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糕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但運動和運動之間其實也不盡相同,。為了身體更好有空就去鍛煉,和為了生計每天從事體力勞動,,至少從心態(tài)和運動方式上就肯定不一樣,。 所以這兩種運動對健康的影響,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近期《歐洲心臟雜志》發(fā)表了一項來自丹麥的最新分析結(jié)果:工作時間極高強度的體力活動,,最高與全因死亡風險上升27%、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風險上升35%有關(guān)! 這一結(jié)論來自哥本哈根一般人口研究(CGPS)中,,10.4萬名參與者10年隨訪期內(nèi)的狀況,。而如果休息時間做同樣強度的體力活動,就與全因死亡風險下降40%,、MACE風險下降15%有關(guān),,兩種運動對健康的影響,可以說是截然相反了[1],。 一張圖總結(jié)分析的主要發(fā)現(xiàn) 其實早在10年前,,開展本次分析的研究者們就提出了“體力活動悖論”(Physical Activity Paradox)的概念:在幾千名丹麥工人當中,工作時間體力活動量大,,反而與長期病休的風險增加84%有關(guān),,但休息時間運動就與病休風險下降有關(guān)[2]。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兩個時間段內(nèi)運動狀態(tài)的差異有關(guān):工作時間的體力活動往往是機械,、重復(fù)和乏味的,,比如搬運或者提舉重物,,可能還需要久站或者維持同一姿勢不變,工作中也不一定有充分的休息時間,。 很多人說工作是搬磚,,知道真搬磚有多累嗎 (圖片來源:Pixabay) 這樣的運動不僅不一定有鍛煉效果,還有可能帶來額外的健康風險,,比如工作中的體力活動導致血壓持續(xù)偏高,,肯定對心血管不好。而休息時間的運動就相對更“隨心所欲”,,一般能充分伸展肢體,、提升心肺耐力,休息也相對充足,。 近年來也有Meta分析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體力活動多可能與全因死亡風險上升有關(guān),還可能對睡眠和情緒有影響[3-4],。但在體力勞動者當中,,其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不良生活習慣和社會經(jīng)濟因素,。 所以目前還沒有哪個健康指南,,在推薦運動時間時進行明確“劃界”,一般都是把工作和休息時的活動一概而論,。很多體力勞動者一天下來累得夠嗆,,可能也不愿意在下班時間再運動,覺得平時做的體力活兒就等于鍛煉了。 但從丹麥學者們的這次分析來看,,把兩種運動一概而論顯然有問題,。在10.4萬名參與者中,報告自己工作時體力活動強度高(一直走路,、偶爾舉重物)或極高(高強度體力活兒)的,,分別約占受試者總數(shù)的2%和13%。 在貧窮落后的國家,,女性干重體力活養(yǎng)家也非常普遍 (圖片來源:Pixabay) 即使納入生活方式,、社會經(jīng)濟條件等影響因素的作用,與工作時久坐的參與者們相比,,工作時間體力活動強度高和極高,,仍然分別與MACE風險上升15%/35%、全因死亡風險上升13%/27%有關(guān),。 B和C部分調(diào)整納入的影響因素稍有不同,,所以HR值也有一點差異 但休息時間的活動強度與MACE和全因死亡風險的關(guān)系,就顯得相對復(fù)雜一些:從整體人群上看,,休息時間多鍛煉對身體的好處是很明確的,,活動強度高或極高,分別與MACE風險下降23%/15%,、全因死亡風險下降41%/40%有關(guān),。 而且研究中定義的休息時間活動強度高,是指每周輕度體力鍛煉>4小時或高強度鍛煉2-4小時,,極高強度對應(yīng)每周高強度鍛煉>4小時,,這些目標對工作時久坐的人來說還算容易。 不過工作時體力活動強度較高的參與者,,就很少能在休息時有這樣的運動量,,所以研究的數(shù)據(jù)相對有限,還不能判定休息時的充分鍛煉,,能否“抵消”工作時高強度體力活動的損傷,。 由于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運動的交叉相關(guān)性,研究團隊特地搞了個立體風險圖出來,,柱子越高就意味著風險越高 不過其它專家仍然對研究做了這樣的總結(jié),,“不管工作時的體力活動強度多大,休息時間也還是要鍛煉的”,,《歐洲心臟雜志》配發(fā)的社論則建議,,用工單位應(yīng)該更加重視重體力活的影響,充分安排工人休息,、假期甚至是理療課程,。 畢竟這次研究選在了高度發(fā)達的丹麥,相應(yīng)政策和保障都更成熟,而我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還很難做到這一點,。各位讀者不妨給身邊的體力勞動者朋友們提個醒,,休息時鍛煉才能有好身體,有好身體才有一切啊,,這個假期可就是鍛煉的好機會,。 參考資料: 1. Holtermann A, Schnohr P, Nordestgaard B G, et al. The physical activity paradox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the contemporary Copenhagen General Population Study with 104 046 adults[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42(15): 1499-1511. 2. Holtermann A, Hansen J V, Burr H, et al. The health paradox of occupational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2, 46(4): 291-295. 3. Coenen P, Huysmans M A, Holtermann A, et al. Do highly physically active workers die early?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93 696 participants[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8, 52(20): 1320-1326. 4. Cillekens B, Lang M, Van Mechelen W, et al. How does occup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influence health? An umbrella review of 23 health outcomes across 158 observational studies[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20, 54(24): 1474-1481. 頭圖來源:Pixabay |
|
來自: 姜太公人生如夢 > 《奇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