幾次重大發(fā)現(xiàn)逐漸拼起。1953年的修德寺窖藏(修德寺是宋代所建,與出土佛像并無關(guān)系),,2012年的臨漳北吳莊窖藏,,還有幽居寺北齊造像(1996年釋迦牟尼佛首被盜,2014年由佛光山星云大師購回,,2016年捐增河博,,終使佛頭佛身重合),以及從河北各地零星發(fā)現(xiàn)的白石雕刻,,共濟河博一堂,,實在蔚為壯觀。窖藏佛像的原因與滅佛有關(guān),,出土的都是殘件。修德寺佛像由故宮博物院修復,,目前收藏在故宮,、河博、國博等處,。修德寺造像始于北魏,、終于隋唐,尤其以東魏,、北齊最多最精,。唯一的一尊北魏交腳彌勒像為砂巖所刻,是最早的一件,,有西域風格,。北魏晚期、東魏早期造像題材多以彌勒,、觀音,、釋迦為多,頭髻高聳,,瘦骨清像,,褒衣薄帶,是漢化的風格,。東魏晚期,、北齊造像風格又變,出現(xiàn)龍樹背龕,、雙身造像(并非釋迦多寶二佛說法,,而是完全相同或?qū)ΨQ的雙思惟、雙觀音,、雙彌勒等),,特別是反漢風,引入印度笈多風格,,造像圓潤,,衣紋貼身,,就是有名的曹家樣。北齊鄴城造像達到北朝佛教造像藝術(shù)最高峰,,那是一種含蓄細膩的美,,身姿是內(nèi)斂的,細膩的衣裳褶皺沒有一絲揚起,;面容是寧謐的,,嘴角的微笑若隱若現(xiàn)。這是北齊獨特的風格,,是胡風(印度風格)和南朝藝術(shù)的新結(jié)合,。到隋唐后,逐漸張揚,,菩薩開始曼妙,,天王開始扭曲。在我看來,,張揚的美總不及內(nèi)斂的美耐看,,北齊佛造像更符合佛教的精神內(nèi)涵。以鄴城為中心的佛教造像藝術(shù),,逐漸向外傳播,,在山東青州造像中也能看到一些影子。 (砂巖交腳彌勒) (瘦骨清像) (修德寺北齊菩薩像) (幽居寺佛造像,,大佛和小佛龕) (鄴城北齊觀音頭像) (鄴城北齊龍樹背龕彌勒造像) 就題材而言,,最值得留意的是觀音、彌勒,、思惟主題造像,。觀音崇拜從曹魏僧鎧開始,到西晉《光(觀)世音普門品》廣受關(guān)注,,只需誦念觀音名號,,即可脫離七難三毒。觀音顯化三十三種形象,,成為信眾心中救苦救難的代表,。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曲陽石雕觀音像中,東魏北齊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體現(xiàn)出亂世中人心的渴望,。比較典型的是頭戴三葉冠,手持蓮花蕾的樣子,,身后有背光,,北齊后出現(xiàn)雙觀音的模式,更為特別。彌勒信仰影響較大的是《彌勒下生經(jīng)》,,有救世的含義,,在北魏時期彌勒信仰盛行,這與帝王倡導(號稱自己為彌勒轉(zhuǎn)世)不無關(guān)系,。北魏,、東魏的彌勒多以佛像(下生形象)出現(xiàn),北齊則有菩薩(上生形象)出現(xiàn),,或可說明彌勒信仰從救世向凈土轉(zhuǎn)變,。彌勒信仰后來成為起兵造反的讖語,不為統(tǒng)治者所容,,自宋之后彌勒形象被布袋和尚替代,。思惟菩薩是很有意思的存在,一般認為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成佛前)在菩提樹下證道的故事,,這類造像集中出現(xiàn)在東魏,、北齊和隋。思惟菩薩常與龍樹背龕結(jié)合在一起,,有時還出現(xiàn)白馬舔足的場景。當然還有另一類說法,,思惟菩薩是彌勒的變身,,理由就是菩薩背后的樹。釋迦牟尼的菩提樹并沒有龍的形象,,而彌勒菩薩背后的樹是龍華樹,,有龍盤繞,后來甚至演化為盤龍柱,。兩種說法無法分辨對錯,,也許在歷史的長河中,兩者之間原本就有傳承演變的關(guān)系,。北齊之后雙思惟流行,。在所有鄴城造像中,龍樹背龕類最為精彩,,鏤空雕刻,,內(nèi)容繁復,值得細品,。最后一提,,欣賞北朝佛龕務(wù)必別忘記欣賞基座,技法上有浮雕,、有線刻,,更重要的是題材多樣,香爐、貢品,、獅子,、童子、弟子,、天王,、伎樂、神王,、菩薩,、供養(yǎng)人……應(yīng)有盡有,雖然是造像的從屬部分,,卻給了匠人(或者供養(yǎng)人)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完全可以尊崇個人喜好和裝飾美感的需要。神王是我這次來河北看佛教造像最大的收獲,,無論是響堂山石窟,,還是鄴城造像中都有出現(xiàn)。神王承襲龍門,、鞏縣的傳統(tǒng),,在北齊大有突破,形象更為豐富多樣,。 (觀音造像) (彌勒造像) (思惟菩薩) (從二佛說法到雙觀音,、雙思惟) (龍樹背龕,背后有八大神王) (佛龕基座) (唐代菩薩和力士) 自唐以后,,曲陽石雕從佛教題材向世俗題材演變,。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割讓燕云,、宋金交戰(zhàn),河北地區(qū)一直很不平靜,,再也容不下安穩(wěn)的佛國世界,。白石因材質(zhì)昂貴,被權(quán)貴所鐘愛,,應(yīng)用在宮室墓葬之中,,五代王處直墓的石刻彩繪浮雕就是代表。墓門上雕刻的武士像在國博,,是被盜后的回流文物,。墓中前室的十二生肖和后室的散樂、奉侍浮雕,,以及刻有四象的墓志蓋保存在河博,。兩面散樂和奉侍浮雕堪稱杰作,,人物眾多,排布有序,,侍女儀態(tài)雍容,,有盛唐氣象,可以永泰公主墓侍女壁畫媲美,。元,、明、清,,北京成為首都,,在宮室營造中,曲陽石雕繼續(xù)著它的傳奇,,至今仍可以從紫禁城的欄板螭首上看到傳承千年的技藝,。 (唐代石獅) (王處直墓十二生肖,鼠,、龍,、馬、雞) (王處直墓四象墓志蓋) (散樂,、奉侍浮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