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自:心在線網站 冠脈造影(CAG)是目前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可對冠脈病變進行定量測量,明確冠脈造影圖像中左,、右冠的主要血管,,評估冠脈血流情況,評價心肌灌注,,確定冠脈造影圖像應采用的體位,,有助于對特定的血管和節(jié)段選擇最好的投照角度。【點擊閱讀全文】
一,、常用冠脈縮寫
熟悉常用冠脈縮寫對臨床閱讀報告很有幫助,。
1.左前降支(LAD):對角支(D),間隔支(S),中間支(RM),。
2.左回旋支(LCX):鈍緣支(OM),。
3.右冠脈(RCA):左室后支(PLV)、后降支(PDA),、銳緣支(AM),。
圖1 常用冠脈縮寫及其解剖形態(tài) 二、正常冠脈造影
正常冠脈造影要求具備以下條件:在多個必要的投照角度上,,清楚暴露全部冠脈主干,、主要分支和分叉部位;冠脈分支無缺如,;管徑無狹窄,,管壁光滑;TIM Ⅲ級血流,。
三,、冠脈定量測量(QCA)
需要對斑塊近端正常段參考直徑(圖2中的1所示)、斑塊最小直徑(圖2中的2所示),、斑塊遠端正常段參考直徑(圖2中的3所示),、病變總長度(圖2中的4所示)、斑塊負荷程度進行測量,,為選擇最合適的支架提供幫助,。
圖2 冠脈的定量測量 四、冠脈造影的結果分析
1.血管及病變部位的確定
?。?)偏心斑塊:斑塊主要附著于一側管壁,。
(2)鈣化斑塊:沿血管斑塊走行的高密度影,。
?。?)彌漫病變:長度≧20 mm的病變。
?。?)分叉病變:粥樣斑塊位于血管分叉處。
?。?)開口病變:斑塊位于距血管開口3~5 mm內,。
圖3 冠脈造影分叉病變(左)及開口病變(右) 2.冠脈血流分級
TIMI血流分級:0級:無灌注,閉塞部位及遠端無造影劑充盈,;1級:造影劑通過閉塞部位,,但遠端血管無灌注;2級:造影劑可達到遠端血管,,但充盈速度明顯減慢,;3級:遠端血管充盈快速且完全。
圖4 TIMI血流分級(TFG) TIMI心肌灌注分級(TMPG)代表心肌微循環(huán)灌注的情況。有研究發(fā)現,,TFG和TMPG與死亡率相關,,隨著TFG和TMPG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增高,。
3.血栓分級
0級:無血栓,;1級:管腔顯影模糊;2級:有明確血栓,,但<1>1>
圖5 冠脈血栓4級(左)和5級(右)
4.動脈瘤
動脈瘤是指冠脈動脈局部發(fā)生擴張呈瘤樣改變,。評估分為3級:0級是指無瘤樣擴張;1級是指瘤樣擴張>1倍但<>
圖6 動脈瘤2級
5.冠脈病變形態(tài)學分類
?。?)AHA/ACC冠脈病變分型建議
A型:長度<10>10><>
B型:呈管狀,,長度10~20 mm,離心性,,中度成角(45~90度),,中重度鈣化,閉塞<>
C型:長度>20 mm,,呈彌漫性,,近端扭曲,嚴重成角(>90度),,閉塞>3個月或橋側枝,,無法保護主要分支,退行性靜脈橋病變,。
?。?)夾層分型
A型:造影劑無滯留,冠脈腔內出現局限線性透光區(qū),。
B型:冠脈腔內出現與血管平行的條狀顯影,。
C型:血管壁外造影劑滯留。
D型:螺旋夾層,。
圖7 動脈夾層C型(左)和D型(右)
?。?)其他表現
穿孔:術中造影劑外泄,屬于災難性事件,;邊支丟失:直徑>1.5 mm且術前血流TIMI 2~3級的邊支血管術后血流變?yōu)門IMI 0~1級,;無復流:血管痙攣、斑塊碎屑脫落導致遠端血管栓塞,、再灌注不良,。
6.狹窄程度的測定
1級:無狹窄;2級:輕度狹窄<30%,;3級:中度狹窄30%~50%,;4級:重度狹窄50%~90%,;5級:次全閉塞,>90%,;6級:完全閉塞,,無血流。
五,、清晰冠脈造影圖像必備的條件
1.造影導管穩(wěn)定,。若造影導管不穩(wěn)定,可導致造影劑不能充盈,,血管顯像將受到較大影響,。
2.合適的角度。多角度,、準確的角度投照,,才能暴露清晰的術野。
3.造影劑充盈良好,。多取決于助手,,要求準確把握造影劑推進的速度和時間。
4.合適的照射強度,,尤其是對肥胖的患者,。
5.通常造影留像時間為2~3個心動周期,應根據血流情況進行調整,。
六,、冠脈造影的局限性
1.不能顯示<0.5>0.5>
2.狹窄<50%或>75%的病變,冠脈造影判斷良好,,但介于50%~75%的病變,,冠脈造影常低估病變程度。
3.主要靠目測,,主觀性較大,。
4.投照可存在誤差,血管未充分展開或重疊,,不能正確認識病變,。
5.存在造影劑誤差。
6.血管痙攣時判斷失誤,。血管痙攣在造影圖像上表現為血管狹窄,,易與動脈粥樣斑塊發(fā)生混淆。
7.有些心?;颊吖诿}造影正常或僅有輕度病變,。 50%或>30%,;3級:中度狹窄30%~50%,;4級:重度狹窄50%~90%;5級:次全閉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