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識別被埋沒的人才
對于任何一家企業(yè)來說,“以人為本”都可以說是一句至理名言,。被埋沒的人才有如待琢之玉,,似塵土中的黃金,沒有得到公眾的承認(rèn),,沒有顯露出自己的價值,。若不是獨具慧眼的識人者是難以發(fā)現(xiàn)的,因此,,沙里淘金需心細(xì),,否則即使金子也很容易從你的指間漏過。 作為一個管理者,,要想較快較好地識別和發(fā)現(xiàn)被埋沒的人才,,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析其作,,辨其才,。潛在的人才雖處于成長發(fā)展階段,有的甚至處在成才的初始時期,,但既是人才,,就必然具有人才的先天素質(zhì),或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膽略,,或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可貴品格,,或有“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之舉,,或有“雛鳳清于老鳳聲”的過人之處,。總之,,既是人才,,就必然不同常人之處,否則就稱不上人才,。一位善識人才的伯樂,,正是要在千里馬無處施展腿腳之時,識別出它與一般馬匹的不同,。如果千里馬已經(jīng)在馳騁奔騰之中顯出了英姿,,又何必再需要伯樂呢? 2,、觀小行,,察“真跡”,。一個人的行為,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追求,。一個講究吃喝打扮的人,,所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著之麗;一個善于請客送禮的人,,所追求的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一個干工作吊)L 郎當(dāng),伺候領(lǐng)導(dǎo)卻十分周到殷勤的人,,所追求的是個人私利等等,。任何一個人,一旦進入了自己希望進人的角色,,就會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帶點“裝扮相”,,只有那些處在一般人中的人才,他們既無失去角色的擔(dān)心,,又不刻意尋覓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所以,他們一切言行都比較質(zhì)樸自然,。 領(lǐng)導(dǎo)若能在一個人才毫無裝扮的情況下,,透視出他的“真跡”,而且這種“真跡”又包含和表現(xiàn)出某種可貴之處,,那么大膽啟用這種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3,、聽其言,,識心志。尚未被挖掘出的人才往往尚未得志,,他們在公開場合說官話、假話的機會極少,,他們的話,,絕大多數(shù)是在自由場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帶“顏色”的本質(zhì)之言,,因而就能更真實地反映和表達(dá)他們真實的思想感情,。 劉邦和項羽在未成名之前,見到秦始皇威風(fēng)凜凜地巡行,,各說了一句話,。劉邦說:“磋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也,!”項羽則說:“彼可取而代之,!”兩個人都有稱王稱霸的雄心,,卻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性格,劉邦貪婪多欲,,項羽強悍爽直,。短短一句話,劉,、項二人的志向表露得清清楚楚,。 4、聞其譽,,察品行,。善識人才者,應(yīng)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受他人言語所左右。對于已成名的人才,,不跟在吹捧贊揚聲的后面唱贊歌,,而應(yīng)多聽一聽反對意見;對于未成名的潛在人才所受到的贊譽,,則應(yīng)留心在意,。這是因為,人們大多有“馬太效應(yīng)”心理,,人云亦云者居多,,大家說好,說好的人越發(fā)多起來,,大家說不好,,說不好的人也會隨波逐流。 當(dāng)人才處在潛伏階段,,馬太效應(yīng)對他毫不相干,。再者,人們對他吹捧沒有好處可得,。所以,,人們對潛在人才的稱贊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心口一致的,。用人者如果聽到大家對一位普通人進行贊揚時,,一定要引起注意。古往今來,,許多人才都是用人者聽到別人的推舉而得知的,。 比如,劉備就是聽到人們對諸葛亮的贊譽而只顧茅廬請得賢才,,周文王也是在百姓的贊譽聲中得到渭水邊的賢才姜太公的,。潛在的人才多出身卑微,,而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受到人們的贊譽,就是其價值得到了大家的承認(rèn),,用人者就要大膽地啟用,,才能使人才放出耀眼的光芒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