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附錄:趙紹琴“涼遏”有關(guān)的主要醫(yī)論

 楊念親 2025-01-29

《談濕熱病的治療體會》

濕熱病以夏秋之交為多見,,因斯時陰雨連綿,,淫雨之后,日氣煦照,,暑熱地濕,,交相蒸并,濕濁彌漫空間,,人生活于氣交之中,,感觸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陽虛,脾胃運化失靈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勞倦饑餓,,脾胃受損,濕濁內(nèi)停,,則更易感受邪氣而致病,。即薛生白謂:“太陰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睂崉t因“內(nèi)不能運化水谷之濕,外復(fù)感時令之濕”,。所以濕濁內(nèi)停,,彌漫表里上下,阻滯氣機,,遏傷陽氣為其特點,。

濕為陰邪,屬水之類,,其性重濁黏膩,,且濕與熱合,,濕熱裹結(jié),濕郁熱熾,,熱蒸濕動,,遂成彌漫表里,充斥于三焦,。三焦為氣機升降的道路,,是人體陽氣和水液運行的通道,飲食物的受納,、腐熟,,精微的運化、代謝都與三焦的氣化功能有關(guān),。正如《難經(jīng)·六十六難》中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jīng)歷五臟六腑,。”說明三焦能運行原氣,,以達周身,,促進臟腑的功能。同時它又是水液運行的道路,,主持人體水液的代謝,。《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中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峨y經(jīng)·三十一難》也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倍鹅`樞·營衛(wèi)生會》指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說明三焦又同時主持著人體的氣化功能,。若濕熱阻滯,,則三焦不暢,氣機不通,氣化不行,,水液代謝受到障礙,,諸病遂生。如《靈樞·五癃津液別》說:“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腫,?!薄渡蚴献鹕鷷ず2亍穭t進一步指出:“上焦如霧,霧不散則為喘滿……中焦如漚,,漚不利則留飲不散,,久為中滿……下焦如瀆,瀆不利則為腫滿……”都說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濕熱病,,濕郁熱蒸,濕熱彌漫于三焦之中,,留連于衛(wèi)氣之分,,且熱處濕中,濕熱裹結(jié),,如油入面,難解難分,。而熱以濕為依附,,濕不去則熱不清,濕去則熱不能獨存,。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濕邪,以使?jié)駸岱蛛x,,則是治療濕熱病的關(guān)鍵,。

因濕與三焦氣化功能關(guān)系密切,所以宣暢三焦,,通陽化氣祛濕,,則是治療濕熱病的重要方法。濕屬陰邪,,得陽則化,,氣化則水行。所以柳寶詒說:“治濕熱兩感之病,必先通利氣機,,俾氣水兩暢,,則濕從水化,庶幾濕熱無所凝結(jié)”,。濕濁已化,,清熱則易。切忌濕未化而過早誤投寒涼,,因寒則澀而不流,,濕因寒而凝澀,甚則冰伏,,氣機更閉塞不通,,必須溫則消而祛之。而濕熱為病,,濕中有熱,,若過用辛溫,則傷陰助熱,,所以葉天士說:“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币虼耍谥委熤斜胤智鍧衽c熱的多少,,濕邪雖??蓮浡梗烤挂陨辖篂橹?,還是中焦,、下焦為主,也當(dāng)分辨,。另外,,還須視熱的輕重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宣展氣機,,使水道通暢,小便通利,,則三焦彌漫之濕邪,,可達膀胱從小便而去。彌漫之濕濁既去,,則陽氣得通,,熱可自透,。根據(jù)熱的多少,可加入清熱之品,,但濕熱病應(yīng)始終不忘祛濕,。

(一) 中、上焦?jié)駸岬谋孀C施治

上焦?jié)駸幔阂陨辖剐姆螢橹?,濕熱上蒸,,心肺受迫,胸中者氣之海,,故感胸滿悶痛,,肺受濕熱所迫,故咳嗽,、喘逆且肺部滿堵,,舌白,脈象浮數(shù)按之濡,。治療上焦?jié)駸岜仨氁孕螢橹?,肺氣得宣則胸滿悶堵皆愈??捎檬栊l(wèi),、芳香、宣化以開胸中之氣機,。藥用佩蘭,、藿香、杏仁,、炙枇杷葉,、旋覆花、片姜黃等,。

中焦?jié)駸幔阂云⑽笧椴∽冎行?,脾以升為主,胃以降為長,,脾胃主運化,若濕熱阻中,,則脘腹脹滿,,納呆、不欲飲食,,溏薄不實,,一身疲乏無力,舌膩厚苔黃滑,,脈象沉濡力弱,。用辛開苦降方法,藥用半夏、厚樸,、草豆蔻,、馬尾連、黃芩等,。

我在臨床實踐中,,根據(jù)濕熱病中濕邪的多少及阻滯程度將其分為濕阻、涼遏,、寒凝,、冰伏4個階段,常取得較好的療效,。

1. 濕阻 濕熱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滯氣機,病在上焦,。若太陰脾虛內(nèi)濕之人,,則邪多從濕化而歸于太陰,以濕邪阻滯中焦為主,。

1.1濕郁于上:初起為濕熱邪氣困阻肌表,,營衛(wèi)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濕熱閉阻清陽,,清陽不升而頭暈且沉。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因于濕,,首如裹”之謂,。其壅遏陽氣,肺氣不宣,,升降失常而胸悶,、咳嗽、喘息,,其舌苔白滑潤膩,,脈濡滑而緩。

治宜輕揚宣郁化濕,。肺為華蓋,,其位最高,主宣發(fā)肅降,,外合皮毛,,濕熱之邪上受,肺必先傷,。肺受邪則郁閉,,其氣化不利,,濕邪留滯,治宜先化肺氣,。正如吳鞠通所說:“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宜大豆卷,、炒山梔,、前胡、杏仁,、浙貝,、蘆根等?;蛞匀蕼?、藿樸夏苓湯、藿香正氣散等方加減選用,,輕揚宣肺化氣以祛濕,。肺宣濕開,熱隨濕去,,所以濕熱郁阻上焦,,不用發(fā)汗,宜輕揚宣肺化濕,,正是徐靈胎所謂:“治濕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藥,疏肺氣而利膀胱,,以為良法,。”

1.2濕阻于中:脾胃受傷,,氣機升降之樞紐失靈,,人體之氣機升降,其權(quán)衡在于中氣,。章虛谷說:“三焦升降之氣,,由脾鼓動,中焦和則上下順”,。中焦和,,即脾胃和,陽明為水谷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胃主納谷,,脾主運化,,脾升則健,,胃降則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皆得適度,,則心肺在上,行營衛(wèi)而光澤于外,;肝腎在下,,養(yǎng)筋骨而強伏于內(nèi);脾胃在中,,傳化精微以溉四旁,,人體保持正常的氣機升降運動,是為無病,。

若脾運失健,,則內(nèi)濕停中,脾本主濕,,以升為主,。濕邪最易損傷脾陽,脾為濕困,,脾氣不升,,則胃氣不降,水濕內(nèi)聚,,氣機不暢,,可見胸脘痞悶,大便溏滯不爽,。濕熱阻中,,熱蒸濕濁,??蓮浡砝锷舷?,兼見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頭暈且脹,舌苔白膩而滑潤多液,,脈沉濡而軟,,或沉緩而遲。

濕熱阻滯于中焦,,當(dāng)運脾氣,,宜苦燥泄熱法,藥如半夏,、陳皮,、厚樸,、杏仁、大腹皮,、黃芩,、黃連等,苦燥祛濕清熱,。脾氣得升,,胃氣則降,濕開則熱祛,。正如章虛谷所說:“脾氣弱則濕自內(nèi)生,。濕盛而脾不健運,濁壅不行,,自覺悶極,,雖有熱郁,其內(nèi)濕盛而舌苔不燥,,當(dāng)先開泄其濕,,而后清熱,不可投寒涼以閉其濕也”,。

2. 涼遏 感受濕熱之邪,,恣食生冷,或貪涼過度,,或誤服寒涼之劑,,或感受濕熱之邪而濕重?zé)嵛⒄撸蚝疀瞿凉?,遏阻中陽,,脾胃升降之機為寒涼濕濁阻滯,則全身氣機不暢,。癥見:胸脘痞悶,,憋氣堵脹,嘆息,,全身酸楚,,大便溏薄,小溲不暢,,面色淡黃,,舌質(zhì)略紅,苔白滑而膩,,脈緩軟,,或沉緩且濡。治宜苦微溫法,開濕郁,、暢中陽以利三焦,,濕邪涼遏一化,氣機宣暢,,熱邪即隨濕而去,藥如半夏,、陳皮,、杏仁、白蔻仁,、蒼術(shù),、木香、草豆蔻等,。若涼遏偏于上焦,,衛(wèi)氣不疏,陽氣不通,,唇紅不渴,,常欲嘆息,憋悶者,,可選用白芷,、蘇葉、藿梗,、防風(fēng)等,,方如藿樸夏苓加草蔻之類。辛以開郁,,濕郁開,,再議清熱。

3. 寒凝 素體中陽不足,,復(fù)感濕熱之邪,,邪從濕化而歸太陰,又因過分飲冷,,或過服寒涼滋膩,,則濕盛陽微。濕屬寒水之類,,遇寒則凝泣,,而使氣機澀滯。癥見:胸脘痞悶,,堵滿異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膩而滑潤,脈沉軟且澀或沉澀,。

寒凝澀滯,,非溫不能祛寒開凝通閉,藥如桂枝尖,、蘇葉,、蘇梗、草蔻,、生姜等,。用辛溫之品治濕熱,因寒暫凝于中,,為權(quán)宜之計,,待脈緩漸起,苔化而寒凝開(中?。┘粗?,不可久服,防其增熱,。

4. 冰伏 冰伏較寒凝更甚,,并非濕熱病一遇寒涼即成冰伏。多見于素體陽虛的濕熱病患者,,暴進冷飲或過服寒涼重劑,,寒冷入胃,中陽重傷,,濕盛陽微,,濕熱之邪為寒涼所凝至冰凍之勢而深伏于內(nèi),氣機為寒涼所遏滯,,陰陽不相順接,,陽氣不能達于四末。癥見:面色蒼白,,胸脘痞悶加重,,四肢厥冷,少腹絞痛,,舌質(zhì)淡潤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長,,脈沉遲或沉伏,。此非辛溫燥烈之品不能緩解冰伏、散寒開郁而通閉,急用四逆,、理中法,。常用藥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川椒,、草蔻等,。冰解寒散,舌苔漸化,,面色紅潤即刻停服,不可過用,,防其熱勢加重,。

(二) 下焦?jié)駸岬谋孀C施治

若下焦?jié)駸幔≡诖?、小腸及膀胱,,當(dāng)考慮淡滲與通導(dǎo)之法。

1. 淡滲 淡滲法用于利小便,、通陽以祛除濕邪,。濕熱病小便不利,常因濕熱阻滯于膀胱,?!端貑枴れ`蘭秘典論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睗駸嶙铚?,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澀滯不行,,可用清利膀胱之品,,以利水道。藥如通草,、茯苓皮,、豬苓、木通,、車前子,、冬瓜子、冬瓜皮、滑石,、寒水石,、山梔等。但濕邪重濁,,濕熱最易彌漫三焦,,使決瀆無權(quán)而致上壅下閉,三焦皆困,。肺為水之上源,,上源閉塞,則下流不行,。若癥兼見胸滿喘息,、咳嗽而小便不利者,當(dāng)加宣肺之品,,如蘇葉,、前胡、杏仁,、枇杷葉等,。辛開肺氣,佐以淡滲通利膀胱,,即所謂“啟上闔,,開支河,導(dǎo)水勢下行”之法,。

2. 導(dǎo)滯 濕熱兼滯,,除濕熱見癥外,舌苔黃厚,,根部厚垢而膩,,口臭,大便臭而不爽,,脈濡滑而數(shù),,關(guān)、尺部尤甚,。其氣機為濕熱食滯所阻塞,,因此除祛濕外,必須加消食化滯之品,,如保和丸,、焦三仙、木香導(dǎo)滯丸,、沉香化滯丸,、香砂枳術(shù)丸等,。潤下、攻伐皆所禁忌,。

總之,,濕熱病的治療,應(yīng)以化濕,、祛濕,、滲濕為主,切忌早投寒涼之品,,否則誤治,,濕未去而熱反戀。治濕必先化氣,,“氣化則濕亦化”,。濕在上焦,則化肺氣,;在中焦,,則運脾氣;在下焦,,則化膀胱之氣。濕開則熱隨濕去,,濕祛再議清熱,,非熱重濕輕者莫用苦寒。

(三)治療濕熱病常用方法

  1. 1.   芳香宣化法(上焦) 暑熱之邪襲于外,,濕熱穢濁蘊于中,。
癥見:頭暈身熱,周身酸沉乏力,,胸中氣塞,,脘悶咳嗽,小便黃赤,,舌苔白膩而滑,,脈濡滑。運用于濕溫初起階段,,宜芳香宣化方法,。
藥用:鮮佩蘭10克(后下) 鮮藿香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嫩前胡6克川郁金6克 鮮菖蒲8克 白蒺藜10克 姜竹茹10克 制厚樸6克 川黃連3克通草1克
  1. 2.   芳香疏解法(上焦) 暑熱外受,表氣不暢,,濕阻中焦,。
癥見:形寒頭暈,周身酸楚,,身熱,,肌膚干澀,,中脘滿悶,惡心嘔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膩,脈濡滑,。芳香疏解,,退熱定惡。
藥用:佩蘭葉12克(后下) 廣藿香10克(后下) 陳香薷5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制厚樸6克 新會皮6克 制半夏10克 苦桔梗6克 枳殼6克 白蔻仁5克 煨鮮姜13克 杏仁10克 另:太乙玉樞丹1克,,研細末先服,。
  1. 3.   芳香化濁法(上、中焦) 暑熱濕濁,,互阻中焦,,氣機不調(diào)。
癥見:身熱泛惡,,嘔吐痰水,,心煩急躁,兩目有神,,口干不欲飲水,,胸腹中陣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膩,,脈濡滑而按之弦數(shù)。以芳香化濁方法,,定嘔降逆折熱,。
藥用:佩蘭葉10克(后下) 藿香6克(后下) 厚樸6克 半夏曲12克 川連3克 佛手10克 大腹皮10克 煨姜3克 保和丸12克(布包) 赤芍12克焦麥芽10克另:上落水沉香末1克、白蔻仁末1克,,兩味同研裝膠囊,,分兩次湯藥送下。用沉香末以降其氣逆,,蔻仁末以化開濕郁,,治若不當(dāng),即可轉(zhuǎn)痢,。
  1. 4.   輕揚宣解法(上,、中焦) 暑濕蘊熱,互阻肺胃,?!?/span>
癥見:身熱頭暈,咳嗽痰多,,胸脘痞滿,,舌紅,,苔白膩,脈弦滑略數(shù),。熱在肺胃,,法宜宣解;濕濁中阻,,又當(dāng)輕揚,。
藥用:香豆豉12克 炒山梔6克 嫩前胡6克 象貝母12克 杏仁泥10克 枇杷葉12克(布包) 保和丸15克(布包) 鮮蘆根30克
  1. 5.   宣肅疏化法(上、中焦) 暑濕熱郁,,蘊阻肺胃,。
癥見:咳嗽痰多,胸中滿悶,,大便不通,,小溲赤黃,舌苔黃垢而厚,,脈象濡滑,,按之略數(shù)。宜宣肅上焦,,疏化暢中,。
藥用:前胡6克 象貝母12克 杏仁泥10克 香豆豉10克 山梔6克 炙枇杷葉12克(布包) 黃芩10克 保和丸15克(布包) 焦麥芽10克 枳殼6克
6. 輕宣清化法(上、中焦) 暑熱偏多,,濕邪略少,。
癥見:身熱咳嗽,汗出口干,,意欲涼飲,胸脘少悶,,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略濡。宜清解暑熱,,輕宣化濁,。
藥用:薄荷細枝2克(后下) 佩蘭葉10克(后下) 連翹12克 炙枇杷葉12克(布包) 白蒺藜12克 前胡6克 杏仁10克 川貝5克(研沖) 鮮西瓜翠衣30克 鮮荷葉1張 益元散12克(布包) 竹葉6克 黃芩10克
7. 辛開苦降法(中焦) 濕熱病,熱在中州,,濕阻不化,。
癥見:頭暈?zāi)棵洠貝灦苌硭岢?,漾漾泛惡,,大便不暢,小溲赤少,,苔白滑膩,,脈濡滑而按之有神,。宜辛開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熱以燥濕濁,,少佐淡滲分消,。
藥用:白蒺藜10克 佩蘭葉10克(后下) 白芷3克(后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黃芩10克 黃連3克(研) 赤苓12克 炒薏苡仁12克 白蔻仁12克滑石12克
8. 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暑夾濕滯,,互阻不化,。
癥見:惡心嘔吐,腹脹矢氣,,大便不通,,小溲艱澀,舌苔白膩,,根部垢厚,,脈來濡滑,關(guān)尺滑而有力,。宜宣化降逆,,展氣通腑,一方兩法,,兼顧胃腸,。
藥用:鮮佩蘭10克(后下) 鮮藿香10克(后下) 香豆豉10克 山梔6克 新會皮6克 佛手片10克 檳榔10克 杏仁10克 前胡6克 通草3克 煨姜2克  另:太乙玉樞丹1克、酒大黃0.5克,,兩味同研,,裝膠囊,分兩次用佛手片10克,、煨姜3克煎湯送下,,藥先服。(此定吐止嘔方法)
9. 泄化余邪,,輕通胃腸法(中,、下焦) 濕溫后期,身熱已退,,癥狀大輕,,余熱未除,濕熱積滯退而未盡,。
癥見:大便不通,,腑氣不暢,腹中不舒,,舌苔膩根黃厚,,脈濡滑,沉取弦滑數(shù),。宜泄化余邪而通胃腸,。
藥用:白蒺藜10克 粉丹皮10克 香青蒿1克 枳實8克 鮮枇杷葉12克(布包) 保和丸15克(布包) 全瓜蔞30克 知母6克 炒薏苡仁12克 山楂炭12克 杏仁10克 茵陳12克另:白蔻仁末0.6克,,生、熟大黃末各1克,,同研細末裝膠囊,,分兩次湯藥送下。
10. 泄化余邪,,甘潤和中法(中,、下焦) 濕溫初愈,邪退不盡,,中陽未復(fù),,陰分亦虛,運化欠佳,。
癥見:胃納不馨,,周身乏力,舌胖而淡,,脈濡滑緩弱,。
宜泄化余邪,甘潤和中方法,,以善其后,,病勢向愈,飲食寒暖,,切當(dāng)留意,。
藥用:川石斛12克 丹皮6克 香青蒿5克 甜杏仁10克 神曲12克 雞內(nèi)金10克 冬瓜子20克 茯苓皮15克 生谷芽12克 生麥芽12克 熟谷芽12克 熟麥芽12克 香砂枳術(shù)丸15克(布包)
(四)驗案舉例
  1. 1.     濕阻
張某,男,,65歲,,1936年8月11日初診。
雨后天晴,,暑熱濕動,,起居不慎,感邪致病,。今覺身熱頭暈,,胸脘滿悶,,周身酸楚乏力,,微有惡心,胃不思納,,小溲不暢,,舌白苔膩,脈象濡數(shù)略滑,。
病屬暑熱外迫,,濕阻中,、上焦,氣機不暢,。法當(dāng)芳香宣化,,辛開苦泄。
鮮佩蘭10克(后下) 鮮藿香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半夏10克 制厚樸6克 陳皮6克 川連3克 六一散10克(布包) 1劑
二診:1936年8月12日,。藥后遍體小汗,,身熱漸退,頭暈已減,,身酸楚亦輕,。但中脘仍悶,略有惡心,,舌白苔膩,,脈象濡滑,再以前方增損之,。
原方加草豆蔻1克,、杏仁10克。連服3劑而愈,。
  1. 2.     涼遏
周某,,女,57歲,,1941年9月3日初診,。
平素脾胃虛弱,內(nèi)停蘊郁之濕,,復(fù)感暑熱之邪,,身熱頭暈,胸脘滿悶,,口渴,,醫(yī)不察內(nèi)濕蘊郁遂進白虎。服后即覺胸脘滿悶異常,,少腹因之不舒,,舌苔白滑而膩,脈象濡軟力弱,。素體陽氣不足,,辛涼重劑戕傷中陽,中焦運化失靈,,腹中隱隱作痛,,辛、微溫以化濕邪,佐芳香兼以緩?fù)?。生冷皆忌?/span>
蘇葉6克 藿香梗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半夏10克 厚樸6克 白蔻仁3克 煨姜2克 木香5克 茯苓皮10克 2劑
二診:前進芳香疏解,,辛、微溫以化濕之后,,中脘滿悶漸解,,腹中隱痛未作,脈仍濡軟,,力量略增,,再以芳香疏調(diào),治在中焦,。
蘇梗6克 藿梗6克 半夏曲10克 陳皮6克 厚樸花6克 白蔻仁3克 鮮煨姜3克 焦麥芽10克 2劑而愈,。
  1. 3.     寒凝鮑某,男,,21歲,,1947年8月25日初診。
連日炎熱,,突然患感,,身熱頭暈,心煩口渴,,暴吃冰棍六七支,,又過多吃生冷瓜果,移時覺胸中堵滿,,憋悶,,呼吸粗促,腹中脹,,小便短少,,少腹作痛,遂來應(yīng)診,,面色青暗,,舌白淡膩潤多液,脈沉澀不暢,。
此暑熱外受,,暴進生冷,陽氣郁遏,,濕為寒涼凝澀而成寒凝之證,。宜先以辛香微溫,宣郁緩?fù)?,溫解寒凝,,使寒化,、凝開,、濕去,,再行清化方法。
陳香薷5克(后下) 藿梗10克 蘇梗10克 白芷6克 煨姜6克 桂枝尖2克 草豆蔻3克 木香6克 白蔻仁2克 半夏10克 2劑
二診:1947年8月27日,。藥后遍體小汗出,,身熱、頭暈皆減,,胸滿,、憋氣堵悶見輕,呼吸粗促已解,,面色略暗,,小便甚暢。舌仍淡膩,,兩脈已漸轉(zhuǎn)滑利,。前方去陳香薷、桂枝尖,、草豆蔻,,又服2劑而安。
  1. 4.     冰伏 張某,,女,,40歲,1948年8月23日初診,。
近日患感,,覺頭暈,身熱,、惡心,、胸悶、全身酸軟無力,。昨日自服安宮牛黃丸2丸,,次日即胸悶異常,呼吸氣粗,,下肢浮腫,,全身無力,四肢逆冷,,面色蒼白且浮,,切診兩脈沉伏,按之澀而不暢,,舌白質(zhì)淡,,苔滑潤液多,小便不爽,精神萎靡,。此乃暑濕蘊熱,,過服寒涼,邪被冰伏于中,。急以辛溫通陽,,芳香祛濕,解冰伏,,散寒邪,,開郁通閉。
桂枝10克 干姜6克 香薷6克 半夏10克 厚樸6克 草豆蔻3克 炒川椒6克 生姜6克 1劑,,水煎服,。
二診:1978年8月24日。藥后遍體小汗,,身熱已退,,胸悶大減,呼吸正常,,面目,、四肢浮腫皆退,兩脈漸起,,脈象濡滑,,四肢轉(zhuǎn)溫,舌潤質(zhì)略紅,。此寒去冰解,,改用芳香宣化方法。
藿香10克 半夏10克 厚樸6克 草豆蔻3克 陳皮10克 蒼術(shù)6克 生姜6克茯苓10克 冬瓜皮20克 又服3劑而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