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 《周易》究古今時勢之變,極人事以達時措之宜,,開物成務(wù),,成順致利,革故鼎新,,順天應(yīng)人的社會與政治改革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南宋功利學派的思想闡述,。永康、永嘉學派都推崇《周易》,,視之為反身修德,、究三才之道、廣業(yè)濟世的寶典,。事功之學的理論特性深受《周易》思想的模鑄,,追求一種基于“現(xiàn)實原則”的價值判斷,道義與功利的統(tǒng)一,,并以后者為基礎(chǔ),。
[ 關(guān)鍵詞 ]《周易》 永康學派 永嘉學派 以永康學派、永嘉學派為代表的南宋“事功之學”將古代功利主義思想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自此,,中國古代功利主義才具備了比較完整的理論形態(tài)。黃百家評永康學派云:“是時陳同甫亮又崛興于永康,,無所承接,。然其為學,俱以讀書經(jīng)濟為事,,嗤黜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亦遂為世所忌,,以為近于功利,,俱目之為浙學?!?① 以薛季宣,、陳傅良、葉適為主干的永嘉學派,,在理論上多相合拍,,其個人之間的交誼也最厚,兩方地緣相接,,人物往來,,切磋學術(shù),砥礪品行,,遂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學風,,蔚為一方學術(shù)之盛,以至朱熹評述道:“江西之學只是禪,,浙學卻專是功利,。” ② 盡管語涵貶抑,,卻道出“事功之學”之特性,,黃宗羲言:“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wù),。蓋亦鑒一種閉眉合眼,, 瞳精神自附道學者,于古今事物之變,,不知為何等也,。” ③ 他們于禮樂制度,、田賦,、兵制、地理,、水利以至數(shù)術(shù)方技之學無不“該通委曲,,真可施之實用?!?④ 追求的是一種知識系統(tǒng)的實用價值的現(xiàn)實轉(zhuǎn)換,,知識的效用,自我的道德完善均必須落實到發(fā)為事業(yè),,齊家治國,,經(jīng)邦濟世之上,“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 ⑤ 要建立一種基于“現(xiàn)實原則”的價值判斷,,追求道義與功利的統(tǒng)一,,并以后者為判定基礎(chǔ)。這便是“事功之學”(即浙學)的理論特性,。 一,、“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陳亮盡通變之道達時措之宜的易學思想 二,、道常存乎形器之內(nèi):薛季宣的易學思想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龍,學者稱艮齋先生,,浙江永嘉人,,是永嘉事功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葉適說:“永嘉之學,,必彌倫以通世變者,,薛經(jīng)其始而陳(傅良)緯其終也?!?○10 在這里,,“彌綸以通世變”意同經(jīng)世政用,即注重事功,。薛季宣學識淵博,,對當時的實際問題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金華學派的著名學者呂祖謙在給朱熹的信中稱贊薛季宣道:“于世務(wù)二三年,,如田賦,、兵制、地形,、水利,、甚曾下工夫,眼前殊少見其比,?!薄捌渌鶎W確實有用?!?○11 有多種著作行世,,文集名《浪語集》。薛季宣的事功思想以依憑對《周易》義理的闡發(fā)而展開的,。他認為,,《周易》是儒家學說之總綱,事物之形象度數(shù)及無形之理均蘊藉于《周易》: 他經(jīng)雖玄妙難擬,,要皆自《周易》出也,。夫禮樂王政之紀綱,詩書春秋其已事也,。凡名數(shù)聲音性命事物之理,,非易無自見也。六經(jīng)之道,易為之宗,。 ① 圣人之言,,具有六經(jīng),而《易》為之首,,圣人即道,,而六經(jīng)即載道之器,是乃一而二,,二而一之關(guān)系,,道離器無可憑附,器離道不成為器: 夫道之不可邇,,未遽以體用論,。見之時措,體用宛若可識,。卒之何者為本,,何者為用,即以徒善徒法為體為用之別,,體用固如是邪?上形下形,,曰道曰器。道無形,,舍器將安適哉?且道非器可名,,然不遠物,則常存乎形器之內(nèi),。昧者離器于道,,以為非道,遺之,,非但不知器,,亦不知道矣。 ②
在薛季宣看來,,道是“體”,,器是“用”,但體用并不能分割,。道之存在的絕對性并不能證明它是可以或?qū)嶋H上是獨立于事物現(xiàn)象之外而存在的,,相反,它必須憑借事物現(xiàn)象的存在才能充分展示出來,。換句話說,,事物現(xiàn)象的存在本身便是道之實在性的顯現(xiàn)。道不具有任何超驗的性質(zhì),,而是普遍存在于經(jīng)驗世界并且必須展示于人的經(jīng)驗活動之中的,。薛季宣并不把道看作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概念,,而是將之視作是一個社會與歷史的范疇。道與事物共在,。所以,那種離器為道,,舍器從道的想法都是錯誤的: 下學上達,,惟天知之。知天而后可以得天之知,,決非異端遺形器者之求之見,。禮儀威儀,待夫人而后行,。且茍不至德,,誰能知味?日用自知之謂,其切當矣乎!曾子且日三省其身,,吾曹安可輒廢檢察,。且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者,,古人事業(yè),。學不至此,恐至道不凝,。此事自得,,則當深知,殆未可以言之也,。 ③ 道的自身存在不可能脫離于事物現(xiàn)象的具體存在,,道不是一個獨立于形氣之外的自在之物,道 與事物現(xiàn)象的關(guān)系,,呈現(xiàn)的是一番共處,、共存、共在的景象,,所以,,道在現(xiàn)實性上就是事物現(xiàn)象本身,道與現(xiàn)實圓融一體,,決非本末之別,。從易學哲學史的視角審視,薛季宣的道器合一說,,是對程頤體用一源,,即事顯理說的改造,他將程頤的體用一源轉(zhuǎn)換成道行于萬物之中,,即物而現(xiàn)道,。 ④ 這樣,,道成為經(jīng)驗活動所可以直接證取的東西,也就必須貫徹于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而人則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現(xiàn)實生活的主體,,因此,道于現(xiàn)實生活中貫徹和于百姓日用之間的“流行發(fā)用”,,在本質(zhì)上說是因主體的實踐活動而實現(xiàn)出來的,。這樣一來,道就又轉(zhuǎn)化而為一個實踐的范疇,。人的實踐活動,,不是對道的背離,相反,,正是對道的踐履,,對現(xiàn)實世界的改造,是十分應(yīng)當?shù)?,由此而帶來的功效,,造福社會,造福人類,,不僅合道,,而且就是道的內(nèi)在要求。事功之學也就在此找到了一座堅實的基礎(chǔ),。永康陳亮之學,,永嘉葉適之學,均依托此基石展開對程朱理學與陸氏心學的駁難和自己功利主義思想體系的建構(gòu),。薛季宣道器說有功于后學確然無疑,。 三、易以通利:葉適的易學思想與事功學說 正如朱伯 在《易學哲學史》中所述,,葉適對《周易》有精湛的研究,,“其易說可以說是南宋功利學派解易的代表?!?⑤ 不僅如此,,我們認為,葉適的易學思想是其事功學說的根基,,其對易理的闡發(fā),,是其功利主義學說的依據(jù)。
當然,,葉適對《周易》原理的闡發(fā),,決非浮光掠影式的虛誕之論,而是憑依對《周易》經(jīng),、傳的深入研究,。葉適否認了傳統(tǒng)的《周易》之作是“人更三圣,,世歷三古”而成的說法,依此種說法,,伏羲畫八卦,,文王重卦為六十四,孔子作“十翼”,。他認為,,“易不知何人所作”, ⑥ “按易之始,,有三而已,自然而成八;有六而已,,自然而成六十四,。” ① 卦象乃起源于古代圣人對天地萬物陰陽之變的觀察: 夫天地水火雷風山澤,,此八物者一氣之所役,,陰陽之所分。其始為造,,其卒為化,,而圣人不知其所由來者也。因其相摩相蕩,,鼓舞闔辟,,設(shè)而兩之,而義理生焉,,故曰卦,。是故有亨有否,可行可止,,而人則取配之,,后有圣人焉,推而明之,?!粍t圣人所以察天地陰陽擬諸其身者,至矣,。 ② 自然界中的一切,,均由陰陽二氣相摩相蕩、起辟開闔而形成,,圣人察此精妙,,于是設(shè)奇偶兩畫,使其相互推移變化,,而最后演化為八卦,。葉適此論,,掐斷了宋代頗為盛行的象數(shù)學派的神秘主義的易學起源說,以天地之道同人類經(jīng)驗相結(jié)合的角度去解釋八卦之起源,,使之落實于人類經(jīng)驗可理解,、可運作的層面。接下來,,葉適對《易傳》進行了分析和考證,,他認為,“十翼”中除“彖”,、“象”二傳外,,皆非孔子所作,理由是: 彖,、象辭意勁厲,,截然著明,正與《論語》相出入,,然后信其為孔氏作無疑,。至所謂上下系、文言,、序卦,,文義復重,淺深失中,,與彖,、象異,而亦附之孔氏者,,妄也,。自顏、曾而下,,論于子思,、孟子、所名義理,,萬端千緒,,然皆不若易象之示人簡而切,確而易行,。學者誠有志于道,,以是為徑,而他書特緯之焉可也,。 ③ 這種判斷,,確定了葉適對《周易》進行詮釋的文本基礎(chǔ)。因為既然只有“彖”,、“象”二傳為孔子所作,,那么,,葉適也只能依據(jù)“彖”、“象”來解釋《周易》,,這樣,,它不僅直接把握了孔子和真實思想,而且也就是易理本身,,故而葉適事功學說的綱領(lǐng)和要旨很大部分是依托對“彖”,、“象”二傳的闡釋。 ④ 他批評宋代流行的易學說: 本朝承平時,,禪說尤熾,,儒釋共駕,異端會同,。其間豪杰之士,,有欲修明吾說以勝之者,而周張二程出焉,,自謂出入于佛老甚久,已而曰吾道固有之矣,。故無極太極,、動靜男女、太和參兩,、形氣聚散,、××感通,有直內(nèi),,無方外,,不足以入堯舜之道,皆本于十翼,,以 為此吾所有之道,,非彼之道也。及其啟教后學,,于子思,、孟子之新說奇論,皆特發(fā)明之,,大抵欲抑浮屠之鋒銳,,而示吾所有之道若此。然不悟十翼非孔子作,,則道之本統(tǒng)尚晦;不知夷狄之學本與中國異,,而徒以新說奇論辟之,則子思,、孟子之失遂彰,。 ⑤ 在葉適看來,,周(敦頤)、張(載),、二程(顥,、頤)所懸設(shè)的“無極”、“太極”等概念,,本于《系辭》,,而非孔子之道,乃近于佛道異端之論,。我們知道,,自周敦頤迄于葉適同時代的朱熹,均懸設(shè)“太極”為形而上的終極本體,,此終極本體,,即世界之本原,乃一精神性的抽象的觀念,,內(nèi)蘊仁義禮智信等儒家倫理規(guī)范,,故此終極本體,又可直呼為“理”或“天理”,,是超時空的永恒的絕對的存在,,是派生天地萬物的源頭,“太極”一詞,,淵于《易傳·系辭上》,。而葉適對傳統(tǒng)易學哲學的解構(gòu)和事功學說體系的建構(gòu)即從否認“太極”這一概念始,他說: “易有太極”,,近世學者以為宗旨秘義,。按卦所象惟八物,推八物之義為乾,、坤,、艮、巽,、坎,、離、震,、兌,,孔子以為未足也,又因《彖》以明之,,其微兆往往卦義所未及,。故謂《乾》各正性命,謂《復》見天地之心,言神于《觀》,,言情于《大壯》,,言感于《咸》,言久于《恒》,,言大義于《歸妹》,,無所不備矣。獨無所謂“太極”者,,不知《傳》何以稱之也?自老聃為虛無之祖,,然猶不敢放言,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而已,。至莊、列始妄為名字,,不勝其多,,始有“太始”、“太素”,、“未始有夫未始有無”茫昧廣遠之說,,傳《易》者將以本原圣人,扶立世教,,而亦為“太極”以駭異后學,。后學鼓而從之,失其會歸,,而道日以離矣。又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曰象”,,則文淺而義陋矣。 ① 葉適既然認為除“彖”,、“象”二傳外,,其余俱非孔子之言,所以也就徹底地揚棄了“太極”這一概念,,認為“太極”是道家之說,,與此同時,葉適對《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和“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說法也提出批評: 一陰一陽,,氤氳渺微,,至難明也?!酪?,陽而不陰之謂也。一陰一陽,,非所以謂道也,。 ② “形而上者謂之道”,。按“一陰一陽之謂道”,兼陰雖差,,猶可也;若夫言“形上”則無下,,而道愈隱矣。 ③ 葉適在這里表述的是這樣兩種意思;首先,,道乃獨陽之物,,“陽而不陰”方為道。 ④ “彖”所述道與天道,,皆指陽剛之道,,徹底排斥了陰柔的成份,這顯然是其崇尚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孜孜乾乾,刻日求功的價值觀念的易學表述,。其次,,道決不僅限于“形而上”而無法滲入形而下,若如此,,道只能是一個幽而不顯,,隱而難明的抽象存在,對人世間的善惡好壞不能發(fā)生任何作用,,這樣,,他堅決認為道不能脫離作為具體事物指稱的“器”而獨立孤存,“書有剛?cè)岜扰?,樂有聲器,,禮有威儀,物有規(guī)矩,,事有度數(shù),,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遺物而獨立者也?!?⑤ 其器不存,,其道難明,“物之所在,,道則在焉”,,這是功利學派的道義不脫事功學說的易理層面的哲學基礎(chǔ)。 ⑥ 葉適否定了“太極”,,但引入了《尚書·洪范》中的“皇極”這個概念,,作為其事功思想的中心概念。“夫極非有物,,而所以建極者則有物也,。君子必將即其所以建者而言之,自有適無,,而后皇極乃可得而論也,。” ⑦ 那么“皇極”的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呢?葉適認為:“道不可見,。而在唐,、虞、三代之世者,,上之治謂之皇極,,下之教謂之大學,行之天下謂之中庸,,此道之合而可名者也,。其散在事物,而無不合于此,,緣其名以考其實,,即其事以達其義,豈有一不當哉!” ⑧ 此皇極不是別的,,就是“道德之本,,眾理之會”,是總天下萬物之極,,施政之最高準則,。而《大學》《中庸》就是這皇極的兩個輔翼。當然,,葉適的“皇極”決非周,、張、二程 及朱熹的心性之學的理,,而是其經(jīng)世致用的總綱,,他面對理學以心性義理為旨歸的嚴密的理論體系,,不想將事功學說完全世俗化,,而是要作自己的思想體系的建構(gòu),就有必要運用并提升一個能夠包容其思想精蘊的核心理念,,以期對理學形成一種對抗,。事功之學的皇極觀,有力地支持了其義利兼濟的功利主義學說: 極之于天下,,無不有也,。耳目聰明,血氣和平,飲食嗜好,,能壯能老,,一身之極也。孝慈友弟,,不相疾怨,,養(yǎng)老守孤,不饑不寒,,一家之極也,。刑罰衰止,盜賊不作,,時和歲豐,,財用不匱,一國之極也,。越不瘠秦,,夷不謀夏,兵革寢伏,,大教不爽,,天下之極也。 ⑨ 葉適所謂的“極”,,是指事物的完備性,,或是事物構(gòu)成的規(guī)定性,而不是抽象之物,,“極”是包括各種條件在內(nèi)的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完備的整體,,因而他強調(diào)“建極”必須“有物”。同樣,,對道德的追求并不一定要將功利排斥出去,,相反,“崇義以養(yǎng)利”才是正確的選擇,,利,,義之和也;義,利之本也,,排斥了功利,,道義就成了“無用之虛語”,能為天下人謀利,,才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
|
來自: liuhuirong > 《品茗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