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湯出自清·陳士鐸《辨證奇聞·卷三·咽喉門》,,書中載:“咽喉腫痛,日輕夜重,,亦成蛾如陽癥,,但不甚痛,自覺咽喉燥極,,水咽少快,,入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將涎投入水中,,即散花為水,。 人謂喉痛生蛾,用泄火藥反重,,亦有勺水不能咽者,。蓋日輕夜重,陰蛾也,,陽蛾則日重夜輕,。此火因水虧,火無可藏,,上沖咽喉,。宜大補腎水,加補火,,以引火歸藏,,上熱自愈。用引火湯:熟地三兩,,巴戟天,、麥冬一兩,北味二錢,,茯苓五錢。一劑火歸腫消,,二劑痊愈,。方用熟地為君補水,麥,、味為佐滋肺,,金水相資,水足制火,。加入巴戟天之溫,,又補水藥,則水火既濟,,水下趨,,火不得不隨,增茯苓前導(dǎo),,則水火同趨,,共安腎宮?!?/div> 顏面潮熱案 王某,,女,43歲,,于2015年10月25日初診,。 主訴:顏面潮紅灼熱時作半年,。 伴口干欲熱飲,四肢發(fā)涼,,牙齦時痛,,顏面灼熱多于夜晚發(fā)作,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 處方:熟地90克,,天冬30克,,麥冬30克,巴戟天6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川牛膝15克,,白芍30克,,生甘草6克,肉桂末5克(沖服),,龍牡各30克(先煎),,7劑,水煎溫服,,日1劑,,分3次服。 二診(2015年11月1日):上述癥狀明顯減輕,,但仍覺口干欲飲,,舌脈同上。守上方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7劑,煎服法同上,。 三診(2015年11月8日):仍于子時左右顏面潮熱,,但時間縮短,口干,、牙痛均減輕,,偶有尿失禁,舌暗苔薄白,,脈細滑,。守上方去石斛、天花粉,,加山藥30克,,烏藥10克,,益智仁10克,7劑,,煎服法同上,。 2016年5月15 日前來調(diào)理腸胃,告知服上藥21劑后,,顏面灼熱消失,,未再復(fù)發(fā)。 按:本案當(dāng)首辨寒熱屬性,,本案雖有四肢發(fā)涼的癥狀,,但并非屬寒,應(yīng)以熱象為主,。 次辨外感,、內(nèi)傷之別,清·江筆花《筆花醫(yī)鏡·卷三·外熱內(nèi)熱辨》:“外熱與內(nèi)熱不同,,外熱者,,身終日發(fā)熱,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頭痛鼻塞之象…… 內(nèi)熱者,如夜熱潮熱,,晝輕夜重,,病最纏綿,或口渴,,或腹脹,或盜汗,,其證有因傷食停痞,,伏燥伏火,陰虛陽虛等異,,宜分別而治,此內(nèi)傷之證也?!北咀C顯屬內(nèi)傷,。再辨虛實,或?qū)偈撤e,、伏火伏燥,、氣滯、血凝,、濕邪郁結(jié)壅遏化熱之實,;或中氣不足,、血虛失養(yǎng)、陰精虧虛,、陽氣虛衰之虛,。本案無噯腐吞酸之癥、無伏燥伏火之史,、無氣滯血凝濕阻之象,,當(dāng)不屬實。反有顏面潮熱,、口干欲飲,、牙齦時痛、多于夜晚發(fā)作之陰虧之象,,加之脈細,,當(dāng)斷為陰虧之證。此乃腎中真陰大虧,,不能潛藏龍雷之火,,火性炎上,發(fā)于顏面而為潮熱,。 至于四肢發(fā)涼的癥狀,,據(jù)以上分析應(yīng)為腎精大虧,陰陽氣不相順接而致,。對于龍雷之火,,《醫(yī)宗必讀·卷一·乙癸同源論》言:“蓋火分君相……君火惟 一,心主是也,;相火有 二,,乃肝與腎。腎應(yīng)北方壬癸,,于卦為坎,,于象為龍,龍潛海底,,龍起而火隨之,。肝應(yīng)東方甲乙,于卦為震,,于象為雷,,雷藏澤中,雷起而火隨之,?!?龍火臨床表現(xiàn)以熱象為主,因為腎主藏精,;雷火臨床表現(xiàn)以痛證為主,,因為肝主藏血,。肝腎之陰大虧,故重用熟地填腎精養(yǎng)肝血,;天冬,、麥冬、五味子補肺之陰,,取金水相生之法,;茯苓補養(yǎng)心脾,溝通心腎,;川牛膝引火下行,;白芍、甘草相配有酸甘化陰之用,;龍骨,、牡蠣收斂潛陽;巴戟天,、肉桂末引火歸元,。7劑后熱勢減緩,但仍有口干之癥,,故加石斛,、天花粉清熱生津。三診時顏面熱勢仍于子時來復(fù),,且偶有小便頻急的癥狀,,故于原方合縮泉丸固精縮尿,取得佳效,。 口腔潰瘍案 周某,,男,44歲,,于2016年5月18日初診,。 主訴:口腔潰瘍每月發(fā)作1次,已20余年,。 發(fā)作時伴心煩,,上半身發(fā)熱,,汗出,,舌暗紅,苔薄白,,脈寸關(guān)弦滑,,尺部沉弱。 處方:熟地90克,,天冬30克,,麥冬3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五味子10克,,肉桂末3克(沖服),懷牛膝15克,,4劑,,水煎溫服,日1劑,,分3次服,。 二診(2016年5月22日):上述癥狀減輕,仍上半身發(fā)熱,,汗出,,尤以夜眠為甚,舌脈同上,。守上方加龍牡各30克(先煎),白芍10克,,7劑,煎服法同上,。 三診(2016年5月29日):口腔潰瘍?nèi)园l(fā),,但較前減輕。舌脈同上,。 守上方去白芍,,加骨碎補15克,黃柏1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制龜板15克(先煎),,10劑,,煎服法同上。后諸癥俱緩,。 按:口腔潰瘍屬中醫(yī)“口瘡”的范疇,。 口瘡亦分虛實。 清·羅國綱《羅氏會約醫(yī)鏡·卷六雜癥·論口病》言:“元參散,,治三焦火甚,,口舌生瘡;甘露飲,,治胃熱口瘡,;竹葉石膏湯,治胃火,口舌生瘡,,口渴便結(jié),;龍膽瀉肝湯,治心肝火邪上攻,,口舌瘡?fù)?,及舌目而硬;二陰煎,,治勞傷,,心脾火發(fā)上炎,口舌生瘡,?!保纱丝芍诏彾嘭?zé)之胃,、三焦,、心肝等臟腑之實火上炎,亦有心脾虛實夾雜而發(fā)者,。 然更有腎陰虛,,龍火上浮之口瘡,本案即是,。 患者口瘡頻發(fā)多年,,且伴有上半身發(fā)熱之癥,驗之舌脈(尤脈尺部沉弱),,俱指向腎陰虧虛之機理,。方用引火湯加減,一診時于原方中加天冬,,以加強麥冬養(yǎng)肺陰之功,;加懷牛膝、肉桂末以引火下行,。 二診時諸癥減輕,,但仍上半身發(fā)熱,尤以夜眠為甚,,當(dāng)屬腎陰虧損之證無疑,,故于上方加龍骨、牡蠣收斂潛陽,;加白芍養(yǎng)陰斂陽,。 三診時上半身發(fā)熱基本消失,但仍口腔潰瘍時發(fā),,故于上方去白芍,,加骨碎補以補腎;加制龜板益腎滋陰,;加封髓丹(黃柏,、砂仁、炙甘草)降心火,、益腎水,,與天冬、熟地又暗合三才(缺人參,,但有茯苓)之意,。 三才封髓丹為近代名醫(yī)蒲輔周治療口瘡的經(jīng)驗方。 本案中,,初觀其舌苔略有白膩之象,,予以引火湯,且重用熟地90克,,恐其過于滋膩,,二診時患者訴并無礙胃之弊,反平素之痰涎減少,,百思不得其解,。 后查《王旭高醫(yī)案·痰喘篇》有謂:“夫熟地最能消虛痰,以其能填補腎氣而化無形之痰也,,勿嫌膩膈而畏之,。” 肝腎之大虛者,,當(dāng)以攝納為要,。 總結(jié)討論 引火湯為治療一切腎水虧,龍火浮越之證,。原方中加天冬,,以加強補肺陰之力,取金水相生之意,;加牛膝以引火下行,;加少許肉桂末以引火歸元。 《辨證奇聞》雖有用桂附恐水虧火騰,,耗腎水之論,,認為,附子大熱純陽,,用之應(yīng)慎,,肉桂較之附子略為緩和,少量用之有引火歸元之功,,控制用量即可,,一般用3~5克,。 該方可廣泛用于顏面發(fā)熱(潮熱)、目紅赤,、鼻中流血,、口舌生瘡、喉腫喉痛等辨證屬水虧火浮者,。此外亦有水寒不能潛藏龍火者,,不在本案范疇,故不贅述,。 |
|
來自: 阿旺圖書館518 > 《肺胃陰虛口腔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