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鄭環(huán)《老子本義》研究

 凌玉水 2014-11-11

內(nèi)容提要:鄭環(huán)是清朝人,,著有《老子本義》二卷,。鄭環(huán)之解老思維理路明顯的沿循著邵雍象術(shù)易學及兩宋易學的路數(shù),,試圖上溯到《周易》甚至更遠古的時代來分析老子的“道”,,表達了對宇宙萬物生成的看法,。鄭環(huán)認為注釋,、評論老子不可只有一家之言,。堅持“孰謂老子僅為道家之祖哉,!”認為孔子、孟子的思想也是發(fā)端于老子的,,老子并不反對仁義禮智。只不過老子是著重談天道,,孔孟則重點談人,。主張辟老子為異端之說,,以清靜無為,、仁義禮智治國安邦,。反對嚴刑竣法,,酷政苛令。要求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當以史為鑒,,切忌以仁義之名行不仁不義之實,。

關鍵詞   道  中黃  太極   仁義  命   清靜無為

鄭環(huán)(1729—1806),,字夢楊,,又字清如,,生于雍正七年,,卒于嘉慶十一年,。享年七十七歲,。出生江蘇武進,,二十四歲為縣學生員,五十七歲中江蘇省舉人,,七十歲被選為揚州甘泉縣訓導,?!蛾壤汐I徵》記載鄭環(huán):“幼有至性,,受乳必跪,。嘗刲股入藥,,療母疾,。居兩親喪,,毀瘠盡禮。教人以孝弟為本,,讀書必征之施設,使不徒為空言,。講貫之精一時,,塾師無出其右,遠近從游日眾,。束修所入,,分贍戚黨之貧者?!奔亦l(xiāng)遇有旱災“營賑事甚力”,,熱心賑濟救災救荒事業(yè),而且是一個“遇事敢言,,勤懇之意,形于辭色”的人,,“於經(jīng)義多有撰述,,亦泛濫他書。年雖耄,,日手一編,,罔倦”,。而所謂的“訓導”一官職,,雖然是“以文行兼優(yōu)者充之”,,但其實是類似廟學之類的,,“顧世多輕視此職。其人大都既老得官,,汲汲以救貧為務”。其弟子包世臣回憶云:“先生以經(jīng)學名宇內(nèi),,為宿儒,。人稱先生為經(jīng)師,,則先生不樂”,?!跋壬谓?jīng)也,,尚調(diào)停漢宋之間,又喜采異說”,。所以包世臣“亦不以經(jīng)學推先生也”,。包世臣說自己盡識“近世之治經(jīng)者數(shù)十人”,,這些人“雖精粗不一,,大略以說經(jīng)名高眩鼓聾瞶而巧為取利耳,。退核其所為,則僻違怨謗與所學相反,。而先生之持身接物,必準諸禮,,廉節(jié)退讓,,至死稱道不亂,此可以為躬行君子者矣”,。

包世臣回憶的兩件事,,說明鄭環(huán)“先生之可以為百世師者,,在此而不在彼也”的緣由,,其一是:“世臣自弱冠邀游見器于公卿,,蓋亦志先生之志,,詢今證古卒不得,,一見諸實事而其言又每驗,諸公亦以為悔,。然而繼言之,,復不見用,。積悔以成嫉者,,且比比也,。世臣於此蓋有戒心焉。然先生每有欲言,,必與世臣商可否,。世臣或?qū)弰荻谥?,則咈然怒曰:‘天賦子以智勇,,蓋將有為。子安知當路者不有一時之明,,能行吾言以全活生靈而不負天命耶,!為一己之避忌遠謗,遂忍為默,。默非吾所以望子也’”,??梢姡嵀h(huán)是一個耿介,、正直,,堅持原則的人,?!跋壬俪謭远?,不從流俗也”,。

其二是“是日辰刻,聞先生兇,,問急往唁,。入臥室見先生朝衣冠端坐,,持筆疾書,。子退出至廳事問諸生,。先至者則曰:‘先生以丑初疾,革浴畢斂以公服,。天始曙,,先生忽起,,索紙筆曰:吾注易有四卦未卒業(yè),,是以回光繼成之’,。子遂與諸生坐候。至酉,,先生擲筆,,長嘆一聲而暝,。急抬上床,身已僵冷,,而卦注畢矣,。去來能自主如此,,實生平所未聞見,。”這一附記是非常有意思的,,從中可以看出鄭環(huán)喜愛易學之深,,也可見鄭環(huán)做人非常灑脫、執(zhí)著,,生死如此自主,,頗有個性、節(jié)操,。

包世臣是經(jīng)世致用的著名人物,,與魏源交誼甚深,,他比魏源年長三十來歲,,而他自稱為鄭環(huán)的弟子。通過包世臣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我們由此可以推測,,魏源,、鄭環(huán)至少是彼此聞其名的,,或者說,,魏源通過包世臣至少可以得悉鄭環(huán)其人。至于魏源有沒有看到鄭環(huán)的《老子本義》,,現(xiàn)在無任何資料可以說明之,,但鄭環(huán)是絕對沒有看到魏源的《老子本義》,。

鄭環(huán)著有《老子本義》二卷。在《老子本義》的“序”末記有“乾隆甲辰仲春  武進鄭環(huán)夢旸氏謹序”,, 乾隆甲辰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

鄭環(huán)的《老子本義》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將通行本《老子》中的第一章,,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绷袨槠仔蜓孕再|(zhì)的東西,。(這里,,筆者采用只注一種標點的原文,,以求翔實。)并對此作了言簡意賅的解釋(注:斷句標點為筆者所為)

此老子欲以玄示人,,而恐人之以道為道,以名為名,,而不知常道,、常名也,故探本而揚言之,。曰:道,,可道乎,?可道,,非不殆之常道也:常道,,不可道者也,。名,可名乎,?可名,,非不去之常名也:常名,,不可名者也。常道,,無名天地於以生,;天地,,有名萬物於以生,。無也,,有也,,不獨天地為然,吾身亦有之,。故常無欲以觀“離”之,,自無而生有,,則有為妙有;常有欲以觀“坎”之,,自有而歸無,,則無非真無,。有,、無二者同出于中黃、太極,而異其名,實則“離卦”乾中含坤,,“坎卦”坤中含乾,莫不各有一太極,,太極即玄也,。玄之而自無生有,又玄而自有歸無,。眾妙于是乎出,,“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矣”,此體道之極功也,。[1]

從老學史的角度看,,鄭環(huán)的這一解釋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思維理路的,,即在用有,、無,,有名、無名,,有欲,、無欲,常道,,常名這樣的思路詮釋老子的“道“時,,還用了乾卦,、坤卦、坎卦,、離卦,,中黃,、太極這樣一些易學以及道教的字眼,其解釋的主旨由此可以窺測耳知。由此可以推測鄭環(huán)可能是內(nèi)丹修煉者或者愛好者,,他“賦閑在家”有可能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或修煉,。證據(jù)有三:其一,,其《老子本義》書中屢有“乾下,、坤上、震西,、兌東,、中藏、元始,、祖氣”,、“偃月爐,、懸胎鼎”、“兩腎中間混元一穴”、“陰蹻穴”,、“中黃宮”、“北?!?、“西江”,、“圣胎”,、“神仙”,、“仙”、“長生”,、“房中”、“天谷”,、“天門”、“元神”,、“六通”,、“金石”,、“鉛”,、“神”、“氣”,、“陰氣”,、“純陽”等道教內(nèi)丹術(shù)語,,以及“《黃庭經(jīng)》”、“《陰符經(jīng)》”等道教書籍的出現(xiàn)引用,,魏伯陽乃《周易參同契》的作者,丹鼎派視其為丹經(jīng)之祖,,鄭環(huán)也引用了其觀點。其二,,鄭環(huán)對服食金丹持明確的否定態(tài)度,。他說“帝王不學堯舜,而學神仙,,則慢民而悖天。且堯舜得無量壽,,而神仙猶不免諸劫,亦烏能及堯舜之萬一哉,!秦皇,、漢武求仙,而反為方士所欺,,唐憲宗且以餌金石而速禍,三君之治亦不及漢文遠甚,,此可以鑒矣”,。其三,,鄭環(huán)對“保氣愛神”這一修煉方法是在行的,且看他的體驗:“神寓于氣,,氣猶民也;氣寓于身,,身猶國也,;愛之治之,,而不免于為熊經(jīng)鳥伸,,則助長而反以害之。故必無為,,而后一可抱也,,無為矣,。而天門不能有開而無闔,,則猶有一毫之陰氣,而不能純陽,,故必無雌而后一可抱也,,無雌矣。明白四達,,而六通具足矣?!边€說:“氣本自然,,養(yǎng)之則生,,助之則槁,,噓吸運轉(zhuǎn),而以心使之,,非不強也,然而一蹶則死矣”,。這都證明鄭環(huán)對內(nèi)丹學不生疏。

由于鄭環(huán)將“中黃,、太極”一起拿出來使用,,這在解老史上比較少見,故這里非常有必要交代一下“中黃”這一概念,?!爸小睆淖置嫔峡茨酥虚g,,當中之意,,“黃”乃青,、赤,、黃,、白,、黑五色中居中的一種顏色,,《禮記·禮運》曰:“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zhì)也?!笨追f達疏:“五色,,謂青、赤,、黃,、白,、黑,據(jù)五方也,?!蔽宸郊礀|、南,、西,、北和中央。黃即中央,、中土也,。“中黃”是指什么呢,?《凈明忠孝全書》卷三:“中天九宮之中,,黃中太一之景,名曰天心,,又稱祖土,。乃世間生化之所由,萬理之所都也,。其實只是混沌開辟之后,,積陽之氣,上浮盤亙,,其廣八十一萬里,,是道理之主宰,世人身心功過,,被此光明之所洞照,,纖芥圭黍,所不能逃散,。在人身中,,謂之丹扃。所以曰:人心皆具太極,。”柳劃陽《金仙證論·序煉丹一》:“立定天心之主宰,?!弊ⅲ禾煨模恢悬S,,居于天之正中,,一名天罡。陳樸認為:“天一生氣,,名曰中黃”,。鄭環(huán)的“中黃,、太極”是否就是《凈明忠孝全書》里的“黃中太一”呢?我們知道“太一”有幾種意思,,其中主要是“道”的別稱,,《莊子·天下》稱關尹、老聃之學“建之以常無,,主之以太一”,。《呂氏春秋·大樂》指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之太一”,,并認為“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在漢武帝時代“太一神”變成為一種至上的天神,。“中黃太一”則成為太平道所信奉的最高天神,。從道教發(fā)展來看,,凈明道是有可能繼承發(fā)展太平道的“中黃太一”,因為凈明道的開創(chuàng)人劉玉自稱許遜授《中黃大道》一書,。至于兩家的“中黃太一”是不是完全是一個意思,,尚須研究,在這里也不是討論的話題,。筆者以為鄭環(huán)的“中黃,、太極”與道教的“中黃太一”不是一回事。

鄭環(huán)這里的“中黃”是什么意義上使用的,?鄭環(huán)在解釋《道德經(jīng)》五章“谷神不死”時,,又提到“中黃”這一概念,他說:“谷神何以不死,?恃有玄牝而已,;玄牝之門何以開闔?恃有天地根而已,;玄牝即中也,,守之而綿綿然,若有若無,則息息歸根,,而用之不至于勞且備,,由是,而圣胎成焉,,嬰兒生焉,,自中黃升于天谷,又何死之有哉,!”何謂“圣胎”,?《指玄》說:“邈元蹤跡歸玄武,潛有機關結(jié)圣胎,?!薄笆ヌァ保聪商?。這一解釋明顯地是循著陳摶的《無極圖》“逆而成丹”的路數(shù),,再次證明鄭環(huán)熟悉內(nèi)丹學。在鄭環(huán)看來,,天谷是比中黃高的,,據(jù)《道樞·神景篇》“天谷”是“元神之府也,谷神真一之至靈者也”,。鄭環(huán)也是在這個意思上注解谷神的:“元神居天谷,,故曰谷神”。根據(jù)以上分析,,顯然鄭環(huán)的“中黃”不是指“黃庭”(道教對于人體內(nèi)丹田的一種稱謂),。而是與“太極”之“玄”相對應的,是在人體小宇宙,、天地大宇宙這一思想引導下,,對人體內(nèi)丹田引申、演繹的意義上使用的,,指天地之間,,指有,所謂“中黃之道,,適正為本,。知本者,不反不側(cè),,不乖不偏,,理上下,得四隅,,知所以在,達所以存?!?,中言其位,黃言其色,,知位不失,,識色不謬,非位非色,,得其所得,。”鄭環(huán)強調(diào)“守中”正是這一“中黃”思想的反映

天地,、圣人之不足恃,,惟守中可以立命也。萬物莫不恃天地,,以為天地生我,,我死則必救我;百姓莫不恃圣人,,以為圣人生我,,我死則必援我。然而萬物,、百姓之生死,,猶芻狗之成毀,雖天地,、圣人安能為之姑息,,而緩其須臾之死耶?茍欲不死,,莫如希言而守中,。中何在?心之下,,腎之上,,所謂天地之間。此猶橐龠之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守之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則命自我立矣,。老子切于救世,而讀者不得其指,,乃謂老子詆天地毀圣人,,不亦誣乎!

鄭環(huán)反復說:“太極即玄也”;“一,,太極也”,;“一者,太極也”,;“道即一也”那么,,在他看來顯而易見的玄即道。這是來自邵雍的看法“太極一也”,?!疤珮O”這一概念,語出《莊子·大宗師》:“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薄吨芤住は缔o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雍《觀物外篇》說:“易之為書,,將以順性命之理者,,循自然也?!彼J為天地萬物都是按照八卦生成的次序演變出來的,。他在《觀物外篇》解釋這一思想時說

陰陽分而生兩儀,兩儀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成八卦,,八卦交而生萬物。故二儀生天地之類,,四象定天地之體,。四象生日月之類,八卦定日月之體,。八卦生萬物之類,,重卦定萬物之體。類者生之序也,,體者象之交也,。推類者必本乎生,觀體者必由乎象,,同出而異處也,,異處而同象也,。推此以往,物焉逃哉,!

鄭環(huán)認為“離卦乾中含坤,,坎卦坤中含乾”,明顯地與內(nèi)丹術(shù)中的“取坎填離”關聯(lián),,內(nèi)丹學認為坎卦   ,離卦   ,,是由先天的乾卦   ,,坤卦   中的陰  ,陽  這兩爻互相換了位置而變成了后天,,內(nèi)丹術(shù)的目的就是要將坎卦   中的陽   ,,回復到離卦   中   的位置上去,讓坎離兩卦回復乾坤,,即取坎中之真陽,,以填離中之虛陰。這樣就算是功夫初步完成,?!断尚g(shù)秘庫》:“先天乾坤,變?yōu)楹筇炜搽x,。離者離去真陽也,,坎者坎缺其真也。故須取陰中所存之真陽,,以填陽中所缺之虛陰,,以復其原。所謂取坎填離者也”,。

“乾坤坎離”組合到一起,,即邵雍所說的“先天圖”,也即“乾坤坎離的圖式”,。此圖式始于陳摶的道教易學,。邵雍以乾坤坎離為四正卦,由此推衍出一套圖式,,他認為,,以乾坤坎離為四正卦的圖式乃為伏羲氏所畫,此類圖式乃《周易》的基本原理,,先《周易》而有,,故稱此類圖式為先天圖,稱其易為先天學,。朱伯昆先生認為“邵雍的八卦次序圖,,不僅用來解釋八卦的形成,,而且用來說明世界形成的過程,此圖式又具有世界觀或宇宙論的意義,?!?/P>

由此可以看出鄭環(huán)的思路明顯的沿循著邵雍象術(shù)易學及兩宋易學的路數(shù),試圖上溯到《周易》甚至更遠古的時代來分析老子的“道”,,表達了對宇宙萬物生成的看法,。如他解釋“道生一”時,就直接引用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中說的“無極而太極”,;“一生二”則解釋為“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二生三”則解釋成“一動一靜互為其根,,而太極和生焉”,;“三生萬物”則是“萬物稟一以生”。這都是《太極圖說》里的思想,。他認為天地萬物雖然出自“道”,,有、無只是名不同罷了,。

鄭環(huán)在這里仍然認為“道”不可言說,,有言不能盡意的想法,認為老子他自己也擔心人們可能會“以道為道,,以名為名”,,將思維局限于具體的名跡事物之中,從“而不知常道,、常名”這一宇宙天地萬物(包括吾自身)的法則,、規(guī)律,“故探本而揚言之”,。他認為老子的想法就是能說的道,、名就不是常道、常名,,常道,、常名是不可道、不可名的,。所謂“無名,,道之體;有名,,道之用”,。常道乃是表示無名的天地萬物予以生的“母體”,天地則是表明有名的萬物予以生的“母體”,。老子所說的“玄”即“太極”也,,宇宙萬物均出自此“玄”,。鄭環(huán)說:“真常無名,而有名天地之始,,為萬物之母,,而物生焉?!敝劣诶献訛楹我圆豢裳缘牡滥??他認為“老子未嘗有意于立言也,非尹子強之,,且不復著書矣,,后人何由知古始哉!”在鄭環(huán)看來,,這是老子巨大的歷史功績。他進一步解釋到

道本自然,,而生天生地生人,,人之至尊者為王,人由天地而生,,天地由道而生,,道非由天地而生,謂之無,,未嘗不有物也,,謂之有,未嘗不混成也,,先天地生,,迎之不見其首也,不改不殆,,隨之不見其后也,,天下有始,為天下母也,。名可名,,非常名,不知其名也,,無名,,而強為之名,則字之曰道,。

鄭環(huán)提到了“體道”的問題,。“道體至虛,。體道者,,必由虛而后能入也”,。鄭環(huán)認為體道之心在于保持“虛靜”。他說“復命之在乎虛靜也,。道生天,,而天以真常與我,此我之命根也,,我惟以心交乎腎,,而一念不生,則無中生有,,萬物并作矣,。萬物蕓蕓并作,,而腎交乎心,則有復于無,,歸根而靜矣,。靜則命復,,而真?,F(xiàn),,知而順之者,,明也,;不知而助長,以招兇者,,昏也,。且知常豈徒明而已哉?知之則量大而容,,容則無私而公,公則物皆歸往而王,,王則無不覆幬而天,天則於穆不已而道,。”顯然,,此“體道”主要指返璞歸真,,有二層意思必須搞明白,否則“昏也”,。第一,,需要明白“有必本無”,?!暗郎?,而天以真常與我,,此我之命根也,我惟以心交乎腎,,而一念不生,則無中生有,,萬物并作矣”,。這與來自經(jīng)周敦頤改造過的陳摶《無極圖》的儒家宇宙生成論“順以生人”(自上而下)有關;何謂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贝四朔从沉颂斓厝f物的演化關系。第二,,“萬物蕓蕓并作,而腎交乎心,,則有復于無,,歸根而靜矣”,這與道教的煉養(yǎng)“逆而成丹”(自下而上)有關,?!焙沃^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yǎng)形煉精,,積精化氣,,煉氣合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逆修顯露出道教主宰自我的堅強信念,?!菜巍硰埐恕段蛘嫫贰敖裰畬W者,……分心腎為坎離”,,“坎者,,腎宮也。離者,心田也,。坎靜屬水,,乃  也。動屬火,,乃一也。離動屬火,,乃  也。靜屬水,,乃  也。交會之際,,心田靜而腎府動,,得非真陽在下,而真陽在上乎,!況意生于心,而直下腎府乎,!陽生于腎,,而直升于黃庭乎!故曰:坎離顛倒也,。若不顛倒而順行,,則心火動而不靜,大地火坑之意明矣,?!钡澜陶J為“心腎相交”,,則金丹可結(jié)了,。伍守陽《仙佛合宗語錄》“心中元神屬無形之火,腎中元氣屬無形之水,,用目光專視,神凝于上,,水氣蒸騰,即以火煉水,,心腎相交也?!庇型忻麉味促e的“心腎同治法”以及曾慥傳授的“心腎修真法”。道教易學里腎主水,,坎為水,,心主火,離為火,。六十四卦中有“坎受之以離”,,《雜卦傳》有“離上而坎下”,韓康伯《雜卦注》:“火炎上,,水潤下”?!拔┮孕慕缓跄I”,其意為“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則火不燥烈,,唯溫養(yǎng)而和燠”,,此乃“茂叔之意以為‘順而生人’”,。“二氣交感,,萬物化生,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澳I交乎心”則是“水性潤下,,逆之使上,,則水不卑濕,,唯滋養(yǎng)而澤”,,此“乃方士修煉之術(shù)”,“以明逆則成丹之法”,。此修煉關系涉及到取坎填離,,形成圣胎。此圣胎加以修煉,,則進入神仙的境地,,此境地虛無縹緲,,無有極限,“律以老氏虛無之道已為有意”,。也即“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悟真篇》)就是《陰符經(jīng)》“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矣”之意。自己修持至此,,可以掌握命運了。明末清初黃宗炎著《太極圖說辨》,,認為“玄牝之門”,,指“人身命門兩腎空隙之處,氣由所生,,是為祖氣”,;提其祖氣而升之,名為煉精化氣,,再升為煉氣化神,,即“煉有形之精,化為微芒之氣,;煉依希呼吸之氣,,化為出有入無之神”;使之貫通于五臟六腑,,名為五氣朝元,;水火交媾又升一步為取坎填離,“乃成圣胎”,;又使復環(huán)于元始,,而為最上,即“煉神還虛,,復歸無極”,。鄭環(huán)對“此體道之極功也”深有體悟,,顯然具有內(nèi)丹術(shù)的色彩,?!菜巍硡菒挕吨笟w集》序稱:“內(nèi)丹之說,,不過心腎交合,,精氣搬運,存神閉息,,吐故納新?!编嵀h(huán)所謂的“體道之極功”是什么境界呢,?五代張果曾經(jīng)注解到:“《傳》曰:其立德明,,其用機妙,發(fā)之于內(nèi),,見之于外而已矣,。豈稱兵革以作寇亂哉,?見其機而執(zhí)之,雖宇宙之大,,不離乎掌握,況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雖萬物之眾,,不能出其胸臆,,況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大乎,?”

可見鄭環(huán)對道之有無的理解掌握是從“體道”著手的,而此體道是與道教內(nèi)丹術(shù)有關的,。

鄭環(huán)的《老子本義序》寫到

天不可以一隅窺之,,《易》不可以一端測也,《老子》不可以一家言也,。言百家者,,多祖《老子》,儒者獨擯棄勿道,。嗚呼,!老子果異于儒邪?邵子嘗以為得《易》之體矣,?!独献印饭麩o異于儒邪?其言固若有大異于儒者,,莊,、列、申,、韓之徒,,何晏、王弼之輩,,又誤引而曲證之,。且晉以清虛亂,唐玄、宋徽以誕妄敗,,至使后人以詆《老子》之故,并黃帝亦詆之,。嗚呼!夫子之《系》,、《易》也,,黃帝與羲、農(nóng),、堯,、舜并稱,黃帝固可詆邪,?夫子嘗以“猶龍”贊老子,,老子又可詆邪,?吾于是知黃帝之見詆,,百家言黃帝之過也,;老子之見詆,,百家言老子之過也。至五千言之若大異于儒者,,惟言命為然,而深于《易》如邵子者,自知之,。若言性,則皆《詩》,、《書》之微指也,,以《易》、《詩》、《書》之微指,亦擬之議之,,以至于大異,,則非老子之過,注《老子》者之過也,。

鄭環(huán)認為注釋,、評論老子不可只有一家之言,。歷史上所謂的詆毀老子之過錯者,,乃是諸子百家詆毀之過錯,即注釋《老子》者的過錯,。鄭環(huán)的兩個問題問得很有針對性:老子果異于儒邪,?老子果無異于儒邪,?對于前一個問題,他認為邵雍“嘗以為《老子》得易之體矣”,,此話怎講,?邵雍在《外物觀篇》說:“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體也。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先天之學心也,后天之學跡也,?!薄扒たv”,,指乾南坤北,,伏羲八卦,,此乃易之體,。“震兌橫”,,指文王八卦,此為易之用,。體為根本,,出于心,;用為體之應用,乃心之行跡,。邵雍還說:“乾坤天地之本,坎離天地之用,。”可見,,鄭環(huán)同意邵雍所說的《老子》“得易之體”,,即“道”是乾坤天地之體,。這個問題王夫之在《周易內(nèi)傳》里談的比較明晰 伏羲氏始畫卦未有易名,,夏曰連山,,商曰歸藏。猶筮人之書也,。文王乃本伏羲之書,體三才之道,,推性命之原,極物理人事之變,,以明得吉失兇之故而易做焉。易之道雖本于伏羲而實文王之德,,與圣學之所自著也,,易者互相推移以摩蕩之謂周易之書。乾坤并建以為首,,易之體也,,六十二卦錯綜乎,三十四象而交列焉,,易之用也,。純乾純坤未有易也,而峙以并立,,則易之道在。

至于后一個問題,,鄭環(huán)認為老子固然有不同于儒家的言論,但莊,、列,、申,、韓之徒,,何晏,、王弼之輩,,“又誤引而曲證之”,,而且歷史上“晉以清虛亂,,唐玄,、宋徽以誕妄敗”,,后人拿此事來指摘老子,,都是對老子的誣陷,。

鄭環(huán)認為孔老二人有諸多共同之處,。他說:“孔子刪書,,斷自唐虞,,祖堯,、舜也,,系《易》則述伏羲,、神農(nóng),、黃帝,溯祖之所自出也,,黃帝而后制作日繁,至春秋,,而文勝己極,。神農(nóng)以前,,世質(zhì)民樸,,結(jié)繩而已。老子生衰周,,而志羲,、農(nóng),,欲以太古之樸,,救文勝之弊,,猶孔子系《易》之意也夫,!”然而二者有一些差別“老子與儒非判然不同也,,其異在豪發(fā)之間。老子志在羲,、農(nóng),、唐、虞而兼言天道,,孔子志在堯,、舜,、文、武而專言人道,,如是而已,。”老子以“有為”作為“人道”的特征,,以“無為”作為“天道”之標志,。老子“天道自然無為”,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人道”寫照,。鄭環(huán)認為老子談天道,,孔孟談人道,應該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鄭環(huán)認為“《老子》一書,,不言性,則言命,,或兼言性命”。他認為在“性,、命”問題上,老子與孔子的區(qū)別是明顯存在著的:“五千言之若大異于儒者,,惟言命為然,,……若言性,,則皆《詩》,、《書》之微指也”,。并指出:

孔子罕言命,,而老子屢言命,,且其言命也,,言理以接眾,,圣之,,統(tǒng)其詞略,;言氣以啟眾,,真之,,脈其詞詳,。故學孔子而得其宗,上則為思孟,,次則為程朱,。學老子而不得其指,高則為莊列,,卑則為申韓,,此其所以愈趨而愈異議與。

   我們知道《老子》一書,,絕無“理”字,,而“氣”共出現(xiàn)三處,十章的“摶氣至柔”,,四十二章的“沖氣以為和”,,五十五章的“心使氣曰強”。關于“命”則有二處出現(xiàn):十六章“夫物蕓蕓,,各復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五十一章“是以萬物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而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鄭環(huán)的解釋是“復命之在乎虛靜也。道生天,,而天以真常與我,,此我之命根也,。……萬物蕓蕓并作,,……則有復于無,,歸根而靜矣,。靜則命復,而真?,F(xiàn)”,,“道德命物則物尊貴,物豈能命道德哉?。匡@然,,鄭環(huán)在這里意謂老子所說的“命”實際上是“道”所揭示的那個“理”或“天理”的根本,,是道的本性,,即是說道的本性乃“復命”和“真?!保恕袄怼蹦耸强偫?、總綱性質(zhì)的法則或規(guī)律,,貫通于萬事萬物之中(包括眾生日常倫理),“從道受生謂之命”[10],,只能泛言之,;老子用“氣”來揭示事物的本原,氣由道化生而來,,氣之聚生天地人和萬物,,眾生通過“氣”之真實性來體悟、認識“道”,,必得細言之,。鄭環(huán)指出老子言命是與言理,、言氣綜合起來說的,,顯然這與他“體道”認識相一致,。即“理”與“順而生人”相應,,“氣”與“逆而成丹”相應。也即老子的命即有無為層面,,又有有為層面。由于諸子對老子的此“命”并沒有真正理解,,才出現(xiàn)“學老子而不得其指”的事情發(fā)生,。莊子,、列子顯然不理解其意,,莊子主張“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11],提倡“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12],,將“命”視作一種決定因素,,人對其無可奈何,,要順其自然,安之若素,,是為至德,。顯然只是將順命這一點領會了,,但沒有將老子“命”中有“氣”之主題發(fā)揮出來,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在天”這一思想是受老子的“摶氣至柔”,、“心使氣曰強”之啟發(fā)的。至于申韓之術(shù),,“循名責實”、“以法為本”,,在鄭環(huán)看來,則是對老子“命”之思想的低卑的發(fā)揮,??鬃釉栽疲骸八郎忻?,富貴在天”[13],,其實孔子多次言命,,但鄭環(huán)認為孔子罕言命,,不知其何意,?這大概是鄭環(huán)獨到的想法,。需要指出的是,,鄭環(huán)在這里提及到“理”,、“氣”、“命”,、“性”,其實涉及到二程,、朱熹等人的易學學說,,顯然有陳述程頤“有理則有氣“這一易學命題的含意在內(nèi),。總之,,關于老子,、孔子對“命”的認識,,是鄭環(huán)比較獨特的看法,,在老學史上并不多見,。

 鄭環(huán)認為老子并不反對仁義禮智,。他說 孔子言仁義,而老子絕棄仁義,??鬃雍脤W,,而老子絕學,故儒者多以老子為異,,而非異也??鬃铀^仁義即老子所謂道德,老子絕棄之仁義乃楊墨之仁義,,而孟子所距放者也,??鬃雍脤W,,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由人而達天也,;老子絕學,而學不學,,通乎晝夜之道,而浩浩其天,,即天以該人也。

鄭環(huán)在這里講到了老子所絕棄的那種仁義實際上是楊,、墨之流的那種仁義,,而非孔子的仁義,,孔子所謂的仁義實際上就是老子所謂的道德,一句話,,仁義即道德。鄭環(huán)說“孝慈,,仁義之實也,。騖仁義之名,,而偽以要之,,則孝慈之真失,。如墨子以兼愛為仁義,,則無父而不孝,;楊子以為我為義,,則無子而不慈,,故絕棄之,而孝慈復,。仁義,,孝慈之文,;孝慈,仁義之實也,。圣人以仁義教民,,欲其孝慈而已,。行之久,,而名存實去,。故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世之高談仁義而不務孝慈者多矣,。與其騖文而喪實,,不如絕棄仁義之名而孝慈自復”。還說“楊子不以一毛利天下,,正與不積相反,。后學以老為楊,不亦誣乎,?”鄭環(huán)指出了仁義的根本是孝慈,這是儒家的核心所在,。

   所謂孔子好學,,是說孔子追究“朝聞道,夕死可矣”[14]的精神境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15],,由人而達天也”,孔穎達疏:“能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稟之性,,物理既窮,,生性又盡,至于一期所賦之命,,莫不窮其短長,,定其吉兇?!盵16]這其實是說孔子志在人道;說老子絕學,,不是說老子不學,而是不學那種通常的識文斷字,,而是探賾“通乎晝夜之道”,,可謂“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即天道,。

鄭環(huán)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另一種原因是由于對“仁義禮智”的理解,、敘述上,,“孔子以木於性天者言之,,故字字精微,,相生相輔而不可或缺。老子以出於氣運者言之,,故字字粗淺,遞降遞下而大有低昂??鬃右赃_道為道,達德為德,,以德行道,,而道乃可得而為德,,此以切於人事者言之。老子以道為常道,,德為上德,,由道生德,而德亦可蹈而成道,,此以本於天道者言之。故立言不同,,要之以孔子視老子,,則老子為大醇,。”鄭環(huán)很明確地指出老孔二人在仁義禮智的問題上差別在于采用的方法,、方式不同,,說到底是“精微”,、“粗淺”的區(qū)別,認為二者究其本質(zhì)“異在毫發(fā)之間”,實則為殊途同歸,??墒窃卩嵀h(huán)看來,,老子比較高明,。

同時鄭環(huán)指出仁義并不是天天掛在嘴邊上的事情,,對待仁義也須持歷史的分析態(tài)度,對此他分析了上古社會的幾種情形
 《虞夏》之書無非仁義,,而未嘗仁義,,蓋猶大道為公之世也。至《商書》而始有仁義之名,,而大道已隱,,道猶太極,,仁義猶陰陽,,太極判而為陰陽,,有陰陽,,而太極已隱矣。

太上之世,,道尚無為,,耕田鑿井,帝力何有,!民不知有君也,;其次,,以仁為治,,先賞后罰,,而民親且譽之,始知有君矣,,然不知畏也;其次,,以義為治,,先罰后賞,而民畏之,,愈知有君矣,,然不敢侮也;其次,,以禮為治,,而崇尚文告,及其衰也,,昏庸懦弱,,而民侮之,何也,?無以取信于民,,而徒貴口舌,此衰周之弊,。

   大道之世,,質(zhì)實無偽,而未嘗有仁義之名,;迨至大道廢,,而人知有仁義矣。智慧出而人且有偽,,為仁義以欺世者矣,。夫有瞍而舜始以孝名;有桀,、紂而龍,、比始以忠名;忠孝之有,,非國家之福也,,然則世而有仁義智慧也。

   鄭環(huán)表達的很明白,,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切忌空談,,切忌假借仁義之名行不仁不義之實,。倘空有“仁義之名”,“無以取信于民,,而徒貴口舌”,,則國家必衰,更談不上大道為公,。在這里,鄭環(huán)還對忠孝的由來作了因果推論,,他認為正因為有了舜父瞽瞍之頑劣不端,,才使得舜以孝而聞名,有了夏桀,、殷紂之暴君才涌現(xiàn)出御龍氏,、比干之赤膽忠心。所以這種忠孝不是國家的福氣,,而是國家的災難,。顯然,鄭環(huán)是那種致力于追求“言行一致”的人,,從《耆獻類征》他的弟子包世臣的記述來看是相吻合的,,對鄭環(huán)的為人“貴人或有厭其煩,同人并有疑其偽者,。卒之,,厭者亮其誠,疑者息其謗,。而后知君之真,,固不可沒也。

   鄭環(huán)對“道”有以下理解

曰道可道乎,,可道非不殆之常道也,,常道,不可道者也,。

道體至虛,。體道者,必由虛而后能入也,?!蛟兹f象者,帝也,。有帝而后有萬象,,有道而后有帝,道處乎帝之先,,而為天地始,,為萬物母,,又焉知道為誰之子耶?此所以為萬物之宗也,。

惟道是從,。道即一也。

生生而不自生,,道也,。

道本自然,而生天生地生人,。

 有了這樣的道體理論做依據(jù),,鄭環(huán)就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生理想進行了闡述愚謂人莫不有私,而各私其私,。身者,,人之所私也。為人之身,,謀而不為己之身謀,,則已無私,而人人得遂其私,。人人得遂其私,,則己之私不求,遂而自遂矣,。樂民之樂,,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老子之指,至孟子發(fā)明之,,而其蘊無余矣,。

在鄭環(huán)看來,孟子所倡導的“以德行仁者王”,,主張“省刑罰,,薄稅斂”,“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要“反求諸己”,,“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以及“四端”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盵17] 等這一套“仁政”、“王德”,、“善性”思想,,其實得自于老子的啟發(fā),是對老子學說的及至發(fā)明而已,。這可以說是鄭環(huán)《老子本義》比較有新意的地方。馮友蘭先生說:“道家認為人若順其自然發(fā)展,,不必勉強,,則自有社會底、道德底生活,,道家雖未標明主張性善,,而實則是極端地主張性善者?!盵18]傳統(tǒng)的看法是認為孟子的思想學說是對孔子的發(fā)揮,,孟子自己也說“乃所愿,則學孔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19]而鄭環(huán)則從中看出了孟子與老子之間存在著思想淵源,。鄭環(huán)意識到儒家所倡導的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境界,,是與人之是否自私有關,。那么,鄭環(huán)為什么要從老子這里來尋找憂,、樂及無私,、自私的理論依據(jù)呢?筆者以為,,鄭環(huán)是想以道生萬物卻不掠取,、占有萬物這一宇宙現(xiàn)象來概括、比附人生哲理的,。萬物都由“道”而生,,獲得生命,,“道”因而是萬物存在的依據(jù),即“萬物之宗”,??墒恰暗馈辈⒉灰驗樽约菏翘斓刂f物之母,,就對萬物的自由生長采取占有,、奪取、強制,、干預,、摧殘等自私的手法,相反,,而是任萬物自我生長發(fā)育,、循環(huán)發(fā)展。所以“道”對萬物又是“無欲”,、“無為”,、“無私”的,“無欲”,、“無為”,、“無私”體現(xiàn)了“道”之根本精神和行為原則?!暗莱o為而無不為”,,就體現(xiàn)了道產(chǎn)生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有利萬物而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不以萬物主宰自居的特征,。故而鄭環(huán)曰:“物得真常,而生明為母,,寂然不動者也,;光為子,感而遂通者也,。主靜以待百感,,得母知子也。一感則復主靜,,知子守母也,,而其要莫大于希言而絕欲;一私甚小,,而能見之,,則明一念甚柔而莫能守之,則強既明,且強光非不用也,;一用而即歸,,其明葆后天之,真常以復先天之,,真常是重常也,。”

鄭環(huán)分析到:“遠于道者,,多尤,。尤生于爭,爭生于利物,,而不肯下物”,。

鄭環(huán)是個比較現(xiàn)實的人,他看到現(xiàn)實社會確實存在“夫不爭而不能利物……利物而不免于爭”的現(xiàn)狀,,如何擺平“爭”的狀況呢,?鄭環(huán)認為“人莫不好上,下為上所壓則重,;莫不好前,,后為前所塞則害。上人,、前人,爭也,;下之,、后之不爭也。不爭則不重,、不害,、不壓,而莫能與之爭”,。鄭環(huán)從天道的高度找到了不爭的理論依據(jù):“天之道,,不爭”,“天道忌盈”,。還從天道的“公平”角度對人們所關心的貧富,、貴賤、智愚進行了如此解釋:“天慮貧者之莫贍也,,故生富,,富不贍貧,則損其富以補貧,,而富者貧,,貧者富矣;慮賤者之莫安也故生貴,貴不安賤,,則損其貴以補賤,,而貴者賤,賤者貴矣,;慮愚,、不肖之莫教也,故生賢智,,賢智不教愚,、不肖,則損其賢智以補愚,、不肖,,而賢智因驕吝而成愚、不肖,,愚,、不肖因愧歷而反賢智矣;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也,。惟有道者以天之心為心,,富贍貧,貴安賤,,賢智教愚,、不肖,賢矣,,而不見其賢,,則更賢,所謂以有余奉天下”,。這應該是儒家“患寡不患均”思想的典型詮釋了,。也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另種表達,。鄭環(huán)的結(jié)論就是:“豈知天道忌盈而惡銳,,四時之運成功者去,而況于人乎,!” 鄭環(huán)又進一步對老子的不爭之意做了解釋:“盈不如虛,,銳不如鈍也。持必得之,,策以盈其欲,,則滿而溢。至于莫之能守,,而后日不如其己,,己不能已矣,。揣可入之勢,而銳于進,,則驕而危,,至于自遺其咎,而后日不可長保,,己不及保矣,。”

鄭環(huán)認為人之爭心起源于一個“欲”字:“民之難治,,以爭盜亂而敢于為也,。為生于欲?!?有欲乃是由于有爭心,,爭心一起,必結(jié)恩怨,,于是是非爭斗四起,,愈爭愈烈,大患上身,。那么,,欲又從何而起呢?鄭環(huán)對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盵20]做了這樣的詮釋:“欲生于知,知賢,、知貨,、知可欲,而民敢于為矣,。不尚,、不貴、不見,,則能使民無知,、無欲,,無知則心虛,而神不虧,,故腹實,。無欲則志弱,而精不搖,,故骨強,。心志虛弱,民即有知者,,而亦不敢為,,況知者乎!而又何為乎,!故無不知,。”汪澂《宋徽宗道德真經(jīng)疏義》里也有類似的解釋:“徽宗注曰:尚賢則多知,,至于天下大駭,,儒墨畢起,貴貨則多欲,,至于正晝?yōu)楸I,,日中穴阫。不尚賢則民各定其性命之分,,而無所夸跂,,故曰不爭、不貴貨則民各定其性命之情,,而無所覬覦,,故不為盜?!盵21]

如何作到不爭呢,?他用“大道”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高尚品質(zhì)來要求人們“少私寡欲”,、“知足”,按照鄭環(huán)的思維邏輯:“物不自生,,稟道而生”,,“物不自畜,資德而畜”,,“道德不自形,,因物之有聲、有色而形”,,所以他的表達很直白:“以道德之至尊,、至貴,,不自尊、自貴而生成萬物,,萬物荷道德之生成,,莫不尊道貴德,而道德仍不自有其尊貴,,生不辭老,,施不求報,若是者,,所謂常自然也,,法道者,亦法其自然而已”,。鄭環(huán)反對在財貨,、可欲上持“人有則己愈有”的攀比心態(tài)。他認為

不為則不能利物,,為而爭,,則有所利,亦有所害矣,。不爭則為而無為,,而無所不利,此圣人無我之德,,所以同于天也,。

鄭環(huán)認為老子的“無為”實際上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只要人人能順萬物性命之理,,則無為而無不為,,亦終日為而未嘗為。不言而無不言,,亦終日言而未嘗言,,不自美不自善,天下莫知其美且善,,此為真美真善,。

 這個“理”即“道”,即懂得順任“道”在天地萬物上表現(xiàn)出的那個“理”,。

   他還指出

道家之學在于長生而不知,自生則自私,。自私則與天地萬物漠不相關而生生之本絕矣,。……蓋天地以生物為心而不自生,,圣人即以天地心為心而不自生,。此羲,、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孔所以與天地參也。孰謂老子僅為道家之祖哉,!

鄭環(huán)的用意再明顯不過了,,“孰謂老子僅為道家之祖哉!”因為“夫子嘗以‘猶龍’贊老子”呢,!儒家的先圣孔子難道不也是從老子汲取了諸多有益的思想養(yǎng)料嗎,?!孟子的思想也是發(fā)端于老子,,又怎能說二家水火不容,、勢不兩立呢?

鄭環(huán)還批評“漢人未有真知孔與老之異同者”若漢之所謂儒,,其上為賈誼,、董仲舒之醇茂,其次為劉向,、匡衡之經(jīng)術(shù),,其下為趙綰、王臧之文學,;漢之所謂黃老,,其上為蓋公、曹參之清靜,,其次為張良,、陳平之智謀、其下為申不害,、韓非之刑名,。賈、董,、劉學儒而未盡孔之道,,其余則謬矣。蓋漢人未有真知孔與老之異同者,。史遷且謂刑名原于《道德》,,特因韓有《解老》,、《喻老》二篇,而目之實,,則韓非未嘗知老子之指也,。后儒且以漢文崇尚老子為訾謷。嗚呼,!秦法煩酷極矣,,非寬大如漢文,則人類將盡,,非道德如孔孟,,而侈談周官,其禍將烈于莽與安石,,與其為二王以禍天下,,何如為曹相國邪!

鄭環(huán)指出漢朝之賈誼,、董仲舒,、劉向這三位所謂的大儒“學儒而未盡孔之道”,而匡衡,、趙綰,、王臧則謬矣。鄭環(huán)認為學黃老有三種流派,,或者說有三個檔次,,“上為蓋公、曹參之清靜,,其次為張良,、陳平之智謀、其下為申不害,、韓非之刑名”,。鄭環(huán)認為司馬遷因韓非有《解老》、《喻老》二篇,,就認為刑名原于《道德》是不準確的,,因為韓非并沒有了解老子之實質(zhì)?!妒酚洝だ锨f申韓列傳》:“韓非者,,……,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鄭環(huán)認為真正領悟老子之本意的是蓋公、曹參這等人,。指出后世責難漢文、景,,曹參之治,,其實推行法煩酷極。鄭環(huán)是贊成文,、景,,曹參之治的。為什么文,、景,、曹參能把國家政治好呢?這是由于他們重視黃老之術(shù),,力倡“清靜無為”的結(jié)果,。黃老之學在漢初為統(tǒng)治者所推崇,從而構(gòu)成國家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其肇始者當為漢初曾任齊相后又繼蕭何任漢相國的曹參,。《史記·曹相國世家》稱:曹參“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明年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于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shù),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曹參任齊相時,,用蓋公所學黃老之道,,貴清靜無為,結(jié)果使齊國大治,。后來,,曹參升任漢相國,又在全國推行此道,。司馬遷曾贊曹參說:“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隋書·經(jīng)籍志》:“自黃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眾矣?!辈軈⑺篮笕嗣窬浴拜d其清靜,,民以寧一”之頌詞以歌之。漢中央政權(quán)在文帝,、景帝兩代繼續(xù)奉行黃老之學與無為之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鄭環(huán)指出僅用所謂純粹的儒家思想如《周禮》(《周官》)治理天下是行不通的,,“其禍將烈于莽與安石”,。

   鄭環(huán)生活在乾隆盛世,乾隆“運際郅隆,,勵精圖治,,開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於斯為盛”[22],可謂國運興隆,,國泰民安,,一派升平景象。鄭環(huán)雖“閑居在家”,,但“先生志在經(jīng)世所學,,既成而不得用,則常于當路諷誦,,民間所疾苦,,於兵政海防屯田,尤詳切,,然當路莫有能聽之者,。其偶有聽受,則事屬微末,而節(jié)目條理復不能稱先生之指是,。故當路之遇先生也,,雖禮貌口頌,而其心則未有不倦且厭者,。先生審知之,。然有所聞見,必詳疏以告不已”[23],。在治國安邦的問題上,鄭環(huán)贊成曹參所推行的清靜無為的政策,,反對嚴刑竣法,,酷政苛令。在歷史發(fā)展問題上持“復古”的觀點,,反對革新,,他認為王莽之變制復古、王安石之變法革新,,均是“二王以禍天下”,,但是相比較而言,復古比革新有益得多:“帝王之治天下,,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未嘗有所為也。茍欲取而為之,,如秦皇之蔑古,,則損之太多;王莽,、宋神宗之復古,,則益之太多,得已而不已,,必至于欲已而不得已,,而敗且失隨之,彼亦知為與敗,、執(zhí)與失之相因,,猶行與隨、噓與吹,、強與羸,、載與墜,八者之相因乎,?曷不師圣人也,?殷因于夏所損益可知,周因于殷所損益可知,順時為治,,去其害者而已,。夫何為哉?故無敗亦無失”,??梢娙寮宜枷雽λ绊戇€是很深的,《耆獻類征》記載他“嘗客授浙江布政歸君景照所,,浙俗多火葬,,作《火葬說》通禁之”。

   鄭環(huán)的《老子本義》上經(jīng)分為三十七章,,下經(jīng)分為四十三章,,共八十一章。他作了一簡要的說明:“漢景帝以《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jīng),。王羲之本作《太上玄元道德經(jīng)上篇》。河上公分八十一章,,以上經(jīng)法天,、奇數(shù),故有三十七章,,下經(jīng)法地,、偶數(shù),故有四十四章,。唐玄宗既注老子,,始改定章句為《道德經(jīng)》。凡言道者,,類之上卷,,言德者,類之下卷,。然其中道德每互相發(fā)明,,不可得而強分也。按王弼注本上經(jīng)不題道經(jīng),,下經(jīng)不題德經(jīng),,且分章無弟字,今從之,?!逼渥⒗系闹髦紴椤耙岳献⒗弦员倮献赢惗酥f?!逼鋵嵱腥寮业臇|西,,但總的來說以易學,、道教內(nèi)丹學為主。采用的方式為注釋,。

通過以上分析研究,,可以肯定鄭環(huán)還是有自己一套解老的思維理路的,他的治國理念,,人生理想,,均以向往“質(zhì)實無偽”的“大道之世”為鵠的。至于他在老學史應有什么地位,,這將取決于人們對他研究的繼續(xù)加深,。
[1] 《老子本義》,以下所引均出自該書,,除非有特殊標明,。

《太上靈寶凈明中黃八柱經(jīng)》見《中華道教大辭典》第一一四三。

邵雍《觀物外篇》見朱伯昆《易學哲學史》中冊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年

朱伯昆《易學哲學史》中冊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年

黃宗炎《圖學辨惑》

《周子全書》卷一

黃宗炎《圖學辨惑》

《云笈七鑒》卷十五   華夏出版社 1996年

《易學集成》第二卷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8年

[10] 《太上老君內(nèi)關經(jīng)》

[11] 《莊子·人間世》

[12] 《莊子·秋水》

[13] 《論語·顏淵》

[14] 《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選輯》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選注  中華書局 1981

[15] 《周易·說卦》

[16] 《易學哲學史》中冊朱伯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8年

[17] 《孟子·公孫丑上》

[18] 《新理學·性心》

[19]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20] 《老子》三章

[21] 《道藏》十二冊第402頁,。

[22] 《二十五史·清史稿》

[23] 《耆獻類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