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體力活動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議》及《美國國家體力活動計劃》,推薦6歲以上的任何個人積極參加體力活動,,有助于改善生理功能,,增強體能,優(yōu)化身體組成,。 《世界公共衛(wèi)生建議及健康促進活動》向全世界推薦的三項行之有效的腫瘤預防措施分別為飲食調整,,控制煙草,體力活動,。研究報告[1],,健康人群的體力活動對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肺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均具有明確的預防作用,圖1,。 最新meta分析報告[2,3],,體力活動還可以顯著降低食管癌、胃癌的發(fā)病率,,認為通過體力活動可以減少全世界的胃癌及食管癌負擔,。Singh S等[2]對1,381,844患者中的1,871食管腫瘤病例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者食管腫瘤風險減少29%(OR=0.71,;95%CI=0.57-0.89),,食管腺癌風險減少32%(OR=0.68,;95%CI=0.55-0.85),圖2,。 Humpel N等[4]報告一組前列腺癌及乳腺癌患者,,腫瘤診斷后的體力活動比診斷前平均減少72分鐘/周,但是有29%的患者自我報告診斷后體力活動增多,。體力活動對腫瘤患者的益處幾乎包括所有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改善生理及心理狀況、提高腫瘤治療耐受力,、提高生活質量,、防治惡液質及肌肉減少癥,、延長生存時間等,。 延長生存時間 Yamauchi M等[5]從護士健康研究(the Nurses' Health Study,NHS,,n=121,701女性)和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隨訪研究(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HPFS,n=51,529男性)中獲取數(shù)據(jù),,用代謝當量評分(metabolice quivalent task score,,METs)將腫瘤患者確診后的體力活動從低到高分為Q1、Q2,、Q3,、Q4四個等級,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與體力活動最少的患者相比,,差異非常顯著;活動量越大,,生存時間似乎越長,,圖3。 腫瘤患者更常見的死亡原因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等并存疾病,而不是腫瘤本身,。體力活動通過降低并存疾病的死亡風險,,間接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體力活動還可以顯著降低第二原發(fā)腫瘤的發(fā)病率,,從而又間接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體力活動通過降低腫瘤的復發(fā)與轉移,直接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最新研究報告,,體力活動可以將乳腺癌,,結直腸癌患者的死亡風險降低30%~50%,這可能是任何一種藥物治療都無法達到的療效[1],。 1.2.2 提高生活質量 Fong DYT等[6]對34個隨機對照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平均13周(3~60周)的體力活動,,顯著改善仰臥舉重、壓腿,、抑郁,、疲勞、體重,、BMI,、右手握力、6分鐘最遠行走距離,、峰值氧耗,、峰值心排量等,從而明顯提高了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圖4,。 Humpel N等[4]量化觀察了體力活動對腫瘤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影響,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患者生理健康評分升高(26vs21,,P<0.03),、情感健康評分升高(22vs19,P<0.04),、社會角色健康評分升高(26vs19,,P<0.001)。整體上,,30%腫瘤患者發(fā)生抑郁,,而不參加體力活動者抑郁比例高達55.6%(χ=6.83,P<0.04)。 腫瘤相關性疲勞,,厭食,,早飽,腹脹,,便秘等是影響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最常見原因,,研究證明體力活動是治療這些癥狀的最佳非藥物方法,更是美國腫瘤護理學會(the Oncology Nursing Society,,ONS)推薦的常規(guī)臨床措施,。體力活動可以減輕多種不同背景,不同分期情況下的腫瘤相關性癥狀,,對處于姑息治療終末期的腫瘤患者也常常有效[7],。 體力活動防治腫瘤的作用機制涉及改善代謝狀況,性激素水平,免疫功能,,炎癥反應,,氧化應激等多個方面。其中的核心機制在于體重控制及中心脂肪減少,,關鍵靶點是減輕PI3K-Akt及RAS-MAPK通路的信號傳導[8,9],。結合其他人的研究報告,腫瘤患者的體力活動還可以改善生殖激素,,代謝激素,,脂肪因子,生長因子失衡,,預防肥胖,,減少中心脂肪,增強免疫功能,,增加瘦體質,,減少體脂;降低血糖水平,,胰島素水平,;減輕DNA氧化損傷,;減輕化療,,放療毒副反應;促進手術后恢復,。提示腫瘤患者體力活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身體組成,,機體功能,,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圖5,。 2010年美國運動醫(yī)學學院推薦腫瘤患者每周至少5次中強度至高強度體力活動,,每次30~60分鐘。但是要根據(jù)患者的體力狀態(tài)及腫瘤分期情況進行,,每周至少1次30分鐘以上的中強度體力活動是最低要求,。日常生活基本體力活動屬于低強度體力活動,低強度體力活動對腫瘤的作用未經證實,,因此,,不能以日常生活基本的體力活動代替本文所述的中強度及高強度體力活動。 對成年腫瘤患者,,推薦在日常生活體力活動以外,,每周至少5次,每次30~60分鐘的中強度及高強度體力活動。每次45~60分鐘的中強度體力活動更好,。Halle M等[10]報告每周7小時體力活動(快步走)可以將健康人群的結腸癌風險降低40%,,II、III期結腸癌患者每周4小時體力活動(快步走)以上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時間,,少于4小時/周,,無明顯獲益,圖6,。提示體力活動應該有一定的時間及METs保證,,健康人群與腫瘤患者有不同的運動時間要求。 對兒童及青少年腫瘤患者,,推薦在日常工作及生活體力活動以外,,每周至少5次,每次60分鐘的中強度及高強度體力活動,。同時減少在屏幕(如電腦,,游戲機,電視)前的時間,,每天不超過2小時,。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推薦患者從低強度,,短時間的運動開始,,逐步過渡到推薦的運動強度及運動時間,并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隨時調整運動計劃,。開始運動最少要求20~30分鐘,,每周3~5次。 腫瘤患者的體力活動不是時間越長越好,,也不是強度越大越好,。有研究顯示,每天超過6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會反過來增加患者的疲勞,,從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體力活動按活動目的與效果分為整體體力活動,肌肉強化活動及骨骼強化活動3大類: 跑步可以達到骨骼鍛煉作用,所以是骨骼強化活動,。 體力活動按活動強度分為低強度,,中強度,高強度體力活動3類: ①低強度體力活動:一般日常生活活動如購物,,做飯,,洗衣等,都是低強度體力活動,,一般不會增加心跳或出汗,; ②中強度體力活動:心跳,呼吸比平時加快,,出汗,,如快走(≥3英里/小時),跳舞,,騎馬,,割草,瑜伽,,高爾夫,,工作相關的走路,舉高,,太極拳,,乒乓球,網球雙打,,騎自行車(<10英里/小時); ③高強度體力活動:心跳更快,,呼吸困難,,出汗更多,如競走,,跳繩,,跑步,快騎自行車(>10英里/小時),,足球,,山坡滑雪,重體力勞動(如伐木,,建筑),,打籃球,網球單打,來回游泳,,背包旅行,。不同強度體力活動的能量消耗見表1。 腫瘤患者的體力活動類型應該結合腫瘤患者的實際情況及環(huán)境條件綜合選擇,。在實施體力活動前,,要求進行專業(yè)評估,認真評估哪種運動方式對患者是最有利的,。骨質疏松,,腫瘤骨轉移等患者骨折風險很高,不宜進行負重而劇烈的體力活動,,如跳舞,,跑步,球類,,田徑運動等,,但是可以挑選太極拳,游泳等節(jié)奏較慢的體力活動,。骨轉移,,白細胞減少,血小板降低,,貧血,,發(fā)熱的患者要權衡利弊,這些患者的運動要特別小心,。白細胞減少的腫瘤患者要避免高感染風險的運動項目及運動環(huán)境,,體育館,游泳池等人員較多,,感染風險較高,。 對絕大多數(shù)腫瘤患者來說,最簡單但是非常有效的運動是晚飯后快步走,。國人最重要的一頓飯是晚飯,,吃得最好,也吃得最多,,所以要選擇晚飯后,。晚飯后走路的基本要求有兩個:一是快,普通散步沒有作用,,或者說作用不大,;二是長,時間不能短于30分鐘,,否則達不到效果,。 研究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結合身心放松對腫瘤患者更加有效。Adamsen L等[11]將269例平均年齡47歲的21種腫瘤化療患者(骨,,腦轉移的患者除外)隨機分為運動/身心放松組與常規(guī)護理組,,235例患者完成了隨訪。運動/放松組接受指導性心血管活動,,對抗運動,,放松訓練(肌肉放松,30分鐘每次,,每周4次),,身體喚醒及恢復訓練(如瑜伽,普拉提思想訓練,,90分鐘/周),,按摩(30分鐘,每周2次),,結果發(fā)現(xiàn),,體力活動加身心放松組患者活力,體能,,身體素質,,應激及精神健康明顯改善,疲勞減輕,;而常規(guī)護理組則無明顯改善,。身心放松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優(yōu)勢項目,一個特色措施,,如氣功,,太極拳,針灸,,推拿,,按摩,催眠等,。腫瘤患者在體力活動后不妨進行放松治療,,既有助于改善體力活動后的疲勞,同時有助于改善腫瘤預后,。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體力活動廣泛適用于不同診斷,,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分期(Ⅰ期至Ⅳ期),,不同治療措施(手術,,放療,化療)的腫瘤患者,。體力活動對腫瘤患者是安全的,,有益的,是防治腫瘤的最佳措施之一,。 參考文獻 1. Brown JC, Winters-Stone K, Lee A, et al. Cancer, physical activity,and exercise. Compr Physiol. 2012;2(4):2775-2809. 2. Singh S, Devanna S, Edakkanambeth Varayil J,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esophageal cancer, particularly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Gastroenterol. 2014;14:101. 3. Singh S, Edakkanambeth Varayil J, Devanna S,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cer Prev Res (Phila).2014;7(1):12-22. 4. Humpel N, Iverson DC.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survivors: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07;4:65. 5. Yamauchi M, Lochhead P, Imamura Y, et al. Physical activity,tumor PTGS2 expressio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3;22(6):1142-1152. 6. Fong DYT, Ho JW, Hui BP,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for cancer survivor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MJ.2012;344:e70. 7. Lee JE, Loh SY. 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survivors: a lack of focus for lifestyle redesign.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3;14(4):2551-2555. 8. Gould DW, Lahart I, Carmichael AR, et al. Cancer cachexia prevention via physical exercise: molecular mechanisms.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2013;4(2):111-124 9. Standard J, Jiang Y, Yu M, et al. Reduced signaling of PI3K-Akt and RAS-MAPK pathways is the key target for weight-lossinduced cancer prevention by dietary calorie restriction and/or physical activity. J Nutr Biochem. 2014;pii:S0955-2863(14)00175-2. [Epub ahead of print] 10. Halle M, Schoenberg MH.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rcinoma. Dtsch Arztebl Int. 2009;106(44):722-727. 11. Adamsen L, Quist M, Andersen C, et al. Effect of a multimodal high intensity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2009;339:b3410. END |
|
來自: 竹影水榭 > 《健康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