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解表攻里(轉(zhuǎn)載)
大柴胡湯
《金匱要略》
【組成用法】柴胡半斤(15g) 黃芩三兩(9g) 芍藥三兩(9g) 半夏半升,,洗(9g) 枳實四枚,炙(9g) 大黃二兩(6g) 大棗十二枚(5個) 生姜五兩(15g)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功用】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jié),。
【適用范圍】少陽與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口苦,郁郁微煩,,心下滿痛或痞硬,,大便不解或協(xié)熱下利,舌苔黃厚,,脈弦有力,。
【方義講述】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在臨床上用也比較多,。拿現(xiàn)在來說肝,、膽、胰,,基本都用這些方法,,都是用中醫(yī)治療肝脾胃的辦法,那么大柴胡在這里面應(yīng)用的變化非常廣泛,,那么大柴胡湯具體的臨床應(yīng)用那是相當多的,,我們主要的要掌握大柴胡的精神實質(zhì),這個方子的特點在哪兒,,那么從這個方子跟小柴胡比較,,最容易掌握,它有幾個特點,,小柴胡湯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這是小柴胡的一個證,,可是在大柴胡里面不同,,它是嘔不止,它不是喜嘔了,,那么跟解釋小柴胡湯的喜嘔,,來疏膽氣,因為少陽為病,,膽氣郁,,所以一嘔以后它的氣就一伸,膽氣就得到暫時一疏,,但是病又不除,所以過一會兒,還是膽郁不止,,所以喜嘔,,由于里面有熱所以它就心煩,而現(xiàn)在呢,,不僅僅是這樣了,,已經(jīng)變成了嘔不止,從字面上看,,它變成了微煩,,那么是心煩,是不是這個微煩比那個心煩還輕呢,?不是,,因為它上面有郁郁兩個字,不但煩,,而且胸膈之間郁悶,,那么這個證就類似于承氣的痞滿證,它還可以見到不僅是胸脅苦滿的問題,,還可以見到胸脅之間脹,,胸脅之間痛,這上面寫的心下痞硬,,或者滿痛,,不僅心下,胸脅也可以見到,,這個就是說,,從經(jīng)絡(luò)上來分析既有少陽,又有陽明,,所以它這個證連在一塊,,都說明了有了陽明實證,所以大便的變化只是作為一個用大柴胡的變化的標準,,因為大柴胡湯本身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有大黃,一個是沒有大黃,,但是從它方子后面說的,,它應(yīng)該是有大黃,因為它方子后面講清楚大黃,,這上面沒有引到,,“ ,寒多加生姜”,,所以這些問題都可以考慮,,這都是它的不同之處,。
而這個方子之所以去人參甘草,跟過去講小柴胡湯不一致,,講小柴胡之所以用扶正的藥,,兩個目的,一個是防止病傳太陰,,一個是通過扶正,,更好的使得半表半里之邪從外而出,那么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陽明之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嘛,所以考慮這么個情況把人參甘草去了,,而在去人參甘草的同時,,就用了小承氣的意思,用了枳實跟大黃,,那么加上芍藥,,它主要是滿痛的緣故,因為這個問題在小柴胡里面就有了,,腹痛去黃芩,,加芍藥,那么在這兒,,它是滿痛,,用芍藥跟枳實大黃配合起來,既可以調(diào)和氣血,,又可以除滿痛,,這是這個方子的配伍特點,那么從傷寒上還有一個問題說明了什么東西,,因為原文原大柴胡的治療是誤下而后造成的,,它是小柴胡湯證,誤下了,,所以這個問題就注意這么個情況,,它的特點在于寒熱往來,在于嘔不止,,在于郁郁微煩,,在于心下滿痛,所謂心下就是胃,,或者是脾,,這就說明是胃腸的問題,而在用量的時候要注意,,它雖然仿的小承氣,,但是大黃用量不大,,所以這一點要注意,因為它不是完全到了陽明,,從六經(jīng)辨證來治療,,它究竟還是少陽,,所以在少陰陽明合病的時候,,它不能單純只顧了瀉陽明,瀉陽明就不利于解少陽之邪,,所以它用這個意思,,如果大便通利的話,那就可以不用大黃,,這個就是大柴胡的意思,。
從這個意思我們就可以理解到,治膽治胃,,現(xiàn)在好多的膽囊炎,、結(jié)石、胰腺了,,這好多方面都是仿了這個方法來加減來用,,通過這個方子進一步理解小柴胡為什么這么組成,那么通過這個就可以進一步理解,,進一步說明和解劑這個和字的意思,,我記得在講和解劑這個和字,它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回顧前面的就可以使初學(xué)的人對這些理解的更深一些,。
【附方】厚樸七物湯(《金匱要略》)組成:厚樸半斤(15g) 甘草 大黃各三兩(各9g) 大棗十枚(4個) 枳實五枚(9g) 桂枝二兩(6g) 生姜五兩(12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功用:解肌發(fā)表,,行氣通便。主治:外感表證未罷,,里實已成,。腹?jié)M發(fā)熱,大便不通,,脈浮而數(shù),。
厚樸七物呢實際上就是桂枝湯、厚樸三物湯,,這底下藥有點不同,,就注意這個問題,,它既大黃的量也少,桂枝的量也少,,還少味藥吧,,兩個合方還少個藥,桂枝是五個藥,,厚樸三物是三個藥,,它這是七個藥,少個芍藥,,所以這些方面都注意一個這個情況,,就是它既有表證,又有里證,,它的里證是腹?jié)M,,它的表證是發(fā)熱,雖然它的腹?jié)M沒寫的太明確,,它的其它條文已經(jīng)講過,,“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就說明它這個腹?jié)M是實證,,不是虛證,所以肚子里面脹滿,,整天如此,,既是實證,大便必然不通暢,,所以這些話都在文字里跟其它條文一合,,這個癥狀就出來,而特殊了這個發(fā)熱,,而用了桂枝,,就說明這個發(fā)熱惡風(fēng),有汗而不解,,這些表證都存在,,所以它的脈的是浮而兼數(shù),而且有力,,必然有舌苔,,換句話說,如果惡寒發(fā)熱,,大便又不好,,但是無汗。
那么這些情況用大黃就得注意了,,這個情況在小孩多見,,大人也見,,小孩多見什么情況呢,吃多了,,感冒以前的宿食在,,那么在那個情況不要一開始就用大黃,它必須先要解表,,因為表寒重,,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關(guān)鍵是無汗,在那個時候治療就要注意這個情況,,不要輕易用大黃,可以用解表跟消導(dǎo)的藥并用,,等它表解以后再著重的消導(dǎo),。
所以常有這種情況,所以舉這么一個常見的例子,,來說明這個,,來解表攻里,這么個情況怎么治療,,怎么應(yīng)用這個,,就注意它表證是否有汗,因為講義上雖然這么寫了,,但是有的時候還是不太容易這個,,“腹?jié)M發(fā)熱”,這里面特別掉了一個,,“飲食如故”,,這句話跟剛才提出來有什么不同,飲食如故說明積滯在腸,,不是食滯在胃,,這四個字添上。如果大便通利,,也是去大黃,,如果說寒多,生姜還要增加,,這個所謂寒多要加生姜,,所謂嘔要加半夏,這都說明這個人素來腸胃有寒,,雖然有宿食,,雖然有積滯,,但它素來又有寒,就從這一點來區(qū)別,,另外從舌苔來區(qū)別它,,見這個證,舌苔黃的顏色不深,,甚至是白膩的,。
防風(fēng)通圣丸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組成用法】【方義講述】防風(fēng)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硝各半兩(各1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一兩(各30g) 滑石三兩(90g) 甘草二兩(60g) 荊芥 白術(shù) 梔子各一分(各10g)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本方功用】疏風(fēng)解表,瀉熱通便,。
【適用范圍】風(fēng)熱壅盛,,表里俱實之證。憎寒壯熱,,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澀,。并治瘡瘍腫毒,,腸風(fēng)痔漏,丹斑癮疹等,。
底下有個防風(fēng)通圣丸經(jīng)常用,,這個方子作為成藥來說可以,作為一個方來說,,不太令人滿意,,現(xiàn)在特別是在喜歡開成藥的中醫(yī)喜歡用這個,因為它表里雙解,,又能調(diào)和氣血,,特別是用在風(fēng)疹塊,因為它治丹斑隱疹,所以喜歡用它,,實際上這個方子不太可取,。
它是在那個時代通行成藥治病,劉河間的嘛,,宋的《和劑局方》嘛,,當時是這么一個背景,它是治療風(fēng)寒濕暑,,有寒有熱,,又有風(fēng)寒濕,又有暑,,包括夏天受的暑熱之邪,,還有一個,它提出一個病因的問題,,饑飽勞逸,,就是外有風(fēng)寒濕暑邪,內(nèi)有勞逸所傷,,脾胃之氣不足,,又有飲食所傷,它這個問題就提出這么多因素出來了,,它是通治這些東西。因為內(nèi)外俱受邪,,所以氣血不得通調(diào),,它叫怫郁,氣血怫郁,,三焦俱實,,底下這些癥狀都是由于這些原因出現(xiàn)的,因此根據(jù)這些情況,,它用了這么個方子,。所以理解這東西也不能離開一個歷史背景,河間就是滄州這一帶的人,,而河間是宋末人,,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不安定,所以既有饑飽勞逸,,又容易受外邪所傷,,所以它一病,往往是內(nèi)外俱病,,身體壯實的人就出現(xiàn)了防風(fēng)通圣散證,,那么這個要這樣理解它。
今天談?wù)_的使用防風(fēng)通圣,因為這個方子的名詞就壞在通圣二字沒有正確理解,,它的通圣就認為它這么的處理就能內(nèi)外三焦氣血俱治,,內(nèi)有饑飽勞逸所傷,外有風(fēng)寒暑濕所傷,,氣血俱病三焦俱實,,它這個方子通了上中下,它當時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在這個環(huán)境當中,,所見的這些病,它認為很好的,,所以取名通圣,,所以后人就把通圣誤解為非常玄妙的,非常深奧的,,非常面面俱到的方,,我想這話剛才沒有說明白,這話還得說明一下,,特點是不倫不類,,不是剛才說現(xiàn)在有些中醫(yī)喜歡開成藥,實際上它并沒有真正了解這個方子,,實際上從這些方面來理解它,,它治表它有藥,它有荊芥,、防風(fēng),,有麻黃,有薄荷,,治里有黃芩有石膏,,還有梔子還有滑石,它去除里實又有大黃芒硝,,但它這個方子里面配的比較特殊的,,除了四物湯去掉了地黃,它比較特殊的,,既有白術(shù)甘草,,又有桔梗,而在這個方子里面它把這些藥結(jié)合起來,,這是它的一個特點,,上開肺氣,中安脾胃,,白術(shù)安中土,,我們知道白術(shù)是健脾燥濕的,,健脾化濕,這樣由于白術(shù)的安中土以后,,它對于這樣一些解表的,,瀉下的,它都起了一具保護正氣的作用,,那么這些外面我們可以從麻黃加術(shù)湯這樣一些方子理解,,那么用在里面,將來最明顯的方子,,就是保和丸加白術(shù)叫小安丸,,既能消除這個食滯,又能保護脾胃,,還有白術(shù)這個用法,,將來在蘇合香丸里面,要特別特殊這個藥,,它的安中的作用,,所以它這個方子從表面上給人這么一個概念。
這么一個概念,,如果說你不是全面有病的話,,用不著這些全面的藥,盡管后面說了一些后世的加減方法,,只是引起注意而已,,并不是說這些加減都是很好的,你例如說有汗,,不用麻黃,,有汗去麻黃加桂枝,大便通利去硝黃,,里熱不甚,口不渴去石膏,,咳嗽痰多還要加半夏,,這是一般通行的這個方子的加減使用方法,當然把大黃芒硝去了,,又有個名字叫雙解散,,它為什么叫雙解呢,既能除表,,又能清里,,這是一解,既能和血,,又能調(diào)氣,,表里雙解,氣血雙解,所以它把大黃芒硝去了以后就改名叫雙解散,。那么這個方子另外還有個用途,,就是除了剛才所講的證以外,小孩如果是壯實,,腮腺炎,,大便秘結(jié),寒熱明顯,,可以用它,,至于咽喉腫痛,那就得注意不要隨便用,,其它的方子盡可以參考,,所以這個防風(fēng)通圣丸根據(jù)我的看法作這么一些介紹。
第二節(jié) 解表清里 葛根芩連湯
《傷寒論》
【組成用法】【方義講述】葛根半斤(15g) 炙甘草二兩(6g) 黃芩三兩(9g) 黃連三兩(9g) 上四味,,以水八升,,等煮葛根,減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本方功用】解表清熱,。 【適用范圍】外感表證未解,,熱邪入里。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黃脈數(shù),。
葛根芩連湯這個方子倒是好記,,藥都是這么幾個,加上一個甘草就完了,,但是這里面用藥的分量,,葛根的用量多大,葛根半斤,,它作為葛根湯來用,,四兩,傷寒論的葛根湯中葛根是四兩,,而這個地方它是半斤,,因為在這個里面解表升清陽的就一個葛根,,它是治療協(xié)熱下利的實證。那么根據(jù)《內(nèi)經(jīng)》病機上有一條,,“暴注下脫,,皆屬于熱”,我們經(jīng)常講,,這同時都是病機十九條里面的,,但是這個同時要注意它的寒熱,它的虛實,,當然這個地方明顯的看出來,,這個是屬于熱,它還有“諸液清冷,,皆屬于寒”,,顯然它這個暴注下脫的大便正如講義上所形容的這樣,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這樣才說明是協(xié)熱下利,就是夾著熱,,這熱哪兒來的呢,?這是胃熱下通于大腸,所以它根本在胃,。
因此用黃連黃芩來清中上之熱,,而又用葛根外解陽明之表,內(nèi)升陽明之清氣,,葛根能升陽,,升清陽之氣,使清陽之氣上升,,那么下利就,,再加上芩連清熱,那么沒有熱下行了,,自然下利就止了,。但這東西有一個要注意,它有個喘而汗出者,,就說明里面的熱,熱氣上逆,,這個熱還是胃,,胃中之熱上逆,所以氣喘,,這個喘并不是咳喘的喘,,這個喘同時有汗出,,這就說明里面有熱,而且說明里面的熱比較甚,,我們在解釋白虎的時候,,在解釋陽明熱的時候是蒸蒸而熱,自內(nèi)而發(fā),,蒸迫了津液,,外出為汗,所以它是大汗出嘛,,由里而外,。那么用甘草主要是甘草跟葛根合起來生津,所以這個方子可以回過來,,因為《傷寒》里治療協(xié)熱利還有個黃芩湯,,這兩東西有虛實之分,可以考慮一下,。
另外現(xiàn)在用這個方子治療其它熱病,,熱陷于里,而大便下利的,,特別是小孩,,有的人善于用這個方,在這個時候 ,,就要抓住了這一點,,確實里有熱,它這個表是指陽明之證,,不是太陽之表,,所以見惡寒,那就不是陽明了,,如果見惡寒發(fā)熱不管有汗或是無汗,,無汗更不能用,所以不見惡寒,,不見這樣的表證,,關(guān)于這個解釋對于葛根的解釋有一些是可取的,在后世治療下利往往用葛根,,但是有時候用葛根不解表,,用煨葛根,就是剛才講的,,升陽明清陽之氣用的煨葛根,,它不解表,不解肌,,治陽明之表習(xí)慣用解肌二字,,最好煨它一下,,去它升散解表的作用,在歷代的方子經(jīng)常用到葛根,,就是取它這一點,,通過這個東西主要說明幾個問題,葛根芩連湯它的主治證特點是什么,,那么我們在臨床使用的時候注意抓住什么來用,,同時有時間的時候可以跟黃芩湯作一個對比,一虛一實,,葛根芩連湯還是實證,,這個實不是陽明腑實的實,其人不虛,,里有實熱,。
另外服法的問題本來不講,因為現(xiàn)在也不這么用它,,它之所以這個,,不在于對葛根怎么樣,柯韻柏的解釋可以考慮一下,,書上引了這一段,,它主要用芩連來清輕上之熱,就象瀉心湯用麻沸湯泡了吃一樣,,有個大黃黃連瀉心湯,,用麻沸湯浸泡須臾,它是講的治,,用開水泡了以后,,就喝那汁,這樣取其清里熱,,清中上之熱,,在這兒黃芩跟黃連應(yīng)該少佐一些,多佐了以后就味厚就趨于下焦,,這是實際上用法這么個體會,。
石 膏 湯
《傷寒論》
【組成用法】石膏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二兩(各6g) 香豉一斤,綿裹(9g) 梔子十枚,,擘(9g) 麻黃三兩,,去節(jié)(9g)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晶并服,,出汗。初服一劑,,小汗,;其后更合一劑,分二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得數(shù)行利,,心末令語,,毒折也。忌豬肉,、冷水,。
【本方功用】清熱解毒,發(fā)汗解表,。
【適用范圍】傷寒里熱已熾,,表證未解。壯熱無汗,,身體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煩躁不眠,,神昏譫語,,脈滑數(shù)或發(fā)斑。
【方義講述】底下就是石膏湯,,又叫三黃石膏湯,,因為它這里面有三黃,可以看出來,,黃芩黃連黃柏加梔子,,這是原來講的黃連解毒,加上石膏,,加上豆豉,,加上麻黃,就是黃連解毒湯加石膏,、豆豉,、麻黃,那么在這個里面容易的,,石膏也容易理解,,麻黃也容易理解,麻黃發(fā)汗解表,,石膏嘛就是清里熱,,這里面豆豉這個藥,,還要重復(fù)的強調(diào)一下,宣泄邪熱,,特別胸中之熱,,它并不是一個特別發(fā)汗,但是它跟解表藥合在一塊,,這它就能夠大大增強發(fā)汗解表的作用,,與清熱藥合用使之能清而兼透,就是豆豉跟梔子嘛,,它不就是治心中有熱嘛,,不是講“心中懊惱”,反復(fù)顛倒不得眠嘛,,用梔子豉湯,,就是表邪已經(jīng)解了,但還有邪熱在里,,在胸中,,郁而不得透,用這個就是豆豉的一個特點,,所以往往臨床用這個藥配合在解表藥里面,,有它一個好處,一個在銀翹散里已經(jīng)講到了,,豆豉跟荊芥的配伍,,銀翹散整個是辛涼解表的藥,唯有荊芥跟豆豉是溫藥,,它在這里面幫助來宣泄邪氣,,解表,那么現(xiàn)在往往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過用涼藥,,把邪給遏在里面了,它表并沒有解,,在這樣的情況,,你回過來解表,要退熱,,加上豆豉跟不加豆豉,,效果不同,加了豆豉跟梔子同用,,既促進了解表,,又清泄了里熱,既省事,又縮短了病程,,療效快,,就是徹底的退熱它來的快。就是有時候治療不當,,一見到高熱,,就用辛涼苦寒的藥,苦寒的藥還超過了,,以至于達不到辛涼解表的作用,不得解,,硬壓,,壓了以后,燒好像是退了,,但燒無論如何再也不下去了,,再用涼藥它不下去了,再用它反而上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你用辛涼的,,配上豆豉,它有這個好處,,所以借這個機會重復(fù)一下豆豉在臨床上的運用,,所以現(xiàn)在說是麻黃 ,這東西都是次要的,,主要是豆子經(jīng)過發(fā)酵以后,,它把豆了性子已經(jīng)改變了,再說一遍,,這兒既然說到梔子豆豉,,這兒梔子一定要用炒透的藥,不然引起吐,,生梔子更容易吐,。
第三節(jié)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是人虛而受了外感,這個虛就是原來的體質(zhì)弱,,因此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扶正,,這個正包括了氣、血,、陰,、陽,或者素體氣虛,,或者素體陽虛,,都可以,或者陰虛,或者血虛,,那么造成這些虛原因多種,,不管,只要是它素體有這些情況,,我們在解表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再一個我們解表與扶正的關(guān)系,你不扶正它就不能使表解,,因為你的氣血陰陽不足,,你就不能達到汗出而解的目的,所謂汗出,,就是營衛(wèi)和,,它藥吃了以后就可以有汗,而這個汗,,是要陰陽互相作用而出的,,這在前面不講了汗的問題嘛。再不然呢,,就可能因為用了強烈發(fā)汗藥,,所謂強烈,就是跟虛人相比較而言,,你認為正常,,而它本身虛,所以在它吃這個藥就感覺到猛了,,那么就可能傷它的正,,正虛嘛,那么就可能產(chǎn)生別的病,。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你必須配合扶正的藥,,才能更好的解表,才能使得表邪去,,表證解,,而人不受傷,無后患,。在這里也談清楚一個目的,,并不是通過這個來治它的虛,并不是通過扶正解表以后,,它原來的虛證也好了,,是根據(jù)它的虛證,而又有表邪,,為了解表,,所以扶正藥的多少根據(jù)正虛的程度,,因為底下幾個方子它的區(qū)別特別明顯。
敗 毒 散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用法】柴胡洗,、去蘆 前胡 川芎 枳殼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參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6g),入生姜,、薄荷煎,。加地骨皮、天麻,?;蚯校酉s蛻,、防風(fēng),。治驚熱可加芍藥、干葛,、黃芩;無汗加麻黃,。
【本方功用】發(fā)汗解表,,散風(fēng)祛濕。
【適用范圍】感冒風(fēng)寒濕邪,。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苔白膩,脈浮濡,,或浮數(shù)而重取無力,。
【方義講述】原來的名字就叫敗毒散,敗毒散就是有人參,,所以講人參敗毒散可以說,,嚴格的作為正規(guī)的學(xué)方劑以后的,那種說法就不太準確了,,它就是叫敗毒散,,所謂這個毒就是正確天地不正之氣,這樣就等于《內(nèi)經(jīng)》上所講的,,大風(fēng)苛毒嘛,,“ ,,雖大風(fēng)苛毒,弗之能害”,。那么這個證最難理解的是它虛在哪兒,?這是過去講這個扶正解表作為益氣解表劑,用敗毒散往往人不能理解虛在哪兒,,從臨床上怎么來判斷它的虛,?事實上這個虛,一個是它的年齡,,一個是了解它的過去,,這個來了解它,小孩,、老年人跟同齡人相比較它差,,這就是虛,那么這些問題最難區(qū)別的是年輕人,,年輕人它往往自己不以為然,,所以你必須跟同齡人相比,所以它沒有明顯的氣虛證,,這是益氣解表一個作用,,具體來說敗毒散。那么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在流行的時候,,所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發(fā)病率總不是百分之百,而有的人除了自己以外,,其它條件都相同,,可是也有不發(fā)病,這就說明了人的正氣它有強弱,,所以在《內(nèi)經(jīng)》上早就說過,,三個人一塊走的,得病,,一個病重,,一個病輕,一個沒病,,為什么,,就是各人的正氣有不同,你比如帶有傳染性的在古代叫“疫”,,“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要管五疫這個詞,,因為古代的病名跟現(xiàn)代的病名不完全通,反正它知道了,,天地之間有不正之氣,,而這些不正之氣,當中有一種流行性的,,等到這個病發(fā)病了,,這個氣在天地之間,在人群之中發(fā)病了,,都是互相傳染的,,而且這個傳染有一個特點,“不問男女大小,,其狀相似” ,,因為它是一種流行性的病,我們在一個流行性感冒出現(xiàn)的時候,,它基本的癥狀都是一個,,除了人有特殊情況以外,它有不同,。所以在這個當中,,雖然是這么說了,也有人不病,,所以這里面就有區(qū)別,正氣的問題,。所以這個在,,往往過去教學(xué)當中談到敗毒散的時候,都說益氣解表了,,它氣虛在哪兒,,這主治癥上沒有氣虛呀,你看感冒風(fēng)寒濕邪,、憎寒壯熱,、頭痛項強,這一串,,你看得出來嗎,?它沒提到氣虛,這個氣虛是根據(jù)它的年齡,,根據(jù)它過去的病史,,來了解它,有經(jīng)驗的,,通過望診,,病人到這就可以知道虛實如何了,,這是這個問題談了以后,關(guān)于人參的問題底下還要談,。
首先這個方子它有個特點,,也可以說挺好記的,它都是互相的,,或者從名字上,,或者功用上,很好記的,。羌活,、獨活,羌獨活,,不好記嘛,,一個治身半以上的風(fēng)寒濕邪,一個治身半以下的風(fēng)寒濕邪,,都是辛溫的藥,,發(fā)汗解表,驅(qū)風(fēng)散寒,,都是這么個作用,,但是作用的不同點,羌活偏上,,獨活偏下,,所以兩個相合,就去一身的風(fēng)寒濕邪,。那么用它加上柴胡來解表,,還可以說它太陽少陽都治了,它主要把這幾個癥狀抓住了,,因為它能夠發(fā)汗,,能夠解表,能夠祛除風(fēng)寒濕,,而且上至巔頂,,下至于腳,這里面有獨活,,有川芎,,所以這些問題都給照顧到了,所謂好記呢,,這里有一個藥就好記了,,桔梗跟枳殼這個它有個小名字,所以我們有時候講藥對,,實際上這個方子就這兩個藥,,枳殼桔梗,,枳術(shù)枳桔,在總論里面講到枳術(shù)丸,,那么這個枳桔散主要治胸滿不痛,,胸滿不痛就是胸部的氣不舒暢,氣悶,,所以叫它胸滿,,一個是寬通下氣,一個是宣通肺氣,,一個上行,,一個下行,這樣一升一降,,就能把胸中的氣給理順了,,那么在好多方子里面,用這兩個藥配伍都是起到這么個作用,,理胸中之氣,。因為它這個里面還有濕,還有痰,,它癥狀里面也有咳嗽,,所以通過這個升降肺氣,既能夠?qū)捫?,又能夠祛痰,,所以加上茯苓、前胡來幫助祛痰,。而一味甘草在這里面可以利咽喉,,可以緩和辛燥之性,這個整個方子是辛溫的,,所以作為解表的藥作為治病的藥就是這么多。
此外加一味人參,,而人參在這里面實際上是十分之一多一點,,所以這個也要注意,就是說十個藥,,一共九兩半,,人參是一兩,它是占全劑量的祛病的藥跟扶正的藥相比較,,扶正的藥只占了十分之一多一點,,十分之九是解表的,首先有這么個印象就可以知道一般的扶正解表藥,,扶正的藥還是為次,,所以它就不同于以補為散,,例如以前也提到過嘛,汗法跟解表劑不相這個,,我用補中益氣還能治氣虛感冒呢,,那純粹是補,所以這一個要記住,。這里的人參有它的特殊的用法,,人參用在任何藥的配伍當中,可以加強它那一方面的作用,,你比如說我要補氣,,加強補氣的作用,我要補血加強補血的作用,,那么補陰補陽,,都可以相配,都可以起到加強的作用,。這里面附帶說一下,,我們講了每一個藥的這個情況,不等于說將來一定要用,,人參加在其它不同的藥里面,,它可以加強不同的作用,它作為從屬地位來用,,分量是較小的,,發(fā)汗藥,汗不出,,氣不足,,我可以加;補益劑力量小,,我可以加,;甚至說虛人需要通大便我也可以加;但這個就是配伍的關(guān)系,,還有一個沒有必要的時候不需要加,,人不虛,不需要加,!還有其它辦法也不需要加,,因為藥跟藥的配伍它能發(fā)生多種情況,那么有一些通過配伍以后,,它有特殊作用,,這底下有一些情況也要不斷介紹特殊配伍的用法。所以在這個時候講人參,強調(diào)了人參,,別誤解為人參都是用點都好,,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人參確實有這么個用途,,在這兒你用它就助于補元氣,,更好的祛邪。對于體虛來用,,對于體弱的來用,,它就能夠使得藥吃了以后一下子就把表邪解除了,因為這個情況我們在臨床上只是經(jīng)驗,,沒有很好的統(tǒng)計,,這個中醫(yī)過去都有這么個情況,看完了算了,,它腦子倒是積累了一些東西,,它講數(shù)據(jù),它也不拿出來,,但這個問題有一次在一個,,那還是六十年代初的時候,西學(xué)中班,,有流行病研究所的,,它就說了,它說這個確實有道理,,它原先它也不理解,,感冒加個人參在里面干嘛?敗毒散,,結(jié)果就是在前一年的冬季,,流行性感冒,它用這個方子的人,,不遺留咳嗽,,用其它解表藥的人,表證好了,,遺留一個咳嗽,,還要吃一些藥才能解決。這里一定要明確,,藥是通過人起作用的,,所以這看起來是個笑話,,有些問題沒有這個概念,,底下有些問題就不好理解了,這是敗毒散必須要理解的一個問題,,理解了這個問題,,就可以掌握了人參的用量很小,。
第二個問題,注意一點,,就是逆流挽舟的問題,,這個大家在名詞上很熟悉,這是在治法上的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治療痢疾,,用敗毒散就是逆流挽舟,就是這個船順著水朝下,,控制不住了,,就要想辦法把它拉回來,給它定住,,不讓它順流而下,,它這個只是在一些痢疾的一種,而且是表證沒有解,,痢疾比較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用,為什么說到這兒呢,?剛才我說有一種,,因為從書上說,暑熱濕,,它原來是指這個,,真正的暑熱濕熱在里面熏蒸了的時候,那是不可能用的,,真正的熱痢在里面是不可能用,,第二個,如果有汗的痢疾也不可用,,它沒有表證,,沒有惡寒,沒有無汗,。所以這些情況必須注意,,往往有時候知道這個名字,而不知道這個具體用法,,而借了逆流挽舟這個詞就用敗毒散來治痢疾,,而敗毒散本身是辛溫的,如果里面是個熱痢,,應(yīng)該要清熱祛濕解毒止痢,,你還用人參敗毒,說古人就有這個辦法,逆流挽舟,,那么就上當了,,就出事情了,因為現(xiàn)在這個問題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個名詞都很熟悉了,。
【附方】倉廩散(《普濟方》)組成:人參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柴胡 陳倉米各等分 羅勻,加生姜,、薄荷煎,,熱服。功用:益氣解表,,敗毒止嘔,。主治:噤口痢。毒氣沖心,,有熱嘔吐,。
這有個附方,這底下,,就是敗毒散加陳米治噤口痢的,。它叫陳倉米,用它主要是養(yǎng)胃氣的,,陳倉米這陳的時間長了,,它不膩呀,煮起來是清湯,,它這個也是這么個情況,,外有表不解,內(nèi)有熱成痢,,熱毒盛,,所以它逆氣上沖,所謂噤口就是不能吃東西,,飲食都吐,,就是湯水不得入。在這個情況之下,,當然治療噤口痢還有好多其它方子,,那么作為這個方子還是根據(jù)逆流挽舟這條路來的,還是適用于逆流挽舟剛才的這些證,,如果沒有這些證,,倉廩散它不治那些噤口,這點要注意?,F(xiàn)在有一本書上,,究竟是寫錯了,,還是排錯了,可能你們看了,,我們出了一本新的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大本,,它上面寫的逆流挽舟寫錯了,,寫到荊防敗毒散,荊防敗毒散是沒有人參的,,加上荊芥和防風(fēng),,就是加荊芥、防風(fēng),,當然這個看了很清楚,,把人參拿了,把荊防加上,,既有荊防,,又有羌獨,又有柴胡,,它解表的力量好嘛,,可它沒有益氣的作用。而逆流挽舟之所以能逆,,就因為人參在里面托著,,所以里面毒才能從外而解,才能通過解表而把陷里之邪才能出來,,這因為它有人參,,才能使向里之邪從表而出,所以這才叫逆流挽舟,,離開人參就沒有東西能夠挽了,。所以通過這個問題也可以看出來,荊防敗毒散比敗毒散發(fā)汗解表的力量強,,但是它沒有扶正的作用,,沒有益氣的作用,所以作為表證,,用它來發(fā)汗解表,,這是一個通用方,因為它既能夠解除風(fēng)寒濕邪在表,,又能夠宣肺止咳除痰,,是一種辛溫的方子,能夠解除表寒,;另外不有一個用途,,凡是瘡瘍之類的東西初起,,而有寒熱,無汗,,有這六個字的,,惡寒發(fā)熱無汗,瘡瘍初起,,也可以用它,,通過它解除表證,調(diào)和營衛(wèi),,它可以瘡瘍消除或者縮小,,這個就是這個方子在這兒一般的用法,所謂敗毒還有這么個概念,,由于外感之邪造成的瘡毒,。
【附方】參蘇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人參 蘇葉 葛根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各七錢半 陳皮 甘草 桔梗 枳殼麩炒 木香各五錢 切,每服四錢(12g) 水半盞,,姜七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微溫服,不拘時,。功用:益氣解表,,祛痰止咳。主治: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痰飲,。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苔白脈浮等證,。
參蘇飲也是一個益氣解表的方子,,參蘇飲它解表的力量比較弱一點,它著重是治療感冒,、咳嗽,,主要是這個,素體有痰,,有咳,,有痰善咳,而這樣的人稍受感冒以后它就發(fā)作的更厲害一些,,所以這都是老弱虛人所用的,,它這個詞講的很清楚,。它用蘇葉跟葛根,就是不用特殊強烈的解表的藥,,唯恐氣虛的人汗出過多,,它這個著重通過蘇葉跟葛根的解表,加上宣肺,,加上人參的扶正氣,,使正氣補足了以后,自然汗出表解,,不希望大汗。另外這個方子很好理解的是什么呢,,它底下有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它也有枳殼,、桔梗,,所以這個就比較明顯,它的重點在于痰,。它這里面的用法,,跟上面的用法有所不同,這一點汲取的,,它這方子里面用了木香,,當然前面有個方子叫香蘇散,用了香附,,這些都是能夠通利三焦的,,都是氣分藥,可是木香它側(cè)重于醒脾氣,,那么既有枳桔,,又有陳皮,再加上這個的時候,,木香,,那么補而行,有人參,,有補氣的藥,,又能行,這樣它雖有痰在里面,,它就不至于膩住了痰,,就不至于影響到痰,。中醫(yī)有時用藥難就難在這兒,你說有濕痰,,人參是忌用的,,可是有時候它又能用,為什么,,就個人用的量跟配伍的藥不同,,一個是它本身量小,一個跟祛痰的藥并用,,那么它這樣不但不能留痰,,而且有助于排痰,所以在這里面加一點木香,,它就使這個氣更加順一些了,,流行起來更加暢一些了,那么這樣,,正好加上補了,,它 這個氣在里面就更加活潑了,就更好的祛痰,,更好的解表,,所以它這個方子里面就這個藥用的有些特點,另外它作為老年人用,,不用強烈發(fā)汗的藥,,所以老弱虛人強調(diào)了用參蘇飲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作為互相比較來看,,就可以掌握到用參,,這個參也不大,就參占多少,?它七錢半,,一共是七兩多藥,它才七錢五,,還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它跟敗毒散中的人參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這個藥都是宋代的方子,,它這個用量也差不多,。所以我們將來在臨床上要注意,用參來扶正,,因為現(xiàn)在特別強調(diào)治老年病,,可是老年人老了它也有感冒哇,老年人的感冒也有它的特點,,它正氣虛,,怎么辦,,一個不能用峻藥強烈發(fā)汗,一個我們要根據(jù)它的實際情況來適當?shù)募右苑稣?,有時候我們不一定用人參,,用黨參也可,那么我們有時候還用甘草,,量加大,,也一樣,炙甘草,,溫中益氣,,所以這些地方通過整個解表這幾個方子里面,,就可以綜合起來一看,,就可以看到配伍之間用量的靈活性,。
再 造 散
《傷寒六書》
【組成用法】黃芪(6g) 人參(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3g) 細辛(2g) 羌活(3g) 防風(fēng)(3g) 川芎(3g) 煨生姜(3g) (原書無用量)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必加。水二盅,,棗二枚,煎至一盅,,槌法,,再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本方功用】助陽益氣,發(fā)汗解表,。
【適用范圍】陽氣虛弱,,感冒風(fēng)寒。頭痛身熱惡寒,,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言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等證。
【方義講述】因為再造散又一個情況了,,它幾乎是以補藥為主,,因為它的癥狀是一個特殊的證,,它的名字叫無陽證,實際上就是病人的陽氣很虛弱,,又受了風(fēng)寒,。按原書說無汗,此為無陽證,,所以這是助陽解表的方子,,就是外感風(fēng)寒表實,汗之而不汗的,,就是用辛溫發(fā)汗解表的藥吃了以后汗不得出的,,是因為它的陽氣不足,陽氣虛的很了,。汗所以出來,,一個是陰津,一個是陽氣,,有陰津無陽氣,,它鼓動不出來,有陽氣而無陰津,,那么你要叫它出汗它也沒有汗可以出來,,可以打這么個比喻,一個是功能,,一個是物質(zhì),,這是這么個情況。當然這上面可以見到陽虛的證,,在講義上所以除了表寒證以外,,它還一些陽虛證,那么這個方子,,它是以助陽益氣為主體,,而以解表藥配合起來的,辛溫解表這個方法跟它配合,。
它這個方子有一些用藥特點的方面可以學(xué)習(xí),,首先它有人參、黃芪,、桂枝,、甘草,那么這四個藥,,它實際上桂枝改成肉桂是保元湯,,保元湯在補益劑里面,就是人的陽氣,元陽不足來用它,,但那是肉桂,,這是桂枝,這是一個,。另外它在解表的藥里面,,它又用了這個,用了羌活,、防風(fēng),、細辛,加上桂枝,,它是來辛溫解表的,,它這右邊助陽氣的,這個跟這個合起來,,人參,、附子、甘草,、黃芪,,它這又是補助陽氣的,而附子跟桂枝,、細辛,、防風(fēng)、羌活合起來,,它又變成散風(fēng)寒的藥,,在這個另外它又有這些藥,。
那么它這個特點就在于看起來這么多藥,,一共12味藥,但是互相之間配的十分有意思,,那么這意思配的在那兒哪,?它既考慮了陽氣,又考慮了發(fā)散風(fēng)寒,,又要使得出汗而不至于傷人的陽氣,,從總的方面來看,它是體現(xiàn)這么個精神,,所以氣,、血、陽它都考慮到了,,它吸取傷寒的幾個方子的特點在里面,,麻黃湯、桂枝湯、麻附細辛湯,、麻附甘草湯,,它都吸取進去了,它通過這幾個方子的精神它給它組成,,因為作為表寒證無汗它是應(yīng)該用麻黃的,,但是考慮到人體的陽氣虛,吃了發(fā)汗藥,,汗不得出,,又有陽虛的見證,說明了是陽氣不足,,雖用麻黃而無汗,,所以又考慮到麻黃它是能夠鼓舞陽氣的,但是加重麻黃以后強烈發(fā)汗,,可以造成亡陽的大汗,,可以造成亡陽的后果,因此舍棄了麻黃不用,。那么再一個它從傷寒上麻附并用,,跟細辛,它是少陰病,,這底下專門把這兩個方子再講了,,它也考慮這個方子用藥太峻,太猛,,雖然有附子可以助陽,,但是氣還不夠,所以它考慮到用解表來說,,用桂枝,、細辛、羌活,、防風(fēng),。因為陽氣不足、陽氣虛,,必然寒深,,必然寒邪傷人就深,所以它要用入至陰之分的,,也就是少陰的細辛,,從里往外發(fā),那么用它們兩個藥代替麻黃跟桂枝相配,,這樣更好的發(fā)汗,。它從四個發(fā)汗的藥里面,就要考慮既要達到辛溫發(fā)汗的目的,又要防止用了一些藥之后有亡陽之弊,,所以避開麻黃不用,。那么在這個補氣補陽的時候,用了人參,、黃芪,、附子、甘草,,溫陽益氣,,而黃芪用在里面不僅是加強了補氣的作用,它還有個防止汗出過多的問題,,所以它這個情況,,用這個黃芪除了補氣以外,另外就跟那個麻黃加術(shù)湯,、越婢加術(shù)湯用那個白術(shù)一樣,,就是防止汗出多,防止象麻黃這樣一類藥汗出多耗傷陽氣,,所以不僅僅是不用,,還用了它這個作用來防止這些發(fā)散藥、解表藥使這個陽氣耗散太過,,或者是除了陽氣耗散太過以外呢,,或者是汗出過多,黃芪可以固表嘛,,益氣可以固表,。它為了這個,加強了活血的藥,,用川芎跟赤芍,,這樣呢,氣血一和,,因為它是陽虛,,而不是陰虛,,所以它在補了陽氣以后,,再加上活血的藥,就能夠更好的通調(diào)血脈,,使汗出,,因為血汗同源,所以我們講了好幾種話,,盡管意思不同,,津液了,陰津了,血了,,實際上都是一個東西,,在這兒來說,都是汗的物質(zhì)基礎(chǔ),,所以它通過川芎跟赤芍來活血,,活血以后就更好的配合汗出,但是還唯恐赤芍性寒,,唯恐它涼了,,因為它前提是表寒而陽虛,所以它赤芍還炒一炒,,這個在講義上第一次印刷時掉下兩藥來,,掉個赤芍,掉個大棗,,如果后來印可能加進去了,,所以它這個都考慮赤芍能夠涼血,影響到出汗,,所以既用赤芍散血之功,,又要炒一炒,制它的涼性,。那么在這個地方用上生姜和大棗,,并不是用它來發(fā)散的,它是要更好的使它鼓舞衛(wèi)氣,,溫衛(wèi)行氣,,跟大棗配合升騰脾胃升發(fā)之氣,而不使它再作為發(fā)表的藥來用了,,因為發(fā)表的藥已經(jīng)有了,,不宜過多,所以它這個地方生姜還要煨一下,。所以它這個藥非常細致 ,,用的,在它的配伍的方面,,也非常講究,,因為這個證也是一個相當危險的證,不危險在它的表寒,,而危險在它的陽氣之虛,,如果這樣表證不解,它很快的由于陽氣虛而要變成里寒證,,那轉(zhuǎn)身就可能出現(xiàn)其它四逆類的情況,,因此這個方子是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之下用的,,
那么把它丟開以后,我們再看看兩個附方,。一個附方是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個是麻黃附子甘草湯,都是用麻黃跟附子相配,,助陽發(fā)汗,,都是治療陽氣虛,寒傷人深,,不僅是表有寒,,里也有寒,因此你要治療的時候,,必須表里之寒并治,,而要治里寒,就必須扶陽,,所以麻黃跟附子并用,,或者叫太少兩感,太陽,、少陰,。當然這里面從原文上有個區(qū)別,少陰病是不應(yīng)該發(fā)熱的,,如果是見了少陰病證,,就是“四肢不溫,脈微細,,但欲寐”,,這些情況,說明它陽氣虛,,說明它有寒,,可是它見了這些,它相反的發(fā)熱,,它這個發(fā)熱就要區(qū)別了,,因為這個是《傷寒》講的內(nèi)容,這兒也不能太多講,,因為也沒從《傷寒》講起,,因為它這個你要注意它這個發(fā)熱跟假熱是兩回事,就注意這個問題,,這個地方講的發(fā)熱就是發(fā)熱,,跟那個格陽的假熱兩回事,它是“始得之”,,就是剛開始得,。它是用的麻黃附子加上細辛,因為細辛剛才講,,至陰,,少陰,人身最深處的寒,,它最善于驅(qū)除這里的寒,,獨活也有這么個情況,所以剛才提到羌獨活治身半以下,,治少陰伏寒,,就是這個,所謂伏,,因為深,,在里??墒侨绻恰吧訇幉《铡睕]有里證的話,,那就用甘草而不用細辛了,從這個問題底下可以看出,,對麻黃的顧忌是相當注意,,在剛開始得的時候,病程不長,,對陽氣的損害不大,,所以可以用麻黃跟細辛并用,配合附子,,到了兩三天以后,,不見里證,那就不用甘草了,,甘緩了,,來緩和它峻烈之性,這是它作為《傷寒》上的一個用法,。
至于治療水氣的問題,,那是另外一回事,水氣是《金匱》上講的,,也用麻附甘草湯,。那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不主張?zhí)珡娏业陌l(fā)汗,、解表,所以回過來再看再造散這個證,,就可以從這一點來理解它處處避開麻黃,,但是又要達到辛溫解表的作用,,所以它用桂枝跟羌防同時用,加上細辛,,因為它是無陽,,有一些癥是無陽,但是表證又很明顯,,因此必須這樣來治療它,。那么在這個地方還要說一下細辛的問題,因為我們到這個時候為止,,都講的細辛的好處,,就提過一次,細辛用量過多,,能夠令人氣悶而絕,,因此用細辛的量不能大,它味道特別辛散,,容易耗傷真氣,。另外根據(jù)它的入經(jīng),它是入的腎經(jīng),,所以在腎陰虛而有寒,,當然它這個陽也虛了,在這樣的情況細辛也要注意用法,,它用了以后能夠使腎中的虛陽上浮,,能夠出現(xiàn)假熱,能夠出現(xiàn)面色的假紅,,所以在這兒順便再補充前面講的一句,,小青龍湯證千萬要跟寒飲腎不納氣區(qū)別開來。如果寒飲而腎陽虛極,,而腎不納氣的時候,,用小青龍湯很要注意,麻黃,、細辛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藥,,將來這個問題在講到黑錫丹的時候再提一提。那么在這個地方這樣講了以后,,就說明了它用赤芍它的特點,,防止細辛,防止桂枝過散,,這藥里面夾雜關(guān)系同樣很多,,所以必須把這些問題講清楚,講清楚以后才能理解到在這樣的危重證的時候如何來處理,,通過這樣的處理也學(xué)會了藥的特點的配伍作用,,所以前后的藥,,說它有什么優(yōu)點,有什么缺點,,不是用一個方子來證明它,,要用多個方子,,多數(shù)人的使用經(jīng)驗來證明它,,因為一開始講到麻黃,我引了李時珍的話,,不能說李時珍是權(quán)威,,每句話都是對的,我們也要看看李時珍也是總結(jié)各家經(jīng)驗而來的,,所以通過各種方面可以知道,。這個地方它是助陽的,這些問題比較好辦,,因為助陽必須要用甘溫,,要用辛熱,而表寒證要用辛溫來治,,所以它這兩個在方子配伍當中從總的溫字來說是一致的,,因此就是防止它的溫太過,特別溫燥太過而已,,這還好辦,。
作為陰虛的表證,因為陰虛的表證都表熱,,可是有的時候它受的寒還沒有化熱,,或者說它素來有血證,那就得注意,,極容易出血,。這些情況都是經(jīng)驗過,你比如有一個,,這話比較早,,解放以前的事,那么有一個病人是結(jié)核性空洞,,原來有吐血病,,好不容易把它吐血的病治好了,有一天正好夜里感冒,,就找個人說感冒,,想必找個人問題不大,結(jié)果這人就用的桂枝,,而且桂枝的量用大了,,就一煎藥吃,,馬上就吐血了,所以我記得說過,,藥見效它有時候沒這么快,,藥吃反了見效是相當快的,所以這樣正好講到滋陰涼血來解表,,那么它是針對陰虛血虛的人,,特別是有血證的人,要注意這個問題,,就是有咳血,、吐血、衄血,,有這些情況要注意,。
蔥白七味飲
《外臺秘要》
【組成用法】蔥白連須切,一升(9g) 干葛切,,六合(9g) 新豉一合,,綿裹(6g) 生姜切,三合(6g) 生麥門冬去心,,六合(9g) 干地黃六合(9g) 勞水八升以杓揚之一千遍,。 上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溫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漸復(fù)之。兼主傷寒,。忌蕪荑,。
【本方功用】養(yǎng)血解表。
【適用范圍】病后陰血虧虛,,調(diào)攝不慎,,感受外邪?;蚴а髲?fù)感風(fēng)寒,,頭痛身熱,微寒無汗,。
【方義講述】蔥白七味飲它是一個養(yǎng)血方案,,它就七味藥,它主要的發(fā)汗是用的蔥豉,那么在蔥豉的同時加上了葛根,,加上了生姜,,那么這個作為解表藥。解表藥蔥豉的發(fā)汗,,加上生姜,,它還是比較溫和的,剛才講到蔥豉桔梗湯,,蔥豉湯,,它這就是一個小感冒,小發(fā)汗的方子 ,,那么葛根它究竟不溫,,所以這個藥用在這里面它作為用來發(fā)汗解表,,同時用了兩個藥,,一個地黃,一個就是麥冬,,這兩個東西是用來補血的,。因為麥冬地黃膏治療血虛,是一個專門的方子,,就是麥冬跟地黃,,就這兩個藥,熬了以后熬成膏子,,這是一個古方,,專門用來補血。所以它把這兩個方子合在一塊,,實際上就是蔥豉,、地黃、麥冬,,那么為了加強一點解表的作用,,因為地黃、麥冬是涼膩的藥,,所以加上了葛根,,加上了生姜。同時還考慮到用水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現(xiàn)在就很難辦,,也很少用這些問題,勞水就是反復(fù)揚嘛,,勞水就輕,,因為這樣一撈以后,體輕就味甘,從老的說法,,比一般的水好,,能夠養(yǎng)脾胃,所以有這么個用法,,這個用法在近代好長時間沒人用了,,這是這么個情況。還有一個服法要注意,,它說吃了以后,,大約走了八九里地,感覺要出汗,,再加溫覆,,漸漸的再蓋厚的,所以它這個就是防止汗出多,,它這個汗出多的防止,,就是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病的特點 ,治病治人的時候,。因為中醫(yī)講的很清楚,,“血汗同源”,那么在《內(nèi)經(jīng)·靈樞》中就講到,,“奪血者無汗”,,反復(fù)引這些話就是說明汗的源是什么東西,所以我們后來講“血汗同源”,,因為這個問題在《內(nèi)經(jīng)》上早就講出來,,那么特別在《傷寒》里面,在《傷寒論》里面就有好多告訴我們,,不能夠亂發(fā)汗,,亂發(fā)汗容易動血,容易出好多變證,,那么少陰病也不許出汗的,,原來,這是一個總的禁忌原則,,所以剛才講的都是在禁忌原則之下想辦法來治療,。所以看這些病,一方面在解表的時候,,處方當中用滋陰涼血方案,,一方面還要防止汗出多,這個養(yǎng)血方子以外呢,,還有一個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湯
《通俗傷寒論》
【組成用法】生葳蕤二錢至三錢(9g) 生蔥白二枚至三枚(6g) 桔梗一錢至錢半(5g) 東白薇五分至一錢(3g) 淡豆豉三錢至四錢(9g) 蘇薄荷一錢至錢半(5g) 炙草五分(1.5g) 紅棗二枚,。水煎,分溫再服,。
【本方功用】滋陰清熱,,發(fā)汗解表。
【適用范圍】素體陰虛,,感受外邪,。頭痛身熱,微惡風(fēng)寒,,無汗或有汗不多,,舌赤脈數(shù),咳嗽心煩,,口渴,,咽干等證。
【方義講述】不過這個方子也就是知道個意思而已,,加減葳蕤湯,,這就是玉竹,葳蕤就是玉竹,。因為從最早的記載有這么個說法,,生玉竹,葳蕤治風(fēng)溫,,風(fēng)溫初起,它不但是作為一個滋陰藥來說,,而且還兼有解表之功,,可是現(xiàn)在來說,一般的感冒病,,不用這些滋膩之品,,當然它這里面有一些其它的藥,你看它這藥關(guān)鍵上還是蔥豉,,加薄荷,,加桔梗,相反的它加葳蕤的同時,,還加了白薇,,一個是滋陰,一個是涼血,,因為素體陰虛,,用它。為什么素體陰虛而用它呢,?你可以看出來,,舌頭是紅的,脈是數(shù)的,那么一般的表證不見這個證,,一般的風(fēng)熱,、溫熱之邪的表證,不見這個證,,而見到這個證,,有惡寒、發(fā)熱,,而竟至于舌頭紅了,,這說明內(nèi)熱盛,內(nèi)熱盛,,邪沒進去,,又沒有見到其它內(nèi)熱的情況,為什么舌頭如此呢,,說明素體陰虛有內(nèi)熱,,素體陰虛,所以在這些治療的時候,,用辛涼解表的辦法,,加上養(yǎng)陰的藥。所以它這個方子的意思就是這樣,,所以我說這個方子沒有太大意思,,就是我們一般的不用滋膩的藥,也用不著用這個白薇涼血的比較厲害的藥,,因為你用了涼血的藥,,掌握不好它影響解表發(fā)汗。所以從這一點,,它跟剛才再造散里用赤芍,,還炒一炒,它這就差點了,。所以其它的藥都是好理解的,,甘草了,桔梗了,,都好理解,。
此方與與葳蕤湯用藥風(fēng)格截然不同,所用的藥,,上面是非常細膩的,。它也是治療風(fēng)溫的,它這底下一個證,,葳蕤湯的證,,基本上就是《傷寒論》上第六條的條文來的,,這個風(fēng)溫的這一條,就是傷寒論第六條的條文,,它有些禁忌,,發(fā)汗怎么樣,下了怎么樣,,用溫針怎么樣,,用火怎么樣,就是溫病初起不能用這些的,,那么就一般的辛涼解表的辦法,。但是它這個辛涼解表,由于它當時的用藥還沒有這些藥,,所以還是一些辛溫香燥的藥,,它有麻黃,有獨活,,有川芎,,它還是用的石膏,所以這個情況用藥的問題就不同,,所以從這些方面考慮,。后來的方子在辛涼解表以及辛涼藥跟辛溫藥相配,這樣,,所以現(xiàn)在誤汗亡陽,,大汗亡陰,亡陽這些現(xiàn)象就很少見了,,這個由于藥物的條件比過去豐富了,,所以在治療表證時比較好。但是過去講的津液呢,,我發(fā)現(xiàn)還有用,有用就是前面治亂了,,有人不是說中藥西藥合到一塊兒嘛,,那有些藥吃了好就好,不好就真出點問題,,速效感冒,,它不就是兩味發(fā)汗退熱的藥,加上點牛黃嘛,,它反正是這么寫的,,里面含什么不清楚,那個東西,,身體強的人,,真正受的風(fēng)寒之邪的人,,吃了以后還真好,它是撲爾敏,、撲熱息痛加上牛黃,,當然各家與各家用的還不同,可是人身體不好的,,或者是用的不對癥的,,按我們說應(yīng)該用辛涼解表的,這一吃吃亂了,,那就麻煩了,,所以那些治療亂的經(jīng)驗的人還是有意思的。最近有個15歲的孩子,,就是過去飲食不好,,加上感冒初期用亂藥,最后十天才把它燒退了,,所以這些津液在這兒還是有用的,,在我們這個范圍之內(nèi)證講,有一點不同就是臨床情況講的多一些,,書本上東西講的少一些,,有些地方就不說了,你比如跟那個講本科就不同,,不是把主證一個一個念,,一個一個做病解分析,所以看看這樣的講法怎么樣,,還有一個,,開始講的細一點,有些地方,,所謂細,,有方子都提到,以后準備有一些附方不提了,,或者是很簡單的提提而已,,看看這樣好不好,看看以后的講這個在方式上,,在方法上哪些地方更合適些,。 還有一個,就是希望大家利用自學(xué)的機會在提到的一些問題,,能夠有機會原書看一看,,你比如剛才講到逆流挽舟的問題,剛才下來有人問我這個,,那么這個問題就可以找一些喻嘉言《醫(yī)門法律》,、《寓意草》看一看,,它這個,人家開始提出這個是個什么意思,,而且它特別提到不是痢疾,,都能用這個,痢疾用錯了這個東西,,暑熱在里面,,能夠叫腸子爛掉,所以講的很清楚,,所以這樣呢就能夠把這個問題理解的更多更深一些,,那么更多更深一些,將來在講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可以講的更精煉一些,,因為不可能講那么多,,不可能我講方劑,把逆流挽舟作為一個專題講出來,,特別對本科生,,它也沒有這個必要,在那個時候你給它灌那么多東西,,它也灌不進去,,所以我想這個問題就這樣,另外還有一個就是看一看,,有機會把這些所有的方給它綜合起來,,給它歸納歸納,比較比較,,倒不一定要作小結(jié),,講義上的小結(jié)實際上是前面內(nèi)容的一種提要,重復(fù),,很簡單的重復(fù),,所以這些東西不如自己把聽到的內(nèi)容給歸納一下,我還是希望大家有什么問題,,歸綜起來,,找一個時間談一談,因為盡管自己設(shè)想,,究竟是第一次見面,怎么講的合適,,怎么對大家都有點幫助,,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這是這么個情況,。這解表劑就講到這里,,下面是瀉下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