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漚使(閩南語),!你出界了(普通話)!” 為什么閩南人出界了會喊“漚使”,?為什么閩南語“漚使[au? sai3]”與英語out side的讀音幾乎一模一樣,?沒錯,閩南語“漚使”真的譯自英語out side,,除了出界,,它還帶了一層“差勁、糟糕”的意思,。 過去有很多閩南先輩移民到東南亞和港澳地區(qū),,他們會把從僑居地學(xué)到的英語帶回閩南,。這種將“out side”念法借入閩南語,音譯為“漚使”的情況,,就是語言接觸,。 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里幾乎都能看到外來詞 ?ivosar 當(dāng)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觸時,他們所固有的語言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影響,,而語言接觸的一個必然結(jié)果就是外來詞的產(chǎn)生,。外來詞,又稱外來語,、借詞,,指從別的語言吸收過來的詞語,也叫舶來詞,,從字面意思上看,“坐著船”“從大洋彼岸漂泊而來”的詞語,,是不是很形象,? 在漢語及其方言中,閩南語是接受外來詞歷史較悠久,、數(shù)量較多的,,并且牽涉到對不同語言的借用。這些閩南語外來詞,,多是“安土重遷”的華僑華人帶回來的,,來源主要有兩類——東南亞語言及西語。 圖為早期下南洋的勞工 ?星州日報 數(shù)百年前,,為了維系生計,,愛拼的閩南人背井離鄉(xiāng)、勇闖南洋謀生,。他們在當(dāng)?shù)卦l(fā)展,,生息繁衍,,其文化,、語言,、習(xí)俗等也隨之被帶入南洋各國,,包括現(xiàn)在的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并逐漸形成了海外的閩南語區(qū),。 遠(yuǎn)離故土,,在異國生存下來的閩南方言,深深影響著東南亞一帶原住民母語,,當(dāng)?shù)孛癖娢樟艘恍╅}南方言借詞作為自己語言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東南亞地區(qū)的語言也反向地影響著閩南語,首先反映在當(dāng)?shù)氐拈}南人方言中,,其中也有部分傳回閩南,。 從南洋回國的華僑每次回到故土便帶來諸多事物、見識和經(jīng)驗,,其在外習(xí)得的部分語言習(xí)慣亦隨之回到本土,,融入閩南語中,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外來詞,,豐富和發(fā)展了閩南方言詞匯,。 閩南語里大部分外來詞來自馬來語/印尼語,多與生活民俗,、食品物產(chǎn),、工具器械有關(guān)。 馬來語/印尼語外來詞中食品物產(chǎn)占大比重,,比如“咖啡[ko1 pi1]”音譯自印尼語kopi,;“咖喱[ka1 li3]”音譯自馬來語kari;“檳榔[pin1 n?2]”音譯自馬來語pinang等,。 又比如“沙茶[sa1 te2]”一詞源于印尼語"sate",原本應(yīng)讀作“沙爹”或“沙嗲”,,也許是因為“嗲”和閩南語“茶”的發(fā)音很相似,到了嗜好泡茶的閩南,,便順口將“沙嗲”本土化,,稱作“沙茶”。 工具器械方面有“洞葛[t??? kat?](西式拐杖,,源自馬來語tongkat)”等,,由此衍生了“番仔洞葛”,指未成年的海外華僑后裔,。生活民俗方面有:“鐳[lui1](即銅板,、錢,來自印尼語duit)”,;“五骹架[?ɡ?? k?a1 ke?](泛指騎樓及騎樓下的人行道,,來自馬來語kaki lima)”等。 菲律賓宿務(wù)語除了稱Kamatis,,也叫Tamatis ?LeonLoN 菲律賓語中的詞匯也有一部分在閩南流轉(zhuǎn),,滲透成閩南方言詞匯的一部分。與馬來語/印尼語相比,,閩南語里借自菲律賓語的詞匯較少,,例如“甘馬得[kam1 m?3 tit?]”即西紅柿,是菲律賓宿務(wù)語kamatis的音譯及流變,。大航海時代,,西紅柿登上行駛在“月港(在漳州)—馬尼拉—墨西哥”的大三角航線上,,傳入南洋和閩南,從而豐富了閩南人的“菜籃子”,。 除了馬來語/印尼語,、宿務(wù)語,英語也給閩南語輸送了一些外來詞,。 但閩南語里的英語借詞大部分并不是直接輸入閩南語,,而是經(jīng)由馬來語轉(zhuǎn)道而來。換句話說,,它們是先由馬來語國家借入,,再由馬來語國家“中轉(zhuǎn)”給閩南語的。還有一小部分英語借詞是直接從英語輸入或經(jīng)由港澳的廣東話轉(zhuǎn)借過來,。 英語本身也是一個外來詞很多的語言,,圖為英語詞匯組成 ?wikiwand 特別是晚清“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yùn)動這一段時間,國人開始接觸西方文明,,異域的語言文化隨著舶來品一起涌入,。中國經(jīng)濟(jì)改革以后,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也帶來語言文化新的碰撞,,大量先進(jìn)的西方科技文化詞匯被借到閩南方言里,。 閩南語中大部分英語借詞都與商品交流,、日常用語,、體育活動以及交通通訊有密切關(guān)系,比如“十八仔[sip? pat? a3](扳手,,源自英語spanner)”“馬絹[ma?3 kin?](源自英語machine)”等,。 詞匯就像不斷演化的生命,當(dāng)它穿梭于時空之中,,轉(zhuǎn)手于不同文化之下,,意義自然被不斷豐富。 這些通過南洋,、南洋殖民國傳來的借詞,,有的最初只局限在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區(qū)域內(nèi)流傳,后來由回鄉(xiāng)探親的華僑華人帶回閩南本土,。因為國內(nèi)尚未大量出現(xiàn)或沒有的事物名稱,,更容易傳播開來,從而得以在閩南語里保留下來,,變成一類具有獨特異域文化的外來詞,。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閩南語外來詞主要流通于南洋華僑華人僑居地和閩南地區(qū),,在臺灣地區(qū)的普及度相對不高,,臺灣閩南語的外來詞主要來源與當(dāng)?shù)卦∶裾Z言,、西語及日語,在此就不多作贅述了,。 臺灣閩南語里有不少日語借詞 ?《人文島嶼》 語言之間的接觸交流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單一路線,,而是交錯摻雜,借來借去的,。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語言都是在與其它語言接觸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和壯大的,。而語言接觸所產(chǎn)生的語言現(xiàn)象最先在詞匯系統(tǒng)中顯現(xiàn),也最容易在其身上留下印記,。 時過境遷,,如今大部分外來詞在閩南語中已少有使用,但從這些詞語在閩南語中留下的痕跡,,我們或許可以循見閩南語在海外流播的些許軌跡,,感受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文獻(xiàn)參考 [1]陳恒漢.語碼混雜和詞匯互借[J].[2024-11-15]. [2]張嘉星.閩南方言外來借詞綜論[J].閩臺文化研究, 2018(1):9.DOI:CNKI:SUN:MTWH.0.2018-01-008. *本內(nèi)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