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封尹,,宋太宗的次子許王趙元僖猝死以后,宋太宗因十分悲哀,,故多年未再議“嗣君”之事,。 但宋太宗在高梁河一戰(zhàn)中所受箭傷,累年復發(fā),,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于是皇位繼承問題又一次浮出水面。 1,、宋太宗傳位的兩個版本994年(淳化五年)中,,有一位“以方技進”的河南術士王得一,因深得天子信任而授官崇儀副使,,數(shù)被天子召見談話,。王得一頗敢言外事,又“潛述人望”,,即請立皇第三子趙元侃為太子,。 約于此前后,以敢言任事聞名的知青州寇準被召入京,。 宋太宗向來很器重寇準,,史稱宋太宗“足創(chuàng)甚”,一見寇準,,便“自褰衣以示寇準”,,并詰問道:“卿來何緩耶?”寇準答:“臣非召,,不得至京師,。” 于是宋太宗論及“嗣君”之事:“朕諸子中孰可以付神器者,?” 寇準回答:“陛下為天下?lián)窬?,謀及婦人、宦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lián)袼愿碧煜轮??!?/p> 宋太宗沉思良久,屏退左右后問道:“元侃可乎,?” 寇準回答:“知子莫若父,,圣慮既以為可,愿即決定,?!庇谑蔷旁轮校翁谝韵逋踉殚_封尹,,改封壽王,。 宋太宗隨即又拜寇準為參知政事。上述宋太宗與寇準的對話,,見載于宋“國史”,,在宋人私家著述中,其內(nèi)容又有所不同,。 兩宋之際的理學家羅從彥在《遵堯錄》中記載道:
太宗曰:“以卿明智而不阿順,故以問卿,,卿不應辭避,。” 寇準再拜上言曰:“臣觀諸皇子,,誠無不令,,至如壽王,得人心深矣,?!?/span> 大宗大悅,遂定策以壽王為太子,。 羅從彥所記載的寇準答語,,頗符合宋人筆下所記的寇準敢言任事的性格,,而宋“國史”中所云當已經(jīng)過史臣修潤,。宋太宗之所以決定讓元侃出任有“儲君”之位的開封尹,實是因為自己箭傷日甚,、“久不豫”而必須為“后事”有所考慮的緣故。 2,、大事不糊涂的呂端為培養(yǎng)趙元侃的行政能力,,并為鞏固其地位,宋太宗又煞費苦心選用厚重老成官員為開封尹屬僚,,以左諫議大夫楊徽之,、右諫議大夫畢士安為開封府判官,兵部郎中喬維岳,、水部郎中楊礪,、司封員外郎夏侯嶠為開封府推官,并親自召見楊徽之諸人,,“諭以輔導之旨”,。 995年(至道元年)四月,,宋太宗罷免宰相呂蒙正,,擢拜參知政事呂端為宰相。呂端此時已61歲,,因信奉黃老清靜無為思想,,從政以清簡為務,并無顯著政績,,所以不少人反對呂端拜相,,說他為人糊涂。 但宋太宗認為呂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據(jù)說在任用呂端之前數(shù)日,,宋太宗曾作《釣魚詩》一首,,其末兩句云:“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p> 磻溪釣魚人,乃指周文王親自選拔并倚重的姜太公呂尚,,此以呂氏先賢呂尚作比,,顯見宋太宗對呂端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呂端處理政務持重,,識大體,,甚合天子之意,故宋太宗雖已拜呂端為宰相,,卻仍“每恨擢任呂端之晚”,,而特出手札諭告諸參知政事:“自今中書事必經(jīng)呂端詳酌,,乃得奏聞?!?/p> 是年八月,,宋太宗正式冊立開封尹壽王元侃為皇太子,并改名趙恒,,大赦天下。宋太宗又詔皇太子兼判開封府,,并任用尚書左丞李至,、禮部侍郎李沆為太子賓客,左清道率府副率王繼英為左春坊謁者,,以輔佐皇太子。 九月,,宋太宗于朝元殿舉行冊立皇太子之禮。 史載“自唐末天祐年間以來,,因中國多故,,不遑建立儲貳,而冊立之禮廢罷,,將及百年,,至此太宗始舉此禮而行之,中外皆悅”,。 3,、“金匱之盟”后遺癥宋太宗以非常手段繼承大位以后,經(jīng)過六,、七年謀劃,,先后逼死了皇侄德昭、德芳兄弟及皇弟廷美,,掃清了“傳子”障礙,但其傳子進程卻一波三折,,直至此時舉行已廢百年的冊封皇太子之典禮,,確立了第三子趙恒的“儲貳”地位,也意味著正式廢除了杜太后,、宋太祖訂立的“三傳”之“金匱之盟”,。 不過,,“金匱之盟”事件的后遺癥并未因此完全消除。 據(jù)說壽王趙恒被立為皇太子之后,,京師之人見到太子歡呼道:“真社稷之主也,!” 宋太宗得知后甚不高興,,召來寇準責問道:“四海人心皆屬太子,欲置我于何地,?” 貪戀權位,、疑忌戒備他人之心昭然若揭,。 寇準果然甚有膽氣,聞言即向天子祝賀道:“陛下選擇所以可付神器者,,故得社稷之主,乃萬世之福也,?!?/p> 宋太宗默然不語,,卻回轉(zhuǎn)宮中告訴皇后,、嬪妃等,那些后妃也都向宋太宗稱賀,,宋太宗這才釋然,,復出見寇準,,并宴請寇準,一醉而罷,。 然宋人筆記云,,當時宋太宗詔立太子,祭告宗廟,,及還禁中,,“六宮皆登御樓以觀之”;聞聽百姓看見皇太子歌呼:“吾帝之子,,年少可愛,?!?/p> 李皇后“不悅”,歸以告宋太宗,,故宋太宗即召寇準“責之”。此李皇后號明德皇后,,乃宋太祖時功臣李處耘之第二女,。 史稱李皇后“嘗生皇子,不育”,,而皇太子與其兄元佐皆為李賢妃所生,。李皇后當較為鐘愛趙元佐,故趙元佐的長子初生,,便養(yǎng)育于宮中,,李皇后親自撫視。 4,、宋真宗的繼位風波看來宋太宗對中宮不喜太子有所覺察,,故私下曾要求宰相呂端與皇太子多加交往。宋太宗雖為確?;饰粋鞒许樌?,安排周密,但以李皇后為首的反對勢力還是差一點成功阻止宋真宗繼位,。 在反對太子趙恒繼位的諸人中,,宋太祖、宋太宗的心腹宦官王繼恩起著重要作用,。 因在當年“斧聲燭影”事件中幫助宋太宗搶得帝位,,所以王繼恩被宋太宗“以為忠,自是寵遇莫比”,。而王繼恩“喜結(jié)黨,,邀名譽,,乘間或敢言事,薦外朝臣”,,因此士大夫“輕薄好進”者往往投奔門下,大名人潘閬也經(jīng)王繼恩舉薦,,得到天子召對,賜進士第,授四門國子博士,。 潘閬號逍遙子,善作詩,,為人狂放自傲,不屑于參加科舉考試,,賣藥于京城,,交游甚廣。 當開封尹,、壽王趙恒還未拜太子時,潘閬向王繼恩獻計勸說太宗“立儲貳,,為他日計”,并說:
王繼恩深以為然,,尋機向宋太宗提出建議,,宋太宗頗為猶豫,最終因寇準等大臣支持,,而立壽王趙恒為太子;潘閬也以“狂妄”之罪名被奪去官職,。但王繼恩諸人并未就此罷休。 997年(至道三年)正月,宋太宗因宰相呂端為政主清靜無為,,而當時“邊境多事”,故欲任用干練之才,,便授任溫仲舒、王化基為參知政事,,并打算進而拜溫仲舒為宰相,,以取代呂端,。 二月,,宋太宗因箭傷復發(fā)引起病情惡化,,無法上殿,,便開始在便殿中處理政務,罷免呂端一事也就作罷了,。 宰相呂端進宮探望宋太宗病情,發(fā)現(xiàn)太子趙恒不在天子身旁,,擔憂宮中有變,,就在笏板上寫了“大漸”(病危)兩字,,派親信送給太子趙恒,,讓他趕緊入宮侍從宋太宗身邊。 但太子隨即又被李皇后,、王繼恩等阻隔于宮外。 三月二十八日,,宋太宗病危,,不再處理公務,。 次日,宋太宗駕崩于萬歲殿,,享年59歲。 宋太宗死后,,王繼恩即奉李皇后之命來到政事堂,召見呂端商議由誰繼位之事,。 呂端發(fā)覺其陰謀,便推說宋太宗曾經(jīng)賜下墨書密詔放在書閣中,,騙王繼恩入內(nèi)檢看,隨即鎖上閣門,,然后入宮見李皇后。 李皇后對呂端說道:“宮車宴駕,,立嗣君以長,為順也,,今將奈何?” 其意是說應當由長子趙元佐來繼位,,如第三子趙恒繼位即“不順”,。 呂端隨即反駁:“先帝當初建立太子,,正為今日之事,豈容更有異議,!” 李皇后無言應答,于是確定太子趙恒即位,。 太子趙恒在先皇靈柩前舉行即位儀式,,由參知政事溫仲舒宣讀“遺制”,,然后百官向新天子行禮,。 但呂端卻站立在殿階之下,,不行拜禮,反而要求侍從將新天子面前垂下的簾子卷起,,再升殿審視,確認即位者真是趙恒,,然后退下殿來,,率領群臣下拜,,三呼“萬歲”。 至此新天子才正式繼位,,是為宋真宗。北宋王朝自“斧聲燭影”開始的皇位繼承危機,,至此告一段落。 5,、宋真宗的權力平穩(wěn)過渡宋真宗雖說還算順利地繼承了帝位,,但由于反對自己繼位之事涉及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與知樞密院事趙镕,、殿前都指揮使李繼隆等朝中大臣多人,并牽連母后李皇后和皇兄趙元佐,,如何妥善處置,頗費周章,。 在宰相呂端等大臣支持下,宋真宗隱忍不發(fā),,按部就班,,依據(jù)慣例賞賜百官爵祿,,擢任“隨龍”親信官員,以穩(wěn)定政局:
隨后宰相呂端加右仆射:
四月底,,兵部郎中、知制誥,、史館修撰胡旦在起草王繼恩加恩制書時,“頗恣胸臆,,多所溢美,語復訕上”,,即言詞中頗有嘲諷新天子之意,不堪忍受的宋真宗便憑責授胡旦為安遠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以示懲處。 五月中,,自感權位已穩(wěn)固的宋真宗向王繼恩等人動刀了,責授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李昌齡為武忠節(jié)度行軍司馬,宣政使,、桂州觀察使王繼恩為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均州安置,,安遠節(jié)度行軍司馬胡旦流放潯州(今西桂平),其罪名是“王繼恩潛懷兇慝,,與李昌齡等交通請托,漏泄宮禁語言”等,,顯然不欲直言其實。 又司馬光《諫水記聞》稱宋太宗病危時,,“李太后與宣政使王繼恩忌太子英明,陰與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謀立潞王元佐”,,待宋真宗繼位,以李繼勛“為使相,,赴陳州本鎮(zhèn)”。 《宋史·呂端傳》也載此事,,但削去“李太后”三字。 大將李繼勛死于太平興國初年,,不可能參與王繼恩密謀,此“李繼勛”實為“李繼隆”之誤,。 《宋史·李繼隆傳》云“真宗即位,,李繼隆改領鎮(zhèn)安軍節(jié)度、檢校太傅,,喻月召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解兵柄歸本鎮(zhèn)”,。 鎮(zhèn)安軍即陳州,,節(jié)度使加同平章事即稱“使相”。李繼隆為明德李皇后之兄,,深得宋太宗信任,于端拱初年授待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領保順軍節(jié)度使,至道二年統(tǒng)軍與黨項作戰(zhàn),。 至道中自西北歸京師,被宋太宗任為殿前都指揮使,,統(tǒng)率京中禁軍,從而卷入李皇后的密謀,。但宋真宗由于李繼隆乃“累朝舊臣,,地居元舅”,,故只是以“不敢煩于戎旅”之名罷其兵權,以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歸鎮(zhèn)陳州。 6,、“金匱之盟”的難題六月,宋真宗追復皇叔涪王廷美為西京留守兼中書令,、秦王,,贈皇兄魏王德昭為太傅,、岐王德芳為太保;又復封皇兄元佐為楚王,。由此為趙廷美、趙元佐恢復了名譽,而間接否定了其父之作為,。 宋真宗還欲去楚王府探望皇兄,,但趙元佐以身患疾病堅決加以拒絕,并表態(tài):“即使前來,,亦不敢相見也?!?/p> 宋真宗只得作罷,,而終身未得相會,。可證趙元佐并非真瘋,,而經(jīng)歷這許多風波之后,相見爭似不見,;從而避免相見時的尷尬。 趙元佐此后安享富貴近30年,,死于1027年(天圣五年),,享年62歲,。 在宋真宗即位中立下大功的宰相呂端,備受天子信任,,宋真宗每次召“見大臣,,都對呂端恭敬作揖,從不直呼其名,。呂端因身材高大,又年邁行動不便,,殿前石階稍高,,宋真宗特意令人改加木制的小臺階,,便于呂端行走;并專門在便殿召請他商議軍國大事,。 呂端于1000年(咸平三年)病卒,享年66歲,。 雖然宋太宗完成“傳子”大業(yè),宋真宗及之后的北宋皇帝皆為宋太宗的子孫,,但宋太祖暴死,其兩個兒子隨后也不明不白去世,,宋太祖的后嗣漸漸流落民間,,從而引起世人的不平,故至遲在北宋中期社會上已有“宋太祖之后嗣將再有天下”的傳言,。 到南宋初,民間竟傳說在北宋末年率領女真鐵騎的金軍元帥斡離不,,其容貌非常像宋太祖,是宋太祖之轉(zhuǎn)世,,故攻陷北宋京城開封后,即擄掠欽,、徽二帝北歸,并將宋太宗的子孫幾乎屠殺殆盡,,以此復仇,。 此傳說當然甚為荒誕,卻可以由此看出民意傾向,。在如此大背景下,南宋“中興之主”宋高宗趙構因未有子嗣,而被迫接受臣下的意見,,為慰安宋太祖在天之靈,,故選擇宋太祖的后嗣,、宋太祖七世孫趙昚為養(yǎng)子。趙昚此后繼承皇位,,是為宋孝宗。 宋朝皇位由此又自宋太宗一系回到了宋太祖一系,。此乃屬宋初“金匱之盟”的余波再現(xiàn),。 7、契丹與西夏的危機宋真宗即位后,于內(nèi)政外事皆遇危機,,經(jīng)數(shù)月努力,瓦解了反對自己繼位的政治勢力,,初步穩(wěn)固了權位,于是下詔廣開言路,,令群臣對如何處置外事獻計獻策。 當時直接威脅宋朝的軍事力量,,北是契丹,西北為李繼遷,,但與契丹不同,叛服無常的李繼遷雖然令宋朝君臣頭痛不已,,卻并未給宋朝造成致命威脅。 因此,,如何對待契丹,便成為宋廷上下的主要議題。而群臣所上疏論,,當以知揚州王禹偁所論“五事”較深刻揭示了宋朝諸弊,頗具代表性:
對如何“謹邊防,通盟好”,,王禹偁解釋道:
其主旨仍延續(xù)宋太宗晚年之主和論調(diào),,并得到眾多官員的贊同。如修好以休息邊民”,。 這說明宋朝君臣已接受了“契丹則君臣久定,蕃、漢久分”的現(xiàn)實,,故只思維持現(xiàn)狀,而無收復燕云諸州之雄心,。不過宋真宗的示好,并未得遼朝響應,,蕭太后正欲乘宋朝新君繼位之初、政局未穩(wěn)之機,,恢復大舉南征,以攫取更大的利益,,從而再次在河北等地與宋軍鐵血鏖戰(zhàn)。 (正文完) |
|