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第十二》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冒,,即沉重,;眩,即眩暈,。因支飲之邪上犯頭目,,清陽被擾而見“冒眩”,。 這個“苦冒?!保煌谄胀ǖ念^暈目眩,它通常難以言狀,,無法形容,。 (一) 支飲是四飲之一,有獨立的證候,。 《金匱要略》云: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故在辨別澤瀉湯證時,應該抓住“支飲”本身和“苦冒?!眱煞矫孀C候,。 但劉老認為,在臨床上,,這兩個證候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僅憑“苦冒眩”難以判定是澤瀉湯證,,故還可借助其它表現(xiàn)以判斷,。 1.脈象 弦脈主飲,沉脈主水,。澤瀉湯證,,脈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見,。 2.面色 澤瀉湯證,,面色可見黧黑,或呈青暗,,或色黃而晦暗,。 單純水飲,不兼它因,,則見面色黧黑,,如小青龍湯證。 若支飲夾有肝氣,,則面色青暗,,因青為肝之色,暗則為飲,。 若見黃晦不明,,則反映飲夾脾濕,以困陽氣,,因脾為黃之色,。 3.舌象 水飲為病,舌色必淡,因其寒也,;苔多水滑,,津液凝也;如果水濕合邪,,則現(xiàn)白膩之苔,,而且厚也。 澤瀉湯證的舌體,,肥大異常,,質(zhì)厚而寬,蓋因心脾氣虛,、水飲上漬所致,。 4.其它癥狀 支飲之邪上犯頭目,除了冒眩之狀,,還可見頭痛,、耳鳴、鼻塞等證,。 對于支飲所致的“苦冒?!敝C,方用澤瀉湯,,組成僅澤瀉,、白術(shù)兩藥。 澤瀉性寒味甘,,入胃,,《神農(nóng)》言其:消水,養(yǎng)五臟,。即使水液消除以助養(yǎng)五臟,。 白術(shù)性溫味苦,,可燥濕健脾,,利水止汗。 治療水飲所致的眩暈之癥,,以澤瀉最有力,,但澤瀉偏寒,若非有熱,,則宜配伍性溫之白術(shù),,健脾利水。兩藥相配,,效果更佳,。 此外,茯苓也治水飲所致的眩暈,但其力量不如澤瀉,、白術(shù),,此多用于水飲凌心之心悸,如苓桂術(shù)甘湯,。 (二)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澤瀉湯的運用,,現(xiàn)借劉老一病案加以闡述。 張某,,男,,50歲?;碱^目冒眩之病兩年余,,多方治療無效。觀其睡眼惺忪,,不想睜眼,,兩手發(fā)顫,不能握手寫字,。脈弦而軟,,舌肥大,苔白滑,,舌根略膩,。 辨證為澤瀉湯的冒眩之證。 因支飲之邪上犯頭目,,故頭目眩暈,。《內(nèi)經(jīng)》云: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飲為陰邪,,損及陽氣,,加之津液不能濡養(yǎng)筋脈,故兩手發(fā)顫,。心下有支飲,,困厄脾陽,清陽不升,,則睡眼惺忪,,懶于睜眼。 遂處方:澤瀉24g,、白術(shù)12g 患者服第一劑,,未見反映,;服第二劑后,頓覺周身與前胸后背漐漐汗出,,以手擦汗有黏感,,之后身體爽朗,冒眩立減,。 后患者又服兩劑,,出些小汗,病告愈,。 有醫(yī)者言,,這個病可以用苓桂術(shù)甘湯以健脾利水、溫陽化飲,,效果應該也不錯,。 劉老認為,澤瀉湯是單刀直入之法,,迅速除飲,,使陽氣通達起來;如果用苓桂術(shù)甘湯的話,,甘草戀緩,,不一定能見大效。 等服用澤瀉湯,,使水飲之邪稍減后,,方可用苓桂術(shù)甘湯,鞏固病情,。 |
|
來自: 花無缺3myj1j3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