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有很多媽媽和我說,孩子一遇到麻煩困難就不想努力,,一受到批評或打擊就鬧情緒了,,很容易產生畏難的情緒。 他們一刻不停地焦慮著孩子,,為什么他們膽小,,調皮,成績差……迫切地想用各種手段改變他們,,讓他們按照自己期望的樣子去生活,。 但你有沒有聽說過,一個人總想著成為別人眼中正確的自己,,一直活在外在的價值中,,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容易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產生很深的內疚,。 這就是孩子為什么遇到挫折就很容易產生畏難的情緒,,他們無法找到自我價值感。 我的一個日本媽媽朋友最近也和我聊起,,這幾年“自我價值感”也成為了日本育兒界的流行詞匯,,越來越多日本媽媽體會到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 很多日本的孩子自我價值感都比較弱,,之前看過一份關于高中生生活和意識的調查,,有70%的日本孩子自認為是一個槽糕的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可能在你印象中,,大部分日本人都是很有禮貌,,很親切,工作很勤奮的人,,更不乏優(yōu)秀的孩子,。 我們常常會以為,一個人如果足夠優(yōu)秀,,那么他的自我價值感就不會低,。可我們身邊不乏有許多優(yōu)點,成就的人,,但他就是自卑,。 這是因為,自我價值感的高低,,除了和外在的條件有些關系,,最主要的還是源自獲得的愛的多少。 其實日本孩子的自我評價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日本的家長對孩子成長的評價也普遍顯示出偏低,。 這也是我們很多父母的“謙虛”,從不給孩子打滿分,,吝嗇對孩子表達贊美,,表達愛。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認為,,如果嬰孩因太少受到關注而不安吵鬧的時候,,親近對象總是不能適當?shù)亟o以撫慰,那么就會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而這種信心正是形成足夠穩(wěn)定的自我價值感的基礎,。 也就是說,如果不向孩子表明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會被削弱,,自我價值感也會不穩(wěn)定。 和媽媽們講一個故事,,一個從小就特別喜歡打籃球的孩子,,每次運動之后就覺得身體暢快淋漓。 有一天,,他把這種滿足和快樂和爸爸分享,,他爸爸卻接過話茬鼓勵他說:“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煉身體,培養(yǎng)意志力,你要好好堅持下去,,打好籃球,!” 聽完這句話,他感覺身體流動的能量一下子堵在心口,,憤怒卻又無從發(fā)泄,,因為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 的確,,這個爸爸沒有說錯任何話,,但是他還是錯了。因為當孩子和他分享自己從打籃球中獲得的感受,,他的注意點卻是在打籃球的價值上,。 回想一下,自己和孩子是不是有過類似的對話,。 孩子的內心是敏感,、脆弱的,不要總想著他們講道理,,抓住時機教育,。試試俯下身來去關注孩子的本身,傾聽孩子的感受,,走進他們的世界,。 讓孩子內心直接感受到愛是很重要的,否則你即便為他傾注一切,,他可能會覺得自己不過是我們表達愛的道具,。 你知道嗎?那些感受不到父母愛的孩子,,每天都會活在這樣的恐懼里:不聽話就慘了,;成績不好就一輩子沒有希望了;表現(xiàn)不佳前途就沒有了…… 身為父母,,我也會焦慮孩子的成長,,希望他成為一個杰出的人,可孩子主導孩子的成長終是他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教會孩子:成為你自己,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正確的你,,生命才是真正有意義,。 《你想活出怎么樣的人生》,也是影響動畫大師宮崎駿一生的一部小說,。 這本書講述的是15歲的中學生小哥白尼正處于少年時期,,時常困惑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身價值。而他的舅舅用一封封信,,厘清他的思考和感受,,引導他思考和行動。
多年后回想起這本書的宮崎駿,,依舊能記起這本書對他的沖擊,讓他明白無論時代如何困難,、殘酷,,請始終作為一個人而活著。 是的,,一個人如果可以撕掉外在的標簽,,從靈魂深處真正看到自己本身的價值,并且珍視每時每刻從心中涌出的真實情感,,就能克服困難,,直面現(xiàn)實的殘酷,成為一個杰出的人,。 這也是值得我們父母去思考的問題,。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
來自: 他鄉(xiāng)綠葉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