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筆子路篇 閱筆子路問政章 閱筆問:「『先之,,勞 之』,,『勞 』字既有兩 音,有兩說否,?」曰:「勞 之以身,,勤之以事,亦須是自家喫 些辛苦,,方能令得他,。詩所謂『星言夙駕,說于桑田』,。古人戴星而出,,戴星而入,,必是自耐勞 苦,方能說得人,。欲民之親其親,,我必先之以孝;欲民之事其長,,我必先之以弟,。子路請益,聖人告之『無倦』,。蓋勞 苦亦人之難事,,故以『無倦』勉之?!褂?。 閱筆問:「『勞 之』恐是以言語勸 勉他?」曰:「如此說,,不盡得為 政之理,。若以言語勸 勉它,亦不甚要緊,,亦是淺近事,。聖人自不用說,亦不見得無倦底意,。勞是 勤於事,,勤於事時,便有倦底意,,所以教它勞 ,。東坡下『行』字與『事』字,最好,?!够騿枺骸浮簮?之能勿勞 乎』,有兩 箇勞 字,?」曰:「這箇『勞 』,,是使它勞。 」謙之,。 閱筆文振問:「注云:『凡民之事,,以身先之,則雖勞 不怨,?!蝗绾危俊乖唬骸阜彩且詣?苦之事役使人,,自家須一面與它做,,方可率得它,。如勸 課農(nóng)桑等事,也須是自家不憚勤勞 ,,親履畎畝,,廣錄作「循行阡陌」。與他勾當,,方得,。」賀孫,。集注,。 閱筆問:「蘇說『勞 』字未甚明?!乖唬骸赶?,是率他;勞 ,,是為 他勤勞 ,。」銖,。 閱筆問:「『先之,,勞 之』,諸說孰長,?」曰:「橫渠云,。『必身為 之倡,,且不愛 其勞 ,,而又益之以不倦?!淮苏f好,。」又問:「以身為 之倡者果勞 乎,?」曰:「非是之謂也,。既以身為 之倡,,又更不愛 其勞 ,,而終之以無倦,此是三節(jié)事,?!谷?。集義,。 閱筆仲弓為 季氏宰章 閱筆潘立之問「先有司」,。曰:「凡為 政,,隨其大小,各自有有司,。須先責他理會 ,,自家方可要其成。且如錢穀之事,,其出入盈縮之數(shù) ,,須是教它自逐一具來 ,自家方可考其虛實之成,。且如今做太守,,人皆以為 不可使吏人批朱。某看來 ,,不批不得,。如詞訴反覆,或經(jīng)已斷 ,,或彼處未結(jié)絕,,或見在催追,他埋頭又來 下狀 ,;這若不批出,,自家如何與它判得?只是要防其弊,。若既如此後,,或有人詞訴,或自點檢一兩 項,,有批得不實,,即須痛治,以防其弊,?!官R孫。 閱筆問:「程子曰:『便見仲弓與聖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 邦,,只在公私之間,。』所謂公私者,,豈非仲弓必欲人材皆由己舉,,聖人則使人各得而舉之否?」曰:「仲弓只是見不到,。纔見不到,,便陷於私,。學者見程子說『興邦、喪 邦』,,說得甚險,,故多疑於此,然程子亦曰推其義爾,?!贡卮蟆<?。 閱筆問:「程子謂:『觀仲弓與聖人,,便見其用心之小大?!灰源酥簶?取諸人以為 善』,,所以為 舜之聖,而凡事必欲出乎己者,,真成小人之私矣,。」曰:「於此可見聖賢用心之大小,。仲弓只緣見識未極其開闊,,故如此。人之心量本自大,,緣私故小,。蔽固之極,則可以喪邦 矣,?!箯V。 閱筆問:「『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各是一事,。蘇氏楊 氏乃相須而言之,。」曰:「論語中有一二處,,如『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 人,,使民以時』,,雖各是一事,,然有相須之理,?!贡卮蟆<x,。 閱筆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章 閱筆亞夫問「衛(wèi)君待子為 政」章,。曰:「其初只是一箇『名不正』,便事事都做不得,?!憾Y樂 不興,刑罰不中』,,便是箇大底『事不成』,。」問:「『禮樂 不興』,,疑在『刑罰不中』之後,,今何故卻云禮樂 不興而後刑罰不中?」曰:「禮之所去,,刑之所取,。禮樂 既不興,則刑罰宜其不中,?!褂衷唬骸付Y是有序,樂 是和樂 ,。既事不成,,如何得有禮樂 耶? 閱筆」時舉,。 閱筆文振問:「何以謂之『事不成則禮樂 不興』,?」曰:「『事不成』,以事言,;『禮樂 不興』,,以理言。蓋事不成,,則事上都無道理了,,說甚禮樂 !」亞夫問:「此是禮樂 之實,,還是禮樂 之文,?」曰:「實與文原相離不得。譬如影便有形,,要離那形說影不得,。」時舉。 閱筆「事不成」,,是粗說那事做不成,?!付Y樂 不興」,,是和這理也沒了。事,,只是說他做出底,;禮樂 ,,卻是那事底理。禮樂 只是一件物事,。安頓得齊齊整整,,有次序,便是禮,;無那乖爭底意思,,便是樂 。植,。 閱筆或問:「如何是事不成後禮樂 便不興,?禮樂 不興後卻如何便刑罰不中?」曰:「大凡事須要節(jié)之以禮,,和之以樂 ,。事若不成,則禮樂 無安頓處,。禮樂 不興,,則無序不和。如此,,則用刑罰者安得不顛倒錯亂,?諸家說各有所長,可會 而觀之,?!谷?。 閱筆楊 問:「注謂:『言不順,,則無以考實而事不成,。』此句未曉 ,?!乖唬骸笇崳词乱??!褂謫枺骸秆耘c事,,似乎不相涉?!乖唬骸溉绾问遣幌嗌??如一人被火,急討水來 救始得,,卻教它討火來 ,,此便是『言不順』,,如何濟 得事,。又如人捉賊,走東去,,合從 東去捉,,卻教它走從 西去,如何捉得,。皆言不順做事不成,。若就衛(wèi)論之,輒,,子也,,蒯聵是父。今也,,以兵拒父,,是以父為 賊,多少不順,!其何以為 國 ,,何以臨民?事既不成,,則顛沛乖亂,,禮樂 如何會 興,刑罰如何會 中,?明道所謂『一事茍,,其餘皆茍』,正謂此也,?!褂謫枺骸缸勇分漓缎l(wèi),其義如何,?」曰:「子路只見得下一截道理,,不見上一截道理??足χ?,它知道是『食焉不避其難』,卻不知食出公之食為 不義。東坡嘗論及此,?!箚枺骸溉绱耍撬敵跏诵l(wèi)便不是,?」曰:「然,。」宇,。集注,。總論,。 閱筆問:「衛(wèi)君欲召孔子為 政,,而孔子欲先正名??鬃蛹葹?之臣,,復 欲去出公,亦豈人情,?」曰:「惟孔子而後可,。」問:「靈公既逐蒯聵,,公子郢辭不立,,衛(wèi)人立輒以拒蒯聵。論理,,輒合下便不當立,,不待拒蒯聵而後為 不當立也?!乖唬骸腹淌?。輒既立,蒯聵來 爭必矣,?!箖g。 閱筆「『必也正名乎』,!孔子若仕衛(wèi),,必先正其君臣父子之名。如蒯聵不當立,,輒亦不當立,,當去輒而別立君以拒蒯聵。晉趙鞅欲立蒯聵,。聖人出時,,必須大與他剖判一番,,教它知箇是與不是?!箒喎騿枺骸刚摰览?,固是去輒,使國 人自拒蒯聵,。以事情論之,,晉人正主蒯聵,勢 足以壓 衛(wèi),,聖人如何請于天子,,請于方伯?天子既自不奈何,,方伯又是晉自做,,如何得,?」曰:「道理自是合如此了,。聖人出來 ,須自能使晉不為 蒯聵,?!官R孫因問:「如請討陳常之事,也只是據(jù) 道理,,不論事情,。」曰:「如這一兩 件大事,,可惜聖人做不透,。若做得透,使三綱五常既壞 而復 興,,千條萬目自此而更新,。聖人年七八十歲,拳拳之心,,終做不成,。」賀孫,。 閱筆吳 伯英問:「若使夫子為 衛(wèi)政,,不知果能使出公出從 蒯聵否?」曰:「聖人行事,,只問義之合與不合,,不問其能與不能也。若使每事只管計較其能與不能,,則豈不惑於常情利害之私乎,?此在學者尤宜用力,,而況聖人乎!」壯 祖,。 閱筆問:「夫子得政於衛(wèi),,須有所廢立否?」曰:「亦只是說與他,,令自為 去就,,亦難為 迫逐之?!贡卮?。 閱筆胡文定說輒事,極看得好,??蓪W。 閱筆問:「胡氏之說,,只是論孔子為 政正名,,事理合如此。設若衛(wèi)君用孔子,,孔子既為 之臣而為 政,,則此說亦可通否?」曰:「聖人必不肯北面無父之人,。若輒有意改過遷善,,則孔子須先與斷 約,如此方與他做,。以姚崇猶先以十事與明皇約,,然後為 之相,而況孔子乎,!若輒不能然,,則孔子決不為 之臣矣?!勾?。 閱筆問:「胡氏云云。使孔子得政,,則是出公用之也,,如何做得此等事?」曰:「據(jù) 事理言之,,合當如此做耳,。使孔子仕衛(wèi),亦必以此事告之出公,。若其不聽,,則去之耳,。」廣,。 閱筆「蒯聵與輒,,若有一人識道理,各相避就去了,。今蒯聵欲入衛(wèi),,輒不動 ,則所以處其事者當如何,?後世議者皆以為 當立郢,,不知郢不肯做。郢之不立,,蓋知其必有紛爭也,。若使夫子為 政,則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拔郢而立之,斯為 得正,。然夫子固不欲與其事也,?!够蛑^:「春秋書 『晉趙鞅納世子蒯聵于戚』,。稱『世子』者,謂其當立,?!乖唬骸溉舨蝗绱藭?,當如何書 之,?說春秋者多穿鑿,,往往類此?!谷藗?,。 閱筆叔器問:「子郢不肯立,也似不是,?!乖唬骸钢涣⑤m時,只是蒯聵一箇來 爭,。若立它時,,則又添一箇來爭,愈見事多,。人以千乘之國 讓之而不肯受,,它畢竟是看得來 惹手難做後,,不敢做?!沽x剛,。 閱筆樊遲請學稼章 閱筆樊遲學稼,當時須自有一種說話,,如有為 神農(nóng)之言許行『君民並耕』之說之類,。炎。 閱筆誦詩三百章 閱筆亞夫問:「『誦詩三百』,,何以見其必達於政,?」曰:「其中所載可見。如小夫賤隸閭黨之間,,至鄙俚之事,,君子平日耳目所不曾聞見者,其情狀 皆可因此而知之,。而聖人所以修德於己,,施於事業(yè)者,莫不悉備 ,。於其間所載之美惡 ,,讀誦而諷詠之,如是而為 善,,如是而為 惡 ,;吾之所以自修於身者,如是是合做底事,,如是是不合做底事,。待得施以治人,如是而當賞,,如是而當罰,,莫不備 見,如何於政不達,。若讀詩而不達於政,,則是不曾讀也?!褂謫枺骸溉绾问轨端姆奖啬軐?對 ,?」曰:「於詩有得,必是於應 對 言語之間,,委曲和平,。」賀孫,。 閱筆子謂衛(wèi)公子荊章 閱筆問:「『公子荊善居室』,,也無甚高處,,聖人稱善,何也,?」曰:「公子荊所為 正合道理恰好處,。常人為屋 室,不是極其華麗,,則牆崩壁倒,,全不理會 。子荊自合而完,,完而美,,循循有序,而又皆曰茍而已,,初不以此累其心,。在聖人德盛,此等事皆能化了,,不足言,。在公子荊能如此,故聖人稱之,?!怪t之。時舉錄小異,。 閱筆問:「衛(wèi)公子荊,,夫子止稱其居室之善,如何,?」曰:「此亦姑舉其一事之善而稱之,,又安知其他無所長乎?」必大,。 閱筆子適衛(wèi)章 閱筆宜久說『子適衛(wèi)』一章。先生因言:「古者教人有禮樂 ,,動 容周旋,,皆要合他節(jié)奏,使性急底要快也不得,,性寬底要慢也不得,,所以養(yǎng)得人情性。如今教人既無禮樂 ,,只得把兩 冊 文字教他讀,。然而今未論人會 學,喫緊自無人會 教,。所以明道欲得招致天下名儒,,使講明教人之方,,選其德行最高者,留以為 大學師,,卻以次分布天下,,令教學者。須是如此,,然後學校方成次第也,。」時舉,。 閱筆衣食不足,,則不暇治禮義;而飽暖無教,,則又近於禽獸,,故既富而教之。燾,。 閱筆茍有用我章 閱筆立之說『茍有用我者』一章,。曰:「聖人為 政,一年之間,,想見以前不好底事都革得盡,。到三年,便財足兵強,,教行民服,。」時舉,。 閱筆「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孤}人做時,,須一切將 許多不好底撤換了,方做自家底,。所以伊川云,,紀綱布置,必三年方可有成也,。賀孫,。 閱筆善人為 邦章 閱筆安卿問:「集注云:『民化於善,可以不用刑殺 ,?!豢稚迫酥皇鞘癸L俗醇樸。若化於善,恐是聖君之事,?」曰:「大概論功效是如此,。其深淺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說,。不成說聖人便得如此,,善人便不得如此!不必恁地分別,。善人是他做百年工夫,,積累到此,自是能使人興善,,人自是不陷於刑辟,。如文景恁地,後來 海內(nèi) 富庶,,豈不是『勝 殘去殺 』,。如漢循吏,許多人才循良,,也便有效,。如陳太丘卓茂魯恭只是縣令,也能如此,。不成說你便不是聖人,,如何做得這箇!只看他功效處,,又何必較量道聖人之效是如此,,善人之效是如彼?聖人比善人自是不同,。且如『綏之斯來 ,,動 之斯和』;『殺 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 之』,善人定是未能到這田地,。但是有這般見識,,有這般心胸,積累做將 去,,亦須有效。且如而今寬刑薄賦,,民亦自能興起而不陷於刑,。聖人論功效亦是大概如此。只思量他所以致此效處如何便了,何必較他優(yōu)劣,。便理會 得,,也無甚切己處?!沽x剛,。 閱筆問:「『善人為 邦百年』,又『教民七年』,,又『必世後仁』,,與『可也,三年有成』之義,,如何,?」曰:「此須有聖人作用,方得如此,。今大概亦自可見,。惟明道文集中一策答得甚詳,與今人答策專 是謾策題者甚別,。試讀之,,可見?!谷?,。 閱筆如有王者章 閱筆或問:「『三年有成』,『必世後仁』,,遲速不同,,何也?」曰:「伊川曰:『三年,,謂法度紀綱有成而化行也,。』漸民以仁,,摩民以義,,使之浹 於肌膚,淪於骨髓,,天下變化,,風移俗易,民歸於仁,,而禮樂 可興,,所謂仁也。此非積久,,何以能致,?」又曰:「自一身之仁而言之,,這箇道理浸灌透徹 ;自天下言之,,舉一世之仁,,皆是這箇道理浸灌透徹 ?!怪?。 閱筆茍正其身章 閱筆問:「范氏以先正其身,為 王者以德行仁之事,;不能正其身而正人,,為 以力假仁之事?!乖唬骸竿跽甙哉?,只是指王霸之道。范氏之說,,緩而不切,。」必大,。 閱筆定公問一言興邦章 閱筆聖人說話,,無不子細,磨稜合縫,,盛水不漏,。如說「以德報 怨」,如說「一言興邦」,。其他人便只說「予無樂 乎為 君,,惟其言而莫予違也」,便可以喪 邦,,只此一句便了,。聖人則須是恁地子細說,方休,。如孟子說得便粗,,如「今之樂 猶古之樂 」,大王公劉 好色好貨之類,。故橫渠說:「孟子比聖人自是粗,。顏子所以未到聖人,亦只是心尚粗,?!沽x剛。 閱筆葉公問政章 閱筆曾問:「『近者悅,,遠者來 ,?!环蜃哟鹑~公之問政者,,專 言其效,,與答季康子子夏等不同,如何,?」曰:「此須有施為 之次第,。葉公老成,必能曉 解也,?!谷藗?。 閱筆近者悅而遠者來 ,,則大小強弱,,非所論矣。燾,。 閱筆樊遲問仁章 閱筆孔門教人,,多以數(shù) 語能使人自存其心。如「居處恭」,,纔恭,,則心不放也。如此之類,。 閱筆問「雖之夷狄不可棄」,。曰:「上三句散著,下一句方閂得緊,?!怪t之。 閱筆亞夫問:「如何『雖之夷狄不可棄』,?」曰:「『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豁毷菬o間斷 方得,。若有間斷 ,此心便死了,。在中國 是這箇道理,,在夷狄也只是這箇道理?!棺由圃疲骸溉簟壕犹幑?,執(zhí) 事敬,與人忠』時,,私心更無著處,?!乖唬骸溉魺o私心,當體便是道理,?!鼓仙?br> 閱筆或問:「『樊遲問仁』一段,,聖人以是告之,,不知樊遲果能盡此否?」曰:「此段須反求諸己,,方有工夫,。若去樊遲身上討,則與我不相干矣,。必當思之曰,,居處恭乎?執(zhí) 事敬乎,?與人忠乎,?不必求諸樊遲能盡此與否也。又須思『居處恭』時如何,,不恭時如何,;『執(zhí)事 敬』時如何,不敬時如何,;『與人忠』時如何,,不忠時如何,方知須用恭敬與忠也,。今人處於中國 ,,飽食煖衣,未至於夷狄,,猶且與之相忘,,而不知其不可棄,而況之夷狄,,臨之以白刃,,而能不自棄者乎!」履孫,。 閱筆大凡讀書 ,,須是要自家日用躬行處著力,方可,。且如「居處恭,,執(zhí) 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與那「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此二事須是日日粘放心頭,,不可有些虧欠處。此最是為 人日下急切處,,切宜體之!椿,。 閱筆亞夫問「居處恭,,執(zhí) 事敬」一章。曰:「這箇道理,,須要到處皆在,,使生意無少間斷 ,方好,。譬之木然,,一枝一葉,無非生意,。才有一毫間斷 ,,便枝葉有不茂處?!箷r舉云:「看來 此三句,,動 靜出處,待人接物,,無所不該,,便私意自無容處?!挂蚣妗钢俟瓎柸省挂徽抡f曰:「大抵學問只要得箇門戶 子入,。若入得門了,便只要理會 箇仁,。其初入底門戶 ,,不必只說道如何如何。若纔得箇門戶 子入,,須便要入去,。若只在外面說道如何,也不濟 事,?!箷r舉,。 閱筆或問:「胡氏謂:『樊遲問仁者三:此最先,「先難」次之,,「愛 人」其最後乎,!』何以知其然?」曰:「雖無明證,,看得來 是如此,。若未嘗告之以恭敬忠之說,則所謂『先難』者,,將 從 何下手,?至於『愛 人』,則又以發(fā)於外者言之矣,?!箯V。 閱筆子貢問士章 閱筆問:「『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兩 句似不連綴,??质恰盒屑河袗u』,則足以成其身,;推是心以及職分,,則『不辱君命』,又可以成其職分之所當為,。 」曰:「『行己有恥』,,則不辱其身;『使於四方』,,能盡其職,,則『不辱君命』?!箯V,。 閱筆「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弟」,,是能守一夫之私行,,而不能廣其固有之良心。賀孫,。 閱筆文振舉程子曰:「子貢欲為 皎皎之行聞於人者,,夫子告之皆篤實自得之事。」謂子貢發(fā)問節(jié)次正如此,。曰:「子貢平日雖有此意思,,然這一章卻是他大段平實了。蓋渠見『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是些小事,故又問其次,。至『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弟』,他亦未敢自信,,故又問其次,。凡此節(jié)次,皆是他要放平實去做工夫,,故每問皆下,。到下面問『今之從 政者何如』,卻是問錯了,。聖人便云『何足算也』,乃是為 他截斷 了也,。此處更宜細看,。」時舉,。 閱筆子貢問士,,都是退後說。子貢看見都不是易事,,又問其次,。子貢是著實見得那說底也難,故所以再問其次,。這便是伊川所謂「子貢欲為 皎皎之行,,夫子告之皆篤實自得之事」底意。植,。 閱筆或說某人可奉使,。云:「子貢問士,孔子告之云云,。伊川云『篤實自得之事』,。謂如有恥不辱,其次常行,,又其次雖小人亦可,,只是退步意思。如『使乎使乎』意,,則是深厚足有為 者,。又如行三軍,,『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此八字極有意,。然言之謙謙氣 象,正如出軍之『憂心悄悄』也,。若軒然自表於眾人之上,,安可為 將 !如孔明用兵如此,,然未嘗謂精,。又如曹公賞諫烏 桓者。至如徐禧云『左縈右拂,,直前刺之,,一步三人』,則其死可見矣,。狄青殺 伐,,敗 之而已?!褐领短?,出境而止。段穎則不然,?!狗健?br> 閱筆不得中行而與之章 閱筆狂者,,知之過,;狷者,行之過,。僩,。 閱筆問「不得中行而與之」一段。曰:「謹厚者雖是好人,,無益於事,,故有取於狂狷。然狂狷者又各墮於一偏,。中道之人,,有狂者之志,而所為 精密,;有狷者之節(jié),,又不至於過激;此極難得?!箷r舉,。 閱筆人須是氣 魄大,剛健有立底人,,方做得事成,。而今見面前人都恁地衰,做善都做不力,;便做惡 ,,也做不得那大惡 ,所以事事不成,。故孔子歎「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人須有些狂狷,,方可望,。僩。 閱筆聖人不得中行而與之,,必求狂狷者,,以狂狷者尚可為 。若鄉(xiāng)原,,則無說矣,。今之人,纔說這人不識時之類,,便須有些好處;纔說這人圓熟識體之類,,便無可觀矣,。楊 。 閱筆問「狂狷」集注,,云:「善人胡為 亦不及狷者,?」曰:「善人只循循自守,據(jù) 見定,,不會 勇猛精進,;循規(guī)蹈矩則有餘,責之以任道則不足,。淳錄下云:「故無可望,。」狷者雖非中道,,然這般人終是有筋骨,。淳錄作「骨肋」。其志孤介,知善之可為 而為 之,,知不善之不可為 而不為 ,,直是有節(jié)操??裾咧練?激昂,。聖人本欲得中道而與之,晚年磨來 磨去,,難得這般恰好底人,,如狂狷,尚可因其有為 之資,,裁而歸之中道,。道夫錄云:「得聖人裁抑之,則狂者不狂,,狷者不狷矣,。」淳錄云:「末年無柰何,,方思得此等人,,可見道之窮矣。問:『何謂狷,?』曰:『介然有守也,。』」且如孔門只一箇顏子如此純粹,。道夫錄作:「合下天資純粹,。」到曾子,,道夫錄有「氣 質(zhì)」字,。便過於剛,與孟子相似,。世衰道微,,人欲橫流,若不是剛介有腳跟底人,,定立不住,。漢文帝謂之善人,武帝卻有狂氣 象,。陸子靜省試策:『世謂文帝過武帝,,愚謂武帝勝 文帝?!黄湔撾m偏,,容有此理,。文帝天資雖美,然止此而已,。道夫錄云:「若責之以行聖人之道,,則必不能,蓋他自安於此,。觀其言曰:『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也,?!弧刮涞鄱嘤胁⊥矗惶熨Y高,,足以有為 ,。使合下得真儒輔佐它,豈不大可觀,!惜乎輔非其人,,不能勝 其多欲之私,做從 那邊去了,。末年天下虛耗,,其去亡秦無幾 。然它自追悔,,亦其天資高也,。如與衛(wèi)青言:『若後世又為 朕所為 ,是襲亡秦之跡,。太子厚重好靜,,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見得它知過處,。胡氏謂:『武帝能以仲舒為 相,汲黯為 御史大夫,,豈不善乎?』」宇,。道夫錄,、淳錄同。 閱筆南人有言章 閱筆問「不占而已矣」,。曰:「如只是不讀書 之意,。」,。 閱筆或問「或承之羞」,。曰:「承,,如奉承之『承』,如人送羞辱與之也,?!範c。 閱筆君子和而不同章 閱筆問:「諸說皆以『和』如『和羹』為 義,,如何,?」曰:「不必專 指對 人說。只君子平常自處亦自和,,自然不同,。大抵君子小人只在公私之間。淳錄云:「君子小人只是這一箇事,,而心有公私不同,。孔子論君子小人,,皆然,。」和是公底同,,同是私底和,。如『周而不比』,亦然,。周是公底比,,比是私底周,同一事而有公私,。五峰云:『天理人欲,,同體異用,同行異情,?!灰浴和挟惽椤唬瑓s是,。所謂同體者,,卻只是言同一事。但既犯了『體用』字,,卻成是體中亦有人欲,。五峰只緣錯認了性無善惡 ,便做出無限病痛,。知言中節(jié)節(jié)如此,。」,。 閱筆立之問:「『君子和而不同』,,如溫 公與范蜀公議論不相下之類,。不知『小人同而不和』,卻如誰之類,?」曰:「如呂 吉甫王荊公是也,。蓋君子之心,是大家只理會 這一箇公當?shù)椎览?,故常和而不可以茍同,。小人是做箇私意,故雖相與阿比,,然兩 人相聚也便分箇彼己了,;故有些小利害,便至紛爭而不和也,?!箷r舉。 閱筆君子易事而難說章 閱筆問「君子易事而難說」,。曰:「君子無許多勞 攘,,故易事。小人便愛 些便宜,,人便從 那罅縫去取奉他,,故易說?!範c,。 閱筆君子泰而不驕章 閱筆問「君子泰而不驕」。曰:「泰是從 容自在底意思,,驕便有私意,。欺負他無,欺負他理會 不得,,是靠我這些子,,皆驕之謂也。如漢高祖有箇粗底泰而不驕,。他雖如此胡亂罵人之屬 ,,卻無許多私意。唐太宗好作聰明與人辯,,便有驕底意思,。」燾,。 閱筆剛毅木訥近仁章 閱筆問:「『剛毅木訥近仁』,剛與毅如何分別,?」曰:「剛是體質(zhì)堅 強,,如一箇硬物一般,,不軟不屈;毅卻是有奮發(fā)作興底氣 象,?!褂睢?br> 閱筆仁之為 物難說,,只是箇惻 隱,、羞惡 未發(fā)處。這箇物事,,能為 惻 隱,、羞惡 ,能為 恭敬,、是非,。剛毅木訥,只是質(zhì)樸厚重,,守得此物,,故曰「近仁」。震,。 閱筆子路問士章 閱筆問「何如斯可謂之士」一段,。曰:「聖人見子路有粗暴底氣 象,故告之以『切偲 怡怡』,。又恐子路一向和說去了,,又告之以『朋友切切偲 偲 ,兄弟則怡怡』,。聖人之言是恁地密,。」謙之,。 閱筆問:「胡氏說:『切切,,懇 到也;偲 偲 ,,詳勉也,。』如何是懇 到詳勉意思,?」曰:「古人多下聯(lián)字去形容那事,,亦難大段解說,想當時人必是曉 得這般字,。今人只是想像其聲音,,度其意是如此耳?!呵星袀?偲 』,,胡氏說為 當,。懇 到,有苦切之意,。然一向如此苦切,,而無浸灌意思,亦不可,。又須著詳細相勉,,方有相親之意?!褂?。 閱筆善人教民七年章 閱筆問:「『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蝗绾吻∠奁吣辏俊乖唬骸溉绱说?,他須有箇分明界限,。如古人謂『三十年制國 用,則有九年之食』,,至班固,,則推得出那三十年果可以有九年食處。料得七年之類亦如此,?!箯V。 閱筆問:「孔子云:『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晉文公自始入國 至僖公二十七年,,教民以信,,以義,以禮,,僅得四年,,遂能一戰(zhàn) 而霸。此豈文公加善人一等也耶,?」曰:「大抵霸者尚權(quán) 譎,,要功利,此與聖人教民不同,。若聖人教民,,則須是七年。」謨,。 閱筆問:「集注先只云:『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会嵊痔砣搿簞?農(nóng)講武之法』?!乖唬骸腹湃苏?,大率本末兼具?!挂蛘f,,向來 此間有盜賊之害,嘗與儲 宰議起保伍,,彼時也商量做一箇計畫,。後來 賊散,亦不成行,。後來 思之,,若成行,亦有害,。蓋纔行此,,便著教他習武事。然這裏人已是殺 人底,,莫更教得他會 越要殺 人,。如司馬溫 公嘗行保伍之法,春秋教習,,以民為 兵,。後來 所教之人歸,更不去理會 農(nóng)務 生事之屬 ,,只管在家作鬧,,要酒物喫 ,其害亦不淺,。古人兵出於民,,卻是先教之以孝悌忠信,而後驅(qū)之於此,,所以無後來 之害,。燾。 閱筆以不教民戰(zhàn) 章 閱筆或疑:「『不教民戰(zhàn) ,?!簧迫私堂褚财吣辏淌墙讨孕┲倚牛豁毤鎽?zhàn) 法而教之否,?」曰:「然,,戰(zhàn)法 自不用了??鬃訁s是為 見春秋時忒會 戰(zhàn) ,,故特說用教之以孝悌忠信之意?!共?。 |
|
來自: 六谷齋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