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老子,,必須認識了解老子,否則無法接近老子,,又如何去研究老子,?只有知其人,才可能知其心,。 一,、老子其人。 對老子這個人,,眾多評價老子的人是褒貶不一, 無論是好的評價或是不好的評價,,均是憑其自己對《道德經》中的言論理解予以作結論的。由于對《道德經》言論的理解不同,,才出現(xiàn)其對老子這個人褒貶不一的評價,。只所以會出現(xiàn)對《道德經》言論的理解不同,其原因就是不認識這位老祖宗,,只有認識老子才能正確的評價老子,。為此,我們先來認識這位老祖宗,。 (一)老子之影,。 歷史文獻對老子事跡記載太少,這就使人們無法去認識老子。從史記太史公對老子的簡要記載,我們只知道,老子是西周末年史管兼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負責管理國家史志及圖書文物典籍之類的事,。因西周末周室內亂,其收藏的圖書文物典籍等被掠奪一空,導致老子失業(yè),老子只好騎青牛而去,。因老子孑然一身又無過關通行證,在函谷關為討過關關文,在關伊子所迫下,匆忙留下五千余言騎青牛西行而去不知所向不知所蹤,。僅憑史記這點記載要認識老子談何容,?對老子有不少傳說雖不足信但可參考。雖然如此,還是看不見老子的真面目,。要見老子的真面目,只好將老子與孔子作一比較,對看清老子真面目可以借鑒,。 (二)老子肖像。 孔子推祟周易自強不息,,老子效法歸藏易牝馬之貞,。孔子講有為入世而游說諸侯,,老子則重無為出世而西去隱退,??鬃拥茏尤?老子弟子則無幾??鬃映鲩T乘雙馬之車眾弟子相隨,,老子出門只有青牛相伴孤身單影??鬃映珜А皩W而實習之不亦悅乎”,老子則主張“絕圣棄智,,絕學無憂”??酌现灰蛔x就懂,,老莊之言百思不得其解。史記對孔子不但記述其祥,,而與貴族侯王并列,,史記記述老子簡單數(shù)語,被列為不同類型,、階層的人物,。孔子被歷代加封為至誠先師受帝王跪拜,,老子僅被道教尊為祖師供在深山,。孔子喜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老子則恪守治人事天莫若嗇,,一切從簡從儉??鬃又g,自漢武帝時起被尊至今,,老子被罷出百家后一直默默無聞??鬃訉W院遍布世界,,國外則無一所老子學院??鬃又髿v來學而優(yōu)者入將出相,,老子之后學而優(yōu)者隱居山林??鬃又v仁,、義、禮,、智,、信,老子則不慈、不仁,、無情,、無義??鬃雨P心百姓疾苦,,老子則視百姓如芻狗。 這正如陸希聲在其《道德經傳序》中所說:“然則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處,;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語,,蓋屈伸隱顯之極也,?!苯浌P者如此相比結果,,老子與孔子之比,真是天壤之別,,在常人眼里老子無法與孔子相比,?孔子稱圣人名副其實,不慈不仁,、無情無義的老子在常人眼中確實不是一個人,。正是這一原因,導致人們無法認識接近老子,,因其無法認識接近老子,,所以無法理解老子之意,而不能按老子其旨意去解讀其五千余言的《道德經》,。 (三)老子真象,。 1、老子是條龍,。老子不是人那又是什么,?孔圣人最明白。老子不是人而是首尾不相見的一條龍,且是一條真龍,。當然與后世帝王自稱真龍?zhí)熳硬徽催?,這有史載為證?!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對老子的記載中: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圣人是慧眼識珠,,因老子所論之道尤神龍般首尾不相見,。孔圣人初見老子之時,就認為老子是條首尾不相見的龍,。事實上,,老子是真龍又是道家的至尊真人而非常。正因為如此,老子與孔子相比,才截然不同,。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胡孚琛先生在其《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論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zhàn)略》一文說:“如果說西方文明是“狼的文明”,中國儒學文明是“羊的文明”,那么道學文明則是“龍的文明”,。 道學的生態(tài)文化是人類最初的文明,也必將是人類最后的文明,。胡孚琛先生此說十分精道,,真是一語中的。 2,、老子是道之化生,。由此可見華夏龍就是道之化身,因而胡孚琛先生才說,,道學文明則是“龍的文明”,。如識得華夏龍就可悟道;同樣悟道者也識得華夏龍,果真知此,就知道華夏龍之來歷,??梢赃@樣說, 華夏龍是華夏道文化之根的象征。畢竟孔圣人是悟道者,他不但識得華夏龍也識得老子,。所以常人當然識不得老子,只有悟道的圣人,、至人、真人才能識得老子,,所以莊子說“老子是真人”,。道家把修道、悟道深度不同的人分為四等,,賢人,、圣人、至人、真人; 則真人修道,、悟道最深而謂“至道,、至德”者??鬃颖M管很偉大,但畢競還只是一個具有“中乘功夫”之圣人?,F(xiàn)借用已故李宗吾先生《厚黑學》中之語,其“其厚如城墻,,黑如煤炭”者,,僅是修道德的“下乘功夫”,被稱為修道德中的“賢人”; 其“其厚而堅,,黑而亮”者,,是修道德的“中乘功夫”,被稱為修道德中的“圣人”; 其“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者,,是修道德的“上乘功夫”,被稱為修道德中的“至人,、真人”,。記住老子五千言中所說的“圣人”,,就是指的具有“中乘功夫”,,的修道德者,并非是錢穆先生在其《莊老通辨》中所說的“帝王”,。正因為如此,歷史曾流傳“半部論語治天下”,“深悟老子一句話可為帝王師”,。由此可見老子勝過孔圣人。因為老子不但主張返樸歸真,而且事實上他己返樸歸真,因而莊子才稱老子為真人,其依據就在其上述孔子與老子所有一切行為之比,。要成“真人”,,只有返樸并永遠守樸才能“真”。華夏龍是道的化身,,老子就是一條真龍,,所以老子也是道的化身。正因為老子不是常人而是真人,,故常人不識之,。常人又為何不識老子?《道德經》第七十章對此已予以說明,,是因為“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筆者借用此言認為,道生老子,老子生孔子、莊子;孔子所生儒生,則生出千萬官員及名人學士,所以才有“儒道原本是一家”之說,。這就是道家重道之體,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則重道之用,其學說雖眾說紛紜但均源于道,。這就是《易經》所說的,“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钡谥T子百家中,論道之體道家為先,,論道之用儒家為先,,因而儒道齊名。 (四)老子天下第一,。 因為老子是華夏道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對華夏遠古兩千多年以來的華夏之“道”予以系統(tǒng)完整的總結與闡釋,,而僅五千余言而成之,,這真是前無古人而后無來者。老子五千余言,,讓華夏子孫讀了兩千多年而不盡其意,,讓華夏子孫用了兩千多年而不竭,并且老子及其思想已走向世界,。老子之道德經在全世界的翻譯出版僅亞于圣經,,如若能打開道德經大門,老子思想金光四射時,,道德經翻譯出版絕對超過圣經,,這才真叫“老子天下第一”,并且美國《紐約時報》讀者評已予以公認,。 二,、真實的老子。,。 (一)老子是華夏之道的集大成者,。 1、先有道,后才有老子,。道先于老子,并非老子先于道,,這不但有《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之說為證,還有老子承襲的歸藏易起于黃帝時代,故后世稱道家之術為黃老之術,。這就說明華夏之“道”,,源于伏羲,,始于黃帝,成熟于西周,,這才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老子修道德”之說,。司馬遷對老子的記載是“老子修道德”而不是“老子刨道德、立道德”,。這正如臺灣學者蕭天石大師在其所著《道德經圣解》一書中所說的,,“老子得伏羲、黃帝,、神農,,以及夏商周三代以下之遺文,而以道設教,,以道垂統(tǒng),。”這就足以證明道先于老子兩千多年;證明老子是道家哲學,、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及杰出代表人物,。而并非學界主流所誤認為先有老子后有道,誤認為老子是道家哲學,、道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開山祖,。這種誤解不予糾正,不但湮滅了自伏羲之后兩千多年華夏道家哲學,、道家文化的發(fā)展及傳承,,而且使華夏道家哲學、道家文化斷代,,導致對華夏哲學,、文化淵源流長的斷語無據。 2,、陳鼓應先生所說的,老子所論之道是“老子預設的”,,這就充分說明他根本不知華夏之“道”為何物,,當然就不知華夏之“道”其淵源。 3,、《易經》是“道經”之別名,,故《易經》有,“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之說。直屬山東大學的“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從這個名稱看,,則不知其“中國古代哲學”為何物,,“易學”本身就是“中國古代哲學”,還用“與”將之并列,。要知道,,“中國古代哲學”就是華夏之“道”哲學;《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都是論道的,,只是其角度和方式不同而已,。那些什么“道家哲學”、“ 儒家哲學”,、“ 易經哲學”論者,,均是不懂華夏之道這一“中國古代哲學”之含義。只所以讀不懂《道德經》,、《易經》,、《黃帝內經》這三經,就是不懂什么是華夏之道的根本原因,。 (二)真實的老子,。 1、筆者在前已論及,,老子是一位與眾不同,,地道的“不慈不仁、無情無義”的人,。正因為如此他才是一位徹底的無為wèi者,、才是一位全樸歸真的真人、才是“不爭不舍”的一條龍,、才是道的化身,。假若老子是一位 “大仁、大義,、大慈,、大悲,有情,、有義”,,而自作聰明,且對百姓“懷好心”的人,,那他就不是一位徹底的無為者,,而是一個有為者;他就不是一位全樸歸真的真人,,而是一位象孔子那樣的圣人,;他就不是一條龍,,而是一位“好龍的葉公”; 他就不是道的化身,,而僅是一位論道者而不是踐道者,。為什么老子重身教而輕言教,就是因他是一位徹底的踐道者,,所以老子才稱得上是道的化身,。可以這樣說,,認識老子者,,自然就能解讀《道德經》中的“道常無為wèi,而無不為”,;就能認識真實的老子,。 老子從來不希望也不要求人們一定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更不強迫人們一定要做什么,、怎么去做,,;老子從來不就不主張“施舍”,,不給人“恩惠”,不關心百姓,,否則,,他就不是一位徹底的自然無為wèi者。老子從自然之道中找到了并告訴人們:治國者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治人、治身者該怎么作,,不該怎么作,;為人處事者該怎么處,不該怎么處,,并指出了其后果是什么,,客觀的告訴人們就行了;說不說由老子我定,,聽不聽、信不信,、行不行則由你自己定,,這就是十分超脫真實的老子,因而老子也勘稱十足之超人,。 莊子在其《秋水》篇中的河伯與北海若對話中,,其“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就是說,,修養(yǎng)高尚者的行動,,不會出于對人的傷害,從不給人以仁慈和恩惠,。這就是莊子對老子人格的解說,。《道德經》的最終旨歸,,是“自然無為,,為而不爭,反樸歸真而守靜”,。這一旨歸,,就是真實老子的自畫象。所以只有認識真實的老子,,才能找到《道德經》的最終旨歸,,才能不誤解老子。 朱熹說:“莊,、老二書,,注解者甚多,竟無一人說得他本意出,,只據他臆說,。”[朱熹之說也是事實,,“竟無一人說得他本意出”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認識真實的老子,也不認識真實的莊子,。所以才找不到《道德經》的最終旨歸,,才出現(xiàn)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筆者此論并非是在粉飾美化老子,,而老子本來如此。是恰如其份的結論,。若不知此,,就不能清楚的認識“不爭不舍”之老子,任何除此之外對老子的妄加評判,,都是歪曲老子的形象而看不見真實的老子,。若不能清楚的認識老子,就找不到或者說體會不到《道德經》之旨歸,,就永遠也無法解讀老子五千言之真諦,。 有人把老子捧為“關心百姓,,抨擊當政者”,是因為不認識“不爭不舍”之老子的一種誤解,?!兜赖陆洝返谖逭轮小笆ト瞬蝗剩暟傩諡橼吂贰?,這就說明老子是不“關心百姓”的自然無為者,,而非一個“仁義”之君的有為者;這就是十七章中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三)老子為何不愿留言于世,。 1、《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對老子的記載中:“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此可見老子這五千余言是他情不自愿留下的,是關尹子“強為其著書”,,這就是老子不愿留言在世的依據,。老子重身教輕言教因而對世不言, 要不是關尹子“強為其著書”,就沒有道德經一書, 故老子之作是不得己而為之。因而老子除道德經一書外而未留下只言片語,今天人們能看到道德經一書,多虧關尹子其功不可磨,。 2,、老子為何又不愿留言于世?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說, “常道無名樸。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之也”,。老子已看到天下人對“樸”不愿俯首屈從,,人們只向往并追逐名利,而不愿返璞歸真,。再說返璞歸真是《道德經》的宗旨,,所以他認為講也無用,故“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而不想留言于世,。老子在其道德經第七十章中又直接表明:“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奔热惶煜履苤?莫能行,老子自然就不愿對世而言了,,他還去說什么呢?,。真被老子言中,連白居易這樣偉大的哲理詩人,就對老子之言誤解,其他常人對老子之言“莫能知”就不足為奇了,。因白居易針對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弊髟姷?“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由此說明白居易對老子所說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誤讀, 老子該句的本意是: 知“道” 者不說,,說的人并不“道”,而并非是,,“知到”的人不說,說的不“知到”,。 豈止白居易誤解老子,兩千多年來那些解老注老大家,,那一位不誤解老子,連筆者最敬佩的南懷瑾,、簫天石兩位大師,,均在誤解老子,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不能清楚的認識老子,,而最終不能找出并遵循《道德經》的旨歸,。 (四)至道在筒。 1,、其實悟道,、修道很簡單,就在一個“璞”字,,“璞,、樸”同義?!拌薄弊直玖x為,,指未雕琢的玉,指未加修飾之天然美質,,比喻人品純真質存,。“樸”字本義為,指沒有細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飾,,如樸素、樸實,、樸厚,、樸質。因而“璞”,、“樸”同為“未加修飾之天然美質”,。對天然美質之玉石、木料,,保持原狀就是“無為之樸”,,若予以“修飾”,就是“有為” 而使“樸散為器”,。 老子將“樸”列入“常道”,,因而知此就悟道,悟道就這么簡單,,它不需要任何文化與知識,、修道就是返撲與守補而能“恬淡寡欲”不爭不舍,也就這么簡單,,用不著向任何人去學習,。然而宗教則將其修道“神秘”化,相反一些入教之徒不能“清心寡欲”而守樸,,僅是打著“修道”的招牌而已;所以自古就有,,“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人間”之說,。若一個人能做到一切行為均保持淳樸無知無欲,,為而不爭不舍,他就是一個至道至德者,,因而“至道在筒”,。 《易傳·系辭上》篇: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昂唲t易從”,,人的一切行為只要從筒,、從儉,自然就歸無為之樸,,“至道在筒”的核心,,就在一個“簡”字上。因而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這是修道的根本所在,。一個人的生活工作等一切行為從簡儉,并且簡儉之又簡儉以至無為修道就到家了,,因而“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2,、從筒難。為什么悟道,、修道這么簡單,,而常人又總是覺得比登天還難呢?其主要原因兩個:因人們喜歡有為wéi而不喜歡無為wéi,,總喜歡無事找事,,喜歡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總是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容易,,而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難,,這是其一之原因。其二之原因就是,,老子所說的“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之”。人們總不愿意對“樸”俯首屈從,,總喜歡人為的華美,,其根本原因就在世俗的“名利”二字,因而不能“知在格物,、格物至知”,。 從筒難,就難在對欲望的克制,。 |
|
來自: 昵稱114103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