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62章解讀 張武忠初稿2017.9.11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62.3“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老子用建立國家政權(quán)作比喻,來描述不善之人的所作所為,。 如何人為地去除人之不善,,就不得不施行所謂的教化,老子用建立一整套國家政權(quán)來作比喻,。 首先樹立一個最高統(tǒng)治者,,代表天道作為天之子蒞臨天下,,稱之為“立天子”。 “天子”這個名稱到了周朝才正式登場,,堯帝傳給了舜帝,,舜帝傳位給大禹,大禹不再向下讓賢,,而是建立了家天下的夏朝,,用不著確立奪取天下的思想體系。商朝推翻了夏朝,,但商朝主要崇尚祖先和神,,不太重視天道。而周人崇尚上天,,因為周族位于偏僻的陜西岐山,,處在華夏文明圈之外,他們要替代商王朝,,就要師出有名,。因此聰明的周人祖先就想到了老天,標榜自己是天之子,,要替天行道,。周文王將《易經(jīng)》進行了改編,把乾坤兩卦置于首位,,乾卦描述天道,,坤卦展現(xiàn)地道,周人像大地一樣永遠跟隨天道修養(yǎng)道德養(yǎng)育萬民,。 接著選拔幾位德高望重者,,既輔助天子又監(jiān)督百官,稱之為“置三公”,。堯舜時期有“四岳”輔政,,之后有的朝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有的朝代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三公作為國家重臣,既要輔助天子,,還有監(jiān)督制約天子的責(zé)任,。每當天子駕著駟馬拉著的大車飛奔脫離大道之時,就及時手持象征大道的玉璧進行制止,,讓天子對照著大道沉靜下來面壁思過,,故稱“拱璧以先駟馬”。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jīng)??吹酱蟪忌铣瘯r手持一塊板子,,這塊板子叫做“玉笏”,也稱作笏板玉板手板朝板等,,是從商朝開始的,,一直延續(xù)到明代。用途很多,,其中最大的作用是玉笏象征天道,,大臣用天道來勸諫天子君王,“拱”是手持,,“璧”是純潔清透的玉石,,故稱“拱璧”。這種風(fēng)氣也傳到了民間,,直到今天,,有很多家的院子里都還建一個“照壁”,人在進門和出門前先使心情平靜下來,,后來還延伸出“面壁思過”的說法,。 “駟馬”是拉車的四匹健馬,或者是四匹健馬拉著的大車,,俗話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老子用“駟馬”來比喻天子君王的權(quán)勢強大一意孤行,,如果天子不尊天道,,那么三公就有權(quán)進行制止,讓其冷靜下來,,這就是“拱璧以先駟馬”,。 有道之君能見賢思齊聞道改過,但是遇到無道的不善天子就沒有辦法了,,比如老子之前的夏桀和商紂王,。所以這些措施都還屬于有為而治的范疇,根本的辦法還是體道悟道,,用道的無為來治理天下,,才能長保長盛不衰,故稱“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
|
來自: 挑燈看劍AAAAA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