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岳飛
《九要論》是武術(shù)理論的經(jīng)典之作,,自公諸世以來備受習武君子和學者專家的關(guān)注,。《九要論》文筆流暢,,理論透徹,,而又簡明易懂,不涉玄虛,,某些方面又發(fā)前人之未發(fā),,精煉獨到,,不可多得。然究其本源則不知始作于何人何時,,亦不知來源于何門何派,,形(心)意拳視之為己出而又不敢獨專,太極拳珍之為秘本而又不敢掠美,。近百年來《九要論》相繼面世的版本有數(shù)種,,人們傳抄研習之余,對其來歷源出的探索也從未曾停止,,然而雖兢兢努力卻總不得要領鎩羽而歸,。
據(jù)考《九要論》最早面世見于1919年形意拳家李劍秋著的《形意拳術(shù)》中,稱名《岳武穆形意拳術(shù)要論》和《交手法》(簡稱李本),,書中交代為民國四年(1915年)河南濟源鄭濂浦先生得自于其鄉(xiāng)原作杰家,。其后相繼問世的《九要論》有1928年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圖說》版本(簡稱凌本),1934年董秀升《岳氏意拳五行精義》版本(簡稱董本),,1935年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版本(簡稱陳溝本),,以及1991年劉會峙《武當趙堡傳統(tǒng)三合一太極拳》版本(簡稱趙堡本)。其中陳溝本題名《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即《九要論》(有刪節(jié))外加一節(jié)《剛?cè)嵴摗?,趙堡本在1930年起被趙堡太極拳傳人傳抄(見吳文翰《<九要論>的來歷》,《武魂》1996.9期),,印入書中首見于劉會峙著書,。
筆者于2006年夏曾去濟源考察,(見《武魂》2006.10通訊《濟源發(fā)現(xiàn)<九要論>》)有幸見到濟源神拳傳人酒小郎收藏的《九要論》(簡稱濟本),。神拳是流傳在濟源地區(qū)的一個古老拳種,,約起源于清初,以勛掌村為中心流傳,,清代至民國,,神拳相繼出了多代功夫高手,在民間素有傳說的有原太和(外號小迷糊),、原作杰,、原可蓮、酒一和,、原傳理等等,。濟源是鄭濂浦的故鄉(xiāng),是李本《九要論》的來源地,,酒先生所藏為民國時期手抄本,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九要論》版本,。通過在濟源的考察了解到,,給鄭濂浦抄拳譜的原作杰先生居住于小牛莊,,與勛掌村毗鄰,原作杰即是神拳大家原迷糊的后人,,神拳正宗傳人,。酒先生所收藏的拳譜已經(jīng)傳了幾代人了,和原作杰的拳譜應是同宗同源,。對照濟本《九要論》,,可以糾正許多李劍秋抄本的漏誤,所以,,濟本《九要論》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濟本《九要論》的出現(xiàn)給《九要論》的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史料,并且濟本《九要論》比已知最早的李劍秋本更要早,,是李本源頭上的發(fā)現(xiàn),,無疑會對《九要論》的出處、源流,、演變,、求真等等帶來便利,許多謎團將通過對他的發(fā)掘而一一打開,。通過對濟本以及其他各版本《九要論》的分析研究,,對《九要論》的一些疑問也漸漸明晰起來。
李本為鄭濂浦抄自于濟源原作杰家,,原作杰正是神拳傳人,,原家版本和今之濟本關(guān)系最近。通過濟本和李本的比較可知,,兩本還是最為相近的,,并且對照濟本,屢見李本中的錯訛之處,,一些漏字不同之處在濟本中可以找到答案,。濟本“夫氣主于一,何分為二”,,李本作“可分為二”,,二者意義大相徑庭。濟本“身之節(jié)無定數(shù),,何分為三”,,李本少“何分為三”四字,濟本此四字開篇明旨,,非議“三節(jié)”之論,,無此文眼即錯之毫厘,“三節(jié)論”本為否定三節(jié),,前者與主題相合,,后者卻著意分出三節(jié),,意義又差千里矣。濟本出現(xiàn)了“拳打腳踢,,膀搖頭歪,,把勢審人,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遠”一句,,此外所有的版本中都不曾出現(xiàn)過,凌本作“拳打足踢,,頭至把勢,,審人能叫一思進 ”,就語氣看,,“能叫一思進”后面似應有一句“莫叫一思退”,,但觀諸版本都沒有,濟本“能叫一思近,,莫叫一思遠”的存在證實了上面的猜測,,也解決了與后文 “能叫一思進,莫叫一思退”重復的疑惑,,妙不可言,。但現(xiàn)知濟本也有不同傳抄本,神拳門內(nèi)也把《九要論》視為經(jīng)典,,對它十分重視,,據(jù)酒先生講,過去神拳傳人手中都有抄錄,??梢哉J為,濟本正是李本母本的姊妹本,。
李本和凌本諸多相同之處,,即便是李本抄誤處也錯之相同,可表明二者同出或抄襲關(guān)系,。如李本,、凌本皆作“時時操演,勿誤朝夕,,盤打……”對照濟本知“勿誤”原為“思悟”,,應作“時時操演思悟,朝夕盤打”,,李本之誤,,凌本承襲。然在李本抄誤,、錯漏等文理不通之處在凌本中都有相應的反應,,作了有明顯的修訂和改正,,修改痕跡一目了然??梢钥隙璞驹从诶畋荆抢畋镜男拚?。濟本的“鷂”字寫作左要右鳥,,是鷂的異體字,凌本在《心意要訣》中寫作“鹯”字,,在《交手法》中又寫作“鷂”,,這是凌本的一大典型特征。董本語句又加整飭,,去除了些虛詞的應用,,文風大變,更顯古雅,,但細考其文字來源,,當為凌本的改頭換面。但從董本中可以看出是以凌本為原型所作的修改,,凌本中所抄誤的地方依然存在,,凌本中所修正的地方也出現(xiàn)在董本之中,所以董本的所依原型昭然若揭,。如李本同濟本作“心者為心”,,凌本改作“凸者為心”,董本作“ 突者為心”,;濟本“本此為問”,,李本、凌本作“惟此是賴”,,董本作“惟首是瞻”,;濟本“意則索然無能為也”,李本,、凌本作“意則堂然……”,,董本作“意則瞠然……”,“堂然”語義不當,,顯系“索然”之誤,,董本作“瞠然”顯系修正;濟本作“身若有攢促之形”,,李本,、凌本皆作“……攢捉之形”,“捉”顯系“促”字誤,,“攢捉”難解,,董本改為“撲捉”,;濟本作“回轉(zhuǎn)扶勢”,李本,、凌本作 “伏勢”,,董本改作“伏斂”,可見董本是依據(jù)凌本而修改,,從李本到凌本到董本沿承之跡明顯,。
趙堡本和濟本在很大程度上有相像之處,濟本和李本的某些差異的地方,,在趙堡本中卻吻合無誤,,趙堡本和濟本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以前有學者認為太極拳的《九要論》抄自于李本或凌本,,現(xiàn)在看來不是這樣,,趙堡抄本的來源還待深入考證。趙堡鎮(zhèn)和濟源相距較近,,兩地有人情來往以及武學交流,,所以推測趙堡本《九要論》可能來源于濟源的神拳。趙堡本和濟本比較,,趙堡本更多存在錯漏,,可知趙堡本不是《九要論》的產(chǎn)地,濟本比他更稱善本,。在現(xiàn)在所見的趙堡本中具有明顯的口傳的痕跡,,字句間有很多的白字可見一斑。趙堡本中白字如:“ 誠不其(期)然而然”,,“是豈(其)無所致(自)而云乎爾”,,“氣以月(當為“日”形誤)極(積)而有”,“功聞(唯)自進(盡)”,、“不須氣急(急遽)”等等,。趙堡本版本較多,各本亦有差異,,說明趙堡傳人在傳抄中各有抄誤,。
陳溝本稱作《十大要論》,比之《九要論》篇末多了一篇《剛?cè)嵴摗?。陳溝本《十大要論》為:?理,,二 氣,三 三節(jié),,四 四梢,,五五臟,六 三合,七 六進,,八 身法,,九 步法,十剛?cè)?。稱之“三合”和“六進”是陳溝本的獨創(chuàng),。陳溝本在諸多方面和濟本及趙堡本相像,具備了趙堡本的特點,,但也有幾處陳溝本反而比趙堡本更正確的地方,,說明趙堡本在后來傳抄中又有抄誤,而陳溝本得自于趙堡早期的版本,。陳溝本出現(xiàn)了“太極拳”一詞,可知,,陳溝本經(jīng)過了后人的加工整理,,有幾處明顯做了修改和添加,而明顯不同于其他版本,,說明了陳溝本抄寫的粗劣,。陳溝本“一要論”中曰“千變?nèi)f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于一”,這里明顯的強調(diào)了“勁”,,而回避了“氣”,,愚以為不無合理,這與陳式太極拳重發(fā)力是呼應的,,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武術(shù)的本質(zhì),。其實這句話繼承了趙堡本的“勁”字誤(趙堡本有“氣”、“勁 ”兩種版本),,而結(jié)果修正卻別有新意,,善莫過此。有句贅言,,《剛?cè)嵴摗返奶砑?,并不高明,恰恰否定?#8220;一要論”中“勁”的觀點,,且內(nèi)容拉雜重復,,想來又是后人的狗尾續(xù)貂。在“二要論”前,,陳溝本同趙堡本都多出兩句話,,可見陳溝本和趙堡本為同源或抄襲。“五要論”中陳溝本略寫掉很多內(nèi)容并交代說:“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陳溝本《九要論》(或稱《十大要論》)屢屢被冠以王宗岳,、陳長興、陳鑫等名號,,可見太極拳界托名的盛事,,徐震曾慨嘆道:“拳技中附會之說尤多者,莫若太極,。”《九要論》在太極拳內(nèi)也不能幸免也,。
《九要論》經(jīng)過輾轉(zhuǎn)流傳至今,觀諸《九要論》版本,,都各有其錯訛之處,,并無一個可稱得上是真本。尤其,,在各版本之間還有很大的同性,,存在著相同的錯處,足以證明現(xiàn)存各版本淵源不是很遠,。舉例言之,。“ 必俟多聞強識之后,豁然之境”之句,,揆度文意及語氣,,在“豁然之境”之前似應有“始臻”二字以銜接,但觀遍諸本皆無此二字,,想來古人為文不致如此突兀,,當為抄漏,并可見此脫漏久矣,。“以頭面言之:天庭為上節(jié),,鼻為中節(jié),海底為下節(jié),。”由文意可知此處“海底”指下頜,,似有不當,然而觀諸版本都作是言,,可知原本如此,。“六要論”中濟本、趙堡本,、陳溝本同作“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nèi)三合也”,,李本、凌本、董本同作“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懷疑李本等人為修改,。所有的版本中都作“云背日月天地交,,武藝相爭見短長”、“心毒稱上策,,手眼方勝人”,、“五道本是五道關(guān),無人把守自遮攔”,,其實“背”是個白字,,是“蔽”字的河南發(fā)音,“眼”當為“狠”之誤,,“道”應該是“行”之誤,。這些字誤在各個抄本中存在,可見來歷已久,,也說明他們同根同源。
濟本《九要論》不署撰人,,形意門內(nèi)署名岳飛,,太極門內(nèi)或無署名,或署名陳長興或王宗岳,,皆無理無據(jù),,乃后人偽托?!毒乓摗返淖髡呒皩懽髂甏写M一步考證,,也許會是一個永遠的謎。
從內(nèi)容上判斷,,《九要論》必是心意門內(nèi)的作品,,正如鄭濂浦所識——“此形意舊譜也”,至今心意六合拳的練法和《九要論》內(nèi)的記述都絲毫無差,,只是現(xiàn)存的馬學禮一脈的心意六合拳中并無《九要論》一文的承傳,。可見,,《九要論》出自于非流傳至今的心意門分支里面,,可能這一個分支已經(jīng)失傳,而作為文字留世的《九要論》卻輾轉(zhuǎn)流入到了濟源等地,,并延傳至今,。《九要論》的原型是《心意六合拳譜》,所以《九要論》中的錯誤可以對照《心意六合拳譜》加以改正和理順,。關(guān)于《九要論》內(nèi)容的尋源和正誤問題,,筆者另文專述,不贅,。
《九要論》傳抄久矣,,其間錯訛脫漏之處頗多,就面世的《九要論》版本來說,,各有其錯漏不通之處,,所以各版本之間的差異很容易辨識。李本抄自于濟源原家,,對照濟本,,李本中屢見錯訛;凌本和李本大致相同,,但在李本抄誤,、錯漏等等文理不通之處作了有明顯的修訂和改正,痕跡宛然,;董本語句又加整飭,,文風大變,但細考其文字演化,,不脫凌本窠臼,,源出亦不難推斷。后來形意拳界著作所采用的《九要論》大都不外乎以上三種版本,。趙堡本的一些字詞和李本,、凌本不同而又和濟本同,來歷仍是個謎,,尚須專家們進一步考證,。陳溝本具備趙堡本的特征,而內(nèi)容上又比趙堡本為少,,所以認為陳溝本實是抄自于趙堡本,。太極拳內(nèi)流傳的《九(十)要論》皆為上述二版本,或為二版本的結(jié)合,。
所以,,目前可以認定《九要論》的不同版本有:濟本、李本,、趙堡本,,其中李本衍發(fā)出凌本,凌本又衍發(fā)出董本,,趙堡本衍發(fā)出陳溝本,,所有面世的《九要論》版本概不出此六種范圍,。李本源出明確,鄭濂浦序言明是濟源本的抄本,,趙堡本在極大程度上同于濟本,,疑也是抄自于濟本,而濟本中尚有錯誤處,,對照心意六合拳譜可以了然,,濟本的來源是個不解之謎。
下面再談談世傳各《九要論》版本的歸屬問題,,以期求證于方家,。
凌本對李本作了修正,后世作品中多采用之,。1986年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版劉玉增《形意劍術(shù)》中《九要論》為凌本,,從字句判斷還曾經(jīng)參考了董本。1996年內(nèi)部版李紫劍《狂生談拳錄(續(xù)二)》中的《九要論》即是凌本,,往前推溯明朝,、宋朝等沒有可能,除非把凌本的歷史提早了,。2001年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版馬國興《古拳論闡釋》中為《十要論》,,內(nèi)容大體以凌本為主,兼參考了趙堡本和董本作了校正,,并補充了陳溝的《剛?cè)嵴摗贰?002年8期《少林與太極》楊鴻塵供稿《經(jīng)典拳論——九要論》也是凌本,。2003年山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版李洳波《心意六合拳》所采用是凌本,2003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版李金波,、武冬、孫跟銀著《形意拳真?zhèn)鲌D譜》中也采用了凌本,,所有標志都在,。
董本對凌本作了潤色,特色鮮明,,最易辨識,。1988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版曹志清《形意拳理論研究》,200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版馬琳璋《心意拳練功竅要》采用了董本,。
趙堡本也較為古樸,,據(jù)知1930年從鄭悟清開始在趙堡太極拳傳人中廣泛傳抄,大類濟本,,來源待考,。鄭瑞整理《武當趙堡和式太極拳闡秘•九要論》(《武當雜志創(chuàng)刊十周年精華本》1991年出版),1996年9期《武魂》刊吳文翰供稿《九要論》等皆是趙堡本,,另吳本中參校了凌本,。1991年陜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劉會峙《武當趙堡傳統(tǒng)三合一太極拳》,,1995年陜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版趙增福、趙超《武當趙堡大架太極拳》,,1996年廣西人民出版社版王海洲,、嚴翰秀《趙堡太極合編》,1999年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版原寶山《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2003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年和有祿《和式太極拳譜》等都為此版本,。
陳績甫(照丕)《陳氏太極拳匯宗》(1935年)中輯錄了《十要論》,這是陳溝本九要論的首次面世,,也可見陳溝本的源出也頗早,,陳溝本有自己的鮮明特色。198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陳小旺《世傳陳式太極拳》,,2000年上海書局版顏紫元《太極秘譜詮真》等所用都是此版本,。
迄今以來公開的《九要論》不外李本、凌本,、董本,、趙堡本、陳溝本五種,,各有特征,,辨之不難,晚出的版本有融合的現(xiàn)象,,更有人為的理順和修正,,但從一些標志性的字詞上面還是能辨出版本歸屬。
一要論
從來散之必有其統(tǒng),,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必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可成歸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論,,亦甚繁矣,。而要之千變?nèi)f化,無往非勢,,即無往非氣,,勢雖不類,而氣歸于一,。夫所謂一者,,下至足底,,內(nèi)有臟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膚,,五官百骸,,相連而為一貫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節(jié)攻之,,中節(jié)動而上下和之,內(nèi)外相聯(lián),,前后相續(xù),,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沉靜,,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穩(wěn)如山岳。當時而動,,如雷如塌,,出手而則如閃電,且靜無不靜,,表里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左右前后,,并無抽扯游移之形。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機之內(nèi)攻,,發(fā)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煩疑議,。誠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豈無所自而云然乎。蓋氣以日積而有益,,并功以久練而終成,。觀圣門一貫之傳,必俟多聞強識之后,,才能豁然之境,,不費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無難易,,用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煩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進,百骸肢節(jié),,自有通貫,上下表里,,自不難聯(lián)絡,,庶乎散者統(tǒng)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于一氣而已矣。
二要論
大地間森羅萬象新陳代謝,,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亦未尚有直而不曲者也,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今古不移之理也。常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夫氣主于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吸則為陰,,呼則為陽,。主乎靜者為陰,,主乎動者為陽,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行而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何為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輕清者為陽,,重濁者為陰,而要之,,陽以滋陰,,陰以濟陽,,混其用而言之,,為勁為氣,,分而言之,為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口不能無呼吸,鼻不能無出入,,而所為對待循環(huán)陰陽不易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實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為拘拘焉。
叁要論
夫氣本諸身,,而身之節(jié)無定數(shù),,何分為叁,叁節(jié)云者,,上,、中、下焉,。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jié),,身為中節(jié),腿為下節(jié),。以頭面言之:天庭為上節(jié),,鼻為中節(jié),海底為下節(jié),。以中節(jié)言之:胸為稍節(jié),、腹為中節(jié),丹田為根節(jié),。以下節(jié)言之:足為稍節(jié),,膝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以肱言之:手為稍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以手言之:一指為稍節(jié),,掌為中節(jié),掌根為根節(jié),。至于足則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叁節(jié)。要之,,既莫非叁節(jié)之所為,,既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jié)不明,,無依無宗,,中節(jié)不明,渾身自空,,下節(jié)不明,,自家吃跌。豈可忽乎,,至于氣之發(fā)動,,要皆自稍節(jié)起,中節(jié)遂之,。根節(jié)催之,,然此猶是節(jié)節(jié)而分言之也,若合而言之,,上自頭頂,,下自足底,四體百骸,??倿橐还?jié),夫何叁節(jié)之有哉,?又何叁節(jié)中之各有叁節(jié)云乎哉,?
四要論
試于論身論氣之外,而進論乎稍者焉,,夫稍者,,身之余續(xù)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捶以內(nèi)而發(fā)外,氣由身而達稍,,故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諸稍,,則實而仍虛。稍亦可費講乎,?然此特身之稍耳,,而猶未及乎氣之稍也,。四稍維何?發(fā)其一也,。夫發(fā)之所系,,不列于五行,無關(guān)于四體,,似不足論矣;然發(fā)為血之稍,,血為氣之海,,似不必本諸發(fā)以論氣,要不能離乎血而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發(fā),發(fā)欲沖冠,,血稍足矣,。抑舌為肉之稍,而肉為氣囊,,氣不能行諸肉之稍,,即氣無以沖其氣之量,故必舌欲摧齒,,而后肉稍足矣,。至于骨稍者,齒也,。筋稍者,,指甲也。氣生于骨,,而聯(lián)于筋,,不及乎齒,即未及乎筋之稍,,而欲足乎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比,,則四稍足矣。四稍足而氣亦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者乎。
五要論
今夫拳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心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為上,,而有敦厚之勢;肺為金,,而有從革之能,;腎為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必準之于氣者,皆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論武事者,,皆不外乎斯也。其在內(nèi)胸膈為肺經(jīng)之位,、而為諸臟之華蓋,。故肺經(jīng)動,而諸臟不能靜,。兩乳之中為心,,而肺包護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經(jīng)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合焉。兩肋之間,,右為肝,,左為脾,背脊十四骨節(jié)為腎,,此固五臟之位也,。然五臟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腎髓,,固為腎,。至于腰,則兩腎之本位,;而為先天之第一,,尤為諸臟之根源。故腎水足,,而金木水火土莫不合顯生機,,此乃五臟之部位也。且夫五臟存于內(nèi)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有其專屬,,領頂腦骨皆腎是也。兩耳亦為腎,,兩唇,,兩腮,皆脾也,。兩鬢則為肺,,天庭為六陽之首,而革五臟之精華,,實為頭面之主腦,,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陽明胃氣之衡,,天庭欲起,機由此達,,生發(fā)之氣,,由腎而達于六陽,實為天庭之樞機也,。兩目皆為肝,,而究之上包為脾,下包為胃,,大角為心經(jīng),,小角為小腸,白則為肺,,黑則為肝,,瞳子為腎,實亦為五臟之精華所聚,,而不得專為之肝也,。鼻空為肺,,兩頤為腎,耳門之前為膽經(jīng),,耳后之高骨亦為腎也,。鼻居中央之地,而為土,,萬物資生之源,,實乃中氣之主也。人中為血氣之會,,上沖印堂,,達于天庭,亦至要之所,。兩唇之下為承漿,,承漿之下為地閣,上與天庭相應,,亦腎經(jīng)位也,。領頂頭項者,五臟之道途,,氣血之總會,,前為食氣出入之道,后為腎氣升降之途,,肝氣由之而左旋,,脾氣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為周身之要領,。兩乳為肝,,肩為肺,兩肘為腎,四肢屬脾,,兩肩背膊皆為脾,,而十指則為心肝脾肺腎是也。膝與脛,,皆為腎也,。而腳跟為腎之要,涌泉為腎穴也,。大約身之所系,,凸者為心,心窩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聯(lián)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氣力大甚無窮,,肝經(jīng)之位最靈變,,腎氣一動快如風。此其為用也,,用其經(jīng),,舉凡身之所系屬于某經(jīng)者,終不能無意焉,。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之所能罄者也,。至于生克制化,,雖另有論,而究其要領,,自有統(tǒng)會,,五行百體,總為了元,,四體之心,,合為一氣,,奚必昭昭于某一經(jīng)絡,,而支支節(jié)節(jié)言之哉。
六要論
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nèi)叁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膝合,,外叁合也,。此為六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之與左者亦然,。以及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亦系外合,,心與眼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亦系內(nèi)合,。豈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一在其中矣。
七要論
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本此是賴,故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而腳不可前矣,,此所以膊貴于進也,。氣聚諸腕,機關(guān)在腰,,腰不進,,而氣則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于進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而意則索然無能力矣,。此所以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右必須要進左,上左必須要進右, 共為七進,,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歟,,而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而毫無關(guān)動之意,,一言其進,,統(tǒng)全體而俱無抽扯游移之形也。
八要論
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cè)而已,。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橫則裹其力,,開拓而莫阻,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勢, 低則折其身,,而身若有攢提之行,當進則講,;彈其力而勇往直沖,。當退則退,凌其氣而回轉(zhuǎn)伏勢,。至放返身顧后,,后即前也。側(cè)顧左右,。左右無敢當我哉,,而要非拘拘焉。必先察乎人之強弱,,運吾之機關(guān),,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一概而推論. 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zhuǎn)移, 不可執(zhí)格而論。時而宜進, 故不可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而實以助其進,,若返身顧后,而后亦不覺其為后也,。側(cè)顧左右,,而左右亦不覺其為左右矣??傊?,機關(guān)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令而行矣,。身而卻,。則百骸自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豈可置而不論哉,。
九要論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動,而實運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zhàn)對敵,,皆本諸身,,而實所以為身之底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于手,,而所以為手之轉(zhuǎn)移者,亦在步,。進退反側(cè),,非步何以作鼓蕩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所謂機關(guān)者在眼,變化者在心,,而所以轉(zhuǎn)彎抹角,,千變?nèi)f化,商不至窘迫者,,何莫非步為之司命欽,。而要非勉強以致之也。動作出于無心,,鼓午出于不覺,,身欲動而步已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qū)而若驅(qū),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者,,其斯之謂欲,。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無定位者,,亦為步。如前步進之后步隨之,前后自有定位矣,,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則前后亦無定位矣??傊哉搫?,而握其要者為步;活與不活,,亦在于步,,靈與不靈;亦在于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此捶亦名為心意,蓋心意者,,意自心生,,拳隨意發(fā),總要知已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fā),四肢皆動,,足起有地,,膝起有數(shù),動轉(zhuǎn)有位,,合膊望胯,,叁節(jié)對照,心意氣內(nèi)叁相合,。拳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叁相合,。手心,,足心,,本心叁心一氣相合,遠不發(fā)手,,捶打五尺以內(nèi),,叁尺以外,不論前后左右,一步一捶,,發(fā)手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發(fā)手快似風箭,,響如雷鳴,,出沒如兔,亦若生鳥之投林,,逢單敵,,似巨炮摧薄壁之勢,眼明手快勇躍直吞,,未曾交手,,一氣當先,既入其手,,靈動為妙,。見孔不打,見橫打,,見孔不立,,見橫立,上中下總氣把定,,身足手規(guī)矩繩束,,既不望空起,亦不望空落,,精明靈巧,,全在于活,能去能就,,能柔能剛,,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岳,,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蒼,,浩渺如四海,,眩耀如叁光,察未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有上法,動以處靜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活難,,還是上法最為先,。交勇者不可思誤,思誤者寸步難行,。起如箭攢,,落如風萎,蒿催烹絕于樓手,,昏合暗迷中義路如閃電,,兩邊抵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斬捶勇猛不可擋,,斬稍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好如鷹鷂下雞場,。翻江攪海不須忙,單鳳朝陽總為強,,云背日月天地交,,武藝相爭見低高。步路一寸開把尺,,劈面就去上右腿,,進左步,此法前行,,進人要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發(fā)中有絕何從用,,解開其意妙如神,。鷂子攢林麻雀翅,鷹捉小鳥勢四平,,取勝四稍要聚齊,,第一還要手護心。計謀施運化,,霹靂走精神,,心毒稱上策,手眼方勝人,。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fā)手便是,。心如火藥,拳如子,,靈機一動鳥難飛,;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神奇,。起手如閃電,閃電不及合眸,;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五道本是五道關(guān),,無人把守自遮攔,,左腮手過,右腮手去,,右腮手過去,,左腮手來,兩手束拳迎面出,。五關(guān)之門關(guān)得嚴,。拳從心內(nèi)發(fā),手向鼻尖落,,足從地下起,,足起快時心火作。五行金木水火上,,火炎上而水就下,,我有心肝脾肺腎,五行相推無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