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語 譯 有若說:接近于大義的諾言值得踐行。接近于禮法的恭敬,,不會招來恥辱,。姻親關(guān)系如果(走得)親密,也可當做血緣關(guān)系,。 解 析 信:說話算數(shù)為信,。在有若看來,信分大信和小信,。近于義的信為大信,,可以去踐行。遠于義的信為小信,,可以破例,。 復:踐行(諾言),,這種用法也見于《左傳》(僖公九年、哀公十六年),。 恭:說話客氣,、臉色恭敬?!肮Ы诙Y,,遠恥辱也”,意思是客氣也要有個度,,這個度就是禮法,。不符合禮法的過分客氣就很“肉麻”,難免自取其辱,。 因:同“姻”,,與“宗”相對,一個是婚姻關(guān)系,,一個是血緣關(guān)系,、家族關(guān)系。有若的意思是,,外公家,、舅舅外甥家的親戚雖然比不上本家族叔伯子侄的關(guān)系,如果走得比較近,,也可以看做同宗關(guān)系,。 這三個排比句,前一句都是條件句,,表示“如果……就”,,現(xiàn)代語境較少使用,所以我在譯文中沒有采用,。 引 申 信在《論語》中出現(xiàn)也非常頻繁,,但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眼中的信不一定是言出必行,??鬃诱f,“言必行,,行必果,,徑徑然小人哉”,這句話的后半句在傳播過程中經(jīng)常被忽略,,甚至還經(jīng)常被人拿來做座右銘,。實際上,在孔子看來,“言必行,,行必果”是死心眼,,是小人之信。 有若的“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也是一樣的意思,,言出必行也有前提。 孟子也說,,“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一種道德,雙重標準,。 相關(guān)句: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唬骸案覇柶浯?。”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痹唬骸把员匦牛斜毓?,徑徑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吆稳??”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nbsp; ——《子路》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wèi)靈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