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往事,,請點擊下面鏈接 在《唯情論》一文中,王恩洋主要表達了下列思想。 他認為:充塞于天地間者,,唯“情”而已,。由情之變化流轉(zhuǎn),而萬事以生,、百物以出,,于是而有物質(zhì),于是而有精神,。情無分于善惡,,而善惡因之以形。情無別于人我彼此,,而人我彼此之見,,因之以生。 情者,,渾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變化周流,至健而不息者也,。圣人能盡其性,,以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而與天地參者,,能盡其情而已,。征之以人心,,則世有分析人心為知、情,、意三者,,不知知與意皆情之變形與作用耳。故知之認識,,隨情以殊,。 意之斷決,隨情而異,?;蚨妹髟露廊唬蚨妹髟露鴾I下,。景物不殊,,隨情以變。情志迫切,,則奮發(fā)有為,,乳犬吠虎,伏雞啄貍,情之所至,,則大行無畏,。故知行為出于情也。 耳目手足,,所以備視聽行動,,則身者,情之工具,,為心而生,,自情而變。天地萬物,,析之至微,,則唯電子耳。電子則唯力能耳,。力能不異于精神,,精神不外乎情志,則動植礦物莫非情耳,。 情有四相,,曰“通”、曰“愛”,、曰“動”,、曰“生”。“通”也者,,人物彼己感應(yīng)之神,。“愛”也者,人物彼己哀恤之殷,。“動”也者,,發(fā)之而為行為。“生”也者,,成之而為事業(yè),。由“通”故“愛”,由“愛”故“動”,,由“動”故“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而健行不息,;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而厚德載物,。“通”故有知,,“愛”故有仁,“動”故有行,,“生”故有物,。 情者,誠之具乎本有,。物也者,,情之著于事為者也。故曰,,不誠無物,。天地間既唯一情之變化流行,故圣人至誠不息,,盡性至命,,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wù),,而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視人如己,,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者,,復(fù)其固有之性,盡其本來之情而已矣,。 在《善惡論》一文中,,王恩洋主要表達了下列思想。 他認為:自來論善惡者多矣,,最謬莫如善惡二元論,,次為性惡論,又次則性善情惡論,,又次則善惡無定以適乎時宜與人生之需要與否而定論,。前三為誤解本體,后一則但講方法而賊喪本體者,。一一破斥,都無是處,。次乃申善惡之正義,,曰:萬物本體,唯情耳,。 情具四性:通,、愛、動,、生,。而百物萬事出焉,。乃萬物之既生,各執(zhí)其形骸以為自我,,迷失本性,,而自私自利焉,甚且害及他人,。于是通者以塞,,愛者以離,動機失而生理息,,以成麻木不仁冷酷無情之世界,,則惡得而非惡乎。是故惡者,,不能盡其情者也,。 故圣人盡其性,以盡人之性,,以盡物之性,。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至誠無息,,博厚高明,悠久無疆,,以覆育萬物,。盡其情以復(fù)其通愛動生之常德,則所謂止于至善矣,。是謂善也,。 雖然,情既本具四德與天地一體而亙古永存,,則何以復(fù)有此不仁不情之事而為惡歟,?曰,其原因有四:一囿于形骸而忘其大體,,二誤認方法工具以為本性,,三迷執(zhí)之熏習(xí),四環(huán)境之壓迫是也,。 所謂囿形骸忘大體者,,情無差別對待,故以萬物為一體,,形骸則有差別對待,,執(zhí)之為我與物為異,故自他之界立,,親疏之形分,,而大體以忘,。由是而愛有所私,而情有所不通,,或且為損他以自利,,則皆囿于形骸之過也。設(shè)無形骸,,則不失大體也,。 然則形骸當離棄乎?曰,,否,。形骸既本體所生,棄絕之等于棄絕本體固有之生性,。但能盡其功能,,而不著其色相,則即本體起形骸,,即形骸見本體矣,。佛氏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無明顛倒非有自性,,此之謂也,。又形骸非但指七尺之軀言,概念假相,,皆形骸也,。家族、邦國,、種族,、人禽之歧視,皆形骸也,。善惡是非,,君子小人之定執(zhí),亦形骸也,。 故當滅除一切虛妄分別,,打破一切邪說異論,使人群共冥契和合于一大宇宙之中,,則天地泰、世道寧矣,。而諸邪見分別之中尤以國家主義于今為害尤烈,,故當毀滅國界,,破其邪說,則世界大同,,而一切不仁,、不信、不義之罪惡皆除矣,。 所謂誤認方法工具以為本體者,,身體者,人心之工具,,知識者,,人生之方法也。工具方法皆非本體,,乃人既必具身體,,必須方法,于是愛之重之,,遂至勞神役心以殉身,,尋求知識以喪性情,乃至寡廉鮮恥以圖利,,毀身殘形以逐物,,則是以養(yǎng)形者害形,以持心者賊心,,本末倒置而亡情役物矣,。然則工具方法可廢乎?曰,,用之得其道而不惑,,則亦正可以為心情之莊嚴役使也。 所謂迷執(zhí)熏習(xí)者,,祖宗遺傳,,世俗染污,學(xué)說教育迷惑性靈,,導(dǎo)人于逐物忘本執(zhí)己忘群等是也,。所謂環(huán)境之壓迫者,人世間不平等,、不自然,、不公正之政治制度、國家組織,、社會風俗,、宗教思想,皆足以壓迫人之本性使不得暢行發(fā)育,,如政府,、如國家,、如私有制度、如邪教邪說等是也,。 故天下當為無國家,、無政府、無私財,、無異說之天下,,則人人自由平等,一視同仁,,優(yōu)游放曠于自在之天,,以相親相愛相生相養(yǎng),式續(xù)于無窮,,則天下歸仁矣,。 或謂如是四因,既無始深入人心,,其何力足以去之,?曰,惡非本有,,因不盡其情而后有,,情之不能自盡乃由于迷執(zhí),去其迷執(zhí)則本體現(xiàn)前矣,。 熏習(xí)環(huán)境雖未可以輕易拔除,,然仍不過一情之迷執(zhí),茍能至誠動物,,盡其性以盡人物之性,,則宇宙不難清凈,天下終當寧平也,。準上唯情論,、善惡論,因而吾對于人生哲學(xué)不主張功利論(或縱欲論),,亦不主張理性論(或絕欲論),,而主張盡情論。又不主張順世論,,亦不主張出世論,,而主張救世論。盡情以救世,,救世乃盡吾情,,蓋即明德親民而止于至善之道也。 此其為說,自今觀之,,蓋本于宋儒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之說,,特止于至善之道也,。此其為說,,自今觀之,蓋本于宋儒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之說,,特不為性情之分,,而直以情為本體,情無分于善惡,,則欲亦生理之本然,,知為情之作用,則知與情非二物,,于心理便成為一元,。而謂此情周流變化,遂生萬物,,則身與世界皆情之所生以效其用者,,遂成世間的一元。 又情之發(fā)現(xiàn)即昭著于世間,,故世間本體又為一元,。故此論直可謂為唯心的一元論也。至其說明世間罪惡,,則以既生而有形,,因用而有器,則囿形器而失大心與本體,,益之以習(xí)氣環(huán)境之惑抑,,乃成不情、不仁之世界,。而無明顛倒,,本無自性,即情之囿于形器,,而非別有一法以成罪惡也,。 反本復(fù)初,去執(zhí)解蔽,,一覺本心,,不以小害大,不以末害本,,而無余事焉,。是則流轉(zhuǎn)還滅仍為一元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無世間可出,,亦不逐末忘本,。盡情以救世,全其本來而已矣,。 因事見道,,而不以克伐怨欲不行為仁,亦可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自謂得其大通也已,。既契中庸盡性存誠之教,亦與天臺賢首之佛學(xué)冥符,。即今之作《新唯識論》者寧能加于此也,? 吾為此論,當時未得證人,,弗敢自是,。后日取證于梁漱溟先生。梁先生曰:“君當深究科學(xué),,尤其是心理學(xué),,否則立言太早,恐不值識者一顧,。”余聞言,,如冷水澆背,即不敢自信,。后專研唯識,,得入佛理,于此說未嘗一再思及,。 王恩洋于1936年撰寫《四十自述》時,,再次取出上述兩篇文章細細閱讀,認為在他的思想史中,,這就是他24歲以前的哲學(xué)思想結(jié)論,,具有一定的價值。從古到今,,持有這種主張的人,,不在少數(shù),也有一些人研究了佛法的唯識論之后也贊同這種主張,,他們的思想通達程度,,或許還跟不上王恩洋當時的成就,。王恩洋認為,自己的上述兩篇文章,,對于后世,,是有參考借鑒意義的。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四月,,王恩洋作為“首要分子”,,徒刑期滿,出獄,。從高墻出來的那一刻,,他看見城鄉(xiāng)樹木青蔥向榮,又是一番新的氣象,。出獄之后,他隨即加入了工讀互助團,,開始了理想生活,。 工讀互助團,屬于“五四運動”時期北京地區(qū)的工讀主義團體,。1919年初,,由李大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周作人,、高一涵,、張崧年、羅家倫,、王光祈等17人發(fā)起成立,。其宗旨是:本互助的精神,實行半工半讀,。規(guī)定:團員每日須做工四小時,;生活必須之衣食住由團體供給;教育費,、醫(yī)藥費,、書籍費,由團體供給,;工作所得歸團體公有,。互助團部分成員信仰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1921年初,工讀互助團活動結(jié)束。 王恩洋在獄中時,,一直在不停思考,。一方面,他認為舊學(xué)應(yīng)該注重躬行實踐,,另一方面因為閱讀了克魯泡特金(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克魯泡特金,,Pyotr Alexeyevich Kropotkin,1842年12月9日-1921年2月8日,,俄國地理學(xué)家,、無政府主義運動的最高精神領(lǐng)袖和理論家)無政府主義的書籍,認為社會有必要進行改造,。 王恩洋在自己的《善惡論》一文中就寫有:當今之世,,社會制度,其最足以壓迫人性使不能盡其情而敗其德者,,約有數(shù)端:一則國家之組織足以限制人之本性而起其狹隘殘忍心也,,二則政府之設(shè)置足以起人之虛榮卑鄙心也,三則私有財產(chǎn)制度足以起人之貪鄙嗜利心也,,四則不善之宗教教育學(xué)說等足以起人之虛偽矜恃愚味畏縮心也,。 王恩洋認為,正是由于上述問題的的存在,,導(dǎo)致整個社會不公平,、不公正、不誠信,,導(dǎo)致人們喪失了自我,、迷亂了本性,進而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以智欺愚、以勇苦怯,,相互之間殘忍對待,,而不相互幫助扶持。這樣一來,,造成整個社會充滿了仇恨和殘殺,。 相互之間不斷猜疑、不斷忌妒,。外交無誠信,,相互之間比的是誰更狡詐。國際無公理,,相互之間比的是誰更勢力,。自古以來,,貪、盜等行為,,都是人類所不齒,、所鄙夷的,但在國與國之間,,竊其財而盜其地,,卻被自詡為高明。自古以來,,殺人,、放火,都是人類一致認為殘暴的事情而共相抵制禁止,,但在國與國之間,,殺人盈野卻反而被稱之為神武。 諸如此,,很多事情,,不被以為是不仁不義之行,反被認為是可敬可尊之事,,如此這般謬妄顛倒,一切的極惡大罪,,都是假借國家的名義而發(fā)生的,,難道不該盡快去除嗎? 王恩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shè)想:如果去除了國家之間的疆域,,實現(xiàn)世界大同,,那么,列強將不相爭奪,,弱小民族獲得了平等與自由,,強國不再欺負弱小,但換來了良心安定,。于國家而言,,盡管失去了一國之私愛,但得到了人類之公愛,。人類得愛,,那各國的國民不失其愛,再也沒有了冤仇報復(fù)的擔憂,,也沒有了彼此防守的勞苦,。所得所失,高下立判,。 就中國古代圣賢而言,,樹立的遠大志向,,都是天下太平,他們都沒有國家思想,,真是十分偉大,、十分開明。近年來,,中國受到列強欺負,,這樣的理想才開始逐漸動搖,甚至有人開始崇拜那些欺負我國的列強的政治制度,,這確實讓人十分迷惑,。 未完待續(xù)……后面更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