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假若發(fā)汗的話,,發(fā)汗最傷人津液,。里頭有熱,,就怕發(fā)汗,你越發(fā)汗,,它越熱,像壺在爐子上坐著似的,,火蒸著它,你再一撤這水,,這壺熱得更快,。 溫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熱病,,里頭有熱,,不能發(fā)汗。 假若發(fā)汗之后,,“若發(fā)汗已”,,就是發(fā)汗之后,,假若(實為溫病,但)你當作太陽病了,,而誤發(fā)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熱了,,“身灼熱”,, 身上干熱干熱的, 灼熱,,像火烤的那樣子,,這就是由溫病變成風溫了。 “風溫”這個詞怎么起的呢,?它就是根據(jù)底下的癥候,我們前面不是有個太陽中風嗎,? (太陽中風是)發(fā)熱汗出,,它這個(風溫)也汗出,也發(fā)熱,,但是它不惡風也不惡寒,,它是熱盛啊。 類似中風那種情況(汗出,、發(fā)熱)的這么一種溫病,,它是這個意思,所以它叫風溫,。 那么,,它(風溫)的癥候是什么樣的呢?底下就解釋了,,“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就是上下的脈全浮,,這個浮呀,,也主表也主熱,在這兒就主熱,。 “自汗出”,,身灼熱、自汗出,,我們講陽明病的時候就有了,,它這個熱(陽明之熱)是由里往外蒸的,里熱往外出的這個熱就是蒸蒸身上熱而汗出,,它(陽明之汗)是這么一種汗出,。 不像前面那個中風證,,它(中風之汗)那個汗出得有限,并沒透,,所以肌肉還是不解,。 這個(陽明之汗)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它是熱,。 “身重”,這個身重也很重要,,說明身體有濕,,皮膚肌肉的組織里頭,濕挺重的,。 這說明什么問題呢,?雖然里頭熱,身上還有這么大的濕,,說明里面不實,,這個在陽明病里頭就有了。 凡是陽明病的里熱最傷人津液,,熱實到極點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 水火這兩個東西是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 所以從這個里熱程度上看,,身還重,,里還不實。 由于這個熱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氣呼哧呼哧的,有聲,。 “語言難出”,,這都是熱往上涌的反應,這就是說溫病加重了,。 假若要是發(fā)汗,,吳鞠通《溫病條辨》還說用桂枝湯,這個用不得啊。 溫病里頭有熱用桂枝湯是絕對不行的,,不但桂枝湯不能用,,就是銀翹散、桑菊飲也不可以用,。 這個咱們要注意了,,要記得。 這個病就是白虎湯,,它里頭熱,,不是表熱,解表沒用,,越解表越壞,。桂枝湯更不能用,那是甘溫的藥,。 守正學堂 胡希恕講傷寒論講座 小程序
|
|
來自: 中醫(yī)藥方便 > 《胡希恕-傷寒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