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影 穿透身體看真相 直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性病變,主要為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術后輔助放化療。有研究表明,,MRI對直腸癌的術前分期準確率達90%,。 直腸癌MRI檢查前準備:目前對于是否需特殊準備存在爭議。 常用的準備方法有: 1,、注水充盈法,,優(yōu)點是腸管充盈,,對比好,,病灶顯示清晰,特別是小病灶,;缺點是病人較難耐受,,會刺激腸道不自主運動,產生偽音,。 2,、肛注開塞露法:檢查前1h內肛注開塞露排空直腸內容物,。優(yōu)點是患者容易接受,腸壁殘留的開塞露使腸道黏膜顯示更清晰,。 直腸癌MRI掃描方法: 常用序列:FSE T2WI(橫斷位,、冠狀位、矢狀位),;SE T1WI(橫斷位),;DWI;增強掃描,。不掃脂肪抑制,。 掃描角度:矢狀位定位→與腸管長軸垂直面設為橫斷位→冠狀位垂直于橫斷位 小視野高分辨掃描,上下覆蓋直腸全段,。 直腸MRI解剖:黏膜為T2高信號,;肌層為環(huán)狀T2低信號;系膜脂肪在T1,、T2均為高信號,;直腸系膜筋膜(MRF)為線性低信號。 直腸癌MRI評估內容包括:腫瘤位置,、大?。籘分期(中高位直腸癌),;N分期,;低位直腸癌;環(huán)周切緣CRM,;壁外血管侵犯EMVI,。 一、腫瘤位置:高位:腫瘤最下緣距肛緣超過10cm,,該部位前壁被腹膜反折覆蓋,,腫瘤容易穿透腹膜反折發(fā)生腹腔播散。中位:腫瘤最下緣距肛緣5-10cm,,該部位腫瘤適用于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低位:腫瘤最下緣距肛緣小于5cm。(測量長度應與腸道走行一致,,以與腸鏡檢查結果相符,,如下圖) 二、直腸癌TN分期: 通常情況下T1和T2,,MRI不能很好區(qū)分,,但是不影響外科手術。 T3按照原發(fā)腫瘤突破腸壁固有肌層后侵入直腸系膜內的垂直距離細分為T3a,、T3b,、T3c三個亞組,。(下圖) T4:腫瘤超出直腸系膜筋膜,侵及腹膜反折(T4a),,侵入周圍臟器(T4b),。腫瘤容易通過腹膜反折轉移到遠方,也是復發(fā)的一個危險因素,。 三,、淋巴結轉移:診斷淋巴結受累,傳統(tǒng)上依賴大小評估,,但是較小的淋巴結有可能是轉移所致,,較大的淋巴結也有可能是反應性增生,因此,,不提倡單純用大小評估淋巴結轉移,。基于形狀,、邊界和信號強度的標準更可靠,,當淋巴結邊界不規(guī)則有毛刺,邊界模糊,、內部信號不均勻,,這樣的淋巴結轉移可能性較大。MRI成像陰性不能排除淋巴結轉移,,MRI不能確定淋巴結內的微轉移,。MRI淋巴結轉移評估準確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DWI有助于檢出原發(fā)灶(下圖紅色箭頭)和顯示淋巴結(下圖綠色箭頭),。 四,、低位直腸及肛管解剖(圖片來源于外科學第7版): 虛線為齒狀線水平表示肛管最高位;實線表示肛緣,,為肛管最低位(下圖),。 Battersby等根據(jù)MRI影像學表現(xiàn)對低位結腸癌進行了分期: mrLR1:腫瘤限于腸壁內但未侵犯腸壁全層; mrLR2:腫瘤侵犯腸壁全層但未達內外括約肌間隙,; mrLR3:腫瘤侵犯內外括約肌間隙或距肛提肌間距離<> mrLR4:腫瘤侵犯外括約肌,、肛提肌或周圍組織、器官,。 五,、環(huán)周切緣(CRM):直腸系膜筋膜是包圍直腸周圍脂肪和直腸的低信號,代表TME切除術中的手術切除平面,。CRM陽性是局部復發(fā)和預后差的一個重要獨立預后因素,。影響環(huán)周切緣的因素有:原發(fā)灶;淋巴結,;壁外血管浸潤,;三者任一距系膜筋膜小于1mm時,認為CRM陽性,。 六,、壁外血管浸潤(EMVI):發(fā)生EMVI,是局部復發(fā),、遠處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1、T3,、T4期才會存在,;2、只要腫瘤靠近血管,,就有EMVI的可能性,;3、EMVI表現(xiàn):直腸壁外血管擴張,、輪廓不規(guī)則,,流空現(xiàn)象消失并被腫瘤信號代替;4,、如果存在EMVI,,必須評估所涉及的靜脈是否累及直腸系膜筋膜(即距系膜筋膜是否小于1mm)。 MRI鑒別直腸癌術后復發(fā)和纖維瘢痕:術后腫瘤復發(fā)可見結節(jié)狀,、橢圓形等膨隆性改變,,T1稍低信號,T2高信號,,增強強化,,DWI高信號,ADC信號降低,。纖維瘢痕形態(tài)不規(guī)則,,T1、T2均為低信號,,強化不明顯,,DWI信號不高。 本文部分參考孫凌宇《直腸癌入門口訣》 醫(yī)影 穿透身體看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