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也叫正坐,。姿勢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guī)矩的放於膝上,,端莊大氣,,目不斜視。 古代行武之人是在左側佩劍的,,所以坐下來前,,成單腿跪姿態(tài);隨後再彎曲右腿,,膝蓋距離一拳寬度,;站起來時,先起右腿,,再起左腿,。文人的坐法是先彎腰,成鞠躬姿態(tài),,身體重心降低,,隨後雙膝著地。坐后和女子一樣,,是雙膝蓋併攏,,雙手平壓在前面。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種,,但是祭祀,、跪拜必須用后一種。 早上跪坐30秒可治腰痛 腰痛不一定是腰的問題,,腰痛通常是因為「脊椎不正」,、「用腳方式」、「血液循環(huán)不良」等三大原因,,然而只要每天早上跪坐30秒,,1個月左右腰痛就會明顯改善。
跪膝法 還有一種養(yǎng)生方法叫跪膝法,,兩腿跪在比較厚實、柔軟的物體上,,像沙發(fā),、床墊之類的東西上,然後用膝蓋走路,。膝蓋下面內側和外側各有一處凹陷,,外側的凹陷就是犢鼻穴。它是胃經(jīng)上的穴位,,此處氣血旺盛,,是強壯身體的穴位,。 廣告 跪膝法正是因為打通膝蓋上的犢鼻穴,,使體內的氣血下行,,運輸?shù)较ドw處,膝蓋上的新鮮血液多了,,自然就可以潤滑「生鏽」了的膝關節(jié),,減少膝關節(jié)的磨損。 中醫(yī)常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而跪膝法打通氣血,就好像給膝蓋上了潤滑油,,不但行動方便了,,疼痛也就減輕了。 從「跪坐」到「椅坐」,,「立體」起居改變了中國人的心理和精神氣質,。宋之後跪坐被逐漸取代,但這種坐姿並沒有徹底消失,。跪坐在古代被流傳到日本,,並被保留至今。 跪坐可修身養(yǎng)性 「正坐」對自身內在是一種修養(yǎng),。古人凡事講「正」,,講中和之氣?!腹适加卸Y儀之正,,方可有心氣之正也」。當人們端坐著,,也是對自身內在的一種修養(yǎng),。 跪坐講究的是通過坐姿達到一種修身養(yǎng)性,提升自身氣質,,內外調合,,和氣護身,尋求的是一種內心與身體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廣告 在古代,,「君視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間很講究禮儀,。當臣下禮拜君王的時候,君王嚴肅恭謹?shù)恼?,是一種最恰當?shù)谋磉_,,端莊嚴肅,表現(xiàn)中華古人處世嚴謹,。若不跪坐,,則是對大臣的不敬,。 先秦時期,不會坐或是亂坐都屬不懂禮儀的行為,??鬃拥睦吓笥言谰驮騺y坐而被孔子斥責。一次,,原壤張開兩腿,,坐等孔子,被孔子批評,,並用手杖輕敲其小腿,,即「原壤夷俟」一說。
(同學們在老師的導引下練習跪坐) 跪坐有益養(yǎng)生 跪坐不僅體現(xiàn)出修養(yǎng),,也是一種利大於弊的坐姿,,是一種鍛練,對身體存在諸多好處,。習慣跪坐能減少駝背的發(fā)生,,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率也比較低。 中醫(yī)上說,,膝蓋是筋之府,,也就是說,膝蓋是筋藏身的房子,,是筋的匯聚點,。《黃帝內經(jīng)》又說「肝主筋」,,「肝開竅於目」,,所以,跪膝法還具有養(yǎng)肝護目的效果,。 跪坐可以刺激人體的胃經(jīng)脾經(jīng)以及肝經(jīng),,保持其通暢。這幾條經(jīng)絡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即便是身體虛弱的成年人,,脾胃不好,以及肝火太旺,,都可以通過跪坐來逐漸恢復健康,。 跪坐可以刺激到小腿胃經(jīng),使血液充盈到足三里這個穴位,。足三里堪稱人體第一要穴,。刺激這個穴位可以達到養(yǎng)生的效果。很多人足三里這個穴位並不敏感,,這就是中醫(yī)上所說的「血不下行」造成的,。這個情況可以通過跪坐來解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