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攝影術(shù)發(fā)明至今,,攝影書便以其豐富的歷史及獨特性,吸引著無數(shù)攝影師,、學者和藏家的青睞,。從1843年,英國女植物學家,、攝影師安娜·阿金斯(Anna Atkins) 制作的那本帶有藍曬照片插圖的著作《英國藻類的照片:蘭曬印象》(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開始,,攝影書便成為歷代攝影家們展示、銷售乃至創(chuàng)作的重要形式,,從個人攝影作品集到家庭相薄,,從影像研究報告到藝術(shù)家展覽畫冊,再到限量藝術(shù)家攝影書,,隱藏在封面與封底之間的攝影不單單是照片凝固下來的瞬間再現(xiàn),,它還同文字和設(shè)計一同,構(gòu)建出獨一無二的紙上世界,。 “西方現(xiàn)當代攝影書優(yōu)秀陳列展” 該單元展出由美國佳作書局(Paragon Book Gallery)北京分館所帶來的眾多西方現(xiàn)當代攝影出版物,,分別來自德國史泰德(Steidl)出版社,美國光圈(Aperture)出版社, Chris Boot等歐美頂級藝術(shù)與攝影出版社于近期出版的攝影畫冊,。此次展覽的畫冊包含了紀實,、風景、肖像,、觀念等各種類別,,跨越美國、德國,、英國現(xiàn)當代重要攝影流派的領(lǐng)先人物,,包括威廉·埃格爾斯頓、劉易斯·巴爾茲,、喬爾·斯坦菲爾德,、安德烈斯·古斯基、馬丁·帕爾在內(nèi)攝影師的出版物,。 Andreas Gursky 中譯名:安德烈斯·古斯基 出版社:Museum of Modern Art (2001) 精裝:196頁 語種:英語 尺寸:2.8 x 34.3 x 30.7 cm 這本厚重精美的圖錄收錄了德國攝影師安德烈斯·古斯基的一系列作品,。古斯基用他的那些巨幅、大膽,、迷人的彩色攝影作品展現(xiàn)了一個當代世界的驚人圖景,,這圖景涵蓋了高新產(chǎn)業(yè)、國際市場,、超級體育,、快節(jié)奏旅游與浮夸的商業(yè)。為了追蹤時代精神,,古斯基從他的家鄉(xiāng)德國出發(fā),,到達香港、巴西利亞,、開羅,、紐約、上海,、斯德哥爾摩,、東京、巴黎,、新加坡和洛杉磯,。他從多種多樣的觀念、前人的作品和科技中提煉出自己獨特的符號并由此獲得了來自當代藝術(shù)前沿的贊賞,。通過與這位藝術(shù)家合作,,本書以特大的開本、大量跨頁的高清圖以及解說插圖為讀者充分梳理了藝術(shù)家迄今為止的杰作,。本書是第一本以英語研究古斯基的藝術(shù)的圖書,,與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聯(lián)合出版。 The Mexican Suitcase 中譯名:墨西哥手提箱 出版社:Steidl(2010年) 平裝:750頁 語種:英語 尺寸:25.4 x 5.1 x 30.7 cm Henry Leutwyler: Ballet 中譯名:《亨利·路特威勒:芭蕾》 出版社:Steidl(2015年) 精裝:408頁 語種:英語 尺寸:30.5 x 23.1 x 4.3 cm 在與編舞彼得·馬丁斯(Peter Martins)以及紐約市芭蕾舞團合作了四年之后,瑞士肖像攝影師亨利·路特威勒在2012年冬史無前例地得到了允許,,進入了該舞團的后臺,。于是,芭蕾,,這個承載了攝影師30年熱情的藝術(shù)形式,,在30天的攝影里被深刻地剖析。路特威勒隱身于舞臺的陰影之中,,用他35mm萊卡相機記錄了舞者的形象,。他待在舞者的身旁,描繪他們?yōu)槌扇爬俚耐昝蓝偪竦纳碛?。這本精裝的攝影集是對那個舞臺背后真實且堅韌的世界的致敬,。 Joel Sternfeld:American Prospects 中譯名:喬爾·斯坦菲爾德:美國前景 出版社:Steidl(2012年) 精裝:140頁 語種:英語 尺寸:1.9 x 38.1 x 30.5 cm 喬爾·斯坦菲爾德的《美國前景》(American Prospects)首次出版于1987年,,是一本關(guān)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經(jīng)典圖像記錄,。這次再出版的權(quán)威版本不僅重新制版,而且新增一幅照片,,呈現(xiàn)了一個壯麗,、歡樂,、悲傷并存的、有著多樣的可能性的里根時代,。從著名的在佛羅里達州拍攝的《潮野水上樂園》(Wet n' Wild Aquatic Theme Park)到在圣安東尼奧拍攝的《哥倫比亞號降落在凱利空軍基地》(The Space Shuttle Columbia Lands at Kelly Air Force Base),;從鯨魚擱淺在俄勒岡州海岸到之前沒有收錄的《比基尼競賽》(Bikini Contest)。書中的這些極端對比和悲喜劇般的作品無疑是彩色攝影史上最偉大的杰作之一,,而這些照片將在新的版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赫施霍恩博物館與雕塑園的館長克里·布魯爾(Kerry Brougher)附文,,討論了斯坦菲爾德的書誕生的歷史環(huán)境和它在當代影視攝影和藝術(shù)攝影發(fā)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Fazal Sheikh: The Erasure Trilogy 中譯名:法扎勒·謝赫:滅跡三部曲 出版社:Steidl(2015年) 精裝:432頁 語種:英語 尺寸:7 x 21.6 x 27.9 cm 《滅跡三部曲》探尋了由記憶失落而造成的無盡的苦悶以及因之而生的保護記憶的愿望,而這些都在巴以沖突中折射出來,。
The Years Shall Run Like Rabbits 中譯名:光陰白駒過隙 出版社:Aperture(2015年) 精裝:272頁 語言:英語 尺寸:28.7 x 23.1 x 3.3 cm 在過去的20年里,,赫楞·凡·梅尼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作品,展示了人像攝影的當代視角。她的作品以精致的用光,、優(yōu)雅的形式和強烈的心理張力聞名,。從她對剛到成年邊界的少男少女的描繪來看,她清楚地承接了源自17世紀的荷蘭繪畫的美學血脈,。她捕捉著攝影者和被攝影者之間的親密聯(lián)系,,因此她的作品中展現(xiàn)出一片真誠之感,模特也敢于展示脆弱的一面,,正因如此,,模特的缺陷美也得到強調(diào)。在拍攝中,,凡·梅尼精心地安排模特與環(huán)境的位置關(guān)系來強調(diào)模特的易碎感,,從而為照片增加了明顯的張力。與此同時,,她還在更深的趨于內(nèi)省的層次上去捕捉她的攝影對象——她巧妙地游走于肖像擺拍和真實生活之間,。凡·梅尼對青春期的特點的直覺性理解和她與模特之間親密的關(guān)系使她創(chuàng)造的圖像能夠引起觀者長久的共鳴。本書收錄了250多圖像,,最為全面地展示了攝影師迄今為止所有的作品,。 中譯名:這是杰克建的房子 出版社:Steidl(2015年) 精裝:248頁 語種:英語 尺寸:3.2 x 25.4 x 34.3 cm Lewis Baltz: Candlestick Point 中譯名:劉易斯·巴爾茲:燭臺角 出版社:Steidl(2011年) 精裝:148頁 語種:英語 尺寸:32.7 x 25 x 2cm Pieter Hugo:Kin 出版社:Aperture (2015年) 精裝:164頁 語種:英語 尺寸:24.1 x 30.5 x 2 cm 彼得·雨果(生于1976年)拍攝了一系列反映他的家鄉(xiāng)——南非以及臨近的非洲國家的影像,這些影像為他博得了評論界的一片贊美之聲,。他拍攝了尼日利亞的諾來塢(Nollywood)攝影場、加納的有毒垃圾處理廠,、盧旺達的死刑場,,還拍攝了白化病人、鬣狗人,、采蜜人和拾荒者,,等等。新書《家族》(Kin)收錄了攝影師過去十年在南非拍攝的作品,,此次,,攝影師將他的視線轉(zhuǎn)向自己的家庭、社區(qū)以及他自己,。作家約翰·馬奧尼(John Mahoney)認為這是雨果第一次專注于他自己在南非這片由政治,、文化和種族矛盾所定義的土地上的成長經(jīng)歷。雨果形容他的這一系列作品為“一場與失敗的南非殖民實驗的約會,,記載了我的‘殖民浮木’(colonial driftwood)意識,。南非是一個斷裂的、矛盾的,、傷痕累累并且充滿問題的地方……在這里,,一個人該怎么去承擔歷史的責任?他應(yīng)該做到什么程度,?你該怎樣在這樣一個矛盾重重的社會支撐起一個家庭,?”本次的作品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反思復雜的人性與集體記憶,。 William Eggleston:Los Alamos Revisited 中譯名:威廉·埃格爾斯頓:重訪洛斯阿拉莫斯 出版社: Steidl(2012年) 精裝: 584頁 語種:英語 尺寸: 45.2 x 40.9 x14.5 cm 《重訪洛斯阿拉莫斯》包含了威廉·埃格爾斯頓所拍攝的慶祝洛斯阿拉莫斯系列的最終版,,以及始于1960年代中葉的一個迷人攝影故事,。1965年到1974年間,威廉·埃格爾斯頓和沃爾特·霍普思一起開車橫穿了整個美國,,埃格爾斯頓負責拍照,,霍普思負責開車。他們就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洛斯阿拉莫斯,。30多年后,,埃格爾斯頓、霍普思,、卡爾迪克特·楚博和攝影師的兒子溫斯頓·埃格爾斯頓一起將那些照片編成了五冊精裝本攝影集,。霍普思的原本只是想辦一個大型洛斯阿拉莫斯展覽,,但由于底片的散亂,,最終也只和霍普思完成了大約一半的工作。后來他把一盒關(guān)于孟菲斯的底片歸還給了“埃格爾斯頓藝術(shù)基金會”雜志,,盒子上編號17,。2005年霍普思去世之后,另外一盒軼失已久的底片也被發(fā)現(xiàn),,編號83,。所有的標號都記載在一本名叫《洛斯阿拉莫斯珍憶拾遺》的手工制索引書籍中。2011年,,本書攝影師之子威廉三世和馬克·霍爾本回顧了所有已整理的底片,,并且于2012年同溫斯頓·埃格爾斯頓在史泰德出版社敲定了最后的順序?!吨卦L洛斯阿拉莫斯》以完整形態(tài)呈現(xiàn)了這一序列,,并且加進了2003年思嘉羅的書《洛斯阿拉莫斯》中內(nèi)容。 【以上圖書由佳作書局推薦】 “中國當代獨立攝影書展” 該單元以“攝影書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為切入點,,嘗試探討當代攝影書創(chuàng)作與敘事,、視覺表達和傳播之間的關(guān)系,邀請觀眾一同來分享中國當代攝影這一亟待被探索的創(chuàng)作形式,。該展覽曾先后在2015英國FORMAT國際攝影節(jié)以及中國谷倉當代影像館展出,,收錄了70余種由中國攝影師于2009年之后創(chuàng)作的攝影書作品,涵蓋了藝術(shù)家手工書,、自出版,、小型出版等各種類型。 徐浩 《家庭相冊中的217個陌生人》 藝術(shù)家手工書,,2014年 朱嵐清 《負向的旅程》 當下很多年輕攝影師的作品都以攝影書的形式進入人們的視線,,由朱嵐清創(chuàng)作的《負向的旅程》將書作為載體,,通過作品的編排,版式的設(shè)計,、手工裁剪,、裝裱,把作品濃縮在一本本手工書中,,在2014年三影堂大獎入圍的作品中,,她把作品拆解,重新以展覽的形式展現(xiàn)在評委和觀眾面前,,這種形式都是對當代攝影的不錯的實踐方式,。 (文/何伊寧 《影與紙的奇遇——中國當代攝影書觀察》)
“集體記憶”一直是個讓我著迷的話題,。我們是誰,,從哪來,將走向哪,?為什么當下的新聞都離奇得秒殺當代藝術(shù),?為什么所有人都覺得不快樂,?為什么女人還為30歲前結(jié)婚而掙扎糾結(jié)?將近十年的記者生涯讓我有機會走進很多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絕境也看到現(xiàn)實的傲慢,,究竟是什么決定了這一切? 作為“Artist Book”的“藝術(shù)書”,,其實是以書為形式載體的藝術(shù)作品本身,。作者觀和絕對掌控貫穿始終。它不是一般的設(shè)計師參與設(shè)計的攝影作品集,,更不是簡單的因展覽而附帶出版的目錄冊(Catalog),。而所謂“Self-Publish”( 個人出版)是個舶來概念,其根本精神在于?“獨立”(Independent),,不受第三方的控制和干擾,,從裝幀印數(shù),再到內(nèi)容觀點,,所有的一切都由作者決定,。《半夜琵(luàn)琶(tán)》因其內(nèi)容和受眾所限,,也許很難進入常規(guī)出版機構(gòu)的視野,,于是,個人出版就成了它最終與公眾見面的形式,。 (文/張立潔) 陳哲 《作品 2007-2012:可承受的 & 蜜蜂》
陳蕭伊 《KOAN》 Koan意味著打坐沉思以簡單不合邏輯的問題使思想脫離理性的范疇,,去試圖接近即便是永無法抵達的前語言領(lǐng)域,。作為人類的存在,我們體驗的日?,F(xiàn)實都基于一個以語言為媒介而形成意識形態(tài)符號矩陣中,,因此我們智慧所及的可能性邊界,都被這系統(tǒng)生成的符號鏈條所覆蓋并框限,。唯有視覺,,作為一種非物質(zhì)的產(chǎn)物而更接近于純粹的概念。東方哲學一直建議人們保持絕對的沉靜與思維過程的進化,,來達到對生命直觀的體驗,。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我們的注意力應(yīng)該集中在宇宙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這組照片通過簡化與抽象的手段探索表面之下事物的真實以及隱藏的法則,。如莊子美學中的得意不言,探索在符號化之前的精神性與直覺意識,,試圖保存圖像經(jīng)過語言與文字轉(zhuǎn)換后被閹割掉的部分。 這組作品采用照相光刻工藝(photo-etching)選取了抽象的風景制成版畫,,用黑色油墨印在不同的紙張中,。 ( 文 / 陳蕭伊) Same Studio lifestyles 小型出版,2014年
OFPIX工作室《攝影如奇遇:還鄉(xiāng)》
故鄉(xiāng)是一個說不清的話題,,它似乎隱喻著每個人的來處,。我們從這里出發(fā),卻也逐漸遠離,。當下,,我們和故鄉(xiāng)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在《攝影如奇遇》盒子里,,所有的攝影書都沒有統(tǒng)一的形態(tài),,好比一群人嘮叨著自己的故鄉(xiāng),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念想,。這套作品就是這么來的,。《攝影如奇遇》盒子里裝著很多人的故鄉(xiāng),,它的誕生是源于一次對故鄉(xiāng)的集體討論,,30多位攝影師在2012年春節(jié)返鄉(xiāng)的過程中,用影像的方式記錄了自己的返鄉(xiāng)故事,。我們并未以零散的照片作為完結(jié),,在這之后又邀請圖片編輯對照片展開討論,對之進行編輯和梳理,最終將其呈現(xiàn)在紙面,。盒子共有17套作品,,以單冊、拉頁以及明信片的方式呈現(xiàn),。這些作品有橫向的聯(lián)合,,乃不同作者所拍攝的故鄉(xiāng)之間的碰撞,也有獨立的篇章,,是一位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入挖掘,。盒子又可謂一次紙上展覽,因為它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隨時展開,,布置成一個現(xiàn)場展覽,,邀請在場的觀眾一起參與這場有關(guān)故鄉(xiāng)的對話。 攝影書體現(xiàn)了攝影者對自己作品的自治,,將照片至于語境之中,,希冀引發(fā)讀者對照片的深入閱讀,在一切都被數(shù)字化的當下,,打開這個盒子,,觸摸這些書冊,你可以把它們捧在手里細細思量,,同時也可以將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情感也添加進去,。 (文 / 任悅)
我開始研究各個獨立書店網(wǎng)站上的攝影書,,并且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絢爛多姿,順著網(wǎng)站上超鏈接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攝影獨立出版的世界,,完全找不到盡頭,。 我也下定決心要去參加更多的攝影書市,比如東京、倫敦,、紐約等等,。其實,我做這件事有一個很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世界攝影書的群體里有中國攝影書的身影,,讓大家看到我們的書時驚訝的說,,哦,原來中國也有人在做這件事,!而且做得還不賴,!這算是我的一個虛榮心吧。 (文/言由 《我為什么做攝影書》) 楊圓圓 《在克拉科夫的十日》 假雜志,, 2014年 “我們每一個人,,如果不是各種經(jīng)驗、信息,、我們讀過的書所想象過的事物等等的復合體,,又是什么呢 ?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百科全書、一個圖書館,、一份器物清單,、一系列的風格;一切都可以不斷地混合起來,,并且以一切可能的方式記錄下來,。”—卡爾維諾《在克拉科夫的十日》以一種介于旅行筆記和手札之間的形式呈現(xiàn),。盡管這本書并沒有目錄,,但是書的整體結(jié)構(gòu)實際包含了三個隱形的章節(jié)—戰(zhàn)爭、城市,、聯(lián)結(jié)(從彼處到此處/從我到你),,它們被構(gòu)架在看似零散的排版形式之上。書中所出現(xiàn)的素材包括我在克拉科夫逗留的10天之內(nèi)留下的快照,、手記及收集的老照片,,以及對于三件既存作品的引用(電影截圖以及文字摘錄)。這三件作品包括:《空中殺手》(2008年,,導演:押井守),、《看不見的城市》(作者:卡爾維諾)以及《我略知她一二》(1967年,導演:戈達爾),。對于三件既存作品的引用劃分出了這三個隱形章節(jié)的框架,。來自三個不同年代與背景的既存作品與我在克拉科夫10天之內(nèi)所搜集的素材交織在一起,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時而緊密交織,,時而又相對松散,。通過排版與排列的節(jié)奏調(diào)和,,這些素材逐漸在書中編織出一條模糊而開放的敘事。 (文/楊圓圓) 封巖 《封巖作品集》
此次展覽中還特別展出了攝影藝術(shù)家封巖最新的裝置藝術(shù)大書《封巖作品集》,,該藝術(shù)家書于9月11日在Photo Shanghai上首次亮相,,這本限量版的《封巖作品集》(500mm x685mm) 包含了封巖藝術(shù)作品的數(shù)個系列,包括《秩序》,、《山石》,、《權(quán)利》、《紀念碑》,、《花》,、《迷幻的竹子》、《繪畫之側(cè)》,、《唐陵深草》,。封巖通過攝影作品表達出的敏銳探索,他以獨具個人風格的語言,,透過一些消逝的細節(jié)和看似漫不經(jīng)心選擇的場所,,來表達在個人內(nèi)心和公眾空間之間饒富意味的觀察,而這本藝術(shù)大書正是將他作品中所傳達的攝影語言還原到印刷紙上,,在書籍的尺寸,、排版的細節(jié)和印刷的精準度上精益求精,并改變了觀眾對傳統(tǒng)書籍的觀看方式,。 “西方攝影史論的翻譯與出版在中國” 該單元展出最近十年來,,由中國五家重要出版社所翻譯和出版的西方攝影史論叢書,從一個側(cè)面來觀看西方攝影史的傳入與傳播,。其中重要的出版物包括《攝影的精神》(浙江攝影出版社),、《世界攝影史》(中國攝影出版社)、《攝影作為藝術(shù)》(后浪出版公司),、《攝影理論:歷史脈絡(luò)與案例分析》(中國民族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以及《攝影批判導論》(人民郵電出版社)等等,。
提示:“攝影書展”板塊展區(qū)位于中央美術(shù)學院圖書館一層大廳,,展覽將于11月8日結(jié)束,周一至周日均對外開放,。對中西方攝影出版感興趣,、有研究的朋友,請留意展覽時間前來觀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