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 云岡五華洞精華洞窟的第11,、12,、13窟, 因?qū)嵤┛唛芙ㄔO(shè),、壁畫保護(hù),、危巖體加固等工程, 對第11-13窟進(jìn)行了封閉管理,, 隨著對五華洞感興趣的游客不斷增多,, 大家都盼望有一天能夠進(jìn)入這三座洞窟, 觀瞻傳說中的“音樂窟”,、“接引佛洞”,、“彌勒洞” 經(jīng)過九年的整修保護(hù), 這三座精美的石窟明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歡迎大家來到云岡五華洞第11-13窟—— 第11窟(公元471—494年) 第11窟,,洞窟內(nèi)中央為中心塔柱,典型的塔廟窟,塔柱分三層,,第一層四壁各雕一立佛,,為“四方四佛”。塔柱上層亦四面開龕造像,。塔頂四角雕山花蕉葉,,中雕阿修羅像。頂部四周各雕兩條蛟龍,,為“天龍八部”之龍部,,雕刻傳神,是云岡石窟龍部雕刻的精品,。 該窟西壁中層北側(cè),,在寬7.4米,高2.4米橫向拉開的中國瓦頂屋形龕下雕刻了7身立佛,,個個褒衣博帶,,神采奕奕,不僅是石窟寺七佛題材的突出表現(xiàn),,也是佛教造像藝術(shù)中國化的代表作品,。 第11窟是云岡石窟主要洞窟中存造像銘記最多的一個洞窟??邇?nèi)東壁上部保存有云岡石窟中時間最早,,文字最多的《太和七年造像題記》,全文336字,。此題志記述當(dāng)年邑師法宗,、普明等人建造石像的動機(jī)、心愿,、時代背景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等內(nèi)容,,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太和七年造像題記》是研究北魏魏碑體形成和發(fā)展軌跡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是魏碑早期作品的杰出代表為現(xiàn)存不多的云岡銘記中最有價值的一處,。云岡博物館《中國與世界》系列特展中將此題記展示于“隸楷之變,莫備于魏——平城與洛陽的魏碑”主題中,,題記用筆勁挺沉靜,,剛?cè)釄A曲,洋洋大氣,,讓大眾對早期魏碑有了個更深刻的認(rèn)識,。 第12窟(公元471—494年) 第12窟俗稱“音樂窟”,是一座曲聲祥和,、神佛共舞的洞窟,。該洞窟的雕刻,,表現(xiàn)了北魏時期的宗教、宮廷,、世俗音樂及舞蹈藝術(shù)的活動場景,,在這里,伎樂彈奏天籟之音,,飛天演繹絕美舞蹈,。 12窟中所見的47件樂器雕刻中,既有中國舊樂的箏,、排簫,、橫笛、琴,、等樂器,,亦有龜茲的五弦、西亞波斯的豎箜篌,、天竺的梵貝之類,,這是當(dāng)時社會各民族樂舞藝術(shù)大融合的真實寫照。 第12窟內(nèi),,只覺:影中群像動,,空里眾靈飛。衣帶輕舉,,翩翩起舞的飛天,,或疾升,、或陡轉(zhuǎn),、或漂浮。滿壁的天人正隨著樂曲旋律躍躍欲試,,飛天面容姣美,,發(fā)髻高聳,深情優(yōu)雅,,麗舞翩翩,,背上云帶飛卷,胸下流云飄旋,,浮掠于空,、翻飛自若。 閉上眼仔細(xì)聆聽,,50余件樂器同時奏響,,耳邊傳來了輕柔曼妙,亦真亦幻的佛國仙音,,聲起聲落處,,這鳴奏了十五個世紀(jì)的鼓角聲,,震撼了天地,也感動著人間,。 第13窟(公元471—494年) 第13窟,主像為交腳彌勒菩薩,,高13.5米,,頭戴寶冠,頸部戴懸鈴項圈及瓔珞,,胸佩蛇飾,,雙首啣珠,由于主像與前立壁距離較近,,顯得氣勢恢弘,。窟頂前半部二龍交首,龍身間綴飾云紋和16身高發(fā)髻,、翩翩飛舞的飛天,,有呼之欲出之感。 最精妙之處當(dāng)屬大佛右手臂肘下的托臂力士,,獨具匠心,,長有四臂,兩臂高舉托起大佛右臂,,兩臂撐腰,,造型奇特優(yōu)美,使得莊嚴(yán)肅穆的洞窟頓時透出活躍的氣息,。這樣的創(chuàng)作,,既在力學(xué)上起到支撐巨大手臂的作用,又兼收美學(xué)上的裝飾效果,,同時還以力士的動來顯示佛之靜,、以力士的小來襯托出佛之大,可謂鬼斧神功,。 南壁明窗與窟門之間屋形大龕內(nèi),,七立佛造像氣韻高雅,個個褒衣博帶,,腳踏蓮花,,由東而西一字排開,,姿態(tài)飄逸,背光裝飾異常華美,,場面壯闊,,氣勢非凡,是同時期七佛雕像的代表作,。 該窟窟頂具有強(qiáng)烈的計劃性和裝飾性,,主像的舟行背光頂尖雕刻在窟頂部位,背光除火焰紋外還雕刻了一組呈橢圓形的“光云”,,這是云岡石窟大型洞窟中唯一雕刻在頂部的“光云”,,保存完好,唯美經(jīng)典,。 北魏和平年間,, 古老沉寂的武州山被一個王朝喚醒, 1600年的時光過去,, 帶走了曾經(jīng)傲視群雄的鮮卑部落,, 帶走了西域遠(yuǎn)道而來的僧侶。 石窟沉寂似重山掩映,, 卻封不住云岡的微光流轉(zhuǎn),, 一幅幅詩意畫卷, 一個個動人形象,, 這座偉大的千年藝術(shù)宮殿,, 吟唱著時代的絕響, 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